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投資者說2014年3月17日

投資者說2014年3月17日

發布時間:2021-02-23 00:42:28

① 最近在看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我是先看的基金投資,其中有一段看不懂想請求高人指點

最近也看到了這一個章節正好有疑問,留個腳印探討一下。

首先我特地找了下原書的英文版,因為作者的翻譯有些不敢恭維。

我的前提假設:

B的原收益為1.3,成本為0.85*1.015=0.86275。

根據書中假設:

「disconut of 27% from asset value」,那麼說的是他損失一部分絕對收益大約為27%的資產價值(asset value)

那麼收益變成1.3-0.27=1.03,收益率為1.03÷0.86275=1.1938。收益比成本率為19%,與A持平。

損計溯源:

作者提到了「the closed-end man could suffer a widening of 12 points in the market discount before his return would get down to that of open-end investor」

這個是說從封閉基金投資人(the close-end man,參考對比從句的open-end investor)角度考慮,他可以(could,表示讓步空間)允許遭受在回收價上(return)多達12點資產價格(discount,基準為asset value)的損計。

那麼上面假設中說了存在27%的損計,我們把這個歸因到回收階段,從asset value上減去27%,相較其報價本金(去傭金)的0.85-(1-27%)=12%。

此時所有參數計算完畢。

總結:

格雷厄姆表達的內容本身存在一些模糊,加之現代基金的管理方式已經有較大變化,所以這里看成是一次腦力訓練,可以對現代的基金損益做到准確的計算,避免誤解。

② 關於投資的問題

基金定投吧,儲蓄根本跑不贏通脹,紙黃金對於你來說風險太大,基金定投的話就要投指數型基金,不過一定要長期投資,所以每個月餘1000塊的話建議拿500至七百作定投,其他的存起來以備不需之用。

③ 行權的問題

1.你要分來清楚股票和權證是不源同交易證券,你有股票是不能行權,你必須有580011的權證才可以行權

2.你最好說清楚你有什麼?股票還是權證?什麼價錢買的?有多少?

你有的是股票嗎?股票代碼是600500,還是權證,代碼是580011

股票就和你沒關系了,如果是權證的話就去行權

④ 基金投資

如果你擔心風險為什麼不選個債券型基金來投資呢?

如果你是基金投資者,那你將有一條最優惠且能提高收益的購買途徑.。
你手裡的基金,不管你原先在哪個代理經銷渠道(銀行、基金公司或券商)買進,無論你是開基,封基,還是LOF\ETF,轉託管來我們證券營業部均能獲得千份之一的獎勵(最低都有50元).就是說不管你以前在哪裡買入,只要轉來我們這里,手續費肯定比別人低千份之一。這部分獎勵也可獎給介紹人或機構投資者的經辦人哦。
在我們這里申購場外基金,手續費全國最低。
把開放式基金從銀行或基金公司轉進證券公司的好處是:贖回到帳時間大為縮短並且存在套利機會,贖回時間:銀行渠道T+5至T+7不等,券商渠道T+3以下。而套利操作每次增收千分之3左右,操作越多,增收越多,套利收益疊加基金收益就是你的總收益(例如某基金年均收益30%,套利操作年均收益17%,兩項相加年平均投資收益47%,遠超華夏大盤的收益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基礎市場的波動,基金收益並不是每年都是正的,但套利收益卻總是為正.也許你會說,大盤指數是動的,你套的那點利,還不夠大盤跌的。不錯,可是你要知道,大盤也有可能漲啊。漲跌的概率是五五開。而利潤是一邊倒的站在了你這一邊。長期下來,五五開的風險,加上一邊倒的利潤,你能不掙錢嗎?)。 由於上市型基金(主要就是LOF,ETF)的交易價格和凈值不一致,其中的差價如果在扣除必要的手續費後還有空間,就可以實施跨市場套利。另外,部分封閉式基金的首發募集、LOF的募集及日常申購有可能是在場外代銷機構那裡實施的,該部分基金份額如果想轉到二級市場交易,這都涉及基金的跨系統轉託管的問題。把基金從場外轉到場內的,或場內轉託管到場外,是基金套利必選步驟(有的券商可以直接在場內實施,但由於場內的手續費很高,一般是沒套利空間的)。不是所有券商都有資格做這業務,也不是有這資格的券商都樂意受理這業務。我公司是熱烈歡迎各位投資者把基金從場外轉到我公司場內交易,各位有需要的投資者可以聯系本人開辦此業務。我公司為支持投資者套利,場外基金的申購費用將大為優惠(保證全國最便宜,轉入基金份額有獎)。

⑤ 金融理財投資產品求分析

任何一個投資產品都有三方主體,分別是投資方、集資方、擔保平台,而投資方選擇投資項目首要考慮的是風險問題。而風險問題居多存在於集資方,就以上案例,投資方加擔保平台總收益在24%,而這個集資方公司融資目的肯定是要盈利,我們可以假設利潤空間3%至5%,那麼集資方公司總盈利要達到30%左右。暫且說集資方有這個盈利能力,我們需要考慮資金用途,如果是實體投資,那麼利潤可以保證,但是本金就很難保證了。即使能保證,本金投資變現還是需要時間。而上述例子擔保公司就是是國家級的了,那麼這個資金需求量肯定不是小數目,資金需求越大,投資變現回籠資金就越慢。考慮最好的情況,集資方公司盈利良好,之後歸還本金大概也需要3-5年。考慮最壞的情況,集資方公司虧損,資產抵押多數為房產、地皮等,首先這些資產變現需要時間。其次即使是國家級擔保公司,有沒有能力直接兜底?你要明白擔保公司可不是只擔保你一家。其次是擔保公司作為中間平台,是最不希望收到不動產抵押的。雖然是按集資額3倍價值的不動產抵押,但是變現是需要時間的,集資方倒閉評估、清償都需要時間,抵押拍賣需要時間。等到完全處理好,投資方的資金至少要佔用1個月以上的時間。這都是其中的風險。理財規劃小白

⑥ 東風汽車提示股價波動「異常」 投資者需理性規避「炒作」風險

近6個交易日錄得5個漲停後,東風汽車向投資者提示股票交易風險,強調東風集團股份回A股上市對公司並未產生重大影響。

12月21日,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風汽車」,證券代碼:600006)發布《股票交易風險提示性公告》,稱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活動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提醒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其中,即將在創業板上市的東風集團股份的主要經營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與乘用車的整車及零部件業務、汽車金融業務以及與汽車相關的其他業務。

東風汽車的主營業務為全系列輕型商用車整車和動力總成的設計、製造和銷售。事業單元涉及輕卡事業、工程車事業、客車事業、新能源事業和發動機事業。

數據顯示,東風汽車1-11月累計銷量為15.56萬輛,同比增長6.56%。其中,輕型貨車1-11月累計銷量為13.62萬輛,同比上漲20.81%,占銷量總比近九成。

汽車板塊投資熱度強

今年下半年以來,汽車板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熱度持續高漲,比亞迪、長安汽車多家行業龍頭估值達到歷史新高,東風汽車、江鈴汽車等個股也因此受益。

國信證券表示,11月汽車板塊強於大盤表現,尤其乘用車板塊行情自9月以來大幅走強,三月內漲幅69%。此外新能源車板塊也持續走強。

與此同時,多家汽車個股因投資者湧入而出現股價大幅波動。12月2日,長安汽車就因此發布了《關於公司股價異動的風險提示報告》。該公司核查後表示,基於公司2019年與華為簽訂的《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和2020年與寧德時代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三方正在聯合開發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平台和產品,未來將根據項目進展情況適時發布相關信息。

產銷數據反映了行業的高景氣度。

據中汽協統計,2020年11月新車產銷量分別為284.7萬輛和277萬輛,同比增長9.7%和12.6%;1-11月累計產銷量分別為2237.2萬輛和2247萬輛,同比下降3%和2.9%,降幅均比上半年收窄14個百分點左右。新能源汽車11月銷量為20萬輛,同比增長104.9%;1-11月累計銷量110.9萬輛,同比增長3.9%,首次由負轉正。

進入12月,市場情緒不減。21日,比亞迪、寧德時代兩大龍頭股價雙雙大幅拉升:前者午後漲停,報193.6元/股,總市值達到5282億元;後者股價上漲12.07%,報325元,總市值突破7000億元。

中金公司認為,汽車行業繼續行走在新的增長周期,銷量和業績彈性均存在超預期空間,後續向上確定性也得到了增強。汽車板塊調整或跑輸是短期事件,中期繼續維持對該板塊的推薦。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近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出台,提出到2025年使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20%,這是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此外,特斯拉等美股個股具有示範效果,使A股投資者重新評估新能源汽車的估值。整體而言,行業增長的確定性較強。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汽車板塊中部分個股的估值偏離合理范圍,需警惕投資風險。一名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投資過度高漲,不僅對投資者構成了短期估值極速拉升後大幅波動的風險,對行業的穩步健康發展也不是很有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大連獐子島造價案件投資者已申請凍結3600萬,冬天真的必須吃海參嗎

大連獐子島造價案件投資者已申請凍結3600萬,冬天真的必須吃海參嗎?

扇貝「跑路」鬧劇終於塵埃落定。9月11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獐子島財務造假性質惡劣,影響極壞,嚴重破壞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破壞了市場誠信基礎,依法應予嚴懲。證監會決定將獐子島及相關人員涉嫌證券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自2014年以來,獐子島的扇貝多次上演凍死了、餓死了、「跑路了」的奇葩景象。眾所周知,農林牧漁業一直都是審計的痛點,獐子島正是鑽了深海蝦夷扇貝難以統計核實的空子,通過扇貝死亡、「跑路」等手段進行財務造假,調節業績。

如今證監會重拳出擊,使用科技執法手段——利用最新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行審計測算,扇貝「無處可逃」,獐子島「造假案」水落石出,公司及其相關人員也得到了相應的處罰。除了刑事追責,獐子島或將面臨投資者的民事賠償。

假「跑路」,真造假

獐子島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長山群島的最南端,由獐子島、褡褳島、大耗子島、小耗子島等四個島嶼組成,距離大連56海里。又因島上坐落著一家上市公司——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獐子島」),該島成為大連有名的富裕鎮。

獐子島成立於1992年,主營蝦夷扇貝、海參、鮑魚等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等業務,於2006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被稱為「水產第一股」。上市之後,公司股價猶如坐過山車,從上市首日的9.32元/股逐漸上漲至2008年1月的22.9元/股,隨後一路下跌,到了2008年9月其股價最低為3.69元/股。

2010年,獐子島迎來最風光時期,股價一路攀升至33.44元/股,市值一度暴漲至235億元。與此同時公司業績表現也十分亮眼,截至2011年,獐子島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29.37億元、4.97億元,分別較上市當年增長了近4倍、2倍。

好景不長,獐子島於2014年10月發布的一份公告,揭開了公司財務造假的序幕。

根據公告,受北黃海冷水團和遼南沿岸流鋒面影響,水溫日差較大,不適合蝦夷扇貝生長,公司在抽測時發現部分海域的2011年、2012年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因此獐子島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5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采捕,進行核銷處理;對43.02萬畝海域成本為3.01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准備2.83億元。

意味著獐子島成本高達10.36億元的蝦夷扇貝被「凍死了」。

來源:全國市場監管動產抵押登記業務系統截圖

根據全國市場監管動產抵押登記業務系統,9月4日獐子島以蝦夷扇貝作為抵押物,向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行貸款9000萬元,貸款期限為2020年9月4日-2021年9月4日。去年9月獐子島亦向該銀行貸款1億元。

9月15日上述消息被曝光後,9月16日-17日獐子島連獲兩個漲停板,截至17日收盤其股價報收4.58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9月16日民生銀行消息稱,媒體報道提及的民生銀行大連分行對獐子島的9000萬元融資,並非民生銀行新發放的貸款,為存續貸款,擔保方式為土地房產抵押、海域使用權及海底存貨抵押,目前抵押物足值,企業正常付息。

往前追溯,6月3日獐子島以蝦夷扇貝作為抵押物,向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長海支行貸款4950萬元,限期一年;5月19日獐子島以海參作為抵押物,向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長海支行貸款1100萬元,限期一年。

2019年至今,獐子島通過抵押海參、蝦夷扇貝等獲得的貸款合計為2.91億元。

一邊債台高築,一邊靠抵押借錢「拆東牆補西牆」,倘若未來銀行不給貸款,獐子島二十多億的借款將如何解決?此前半年報顯示,為了清償債務,公司推動股權融資工作,積極與各銀行溝通,探討債轉股方案並擇機推進實施;積極探索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公司加快轉型。獐子島債轉股方案及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具體情況如何?

⑧ 歷史上的今天3月17日都發生過什麼事

1269年——復蒙古頒行八思巴所創新字。制

1525年——德國閔采爾發動起義。

1616年——德川家康任太政大臣。

1776年——喬治·華盛頓領導下的美洲大陸軍迫使英軍撤離波士頓。

1861年——義大利獨立。

1883年——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妻子燕妮的墳墓旁邊。

1912年——梅蘭芳首演京劇《木蘭從軍》。

1916年——護國戰爭中蔡鍔大敗張敬堯。

1919年——我國第一批勤工儉學留法學生赴法國。

1927年——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聯合挫敗蔣介石另立中央的企圖。

1929年——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

1945年——硫磺島戰役以美國取得勝利宣告結束。

1946年——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多項反共決議。

1948年——攻克洛陽的野戰部隊全部撤離。

⑨ 近三年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例及分析

手段一:非經常損益操縱:「賣子求生」的中報預增王

在所有會計調節手段中,使用非經常損益操縱利潤無疑是最容易,也最常被企業使用的手法。

通過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大額政府補貼和調整以前年度損益四種手法,上市公司們可以在短期內調整賬面利潤,以避免業績變臉或滿足再融資、保殼等目的。

4月28日,青海明膠在一季報中稱半年報公司凈利潤將達到37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5.38萬元增長145倍,由此被冠上「預增王」名號。而公司股價也由8.98元一度拉升至10.29元,12個交易日內漲幅達到14.58%。

但業績暴增背後,除去年同期實現的凈利潤基數較小外,公司上半年3700萬增利更並非來自主營產品貢獻,而是通過變賣子公司股權。

事實上,青海明膠一季度業績慘淡,在營業收入實現1.92億元之下,凈利潤卻虧損638.80萬元。

此外,青海明膠此前更已多次使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業績。自2009年虧損1742.09萬元後,2010年,公司憑借4292.02萬元的稅收返還、減免以及922.29萬元的政府補貼實現扭虧,以55.42萬元的凈利潤僥幸逃離了被ST的厄運。

2月11日,青海明膠公告稱,擬以9000萬元將子公司禾正制葯的股權轉讓給重慶風投,而該筆股權轉讓產生的凈利潤為4700萬—4900萬元。正是該筆近5000萬元的投資收益最終使公司力挽狂瀾。

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根據公司去年年報中列舉的9家子公司財務狀況,在僅能實現盈利的3家中,四川禾正實現的營業利潤最高,為660.97萬元。

那麼,青海明膠為何在業績如此慘淡之時,將最具盈利能力的子公司轉讓套現?

「出售股權應該是提高業績,為再融資鋪路。」一位行業研究員向記者指出,「一季度已經虧損600多萬,若半年報繼續虧損,公司擬推行的再融資方案或將遇阻。」

5月23日,正當股價因中報業績爆發而多日連陽時,青海明膠戛然停盤。5月31日,公司拋出4億元定向增發方案,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6000萬股,用於收購、增資宏升腸衣,並建設年產4億米膠原蛋白腸衣生產線技改項目。

但公司的苦心並未受到認同,其精心打造的再融資方案一經推出即遭到二級市場投資者反對。5月31日,青海明膠一開盤就被一個15.98萬手的大賣單封住跌停。在其後的幾個交易日中,公司股價更多次跌破8.84元的增發價。

「盡管開辟腸衣公司打造了新的收入來源和利潤增長點,但是短期難以對業績提升產生明顯作用。」上述分析師對上述收購計劃如此點評。

業績是可以調出來的:會計調節「錦囊」詳解

記者通過調查更發現,公司賣子鋪路再融資背後,或存在溢價收購,利益輸送之嫌。

收購報告顯示,宏升腸衣成立於2006年9月,注冊資本為5549萬元,由天津水星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水星創投」)、廣西海東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海東科技」)以及陳維義等43名自然人股東共同持股擁有。

其中,海東科技是青海明膠持股比例70%的控股子公司,此外,青海明膠更有三位高級管理人員同時也擔任宏升腸衣的高管,所以宏升腸衣和青海明膠構成關聯關系。此外,公司並未披露43名自然人股東的詳細情況。

根據預案,青海明膠將以18620萬元的預估值收購宏升腸衣98%的股權,收購完成後還要以19000萬元對宏升腸衣進行增資,建設年產4億米膠原蛋白腸衣生產線技改項目。

但斥資4億元投資下的宏升腸衣,卻是一家資質較差的虧損企業,截至2010年底,宏升腸衣的凈資產只有4318萬元,而在營業收入實現3078萬元的情況下,凈利潤更虧損200萬元。

按照凈資產來計算,宏升腸衣98%凈資產的價格應該為4231萬元,而青海明膠以18620萬元交易,實際溢價約340%。

更令人疑惑的是,對於如此高溢價的原因,青海明膠卻在預案中隻字未提。

手段二:收入確認的調控 白酒行業利潤調控彈簧

除最常見的非經常性損益調節手段外,利用預收賬款進行盈餘管理則是白酒企業公開的秘密。

其中,最為知名案例莫過於,在行業景氣度較高的2010年,貴州茅台高管收緊預收賬款,故意延遲業績釋放。

自2009年起,貴州茅台昔日迅猛的成長性已開始一去不復返,2010年,更直接迎來了成長神話的破裂。

2010年,貴州茅台三個季度的盈利增長均低於市場預期。其中,2010年一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僅為4%,半年報凈利潤則同比增長11.09%,到了三季報,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則僅為10.22%。

但仔細查看公司報表,利用預收賬款人為控制業績釋放的現象十分明顯。以貴州茅台2010年三季度報表為例,截至9月末,公司的預收賬款高達32.62億元,同比增加20億元,比2010年中期增加13億元。

而相對應的是,貴州茅台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3.28億元,同比增長19.47%,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41.74億元,如果將該部分預收賬款釋放業績,那麼貴州茅台的真實業績並不至於連續低於市場預期。

「這兩年趕上白酒行業的高度景氣,受益於產品價格提升,各白酒廠商的銷量都較為迅猛。」一位北京地區私募人士直言,「在這種情況下,一線白酒公司業績好壞跟公司高管的經營理念就存在了極大關系。」

與上述案例相對的,則是三線白酒企業古井貢酒的業績爆發。

古井貢酒可謂2010年以來,白酒行業的一匹黑馬。繼2010年全年凈利潤增長123.71%之後,今年上半年公司更實現凈利潤約2.68億元,同比增長約150%。

亮麗業績報表背後,除產品結構調增和數次調價導致毛利率增高外,古井貢酒對於預收賬款的充分釋放也對業績增利作出較大貢獻。

以古井貢酒2010年三季度報表為例,截至9月末,公司合並報表和母公司預收賬款,分別高達3.55億元、5.34億元,而截至12月末,上述兩項預收賬款數額則大幅度減少至9149.14萬元和3億元,說明公司在四季度將預收賬款充分確認進收入。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白酒企業的盈餘管理或者調節利潤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會計收入確認與費用計提過程中含有諸多主觀判斷,其中存在一定的運作空間;另一方面,出於績效考核等方面考慮,有時保持業績的相對穩定也是經營必要。

手段三:虛增收入 綠大地消失的采購大戶

實際上,相比前述兩種可以公開討論的會計調控手法,更多的調節手段因觸及法律層面,僅能潛伏水下,暗箱操作。

2007年10月31日,綠大地二次過會闖關成功。但不為人知的是,幸運通過的綠大地此時就已背負上了一條虛增收入、粉飾報表的原罪。

上市前,綠大地盈利主要依靠綠化苗木銷售。根據招股書,2004年—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重要銷售客戶分別有昆明鑫景園藝工程有限公司(下稱「鑫景園藝」)、昆明潤林園藝有限公司、昆明滇文卉園藝有限公司、昆明自由空間園藝有限公司(下稱「自由空間園藝」)、昆明千可花卉有限公司、昆明天綠園藝有限公司(下稱「天綠園藝」)等一大批昆明企業以及部分成都、北京企業。

這些公司的大額采購,更直接為公司業績增厚做出重要貢獻。2004、2005、2006、2007年上半年報告期內,公司對重要銷售客戶的銷售額合計分別為8504萬元、6849萬元、5281萬元、3495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8.02%、43.56%、27.83%、26.33%。

然而,綠大地上市後不久,這些大客戶就集體出現銷售退回舉動。綠大地2010年接受監管層調查中承認,2008年苗木銷售退回2348萬元,並由此追溯調減2008年2348萬元營業收入和1153萬元凈利潤;而2009年苗木銷售退回金額更高達1.58億元,這直接引致該公司當年巨虧1.51億元。

上述事實表明,綠大地或存在與大客戶聯手,在上市前簽訂大額訂單確認收益,但上市後又退回銷售進行虛增交易之嫌。

而中審亞太會計師事務所也對2008、2009兩年的銷售回退出具保留意見,認為「受審計手段的限制,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綠大地部分交易是否屬於關聯交易以及交易的真實性、公允性進行判定」。

事實上,這些采購大戶之間的確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中,鑫景園藝是公司2007年上半年苗木采購第一大戶,當期采購苗木的金額為755萬元,占同期綠大地營業收入的5.69%。

值得注意的是,鑫景園藝持股10%的自然人股東晁曉林,又同時擔任昆明曉林園藝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曉林園藝」)的法定代表人,並持有該公司80%股權。而曉林園藝則在2007年上半年向綠大地購買超過300萬元的苗木。

而另外兩家來自成都的苗木采購大戶貝葉園藝和萬朵園藝,也存在相關聯的跡象。

兩家公司於2005年11月15日同一天成立,且注冊資本均為100萬元,注冊經營范圍也驚人一致的為:「種植、銷售、租賃、養護花卉苗木;花卉苗木的技術咨詢;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施工(憑資質證經營)」。

此外,上述采購大戶更相繼在綠大地上市後「功成身退」。

曾在2005年向綠大地采購了價值1152萬元苗木的第四大客戶——北京都豐培花卉有限公司,因未按規定參加年檢,於2006年12月25日被北京市工商局吊銷了營業執照,率先「蒸發人間」。

兩年後的2008年4月15日,天綠園藝也被吊銷了營業執照。而貝葉園藝和萬朵園藝則在2008年6月5日一道注銷了工商執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3月17日綠大地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前後,仍有兩家綠大地曾經的采購大戶神秘注銷工商登記。

2010年2月3日,昔日第一大客戶鑫景園藝經股東大會決議解散公司,委派相關人員到昆明市工商局辦理了工商注銷手續。

一個多月後的3月18日,自由空間園藝亦經股東大會決議解散公司,並辦理了工商注銷手續。

2011年3月17日,綠大地董事長何學葵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鋃鐺入獄。

2011年3月21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確認,綠大地存在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

「虛增收入的手法最常通過關聯交易來完成。」上述審計人士表示,「像綠大地一樣,一些IPO公司通過會計手段人為調節利潤,做出業績高成長假象滿足發審委要求,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新股公司上市後業績變臉迅速。」

記者了解到,目前發審委對擬沖刺創業板公司的獨立性和財務會計問題頗為看重。如果申請人存在同業競爭、重大非必要且持續性的關聯交易,或者市場銷售依賴等情形,將被發審委認為在獨立性上有重大缺陷。

而在2010年未通過審核的25家創業板公司中,有4家公司因報告期內會計核算不規范和會計處理不合理被否,占未通過企業數量的16%。

業績是可以調出來的:會計調節「錦囊」詳解

相比綠大地,洛陽北方玻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洛陽北玻」)的上市之路則更一波三折。

但兩者相同之處在於,均以虛假增收利潤或刻意隱瞞負債的方式保證了IPO過會的通過率。

早在一年前的2010年3月19日,由第一創業證券保駕護航的洛陽北玻就已經過會。但卻因存在未了的侵權官司和巨額賠付而被迫中止上市之路。

2011年5月30日,雪藏整整一年的洛陽北玻,二次上會(會後事項審核)獲得發審委通過。

盡管過會成功,但公司輕描淡寫避開的1億元侵權索賠,實際上已成為其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前洛陽北玻止步上市,緣於懸而未解的英國和加拿大兩項專利侵權事件。

2004年10月13日, Tamglass以其在歐洲的0261611號有關玻璃彎曲鋼化機器和方法的發明專利技術遭到侵犯為由,在英國高等法院對洛陽北玻提起訴訟。2006年2月15日,英國高等法院作出判決構成侵權,要求原告應在收到二被告提供的「聲明」(主要是對侵權收益及花費的確認)後4周內,在「損失預計賠償」與「利潤計算賠償」中做出選擇,以確定賠償數額。同時,要求其訴訟費用25萬英鎊。

2011年3月10日,洛陽北玻子公司上海北玻收到加拿大聯邦法院寄送的訴訟案件判決書,法院於2010年11月26日對Tamglass起訴Horizon Glass & Mirro 公司和上海北玻侵犯其在加拿大的專利號為1308257號「彎曲及強化玻璃板的方法及器材」和2146628號「彎曲及強化玻璃板工作站」的專利權案件做出缺席判決。

法院認為,上海北玻的侵權事實成立,特此發出禁止令,禁止其以任何方式出售侵權設備到加拿大;此外,上海北玻由於侵權造成的損失將由法院首席書記確定。

記者從投行人士處了解到,公司首發申請過會後,若因特殊原因而未能在合理時間內發行,應該向監管部門補報相關文件,並對招股書做相應修改。

而監管層則要對公司過會後突發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作出判斷,若該事件發生後,對發行人生產經營、財務、實際控制人及管理層員工等方面均沒有較大影響,則不需要提交二次上會重新審核。

「洛陽北玻二次上會,說明英國和加拿大兩項侵權事件及其審判結果已經對公司未來上市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而為了保證二次上會通過,洛陽北玻先是在最新申報稿上表示,上述兩境外專利案對公司最大的影響就是不能在Tamglass 公司持有的相關專利有效期內,向英國和加拿大銷售所謂的侵權設備。

不過,由於報告期內公司向英國和加拿大銷售的設備只有2台,僅占鋼化設備銷售數量的0.24%。因此即使失去這兩個市場,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也不會構成重大影響。

此外,在上述三項專利有效期中,已有兩項專利已經於2007年9月和2009年10月到期失效,而加拿大2146628號專利的有效期則截止於2015年4月7日。

此外,對兩項或有負債的計提上,洛陽北玻認為,在英國專利案中,因其銷售該台設備未盈利,原告無法向法院舉證公司銷售設備對其造成的損失,因此未選擇賠償方式,也沒有向中國法院申請執行。因此,公司可能承受的損失主要為25萬英鎊的訴訟費用和利息。

而在加拿大專利案中,法院並未明確具體的賠償數額。公司比照英國專利案認為,其利用涉案技術生產出口到加拿大的設備只有一台,承擔的最高損失也僅為該台設備的全部盈利,賠償最高不超過18萬美元;此外,原告支付的律師費預計也不會高於英國專利案的25萬英鎊。

由於中國與英國、加拿大未簽署任何有關司法協助的雙邊協議,也沒有任何相關的國際條約、互惠待遇。因此英國、加拿***院不能通過司法協助到中國執行其判決。

由此,出於謹慎性考慮,公司對兩境外專利案可能帶來的損失,計提預計負債800萬元。

但記者注意到,洛陽北玻此次計算的賠償金額與Tamglass 公司此前在加拿大專利上申請的索賠金額,存在較大差異。

2010年5月,Tamglass公司曾正式致函洛陽北玻,要求其履行英國高等法院***官庭有關專利侵權訴的判決,並在收到函件十五天內支付全部索賠,數額共計1004.4萬英鎊。

若按照1英鎊兌人民幣中間價10.3871元的最新匯率計算,該筆賠償額約合人民幣1.04億元。

這意味著,僅這一筆賠償金額,就是公司計提800萬元賠償負責的13倍,相當於公司2010年凈利潤9678.49萬元的1.07倍。

「洛陽北玻在申報稿上故意忽略巨額賠償金一事,應該是出於過會風險的考慮。」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其上會能否通過的關鍵在於,監管層對侵權官司對公司生產經營影響程度的判斷。若計提負債的數額不大,則從側面反映侵權官司對公司整體影響較小,增加過會成功率。」

手段五:資產減值調節 *ST秦嶺的保殼之術

有人為上市「千謊百計」,有人為避免退市絞盡腦汁。

6月2日晚,*ST秦嶺公告稱,公司於2011年6月1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陝西監管局下發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關於對陝西秦嶺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

公告顯示,陝西證監局在2010年年報現場檢查中,發現*ST秦嶺在固定資產管理和核算方面存在三處問題。

一是*ST秦嶺2009年以前採用分類折舊法計提折舊,未能及時將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毀損報廢等不需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剔除,未將已提減值准備金額剔除。

二是*ST秦嶺部分固定資產未按照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作為入賬時間。

最後,對於購入的非全新固定資產,*ST秦嶺未考慮該資產已使用時間、成新率等情況重新估計預計使用年限,固定資產使用壽命的會計估計依據不足。

因此,上述問題導致公司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錯誤。經初步測算,2010年因少提折舊約401萬元,多計當期利潤約401萬元。

由此,*ST秦嶺憑借對減少計提資產減值的手段,沖高了當期利潤。而若將時間推至稍早前的2010年,就可完整窺得公司調節當期利潤的用意。

2010年下半年以來,冀東水泥開始進行對*ST秦嶺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籌備將其在陝西省的水泥資產以定向增發的方式注入秦嶺水泥,並承諾擬注入的資產在2010年的凈利潤不低於2億元。但該方案其後卻因條件不成熟而中止。

由此,在重組未有實質性進展之時,保護珍貴的殼資源避免退市,則成為*ST秦嶺首要任務。而上述會計調節手法可理解做公司為扭虧業績,刻意減少對資產減值的計提,沖高業績。

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年報披露過去2個多月後,陝西監管局下發《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將公司財務調節的手法公之於世。

當謊言被揭穿後,公司的摘帽去星之旅或因此遇阻。

今年3月22日,*ST秦嶺稱董事會同意向上交所提交撤銷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特別處理的申請。

然而至今已過去4個月時間,該事件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頗為可惜的是,年報顯示,因債務重組順利,*ST秦嶺20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300多萬元,已達到去星摘帽的條件,即使沖回多計的401萬元當期利潤,公司2010年凈利潤仍然為正。

手段六:費用調節+存貨操縱 攀鋼釩鈦的金蟬脫殼

同樣為了避免退市而大施財務調控之術的還有攀鋼釩鈦。

2011年4月25日至4月29日,「攀鋼系」第二次現金選擇權(「攀鋼AGP1」、「攀鋼AGP2」及「攀鋼AGP3」)進入行權期。如果這些選擇權全部被行權,不僅大股東鞍鋼集團將需付出約245億元的巨額資金,攀鋼釩鈦還會面臨退市的風險。

而不久前的3月4日,攀鋼釩鈦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年報。其中,營業收入實現432.47億元,同比增長12.37%,而凈利潤由2009年虧損16.36億元,大幅逆轉為盈利10.62億元。

而在年報扭虧,成功摘帽重組成功預期較大的影響下,股價也從2010年11月初的約9元/股,一路飆升至2011年4月的14元/股左右,大大高於其第二次現金選擇權的行權價格。

對於在鋼鐵行業整體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取得凈利潤大幅扭虧,攀鋼釩鈦解釋為「進一步優化爐料結構,生鐵成本控製成效較好;有效進行品種結構調整,降低了原燃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此外狠抓降本增效,營業成本增速低於同行業水平。」

但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會計系副教授陳欣卻認為,公司2009至2010年度報表顯示的大翻身,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公司為了避免第二次現金選擇權行權而進行跨年度利潤轉移和其它盈餘管理的結果。

他指出,攀鋼釩鈦報表中以下幾點可能存在盈餘管理行為:

一是管理費用。

2010年公司管理費用為32.19億元,較2009年同期的40.59億元下降8.40億元,下降幅度為20%,而減少的管理費用約為公司2010年稅前利潤的77%。

攀鋼釩鈦在年報中將管理費大幅下降的解釋為,「內退人員預計負債減少及公司採取措施壓縮費用開支」。

蹊蹺的是,針對上述「壓縮費用開支」之說,最能夠表現公司壓縮費用開支的項目「差旅費」、「業務招待費」和「辦公費」與2009年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分別增加14%、27%和12%。

事實上,在管理費用一欄中,減少最多的項目是「修理費」(10.21億元)和「其他」(4.50億元),分別較2009年下降約33%和36%。其下降金額為5.08億元和2.58億元,佔2010年稅前利潤的46.6%和23.7%。

同時,修理費2010年占當年固定資產賬面凈值的比例為3.36%,也較2009年的5.14%有大幅下降。

陳欣認為,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3%的情況下,與公司正常生產運營相關緊密的修理費用卻下降了33%,這種反常的財務現象看起來有些不符合邏輯。一種可能是攀鋼釩鈦將一部分主要修理提前在2009年進行,這樣2010年的修理費用就可以大幅降低,從而提高2010年的利潤。假設2010年公司的修理費占固定資產賬面凈值的應有比例為2009、2010年的均值4.25%,則修理費會增加2.71億元。

「更糟糕的可能性是由於攀鋼釩鈦有意推遲許多正常的修理,或者是將實際發生的修理費用推遲到2011年確認。」陳欣指出。

二是資產減值准備。

2010年,公司在壞賬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方面的計提比例均出現大幅下降,且遠遠低於同行業上市公司的水平。

2010年公司的壞賬計提為0.14億元,僅占當年應收賬款賬面余額與其他應收賬款賬面余額之和(31.84億)的0.45%,相比2009年公司的壞賬計提比例4.42%大幅下降。

對比同行業公司可以發現,2010年行業龍頭寶鋼股份和四川本地鋼鐵龍頭重慶鋼鐵的上述比例分別為2.13%和1.96%。

而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方面,2010年公司固定資產折舊費用2.96億元,占其固定資產賬面凈值的9.73%,較2009年8.78%的比例雖然有所增長,但仍然明顯低於鞍鋼和寶鋼的計提比例。

其中,鞍鋼股份2010年和2009年的比例分別是12.22%和11.61%,寶鋼股份的比例分別是11.06和11.31%。

陳欣認為,攀鋼釩鈦2010年大幅度降低的資產減值計提,已存在以財務調節的手段,增加利潤之嫌。

三存貨跌價准備。

2010年,攀鋼釩鈦的存貨跌價計提為0.60億元,僅占當年存貨賬面余額(95.50億元)的0.62%,相比2009年公司的2.03%大幅下降。

但同行業鞍鋼股份和重慶鋼鐵上述比例分別為9.45%和7.39%,而行業龍頭寶鋼股份也有2.21%。

不僅如此,攀鋼釩鈦還對2009年的存貨跌價准備進行了0.23億元的轉回。

「這些數據顯示攀鋼釩鈦有利用少計提存貨跌價准備,或利用存貨跌價准備轉回來進行盈餘管理的嫌疑。假設2010年公司的存貨跌價准備計提與存貨賬面余額的比例為鞍鋼股份、重慶鋼鐵和寶鋼股份的平均值的6.35%,則存貨跌價計提費用會增加5.47億元。保守來說,存貨跌價准備計提哪怕是達到公司2009年的水平或寶鋼股份2010年的水平,也應該在2%左右,假設正常無轉回,則存貨跌價計提費用會增加1.3億元。」陳欣指出。

而基於上述種種財務調控對年報的粉飾,攀鋼釩鈦巧妙上演了一出金蟬脫殼大戲。

由於此前攀鋼釩鈦已經實施重大資產置換,年報公布後不到1個月就成功摘星脫帽,由*ST釩鈦變身為攀鋼釩鈦。

受此影響,公司股價不斷走高,順利擺脫了被投資者大幅行權的危機。

閱讀全文

與投資者說2014年3月17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
cj期貨 瀏覽:809
融資合同公證 瀏覽:342
薩斯喀徹溫省鉀礦吸引大量投資 瀏覽:550
融資租賃irr計算器 瀏覽:526
什麼人不適合期貨 瀏覽:329
日照1124豆伯價格 瀏覽:160
建行貸款買車要幾天 瀏覽:28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