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傳統基金會

傳統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2-05 23:11:38

⑴ 先謀後動是怎麼回事

用謀一定要講究先謀。成竹在胸,才能下出一著好棋。倉促應付,寄希望於急中生智是不行的。要知道,沒有謀是生不出智來的,只能急中生汗,手忙腳亂。用兵作戰,為了取得最佳效益,都主張謀而後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戰爭是關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就更要先謀。因此,古代權謀家的重要特點是「先計後戰」。孫子把「計篇」放在其兵法十三篇之首,強調「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勝」。《管子》也強調「計必先定於內」;《尉繚子》還主張計要「先定」,慮要「早決」。秦漢以後,也都強調「先謀為本」。如宋代何去非認為「計必勝而後戰,是勝不可以幸得也」,反對僥幸求勝;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主張要打「算定戰」,竭力反對打「捨命戰」和「糊塗戰」。同時,戰爭實踐也表明,如果不先計,就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就會難以「應猝」,就會「使三軍惑亂」,致使軍隊「必駭」、「必疑」,以致「疑生必敗」。可見,「先計而後戰」是傳統用兵的重要方法。

怎麼樣才能做到「先謀後動」呢?孫子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廟算。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在廟算時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那就是「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敦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根據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判明誰勝誰負了。毛澤東將全面、辯證的觀點具體運用於戰爭領域,則是「廟算」思想的創新和發展,毛澤東在考察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時,不是忽視諸矛盾的總體聯系,只單純考察其中的一種矛盾及其兩個方面,而是把抗日戰爭作為由諸矛盾和諸方面復雜聯結的集合體,考察了中日戰爭雙方的全部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辯證聯結,並從中日戰爭雙方全部基本要素的關系中,揭示出抗日戰爭的根本規律。他指出:「……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斷;是貫徹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二是籌劃。「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要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是我軍解放戰爭中十大軍事原則之一。實踐證明,這也是一條普遍規律。凡事謀劃,都應有周密的計劃和准備。比如,戰爭開始時的初戰,關系戰爭全局及爾後作戰結果甚大,必須堅持慎重初戰和初戰必勝的原則。一切帶有決戰性的戰役、戰略作戰,必須切實建立在有力、有利、有把握的基礎上,並認真做好組織計劃和准備工作,不可魯莽輕敵。平型關大戰就是一個典型戰例。平型關大捷前,八路軍就有與日軍較大一些部隊交手的有利時機,但由於慎重初戰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放棄了。1937年9月中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到達山西平型關前線。這時日軍正向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平型關至茹越口內長城防線進攻。為了打擊敵人的瘋狂氣焰,配合平型關友軍防禦作戰,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根據當時的敵情和地形條件,決心在平型關附近設伏,殲滅由靈丘向平型關進攻之敵。24日夜,第一一五師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右側高地。25日7時許,敵第五十一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主力和輜重車輛進入我軍伏擊圈內,我軍遂向敵展開猛烈攻擊,經整日激戰,殲敵3000餘人,擊毀其全部輜重車輛,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這一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擴大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影響,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經濟領域,競爭越激烈,「謀而後動」的智謀就越顯得重要。在這種競爭中,只有那些重視經營智謀的企業才會激發活力,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無錫農民企業家許福民讀過《孫子兵法》,對《孫子兵法》中的智謀藝術有所了解。他在經營中堅持先謀後動的原則,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許福民在開辦河埒養殖場時,運用生物鏈良性循環的道理,辦了奶牛場、養鴨場。牛糞、鴨糞流入魚塘,為浮游生物提供滋生的條件,浮游生物正是魚類理想的飼料。他採用立體式養魚,水的上層養青魚,中下層養鯽魚,充分利用了水面,比養單一魚種產量高出兩倍多。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來這里考察,認為這是亞太地區養殖產業的最佳模式。許福民養鴨子也與眾不同,出售鴨子價錢很便宜,他想到北京的烤鴨很賺錢,就和同事們商量辦個烤鴨店。北京烤鴨以肥著稱,而他在河埒養殖場專門飼養英國的「櫻桃谷」良種鴨,正符合人們愛吃瘦肉的需要。於是,他們就在無錫鬧市辦了「無錫烤鴨館」,開張之後,經常座無虛席。鴨子的內臟、肥肝還能遠銷國外,換取外匯。這是一個例子。改革開放初期,為了適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我國一些地區先後掀起過許多「熱」,諸如:羊皮熱、地龍熱、葡萄熱種種,有的大獲其利,有的深受其害。問題的關鍵是經營領導者要冷靜地思考,不要被人家牽著鼻子走,更不要輕易將底牌全部亮開。要善於預測未來動向。當某種產品走俏時,買方可能會給你一個好價錢,引誘你擴大投資,強化生產,一旦他們摸清了你的底牌,就會改換面孔,拚命壓價。有一個時期,我國出口中草葯頗受國外歡迎,於是盲目採摘、加工,產量一時劇增。在對外出口中,國內同行競相降價,不僅減少了外匯收入,而且嚴重破壞了寶貴的中草葯資源,也影響了中草葯的聲譽。與此相反,我國進口某種化工產品時,外商自以為奇貨可居,待價而沽,大敲竹杠。我國轉而自己生產,並登報宣傳。這樣,外商也只好見風使舵,低價出售。可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謀」,其內容也是深刻而廣泛的,誰想在競爭中取勝,誰就應當多謀而善斷。

由於智謀很重要,而定謀又非易事,所以古人強調「集眾智」,發揮智囊團的作用。他們提出,「智不備於一人,謀必參諸群士」,指出「無謀夫策士合奇集知,以更轉其不迨」,即使英雄豪傑也不可能建功立業。這也就是所謂「『任天下之智力』,足以知善計任謀之為上矣」。

「智囊團」也叫「思想庫」、「頭腦企業」或「咨詢公司」,是一種科學研究機構。按美國辭典的定義是:為了對諸如技術或社會問題,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而組織的機構、公司或小組。智囊團並不生產具體的物質產品,而是聚集一批專家、學者,運用他們的集體智力,為領導者出謀劃策,提供達成一定決策目標的規劃、計劃和方案,或者提供某種新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充當領導者的「外腦」。智囊這個詞,我國古代早有記載。《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雲:「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日『智囊』。」《漢書·晁錯傳》雲:「太子家號日『智囊』。」顏師古註:「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物也。」我國古代的幕賓、諫官、門客、謀士、軍師等,就屬專為決策者服務的智囊。這些人一般都知識淵博,具有較高的才能,被統治者重用後,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在我國歷史中,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如周文王三訪渭水而委以軍師之職的姜尚,深謀遠慮,才智過人,在伐紂取得勝利和平定天下建立西周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參謀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穆公從西戎招來由余,從楚國以五張羊皮贖回百里奚,招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和公孫枝,皆予重用。他們幫助秦國吞並了20個小國,成為當時的霸主;孝公從衛國招來商鞅,惠王重用魏人張儀,昭王重用魏人范睢等,都是重視並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從而奠定了帝業之基。秦末漢初,劉邦滅項羽而得天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劉邦手下「智士如雲」,有張良、蕭何、酈食其等一批智囊人物。三國時,蜀漢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才得以三分天下。唐太宗是一位重用智囊人物的開明君主。他治理天下因有賢臣魏徵等人的輔佐,故而有貞觀盛世的出現。清朝皇太極由於重視智囊班子的作用,在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大膽改革,獲得了成功,遂成歷史上一代崛起之君。

智囊制度在國外也有悠久的歷史。17世紀30年代,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他的軍隊中,以不正規的形式設置了咨詢助手。17世紀中葉,法國路易十四的軍隊中就有參謀長的職位。19世紀初,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在軍隊中建立了參謀本部制,用參謀的集體智囊協助統帥進行決策。1828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傑克遜,任用了一些人才,並經常和他們在白宮的廚房內討論國家大事,決定大政方針,形成了所謂的「廚房內閣」。

古代歷史上雖然智囊輩出,並形成一些智囊制度,但那時往往是以個體方式,憑自己的經驗為決策者服務的;而現代智囊團的產生,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現代管理決策者面臨著目標多樣、結構復雜、功能綜合、內容廣泛、變化迅速的嚴峻局面。決策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以及隨機性,決定了必須依靠具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的專家組成的智囊團來承擔。英國在1913年成立了咨詢工程師協會,這是現代咨詢的雛形;美國在1916年創立了布魯金斯學會,於1919年又創立了胡佛研究所,這兩個綜合性政策研究機構,是當代智囊團的發軔。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美國軍隊參謀機構的工作,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的美國蘭德公司,被譽為西方世界智囊團的開創者。

智囊機構介入政府決策已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個重要政治現象。據資料顯示,當今世界共有智囊機構4500個左右,其中約2500個在美國。在我國,知識界影響政府政策早就形成傳統。近年來,我國民間智囊機構發展迅速,規模正在逐步擴大,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戰爭不僅是武力的對抗,更是知識和智力的較量,如何有效動員民間智囊機構為戰爭服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民間智囊機構的動員價值不容小覷。民間智囊機構聚集了大量的專家學者,研究視野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他們能夠通過對國內外形勢的綜合分析,提出有價值的國防建設思想,甚至提出針對性很強的軍事作戰指導原則,從而為決策層作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美國很多軍事戰略都出自民間智囊機構,比如導彈防禦系統建設就是吸收了民間智囊機構的建議,在小布希上台前,包括蘭德公司、傳統基金會等智庫每年都要發表200多份研究報告,不停地為建立導彈防禦系統製造輿論。此外,民間智囊機構還能憑借非官方的角色,在信息溝通和外交談判中發揮獨特作用。比如,為爭取廣泛的國際支持,民間智囊機構可以用非官方的身份,自由出入第三國,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在參與會議的同時,能發揮一些官方外交渠道所發揮不了的作用。當前,這種「第二軌道」已成為公認的對外溝通渠道。我國的思想庫建設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重視程度不夠,建設質量不高,「信息通道」不暢,「二手信息」嚴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還普遍存在著。面對現代戰爭中日趨激烈的智力較量,在大力加強軍隊智囊機構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民間智囊機構的重要功能。必須著眼我國軍事戰略的整體需求,切實抓好民間智囊機構的動員准備,以構建軍民結合、互補互促的國防政策智囊體系,為「打得贏」提供決策和謀劃支持。無論是個人提供決策支持,還是藉助思想庫、智囊團來提供決策支持,抑或是通過其他途徑提供決策支持,「先謀後動」的原則始終是不變的。

⑵ 啥叫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創造的價值分為五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資本主義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原因: 資本家制定的制度主要是維護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而社會主義是由無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制定的制度也主要是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無產階級的利益顯然是存在對立的,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並非對立的。而在乎於執行的人怎麼去做。資本即是社會,社會即是資本。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

⑶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作用及其運行機制

美國的思想庫,作為美國政治體系中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種權力」,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與力量不僅表現在擁有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權力」上,而且表現在擁有眾多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庫,能夠盛產「思想」、「主義」、「主張」、「話語」 等「軟權力」上。
在美國大體有四類思想庫:一是由某些大富豪出資建立的,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二是由政府組織、資助成立的,如和平研究所、國會研究部;三是由社會上志同道合的力量倡議、集資而建的,如傳統基金會;四是為離任總統或紀念某政治人物而設的,如卡特中心、尼克松中心。 傳統基金會是華盛頓最大的思想庫,擁有180名工作人員,每年需要3500萬美元經費才能正常運轉。其資金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其一,一個非政府的基金會撥給1億美元作為不動基金,每年可以獲得利息資金四五百萬美元,這是一筆比較穩定的收入。
其二,每年募集捐款3000萬美元左右,是基金會的主要資金來源。捐款資金的30%,約900萬美元來自大企業;捐款的70%,約2100萬美元來自個人。每年大約有25萬人捐款,平均每個人捐款八九十美元。
這些捐款人就像俱樂部的會員一樣,他們不僅訂閱基金會高質量的刊物,也贊同基金會的政策主張,同時也在參與政策研究和制定。為鼓勵捐款,除美國政府規定捐款可以抵頂納稅外,傳統基金會還根據捐款的多少規定出不同的待遇:如捐款的最低起點是25美元,低於這個數量的不收;捐款100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獲贈傳統基金會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和報告;捐款1000美元以上的人除可獲得免費贈閱刊物,還可以作為傳統基金會會員俱樂部的成員參加活動;捐款1萬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有資格免費參加一兩次傳統基金會邀請名人出席的大型宴會招待,獲得與名人共進晚餐和對話交流的機會;捐款1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機會獲得以某個人的名字製作牌匾,表明某個房間由某某人捐款裝修或捐獻,以示紀念。
傳統基金會安排與筆者會見的小會議室就是以韓國現代集團董事長的名義命名的,因為他一次捐款500萬美元,是傳統基金會成立以來獲贈的最大一筆捐款。
其三,銷售刊物獲得一部分收入。傳統基金會每月出版一本的活動與新聞雜志和每年一本的世界各國經濟分類報告,發行量高達40萬份,其中有20萬份贈閱,20萬份銷售,扣除贈閱部分所需費用外,傳統基金會仍有一些收入。 傳統基金會作為世界知名、影響力很大的思想庫,人數並不多。180名工作人員中,固定的職工只有120人,每年都有60名左右志願者、實習生加盟參與工作,既培養了人才,又節省了三分之一的開支,可謂一舉兩得。在固定工作人員以外,傳統基金會還從外部臨時聘用各類研究人員參與某些課題的研究。如朝鮮問題研究,他們就聘用了來自韓國的學者在美國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實行的完全是開放式的用人辦法

⑷ 資本主義定義

拉丁詞語里「capital」一詞來源於對動物的買賣及佔有,「capitalis」則源於原始印歐語的「kaput」——意思是「頭」,「頭」是一種在遠古年代的歐洲測量財富的方式:一個人擁有越多「頭」牛,那麼此人也就越富有。「chattel」(意思是商品,動物或奴隸)和「cattle」(牛)這兩個字也是從「kaput」衍生而來的。到了12至13世紀,「資本」一詞開始被用來形容資金、貨物庫存、貨幣數量、或者貨幣帶來的利潤。
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的《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中多次使用「資本家」一詞。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也在1823年時在他的作品裡提到這一詞,1867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也使用了「資本家」一詞來稱呼資本的所有人。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資本論》里使用「資本家」(Kapitalist)來形容擁有資本的私人,但並沒有直接使用資本主義一詞,而是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詞在資本論一書里出現了2600多次。但後來研究證實馬克思在其手稿中使用過資本主義一詞。
「ism」這個後綴可用於表示某種歷史狀態,某種運動,某種思想體系,或上述含義的某種綜合。第一個使用「capitalism」一詞的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他以此表示大量資本的所有權,而非一種生產制度。不過,第一個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來形容生產制度的是德國經濟學家維納·宋巴特,於1902年的著作《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馬克斯·韋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用這一詞。
不同定義
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說法不一。
該詞條使用「社會制度」定義,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決定了其政治和文化等上層建築。
1909年出版的《世紀辭典》的定義是: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對於資本的佔有。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
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其屬於「經濟制度」。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里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一個由個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產的經濟系統,經由個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英國1987年版的《牛津英語辭典》將其定義為:「佔有資本的狀況;資本家的身份;擁護資本家存在的制度。」

⑸ 60年代美國社會變革時期,受到推崇的是什麼主義

1960年以來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

保守主義的社會運動指保守派思想家從象牙塔走入社會,通過指導和建立政治組織和宗教組織、利益集團/政治行動委員會、基金會、思想庫等來擴大保守主義思想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這場社會運動內容比較廣泛,涉及經濟/財政保守主義運動、社會/文化的保守主 義運動、聯邦主義運動、自由意志運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的保守主義運動,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運動。"宗教右派" 雖然與"新右派"關系密切,但由於它的領袖主要是各教派的佈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義;既包含天主教正統派, 又有猶太教正統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學色彩 。此外,"新右派"與"宗教。

右派"所處的時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則更加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和21世紀的當前 。

正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對立面一樣,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對立面。"老右派"與"老左派"的對立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產生的;而"新右派"與"新左派"的分歧則是由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問題而引起的。新右派本來在六十年代就已開始醞釀,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比"新左派"滯後。

自1962年在校園中成立的"民主社會生"(簡稱SDS)組織開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如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運動、性解放運動,他們對社會的批評及這些運動的發展,促使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改變歷史的法律,如民權法案、戰爭授權法案等;他們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喬治*麥戈文分別在1968、1972年兩次大選中獲得民主黨的提名,然而,他們的影響在70年代後日漸式微。而在保守主義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導下、於1960年在校園中成立"為自由的美國青年"( 簡稱YAF)的右派學生組織,直到80年代才解體;這一組織的學生大多出身於是共和黨人的家庭,他們對共和黨沾上自由主義不以為然,認為共和黨內的自由主義沒有 "保守"古典自由主義所尊奉的自由、傳統和秩序;而華盛頓的集權制正是民主黨式的自由主義發展過頭的結果,政府職能的擴大使其在給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時奪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實行新的強制性的種族融合、肯定性行動等。這一組織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義運動培養了不少幹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領袖:曾任YAF首任執行主任的理查德*維 格里成為保守主義政治運動的直郵籌款專家、YAF的老戰士霍華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義核心會議"組織、保守主義活動家保羅*韋里奇發動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義運動。

一般認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過四類組織來進行活動:

(一)政治行動委員會。

政治行動委員會是指對競選公職的候選人進行捐款的利益集團的政治組織,它的活動主要是籌款和捐款;目的是幫助幫助保守派人士進入領導階層,從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張,如1974年,韋里奇領導成立了旨在幫助保守人士當選國會議員的"爭取自由國會生存委員會";1975年,菲利普斯領導建立的保守派核心會議主要在基層活動,在全國每個國會議員選區均設分會,約有30萬會員;1974年,特里*多蘭領導建立的全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等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

(二)單議題的利益集團。

反對墮胎的全國生命權利委員會聲稱有1000萬會員;主張取消最低工資法的全國工作權利委員會號稱有150萬捐助者;反對高賦稅的全國納稅者同盟有45萬名會員,號稱全國最老最大的納稅者組織;反對槍枝管制的美國持槍者協會,也擁有186萬名會員。

(三)宗教組織。

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宗教保守集團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先是羅伯特*格蘭特1978年建立的基 督教之聲、愛德華*麥卡提爾、詹姆斯*羅賓遜牧師1979年建立的宗教圓桌會議、羅伯特*比林斯建立的全國基督教行動聯盟、傑里*福韋爾1979年建立的"道德多數",其中道德多數派聲勢最大,有40萬名成員、6萬名牧師,在全國各州設有分部,年度預算超過600萬美元;後是帕特*羅伯遜的"宗教右派";前者聲稱曾使12位自由派的民主黨議員在1980年的選舉中失敗,後者聲稱它對共和黨在1994年重新取得國會的領導權有功。事實上, "宗教右派"不斷壯大,已擁有170萬成員。

自1992年起,它已成為共和黨內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州(如在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蘇達州),"宗教右派"的分支機構福音基督教和生命權運動事實上已控制了州的共和黨組織。這類政治性比較強的宗教集團在共和黨最近三次的總統選舉提名程序中非常活躍。與大多數利益集團一樣,宗教集團也採用新技術來進行政治活動,如電話庫、傳真、衛星電視、電子布告、收音機講話和直接郵遞等。

"宗教右派"每隔兩年公布一次它對國會議員在有關議題上的打分,它最關注的是家庭道德,因此它反對任何墮胎、同性家庭等提案。

(四)思想庫和出版物。

1973年,保羅*韋里奇創辦了新右派的思想庫--傳統基金會,在進入80年代前,傳統基金會很少超越共和黨保守派的活動, 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後,隨著里根的當政,傳統基金會的活動范圍漸漸擴大,常以內政、外交、經濟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經常舉辦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是90年代以來,傳統基金會對政策的影響尤為明顯,1994年,共和黨的新議員一改常例,不去 哈佛大聽取有關立法方面的報告,而是去傳統基金會,這反映出新右派對共和黨的影響。小布希上台以來統基金會的影響大大加強,布希內閣的許多提名都是由傳統基金會人才庫推薦的。新右派的出版物主要有維里1975年創辦的月刊《保守文摘》,已成為"新右派"的機關刊物。此外,"新右派"的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傳統基金會的《政策評論》季刊和《今日傳統》月刊。與四五十年代的保守主義思想運動相比,"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社會運動是右的平民主義運動 ,它的影響深遠而且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其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美國社會中自稱是保守派的人數穩步增長,到1993年幾乎與自稱是溫和派的人士持平(40%) 。宗教右派在南部、中西部影響很大,這些地方因而被稱為"聖經帶";

(二)對共和黨的影響越來越大,保守主義在80年代後日益成為共和黨的主流:人們大多傾向於認為,70年代末的保守主義運動高漲是里根上台的重要原因 ,而1994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以壓倒性勝利奪回國會的控制權也與得到"宗教右派"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

(三)80年代後,對美國公共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譬如"新右派"利用草根組織直接將政策主張付諸實踐:菲利斯*施拉芙萊領導的擁有5萬名會員的"鷹論壇" 通過在州議會作證、舉行集會、聚眾請願、游說等方式"成功"地使國會在1972年通過的"平等權利修正案"於
1983年失效 ;在反對墮胎的"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眾多組織 的壓力下,自1976年開始,共和黨的政綱連續四次寫入支持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以恢復保護未出生孩子的權利" 1981-1982年,"新右派"還在31個州提出了118項議案,其中"人類生命權利修正案"規定:除挽救母親生命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墮胎;禁止使用宮內避孕器,因為生命始於受孕。60年代中期,宗教右派希望共和黨控制的保守的第104屆國會能通過禁止墮胎的法案,但並未完全實現 ,他們在1995年通過了《與美國家庭的契約》以表示對共和黨議員的不滿 。

(四)對全體美國人政治觀念或公眾哲學的影響。根據芝加哥輿論研究中心的一般社會調查的研究,自1974年後,人們在一系列議題上的立場越來越趨於保守 。在1988年大選中自由主義更是成為一個"臟詞",成為大手大腳、沒有節制的代名詞。1996年即使是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也聲稱"大政府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表明,保守主義思潮不僅成為共和黨的主潮,而且已對民主黨的政策觀念已然產生影響。

冷戰結束以來,保守派加強了"搶占"思想庫和大學的努力,企圖使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繼續發展,並在社會政治中產生更大影響。"全國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機構委員會"的 調查發現,自1992至1994年,美國12個主要的保守基金會向研究所、大學、思想庫、媒體和利益集團提供了2.1億美元的資助, 其中標榜"自由市場"的傳統基金會得到的資助最多,為890萬美元,其次是美國企業研究所,690萬美元;卡圖研究所,390萬美元,赫德遜研究所330萬美元,曼哈頓研究所210萬美元。韋里奇的自由委員會得到500萬美元威廉*克里斯托爾的《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雜志得到190萬美元,《新標准》得到170 萬美元,波多霍羅茲的《評論》得到100萬美元,另外320萬美元給了小威廉*巴克利和本*瓦騰伯格的電視節目。在著名大學中,保守思想的堡壘芝加哥大學獲得的資金最多,達1000多萬美元,其次是哈佛大學,960多萬美元,喬治*梅森大學,800多萬美元,耶魯大學590多萬美元 。這些思想庫和大學對十年來美國的社會政策(如福利改革、肯定性行動、社會保障、教育改革)、經濟政策(如平衡預算、減稅等)、外交/防務政策(如北約東擴、新日美安全條約的重新修訂、NMD的提出)等產生過重大影響。保守派清楚地知道:思想產生影響,因此在思想方面的投資更加咄咄逼人。

⑹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政治理念

傳統基抄金會除了本身開宗明襲義,表明是美國保守派組織,其政治主張,也是保守派一直以來所提倡:
主張小政府,限制政府開支和規模,因此特別頌揚香港式的積極不幹預經濟政策,亦支持學券制等主張
捍衛個人自由
捍衛傳統美國價值
強調美國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

⑺ 資本主義什麼意思(通俗一點)

資本主義(英語: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場經濟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資料),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借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資料創造利潤。

商品和服務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

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壟斷和商業周期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系、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

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現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劃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


(7)傳統基金會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較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方是生產力高,社會富裕的國家(或地區),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

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

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

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原因: 資本家制定的制度主要是維護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而社會主義是由無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制定的制度也主要是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無產階級的利益顯然是存在對立的。


⑻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介紹

傳統基金會是美國來新右派的主要政策源研究機構,代表美國西南部財團和保守勢力的利益,曾積極支持並影響過里根政府,該會有十一名成員在里根政府中任職。 基金會成立於1973年,由約瑟夫·庫爾斯和保羅·韋里奇創建,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庫爾斯是科羅拉多州大啤酒製造商阿道夫·庫爾斯公司總經理,美國極右組織約翰·伯奇協會(Job Birch Society)的創始人,里根「廚房內閣」的重要成員之一。

⑼ 2011年1月12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哪個地方再次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2011年1月12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再次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這已是香港連續第十七年名列經濟自由度榜首。據悉,該經濟自由度指數每年測評一次。去年,香港在貿易自由度和財政監管制度兩項排行全球第一,財政自由度和貨幣自由度得分上升。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⑽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1、從政治上:國家政權是掌握在無產階級的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中,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主要維護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權益還是主要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階層的根本權益,此二者是判定社會性質的標准。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2、從經濟上:生產資料是以公有制為主體還是以私有制為主體是判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准。資本主義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

3、從文化上:國家和社會是倡導維護人民群眾切身權益的文化習慣還是倡導符合資產階級統治利益的「社會階層文化」和「貧富差異文化」,各種腐朽思想和文化是否受到批判和摒棄是判定兩種社會性質的標准。

(10)傳統基金會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

封建社會是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播種,租期內土地由農民掌控,但要定時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稅。資本主義改為農業工人到農業資本家的農場幹活,之後拿錢離開,不掌控土地。資本主義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關系。

資本主義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並無准確定義,不同經濟學家有不同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創造的價值分為五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資本主義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按照理性來假設在社會規則中獲取利潤最大化。

社會主義國家,就一般定義而言,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或實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但對於何謂「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何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爭議。

中國將「社會主義國家」定義為「無產階級專政」奉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不同於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等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以高稅收、高福利、低人口增長率和相對較小的貧富差距為特點,這個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本質是不同的)。

閱讀全文

與傳統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
適合40歲怎麼理財 瀏覽:147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
合營企業投資 瀏覽:891
青海省年豐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14
08245股票 瀏覽:573
華民慈善基金會登陸 瀏覽:838
82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26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
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957
京保貝目標群體資金來源 瀏覽:409
廣西白砂糖今日價格 瀏覽:657
為什麼資金凈流入是負數 瀏覽:949
股票型基金重倉股是什麼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