❶ 電影為什麼先在電影院上映,電影在上映多少天之後電腦上才有
以前也有過,電影沒上市,在審核時就被盜出,所以之後就嚴格了,現在回所謂搶先版,答都是在電影院里盜攝的槍版。
話說電影如果不在電影院放,那這些大投資從哪裡收回?都讓你在電腦上免費?那沒錢誰還願意花時間製作精品?
所以第一時間在電影院幾十元上百元的一張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收回投資和賺錢
然後高峰時段過了,就開始往電視台、網路影院送了,他們拿了也是要給錢的,但他們可以在上面附放廣告等待來收回投資
而在電影院放映時,是最嚴格的時候,此時如果你來個正版拷貝免費,那收益就會泡湯,雖說還是有槍版出現,但是那種效果,願意看的人有幾個?
等電影院放映時段一過,開始往其它地方送帶時,這時就不必花大心血來防了,因此一般盜版都會在此時出現在網上。
❷ 「人人雲快播」是什麼
是CWV基金會與人人影視的戰略結合,一方是高歌猛進的老牌公鏈,另一方是互聯網原生視頻項目的巨頭,此次戰略投資為行業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在絕大多數人還感知不到區塊鏈落地應用的時候,為區塊鏈帶來上千萬真實用戶的增量市場。現在國內也有一個區塊鏈影視項目,是橫店、江蘇、甘肅幾大文交所參與建設的影劇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用區塊鏈技術給影視劇登記備案、項目投資、項目宣發的服務,可以去了解一下。
❸ 蘇寧的合作夥伴有哪些
你好,2010年8月17日,蘇寧電器與日本先鋒正式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2015年8月10日,阿里宣布將以約28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2015年9月6日上午,萬達與蘇寧將發布重大戰略合作。
拓展資料
2018年1月14日,蘇寧雲商發布公告,擬計劃將「蘇寧易購」這一蘇寧智慧零售的渠道品牌名稱升級為公司名稱,對公司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證券簡稱等擬進行變更。
蘇寧創辦於1990年12月26日,總部位於南京,是中國商業企業的領先者,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線下實體門店1600多家,線上蘇寧易購位居國內B2C前三,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引領零售發展新趨勢。正品行貨、品質服務、便捷購物、舒適體驗。
2004年7月,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2013年9月,包括蘇寧銀行在內的9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核准。2014年1月27日,蘇寧雲商收購團購網站滿座網。2014年10月26日,中國民營500強發布,蘇寧以2798.13億元的營業收入和綜合實力名列第一。
[3]2015年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投資283億元人民幣參與蘇寧雲商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後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
2015年12月21日蘇寧全面接手原江蘇國信舜天足球俱樂部,成立蘇寧足球俱樂部。
2016年12月21日,其蘇寧銀行獲批,黃金老擔任蘇寧銀行行長。 2017年1月3日,擬全資收購天天快遞。
2017年7月20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蘇寧雲商位列485位。
2017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蘇寧控股以4129.51億元的年營業收入名列第二。
2017年11月11日蘇寧發布雙十一1小時戰報:7秒破億,首單13分47秒送達。
參考網路詞典-蘇寧易購網頁鏈接
❹ 投資可以去哪裡找投資人,軟體 平台 線下活動有哪些
好項目找不到投資人,說白了是一種投融資信息不對稱。傳統的靠自己的人脈關系找投資人方式越來越難。除非那種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再次創業,比如快播王欣再次創業就拿了好友的一大筆錢,否則作為一個小白你身邊很難有現成的大量的投資人資源。
平台確實有蠻多的,但現在普遍的融資平台都是在對接投資人這一塊的服務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去幫助創業者對融資有一定的了解,要是光靠見投資人就能融到資的話那機構早就人山人海了。
線下活動各個平台每隔一段時間也會舉辦一些比賽,不過這樣真的比較費時費力,項目如果不是太符合市場融資條件,也就是交完入場費、演講完、聽評委講幾句這些流程走完也是對項目幫助不大。盡量選擇當地的一些創業大賽,孵化基地什麼的。
1、網上可以找早期投資機構,發PPT版BP到郵箱,效果不大。(發視頻BP會有優勢)
2、通過身邊融資成功的創業者來介紹。
3、可以直接找認識早期投資人的FA來服務,這樣更加機會大些。
當然說了這么多,前提還是要在項目有一定基礎之下再去做這融資一系列的事。創始人還是應該把重心放在項目上。項目想融資之前建議用飛鴿創服的免費視頻BP工具,會有投資人對項目進行點評反饋,看看項目是否是偽需求,值不值得堅持下去。能減少一些試錯成本,不要一昧的去找融資,要正確對待融資。不要腦海里一有想法就跳出要創業要融資做法,我這項目國內乃至全亞洲還沒對手,市場空白,3年市值破多少多少億這些從創業者口中會經常聽見的話。
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祝您在融資道路上順利前行。
❺ 鄭伊健為什麼不拍古惑仔了
你好`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 這是當年古惑仔的其中一位老闆文雋寫的`你看一下` 很明確了``裡面寫了7篇關於古惑仔的文章。
有關《古惑仔》的回憶(七)我為什麼沒有繼續拍《古惑仔》!
經常被影迷或圈中的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是:「還會不會拍古惑仔電影?」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肯定不會。」
我和劉偉強在2000年拍《勝者為王》時,我們心裡都已明白,這是最後一部古惑仔電影!
為什麼把話說得那麼決絕?
不再拍「古惑仔」,或拍不成「古惑仔」,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古惑仔」的版權問題十分復雜。大家細心的話可以留意到,《勝者為王》的海報或片頭字幕,都沒有打上「古惑仔之六」的字樣!雖然海報上印了鄭伊健和陳小春兩個大頭,任何人一看都知道這就是「浩南」和「山雞」,但我們卻棄用了「古惑仔之六」,因為避免侵犯知識產權。
事緣嘉禾公司在一年前(99年)已把他們的片庫賣了給美國華納,華納聲稱擁有該批影片的所有權利,包括續集拍攝權,重拍權和改編權。他們發出律師信警告,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授權,就是侵權,一定會打官司!
當時我大惑不解!《古惑仔》明明是改編自漫畫書,過去五集,都是由我和牛佬的浩一出版社談判版權費,怎會忽然間變成屬於「華納」的!
華納公司的解釋:如果陳浩南和山雞這些角色由其他演員去演,那版權的確屬於漫畫出版社;但這些角色如果沿襲過去五集中出現的的演員去演,那麼,這個肖像版權就歸他們所有,換言之,只要是鄭伊健演陳浩南,就侵犯了他們的權利!
我們聽後真有些莫名火起,而投資方(也是嘉禾公司)亦奈何他們不了。所以,避免麻煩,一方面我們依然付了版權費給漫畫出版社和華納,另一方面,卻也不明顯地用「古惑仔之六」這些字眼!
華納公司要的價錢極不合理,拍完這集,我們也不想自找煩惱。
另一個原因,是回歸後的香港,電檢尺度收緊。明確指出,若用「古惑仔」這三個字,他們一定會評為三級,那表示十八歲以下的觀眾不能入場,也就是說,少了我們最主要的擁躉和捧場客,投資方一定不敢冒風險!
正因為明知這是最後一套「古惑仔」電影,所以我在創作上有種大團圓的心態,把過去已死去的角色,大部分復活。至於如何復活,哪個演員可以復活,下回再談!
網址參考`http://wenjuanvip.blog.sohu.com/81465314.html
❻ 3dm不再破解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請參考遊民星空等一系列網站
3DM不再破解讓人痛心疾首,但是我覺得3DM才是單機游戲的推動者,也是單機游戲質量的保障,促使單機游戲的發展,現在好玩的游戲,不缺人買正版,做的好就有人買,很多正版玩家都是先玩破解然後判斷值不值得入正,再加上單機合作模式的大趨勢,不怕沒人玩。
比如像三國志13,我覺得就是信長之野望改了一下,毫無可玩性,居然賣那麼貴,那我就是體驗一下,絕對不想花錢買的(個人觀點)
如果3DM不再破解,指不定游戲的水平會有所下降,劃水的游戲會越來越多,換個套套重新賣一遍,以前霸王機的時代不就是這樣的嗎,許多游戲其實就是換個模型。
還有不要說我什麼盜版狗,我告訴你,我玩的正版比你想像的還多,我為了玩游戲,體驗更好的效果,一台電腦就是上W,我只是想表達,你們口中的盜版玩家,為了GTA,全境封鎖這類游戲,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不要覺得你多交了幾百塊錢,就一副要不玩的嘴臉。
沒有3DM的破解,正版玩家也不會增多,特別是現在主播時代,對於單人單機,沒有了破解,很多玩家寧願看主播玩,所以合作模式是大趨勢,既然是合作模式,為何不能讓3DM繼續破解,小肚雞腸。
有點偏題,3DM作為游戲交流平台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必要的不是3DM,所以只希望她能越辦越好,或者說她能眾望所歸,重操舊業,以前只是她一個人頂著壓力,如果重來,會有很多人站在3DM身後!
❼ 如何找投資人
客觀來說,創業公司尋找天使投資人的渠道很多,不管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就看你有沒有用心去找而已,真正用心的創業者不會放過每一個可以找到投資人的方式,不論是郵箱還是聯系方式,投資人是否投你的項目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反饋,投資人見的項目比你吃的飯還多,當然不是說投資人都是對的,但是在某些地方投資人看的角度可能比你更深更遠,前提是投資人熟悉你這個領域,或者說有投資過類似的公司和案例。
在創業路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創業者在擠破頭找天使投資,可是最終真正拿到投資的又有多少個呢?我們先來看看《2018年中國VC/PE市場數據報告》的整體情況:
融資案例數量共計6052起,同比小幅增長5.09%
獲投項目數量共計5438個,其中559個項目再度進入下一輪
參與投資的VC/PE機構4164家
融資總規模達852億美元,同比增長62.91%
融資均值達1407.53萬美元,同比增長54.86%
從表面數據上來看,似乎去年創投市場的融資交易活躍度穩中有升,然而我們仔細查看細微的數據可以發現,盡管融資總規模和均值同比增加了將近60個百分點,但是融資案例數量僅僅是小幅增長,這說明了什麼?說明VC/PE市場全面進入洗牌期,在募資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資金爭奪戰也在日益激烈,馬太效應愈來愈明顯,也就是說頭部領域的熱門項目+明星項目的募資金額在不斷攀升,長尾部分的項目融資金額和數量都在漸漸下滑,另外再來看獲投項目數量,首次成功拿到融資的企業有5438家,但是進入下一輪融資的企業僅僅只有559,僅僅只佔獲投數量的10個百分點,剩下90%的企業沒有獲得下一輪融資,也就是說要麼死掉了,要麼處於轉型現金流還能夠勉強維持的狀態。
正因為超高的項目死亡率,現在投資人出手都很謹慎,要想獲得投資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投資人心中是有一把秤的,項目能否獲得投資,不僅和項目所處行業,賽道有關,也和其商業模式,創始團隊,創始人背景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就好像大學考試一樣,最終成績是按照平時+期末+其他表現各個方面做一個權重的綜合評估來打分的。
客觀來說,現在資本寒冬,有投資人肯投資你說明你的項目商業模式尚可,所以找投資人渠道是一方面,關鍵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100家創業公司投BP,最後投資人看中的可能不到10家,最終決定投資的可能就2-3家左右,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這一切的前提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找到對你感興趣的投資人,並且對他進行你的創業演說,所以第一步,我們先思考天使投資人一般會出現在哪裡,他們又是如何尋找潛在的創業項目呢?下面我列舉幾個思路,大家可以發散一起思考。
被動渠道
1.熟人推薦
首先不管是什麼投資領域的VC/PE,彼此之間肯定是有一個消息互通的人脈圈,就好像明星的俱樂部一樣,但凡在圈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資人,身邊的資源多到你難以想像,各大行業領域的高管,CEO,產品經理,總監等成功人士不認識幾萬也認識幾千吧,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熟人推薦有很強的信任背書,如果說你朋友剛好是某個大佬然後他認可你的項目,這個大佬剛好和某投資公司知名的VC關系還不錯,他只要順手向投資人提一下,比什麼融資方法都管用。
2.FA推薦
FA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俗稱投融資中介。也就是介於創業者和VC之間的中間人,他們幫VC找好項目如果成功融資,那麼就可以收到一筆傭金,而且金額還不低,和房地產中介一樣,屬於要麼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種,因為項目推介本身就是成功率極低的方式,所以FA也不是什麼項目都合作的,基本上FA覺得項目靠譜然後稍微包裝一下有希望能夠入投資人法眼的才會去推,當然現在也出現了很多個人FA,也就是區別於機構身份的個人投融資中介,其本身從事與人脈,創業服務相關的行業,手頭有不少創業項目的資源。
3.明星項目跟投
明星項目跟投已經不再是圈內公開的秘密了,好項目本身就不多,然後被發現的好項目可能有多個投資人感興趣,也就是所謂的明星項目,比如創始人很大牌,或者項目關注熱度飆升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投資人的情緒,僧多粥少怎麼辦呢?於是就出現了跟投的情況,現在很多融資新聞都會寫XX項目領投方,還有跟投方,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項目很多投資人都看好,但風險也挺大的又沒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乾脆大家一起投,相當於降低風險就是掛了也至少拉個墊背的。
4.孵化器,眾創空間內推
現在有很多創投媒體弄的孵化器都是和投資人有合作的,比如氪空間,獵雲網孵化器這些,項目方的發展其實孵化器是最清楚的,所以投資人實地考察也會和孵化器這邊做深度溝通,包括孵化器內部也會有一些項目的報道,等待時機成熟會將好項目一並推給投資人,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優先選擇有投資人渠道或者背景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入駐。
5.郵箱接收BP
郵箱看BP是投資人看項目最普通的方式,但也是成功率最低的方式,因為投資人的郵箱在各大平台信息都是公開的,每天都會收到數以萬計的BP,就跟老闆招聘選簡歷一樣,本來投資人就很忙,每天各種各樣的BP映入眼簾,哪有可能一個個仔細看,基本上是看下行業, 看下標題,簡單瀏覽下商業模式,感興趣繼續看,不感興趣直接丟一邊,有很多創業者項目還不錯但是BP水平很糟糕,甚至於表達方式有問題,所以投資人直接晾在一邊,還是挺可惜的,況且現在很多項目方都是海投,這樣的方式無異於大海撈針。
主動渠道
1.行業研究
投資人對創投市場的信息是很敏感的,如果沒有一點風口的嗅覺怎麼能夠做投資人呢?所以投資人會根據自己熟悉的行業搜集市場信息,而且會針對某個細分領域做專題研究,另外還會總結分析近幾年這個領域的融資事件,了解這個賽道融資動態,特別是有跑出獨角獸的行業領域會重點關注,如果遇到超出自己知識范圍之外的新知識,投資人會找到懂這個賽道的同行或者是尋找圈內對該領域熟悉的創業者,高管吃飯聊天,最後將這個行業的上下游和可能存在的機會剖析,整理成清晰的報告,從而預判行業機會。
2.公開投融資平台
創投媒體的公開投融資平台是投資人經常都要去看的地方,比如說36氪的鯨准,項目工場等,首先能被這些平台收錄的項目肯定是在網上可以查到相關信息的,三無產品基本不可能出現,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搜索關鍵詞,甚至於找到幾個知名的頭部項目然後研究這個領域其他細分市場的項目,發現感興趣的直接聯系媒體拿到創始人的方式,然後開始溝通,因此精美的logo和詳細的項目介紹顯得尤為重要,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3.媒體報道
創投媒體報道其實是投資人非常關注的一個信息來源,比如說36氪,虎嗅創業團隊的報道,因為既然能夠被報道出來,說明項目本身的質地是不差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付費報道的情況,但付費報道的成本可不低,即便真的是給了錢報道的,那至少說明這個創業者還有點實力,有時候投資人投項目是看人的,所以尋求各大創投媒體的報道很重要,說不準哪一天就被發現了呢。
4.創業大賽獲獎團隊
和政府,媒體合作的創業大賽是投資人獲取項目信息的線下渠道之一,除了有國家政策支持之外,這些項目選擇參賽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亮相機會,投資人會非常關注在大賽中表現優異的選手,當然重點關注的是獲獎團隊,那是不是意味著沒獲獎的團隊就沒機會了呢?也未必,只不過獲獎的團隊更能讓投資人眼前一亮罷了,就好像選秀節目,你會發現幾年下來混的好的不是冠軍,而是復賽被刷下來的那些。
5.(熟悉或聽說的)牛人跨界創業
牛人跨界創業的項目如果獲得投資人的青睞,這就是典型的感性投資,投資人給的這筆錢不是給項目,而是給人,比如說曾經在某某領域行業知名度很高的大V,或者有非常卓越的成功項目運作案例,像快播王欣,網路李叫獸這些牛人無論創業做什麼項目,投資人不投也會看兩眼,不管是聽說的還是自己熟悉的牛人跨界創業了,這種項目獲投的幾率很高。
6.有成功創業經驗的連續創業者
有成功創業經驗的創業者做的項目其實和牛人跨界創業有一點相似之處,都是屬於投人的感性投資,因為一個創業者多次創業都成功了,說明這個人的能力很強,所以這筆投資投下去很放心。
7.挖掘項目舉一反三
挖掘項目舉一反三主要是針對一些頭部領域的知名(或已上市)的項目,比如說之前火爆的共享單車,摩拜單車火了,那麼就有投資人趕緊去找同樣領域的另一個黑馬,所以哈羅單車,XX單車全都出來了,只要一個賽道跑出了黑馬或者獨角獸,那麼就有投資人去挖掘這個項目領域其他可能潛在的黑馬,拼多多火了,淘集集橫空出世了,一樣的道理。
8.出席項目路演,創業沙龍,活動
出席活動沒什麼好說的,投資人參加的活動,飯局,沙龍都非常多,有朋友邀請參加的活動,有政府部門邀請出席的商業活動,各種展會交流會等等,俗稱投資人站台,如果說你能在這些地方和投資人有一面之緣,一定要去拿到聯系方式。
9.尋找創業者聚集的平台 (適用於尋找早期項目的VC)
現在網上創業者聚集的平台還是蠻多的,比如說創業社群,商學院,還有高管的圈子,有些是要付費的,這些圈子是為有實力的創業者開放的,比如正和島,行業門檻較高,所以剔除掉了一些不靠譜的創業者,但如果是尋找早期項目的VC,他們尋找的方向會更偏向早期創業的平台,比如說找合夥人的愛合夥,緣創派等平台,總而言之,多嘗試總是不會錯的。
了解清楚了天使投資人找項目的這些渠道,接下來就要思考創始人該如何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接觸到這些投資人,首先有名氣的一些投資人,什麼朱嘯虎啊,徐小平啊那些大咖都是有點實力才可以接觸到的,一般的創始人不在這個圈子根本接觸不到,也就是說你的創業項目根本入不到他們的法眼,知道為什麼投資人對外留聯系方式的時候一般留郵箱不留微信或者電話嗎?因為每天都是數以萬計的創業項目BP發過來,如果留電話的每天光接電話聊微信就夠了都不用幹活了。
著名投資人找好的創業項目不會所有的渠道都用上,基本上是和優質渠道合作,然後渠道自己找上門引薦,光是自己人脈圈子轉介紹的項目都已經看不過來了,再加上一些需要出席的路演活動,創投活動,電視節目(比如合夥中國人,我是獨角獸這些),大咖每天活動排期都好多的,完全不愁創業項目,基本上是優質項目中再挑拔尖的去投。
還有一些知名度不是那麼高的投資人,有個人也有機構,比如經常見到很多號稱XX公司投資經理的,某某創投公司的總監,混跡到各大路演活動,社交產品,創業軟體當中去,說句不中聽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忽悠人的(當然並不是全部),這個要具體分析,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很多投資公司都是打著天使投資的幌子去賺錢的,比如拉人去做項目路演,先交幾千元參加,然後台下坐幾個投資人裝模作樣的聽聽,至於投不投你看運氣了,這種大部分都是套路圈錢的,你想想人家都天使投資人了,身上少說也得幾百上千萬了,還差你這幾千元?用腦袋想想都知道的了。
當然從個人找投資的角度來說,不可能一個個投資機構去海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我簡單推薦自己有了解過的投資人入駐平台,不過每個FA都有自己的項目投資喜好,一定要在官網上看清楚不要病急亂投醫,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國內權威老牌FA八巨頭
2.華興資本(旗下還有星起,專門做早期項目VC的)
1.36氪鯨准(重點推薦)
2.易凱資本
3.以太資本
4.方創資本(旗下有方客也是做早期項目VC的)
5.漢能投資
6.清科資本
7.漢理資本
8.青桐資本
國內知名新興FA
1.光源資本
2.指數資本
3.左馭資本
4.泰合資本
5.氧氣資本
6.創新工場
7.天使灣
8.創投名堂
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投融資平台
1.微鏈
2.聚份子
3.秒見
非廣告,只是個人從業原因了解過這些平台,相對來說比較靠譜,至於哪個渠道好我只能說創始人多去試試,還是那句話只要自己用心去找肯定能找到更多。
當然除了投融資平台,一些延伸服務的社交平台,創業服務平台也可以入手,比如以創業找合夥人的方式發帖子發項目,比如愛合夥,烏鴉部落都不錯,或者是找創客空間,孵化器,一般來說都會和投資機構進行合作,比如氪空間,優客工場,wework這些等等。
最後我只能說,發散思維很重要,多多嘗試總會有點收獲的,天使投資人不會從天而降,除了看機遇也得看運氣,當然最關鍵的是你的項目是否足夠吸引投資人,你要是對自己和創業項目都有足夠的自信,投資人自然而然會出現的。
總結:找天使投資人獲取渠道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完善自己的BP,千萬不要拿一些概念性的半成品給人家看,投資人時間都很緊張的,每天看數不清的項目,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商業模式和idea就不要浪費時間了,第三步包裝自己,對個人演講和項目闡述能夠自圓其說形成一套體系,用通俗淺顯的話別人知道你做的是什麼,解決的什麼樣的一個問題,投資人既然能走到這個位置上頭腦肯定不比別人差,越復雜的東西門檻越高,投資人未必不懂只是不認為有能夠出手投資的必要,越簡單的適合普通老百姓的,投資人反而會感興趣,當然具體要看投資人投資項目的喜好和風格,然後對症下葯。
❽ 尋找投資人的途徑
先把商業計劃書撰寫好,再去各類融資渠道多接觸投資人,給你推薦幾個版渠道:
1、到各大投資機構官權網進行BP投遞。
2、多參加一些線下的沙龍活動,這也是投資公司的投資經理經常露出的一個渠道雖然不多也有可能不一定投你行業但至少能接觸到,經濟相關發達的城市都有。
3、找融資平台,建議不要選會員制的嘗試成本太高,可以選擇那種能自助申請一對一電話對接投資人的,要讓投資人看過你BP還願意對接,這樣成功概率會更高一些,推薦到雲對接試試。
❾ 曾李青的人物經歷
曾李青,騰訊公司五位創始人之一,本科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讀通信專業。自1999年起受雇於騰訊集團,曾於1999年-2007年期間擔任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全面負責騰訊集團業務范圍及產品種類,同時管理全國各市場推廣工作。
離開騰訊之後,轉做天使投資人。投資的企業包括北京太美、拉特蘭、淘米網、快播、呈天游、廣東卓越教育等。
在加入騰訊集團前,曾先生曾在深圳市數據通信局工作,熟悉中國互聯網及電信行業。曾先生於2007年6月起擔任騰訊公司終身榮譽顧問,從騰訊首席運營官的位置上離開後,創辦了德迅投資,開始走上了天使投資人的道路。曾李青投資的企業包括北京太美、拉特蘭、淘米網、快播、呈天游、廣東卓越教育等。2010年德訊資本投資重點轉向用戶年齡層次更高的網路游戲領域,其中核心重點是淘樂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回合制網路游戲《桃花源記》,該游戲代表著傳統回合制游戲向著深度社區化以及微端無端化的方向發展。推出伊始便受到大量玩家追捧,其優秀的品質和豐富的游戲可玩性獲得了業界強烈關注,是2011年網路游戲行業里程碑式的大作。
其所掌控的淘米網於2011年6月9日登陸紐交所,市值3.8億,曾李青擁有18.7%的股份。
這幾年,人們已經熟悉了曾李青作為天使投資人出席各種場合,而漸漸淡去他的「騰訊科技控股公司聯合創始人」和「終身榮譽顧問」的身份。 1999年,馬化騰、張志東和曾李青三人創立騰訊;2004年 6月騰訊上市,三位創始人步入億萬富豪行列;三年後,曾李青辭去騰訊COO,成為「終身榮譽顧問」。之後他過了幾個月「清閑」生活,每天在家看電視、打游戲。
談及為何會成為天使投資人,他說的很簡單,「就是想給自己找一份輕松的工作。」
早期的德訊投資可謂「敗也騰訊,成也騰訊」。曾李青開始很想避開與老東家相似的業務,於是投了5、6個服裝、旅遊甚至房地產項目,結果鎩羽而歸。「投了差不多三四千萬,有的公司從投資到關門,連一片葉子都沒看到。」面對《環球企業家》記者,他回憶起起當年的失敗,似乎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無所謂,就當交學費了。」
之後,豁達的他也不再「避嫌」,回到了熟悉的行業—互聯網。「沒有人比我們對這個行業(互聯網)更熟 悉。」
2007年年底,曾李青投資了淘米網,這不是他投資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是最成功的一家。淘米網創始人汪海兵,曾是曾李青的部下—騰訊「QQ寵物」項目總監,他當時想做中國最大的兒童社區,找到曾李青後二人一拍即合。
在外界看來,投資前騰訊員工創業的公司是曾李青的「獨家秘籍」。除了汪海兵,貝瓦網CEO楊威也是騰訊的員工。但他表示,並非一開始就有意為之,而是經過一年多的投資後,通過統計,忽然發現所投的大部分創業者都是騰訊離職員工,後來就把這個定為德訊投資的規則。他笑言,「當年這些人幫助老闆創業,現在我也要幫助他們創業。」
投資人和創業者,曾李青認為,兩者有一種很微妙的關系,需要互相信任和了解。「如果一個投資人只聽一個陌生創業者講故事就去投,風險太大。而對於前騰訊員工和我的熟人圈子,對他們的素質和水平比較了解,這樣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曾李青投資基本奉行「一流團隊,二流項目」的標准。 只在我熟悉的、細分的行業做(比如網游),沒有經驗的就不投;
我的投資規模更大,一般從200萬~1000萬都有;
我們過半的項目都是聯合創始的,其中相當多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是我,有點像我帶著他們創業;
我們一般只投最早的一輪,後面不會再跟投;
如果你拿了別人的錢就不要拿我的錢了。而且我們投的錢只夠你這個公司干一件事情,如果不成功就要關門,第一件事情成功了以後才有可能討論來干第二件事情;
不投單人,只投團隊組合:「產品+技術+市場」經典三人組;
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給錢+培訓+生活幫助;
投資的項目從網路游戲到在線視頻,從移動互聯網到虛擬社區。
通常是第一大股東,首次投資占股比例在25%~35%,不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