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慶近十年的變化
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直轄十年來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成為重慶歷史上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的時期。
重慶是長江上游最 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處於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的結合部,具有對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的雙重輻射、帶動功能,在東西部間起著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作用。
目前,重慶建設長江經濟中心的基礎基本夯實,承東啟西、接轉南北的西部地區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通訊樞紐和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確立,商貿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集散能力覆蓋長江上游,基本形成以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資源加工、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的新型產業體系。
十年來,重慶百萬三峽移民任務基本完成,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基本消除;老工業基地煥發青春,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六位;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366萬下降到5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居西部地區第三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65%和70%。
重慶始終把「富民」作為執政之要。直轄十年來,重慶的社會發展水平指數躍居全國第九、中西部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各翻了一番多;全市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55萬人。
直轄市的設立,使重慶的區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重慶抓住西部大開發、三峽工程移民等戰略機遇,累計爭取國債資金380多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直轄前10年的8.2倍。重慶始終在加快發展中促進增長方式轉變,解決好社會和諧、生態環境等問題。
未來重慶發展確定三大定位 造"一圈兩翼"經濟圈 重慶未來發展定位應是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以及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興直轄市。
重慶: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
地處中國西南部的重慶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中最年輕的一個,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決定,將其設立為直轄市。
重慶簡稱渝,位於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域內江河縱橫、峰巒疊翠,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一部分就在其境內。
川渝「兄弟一家親」打造西部增長極
川渝共建經濟區專項規劃目前正在制訂之中,雙方黨政主要負責人也商定每年互訪,促進川渝「經濟一體化,形成共同打造西部增長極的機制」。
世界500強企業有69家在重慶投資發展
世界500強企業有69家在重慶投資發展。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經過10年的建設,正在成為「外資西進」的戰略支點。
重慶市外經貿委的統計數據表明,到去年底,重慶已有外商投資企業4179家,合同外資金額達87.5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超過48億美元。
工業銷售值10年翻兩番 重慶打造長江上游經濟中心
在歷史長河中,10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重慶老工業基地卻在這短暫時間內不僅擺脫困境,而且向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成功轉型。
重慶1997年直轄之初,還是一個國企改革脫困面臨重重阻力的老工業基地,工業銷售值只有1000億元,虧損額卻高達23億元。2006年,重慶工業銷售值增至4200億元,10年翻了兩番,實現利潤155億元。據重慶市副市長童小平介紹,重慶市屬國有資產規模去年進入全國十強,並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產業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六位,為內陸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實現城市功能轉型提供了範例。
重慶正在告別"霧都" 空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霧靄沉沉」曾經是許多人對重慶的印象,這個城市也因此被稱為「霧都」。直轄十年來,重慶市主城區的空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曾經的「霧都」正在成為一座天藍、水碧、城綠、居佳的迷人之都。
重慶以「法治政府」優化發展環境取得明顯成效
直轄以來,重慶從制度、程序上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切實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打造「法治政府」,改善了發展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2004年7月,重慶創建法治政府的「4+1」制度正式實施,《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等多個制度從多方面制衡政府權力,規范行政行為。2006年,這些舉措獲得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Ⅱ 2006-2009年全中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各是多少
2006年 109998.1624
2007年 137323.9381
2008年 172828.3998
Ⅲ 重慶十年來的變化
作為一個重慶人,目睹了重慶市直轄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重慶的交通在直轄前是比較落後的,這么大一個城市就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條路通向外界,長江,嘉陵江將主城分割,車輛過江就只有二座橋,其餘的地方就得靠輪船將車輛渡到對岸,每天排隊等候渡江的車輛如同巨蟒僵卧,從江邊一直蜿蜒難見盡頭,按照正常的情況排隊過江,至少要二個小時,如果遇到大霧輪渡停航,那就不知道要等候多久,當時的車輛過江之艱難,真是一言難盡。重慶是山城,人們上班下班全靠公共汽車,由於坡陡彎急,道路狹窄,進出主城的就只有二條路,上下班時,堵車非常嚴重,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堵城。重慶市人民多少年多少代迫切希望能在二江上多建橋梁,盼望天塹變通途。
重慶市直轄前的建築也是非常落後的,主城區內吊腳樓隨處可見,整座城市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臟亂破爛擁擠,冬日的天氣經常是灰朦朦的,難見陽光,讓人感覺到很壓抑,總想發泄.由於污染嚴重,街道兩旁的行道樹顯得蓬頭垢面,和掛滿蛛網的電線桿子立在一起,更顯得沒精打采.一到晚上,郊區街道燈光昏暗,許多地方沒有路燈,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爽!
改革開放,特別是重慶直轄,給重慶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重慶人民建設熱情高漲,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重慶市委市府的領導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使重慶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重慶人,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巨大變化,環城高速,成渝高速,渝萬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繼建成通車,向全國,向全世界打開了重慶的大門.目前重慶僅長江、嘉陵江上已建、在建的大橋已超過30座。 橋梁專家稱,重慶橋梁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使重慶又有了橋都的美稱.橋梁的建成,高速路的建成,使八小時重慶,半小時主城區成為現實.輕軌較新線的建成通車極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使人民切切實實的感覺到交通便利帶來的方便.
Ⅳ 重慶宏觀經濟概況
(一)GDP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自1997年建直轄市以來,除1997—1999的短暫下降之後,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保持了增長的勢頭。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94.24億元,比上年增長17.1%。
表一: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
(二)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重慶是投資主導型經濟,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提高, 2010年建築業增加值658.58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122.69億元,增長25.5%以上繳稅金91.52億元,增長29.5%。
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34.80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11.45億元,增長23.9%;城鎮投資6342.98億元,增長27.9%;農村投資591.81億元,增長64.8%。
(三)財政收入連續十年保持穩定增長
從1997年起,重慶市的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表現出了平穩的上升趨勢。2010年,重慶市一般性財政收入1018.36億元,增長49.4%。。全年一般性財政支出1770.96億元,增長29.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1.02億元,增長25.4%。
(四)地區消費穩中有升
2010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17.8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佔全市生產總值的7.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42.11億元,增長1.4%,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8%。
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8.04億元,比上年增長1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18.71億元,增長19.1%;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9.33億元,增長17.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430.75億元,增長19.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47.29億元,增長17.3%。
表二: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
(五)居民收入逐年提高
除個別年份外,重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現為平穩的上升趨勢。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18991元,增長11.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元,增長11.3%。總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738元,增長7.7%;人均經營凈收入1263元,增長24.0%;人均財產性收入313元,增長23.1%;人均轉移性收入4677元,增長20.1%。城鎮人均消費支出13335元,增長9.8%。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77元,增長17.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335元,增長21.7%;人均家庭經營收入2324元,增長10.0%;人均轉移性收入527元,增長39.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25元,增長15.4%;
表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上年增長
表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上年增長
Ⅳ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分析
駱東奇1,3 姜文2 羅光蓮3 周心琴3 汪小勇4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重慶,400067 2.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5300053.重慶工商大學旅遊學院,400067 4.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秦皇島,066004)
摘要:本文利用重慶市1996~2005年數據,從耕地、建設用地的變化及其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角度探討了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分析表明: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一產產值均與耕地面積變化呈顯著負相關,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均達極顯著正相關關系,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同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只是歷史上某一時期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表徵之一,是衡量土地利用集約和節約的水平。
關鍵詞: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耦合關系;重慶市
土地利用變化是當今經濟社會中最活躍和最普遍的現象,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與熱點問題[1]。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其實質是人類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配各種土地利用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的發展趨勢[2~5]。土地利用變化體現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過程,區域經濟發展要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重要支撐,土地利用類型與結構差異影響和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6]。土地的相對稀缺性、不可移動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土地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資源在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中是「最小構成因子」,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應」的辯證關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應是經濟發展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重慶市自成為直轄市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高速時期,不可避免地要佔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為了保護好生存環境,保障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在保護土地與發展經濟中尋找最佳結合點。實踐表明,經濟發展是一種長期的結構演進過程,這種結構演進過程不僅體現在社會產出(GDP)不斷增長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而且也體現在自然物質投入方向和利用結構的不斷變化上[9~10]。本文分析重慶市耕地、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探討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以便為土地管理者、決策者在發展經濟和保護土地的過程中提供借鑒與參考。
1 重慶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狀況
1.1 重慶市經濟結構變化情況
重慶市近年經濟增幅表現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消費市場旺盛,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貢獻逐漸增強。據統計,2005年,重慶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 億元,達到3069.10 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 463.42 億元,增長 4.5%;第二產業 1258.32 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1347.36 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由直轄前的24.2∶ 41.8∶ 34.0,調整為2005年的15.1∶ 41.0∶ 43.9[11~12] (圖1)。
圖1 重慶市三次產業經濟結構變化
從圖1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總體趨勢為: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穩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趨緩;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總體上穩中趨升;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2~2005年,重慶市三次產業增長不穩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日益凸現,如,重慶工業波動幅度較大,投資增長回落,經濟增長就隨之放緩等。
1.2 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其結構變化
1.2.1 土地利用現狀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822.69×104 hm2,到2005年末,全市農用地為694.54×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4.42%,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為主,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7.50%、39.79%和11.38%,體現重慶市大農村、大農業的特點;建設用地為56.91×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92%,主要以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為主,佔全市建設用地總量的82.90%;未利用地為71.28×104 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66%,主要以未利用土地為主[13] (表1)。
表1 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情況單位:×104 hm2
1.2.2 土地利用變化
土地利用變化用不同地類土地面積較 1996年面積的變幅表示,即土地利用變化=〔(Pit-Pi0)/Pi0〕×100%;其中 Pit為第 i 種地類某年的面積(hm2),Pi0為第 i 種地類1996年的面積(hm2)。
圖2 1996~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情況
從圖2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主要體現在建設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變化,表現為建設用地面積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積逐年減少,建設用地由直轄前的48.0364×104 hm2 增加到2005年的56.91×104 hm2,而建設用地面積增長4.9612×104 hm2。農用地主要反映在內部結構的調整,具體表現為農用地增減相抵略有凈增但變化不顯著。
1.3 重慶市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變化情況
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凈增8.87×104 hm2,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的增幅相對於交通用地增加量稍大(圖3)。
圖3 重慶市 1996~2005年建設用地結構變化情況
從圖3 可以看到,1996~2005年間重慶市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增加 44239hm2,增幅 10.35%;交通運輸用地增加 17555hm2,增幅 55.93%;水利設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幅95.74%。重慶市建設用地以較均衡的速度增加,在2003年、2004年的增加幅度相對較大,主要是重慶的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三峽庫區淹沒和移民遷建用地的影響。重慶市建設用地增加來源主要為農用地,其次為未利用地,2005年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增幅有所減小。
2 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
2.1 重慶市耕地與經濟發展
耕地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GDP 和各產業產值方面。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地區生產總值以及第一產業產值之間表現出相關關系(圖4)。
圖4 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GDP、一產產值相關分析
圖4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重慶市的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從1996~2005年,重慶市耕地面積共減少了30×104 hm2,耕地減少主要集中在2001~2004年間。2003~2004年,由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和三峽移民建設導致耕地大面積減少,尤其是三峽庫區淹沒和遷建佔用耕地量較大[10]。與此同時,重慶市農業產值在前期稍有減少,2000年後持續增長,特別是2003~2004年間農業產值增加了62.84 億元,相對1996年增長31.34%。雖然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但農業產值卻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重慶市近年來由於農業結構內部調整,耕地的利用程度有所增加。
耕地的大量流失是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表明經濟發展是耕地數量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力之一[14]。1996~2005年重慶市GDP與耕地面積變化呈現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745 (0.9745>r9,0.01=0.735),其變化模型為 y=-52.69x+14823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耕地面積),表明在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必然會佔用一部分耕地,如果按現有發展模式,經濟持續發展,耕地必將進一步減少;這種耦合關系也從另一方面表明,耕地面積的減少一方面是現有發展模式下的經濟驅動所致。1996~2005年重慶市一產產值與耕地面積變化呈現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356 (0.9356>r9,0.01=0.735),其變化模型為y=-5.2055x+1608.1 (y為一產產值,x為耕地面積),表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一產產值增加受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很小,更多的受其他產業發展推動,受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的拉動。
2.2 重慶市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變化
建設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區域經濟快速增長與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標志。隨著城市化快速增長的全面進入期,城市擴張、基礎建設用地將成為區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不可忽略的動力[15]。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而工業發展、城鎮的擴大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支撐,重慶市經濟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需求量也很大。
圖5 1996~2005年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與 GDP、非農增加值相關分析
從圖5 可以看出,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以及非農增加值的變化趨勢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趨勢呈高度正相關,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建設佔用土地的規模迅速擴大。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0.9881,達極顯著水平(0.9881>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211.11 x-9082.1 (y 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明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極強的耦合關系,建設用地面積增加 1×104 hm2,地區生產總值增加211.11 億元,即相當於渝中區一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從另一方面看,地區生產總值每增長1 億元,需要建設用地面積達 50hm2。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達0.9886,達極顯著水平(0.9886 >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179.3x-7777.8 (y為非農增加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明非農產業的發展,與建設用地面積變化有極顯著的關系,非農增加值的增長,需要建設用地為保障,同時建設用地增長,也必將推動非農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是重慶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
2.3 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的關系
重慶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是拉動重慶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轄後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22.76%的速度穩步增長,2005年已達到2006.32 億元,比2004年投資額增長396.39 億元,增長24.6%。社會固定投資的拉動力度逐年增強,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現為建設用地的增加(圖6)。
圖6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相關關系
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推動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圖6 顯示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關系,兩者相關系數為 0.9864,達極顯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關系模型為y=0.0051 x+47.286 (y 為建設用地面積,x 為固定資產投資),從兩者關系模型看,每增加億元固定資源投資,需要增加建設用地51hm2,按這種需求模式,重慶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000 億元,則需要建設用地10×104 hm2;另一方面,建設用地增加,必然是建設項目的落實,必然帶來更大的投資。同時,也表明土地利用必須符合節約和集約利用要求,才能保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而單一的靠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來推動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區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依賴於重慶市項目建設條件的落實,項目建設用地需求的保證對投資的增長發揮了推動作用;同時,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也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牽動和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及水平差異的影響。
2.4 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結構演進
經濟的發展必將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使用跨部門的相關分析方法來驗證1996~2005年間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橫坐標的經濟結構演進以第一產業比重為1,進行二、三產業計算,再三次產業加和為經濟結構;縱坐標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則以農業生產用地規模為1,進行二、三產業計算後,總體合成[9]。
結果表明,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關系模型為y=0.0041 x+1.0516 (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進),相關系數為0.8953,達極顯著水平(0.8953>r9,0.05=0.735);若去除2004年和2005年的兩個突變數據,則1996~2003年間,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變化為相關系數高達0.9757 的極顯著正相關,表明重慶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兩者在0.01 水平上顯著,存在較高依存關系,工業化、城市化、非農業生產的迅速擴張等經濟作用推動著土地利用在數量和結構上的變化,也是決定區域土地利用轉換的關鍵所在。作為關鍵的自然要素,土地資源的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得以實現。但圖7 所顯示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趨勢波動加大。
圖7 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相關分析
3 重慶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分析
3.1 經濟增長是形成重慶市耕地數量變化的主要宏觀驅動因子
重慶市耕地面積減少在發生時間上與經濟發展的增長基本同步,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一產產值均與耕地面積變化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745、-0.9356),且地區生產總值與耕地面積表現為y=-52.69 x+14823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耕地面積)耦合關系模型。區域經濟發展必然佔用耕地,也即形成重慶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象。
3.2 建設用地與重慶市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耦合關系
1996~2005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非農增加值與建設用地面積的相關系數分別達0.9881、0.9886,耦合關系模型分別為y=211.11 x-9082.1 (y為地區生產總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和y=179.3 x-7777.8 (y為非農增加值,x為建設用地面積)。表現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加重要因素是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驅動力度逐年增強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9864,重慶市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
3.3 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存在耦合關系
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面積之間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耦合關系模型表現為y=0.0051 x+47.286 (y為建設用地面積,x為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推動了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的變化受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牽動和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及水平差異的影響。
3.4 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結構表現耦合關系
重慶市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結構變關系耦合模型為y=0.0041 x+1.0516 (y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x為經濟結構演進),1996~2003年間,經濟結構演進與土地利用變化為相關系數高達0.9757 的極顯著正相關,表現較高依存關系。重慶市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變化高度相關,土地的投入在重慶市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驅動作用。
4 對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的思考
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大都是利用區域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和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分析,而這些數據均為歷史數據。因此,在分析區域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耦合關系時,基本獲得的是歷史上某一階段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它表徵歷史上這一階段土地利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也反映是一定歷史階段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構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經濟的增長對土地資源特別是建設用地的增量可能要比以往低得多。因此,區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也反映了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及區域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特徵。
參考文獻
[1]柳長順,齊實.土地利用變化研究方法的探討——以西吉縣20世紀80年代土地利用變化為例.水土保持學報.2002,16 (5):60~66
[2]劉彥隨,陳百明.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324~328
[3]蔡運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尋求新的綜合途徑[J].地理研究,2001,20 (6):645~652
[4]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 (1):81~87
[5]周鐵軍,趙廷寧,孫保平等.寧夏鹽池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6,20(1):135~138
[6]王業僑.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相關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 (3):81~84
[7]薛家驥.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的發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8]張穎.區域土地資源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 (6):93~97
[9]張雷,陳文言.地區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轉換——以長江幹流地區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 (1):3~8
[10]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inc.[C].Washington,1961
[11]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1997~2005)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2]信息管理協調小組.2005 重慶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EB/OL].http://www.cqtj.gov.cn/images/fmt3.asp?c1=tjfx_c&c2=tjkx&c3=cqtjkx&c4=&f=cbf_4182.htm,2006-4-12
[13]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2005年度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報告[EB/OL].http://www.cqgtfw.gov.cn/download/2005td.doc
[14]楊桂山.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長江三角洲近 50年耕地數量變化研究的啟示[J].地理學報,2004,10:41~46
[15]甘紅,劉彥隨,王靜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利用類型轉換驅動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學報,2004,18 (4):113~116
Ⅵ 2009年下半年經濟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答:我國經濟最困難來的時候已經過自去,09年下半年經濟開始回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各項經濟數據持續增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穩定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態勢良好。
政府主導型投資雖然可以在彌補短期需求不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並不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良葯,政府無法替代市場成為經濟增長的保障。
居民住房貸款呈現出加速增長態勢,更大規模的資金隨之流入房地產市場。
銀行系統的存款余額大幅增長。股票市場的凈流入和信貸資金的流入數據較大。
但還是面臨諸多困難,外需不足,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通貨膨脹有所抬頭等
Ⅶ 2007年重慶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
一 、重慶市宏觀市場分析
1. 重慶城市經濟概況
城市化率迅速提高。直轄7年來,重慶市城鎮化率從1997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38.1%,年平均提高1.7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從852萬人增加到1192萬人,年均增長5.8%。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來住房需求的增加,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
經濟快速發展。1996年,重慶人均GDP不足500美元,僅為北京的1/3,上海的1/4。但是,7年以後,重慶經濟翻開了新的一頁,2003年,重慶市GDP達到2250億元,人均GDP達980多美元。而且主城區內人均GDP還遠遠高於這一水平,像渝中區的人均GDP就已達到3085美元。根據GDP與房地產發展的關系,重慶市主城區房地產已進入快速上升階段,而且還會有幾年的高速發展時期。
2. 重慶自2001年以來的房價走勢
自2001以來,重慶房價一路飈升,2年多的時間里重慶房價已翻了一番,下面是各個時段的重慶房價對比。
2001年底:
重慶各類商品房銷售均價為1442元/㎡。
2002年:
重慶住宅銷售價格達到1415元/㎡,同比增長1.53%,非住宅銷售價格達到6369元/㎡,同比增長9.42%,人均住房面積為22.8㎡。
2003年秋季房交會:
重慶商品房成交均價為2098元/㎡。
2004年春季房交會:
重慶成交房屋11880套,成交面積近11萬㎡,成交金額近37億元,均價為3100元/㎡,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近85萬㎡,銷售均價為2540元/㎡。
3. 重慶房地產市場發展概述
1)總體房地產市場概述
確切地說,2002年7月是重慶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除了少數開發商如「龍湖」開發的樓盤銷售狀況較好以外,大多數樓盤的銷售都比較緩慢。由於重慶城市呈組團式分布格局,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交通時間和交通成本的增長使人們不願意選擇到渝中區以外的其他區域購房,「寧要渝中一張床,不要南岸一套房」一度成為人們的擇房准則。交通曾一度是制約重慶樓市發展的重要瓶頸。
2002年,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終於喚醒了重慶房地產市場,重慶的房價一路高歌猛進,竄到了2004年的3100元/㎡(按平均20%的公攤折算後的房價為2580元/㎡•建築面積)。
重慶房價上漲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A. 2002年6月,政府對重慶市土地價格和土地級別進行了調整。調整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出讓金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上漲了91%;二是土地基準地價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上漲了45%左右,這意味著重慶房地產市場的門檻將進一步提高。
B. 「七橋一隧」路橋實行年票制收費。2002年7月1日,重慶市政府對主城8區「七橋一隧」實行年票制收費,該項政策的實施,對房地產市場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短期來看,實行年票制後由於降低了各組團之間的通勤時間和交通成本,使人們的購房半徑擴大,從而帶動了江北區、南岸區等地的房地產發展;從長期來看,由於改善了重慶的投資環境,大量的外來資本將湧入重慶,使重慶的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從而進一步刺激重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C. 大規模舊城改造帶來的集中消費人群。2003年,重慶房屋拆遷量為326.4萬㎡,有5.1萬拆遷戶,其中71.4%實行的都是貨幣安置,也就是說將有3.6萬的拆遷戶將進入商品房市場。據悉,2004年,重慶主城區仍將有300萬㎡左右的拆遷量,這將進一步刺激重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2)商業房地產市場概述
據統計,2004年重慶商業地產投資額突破28億元,新開工面積160餘萬㎡,可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3%,其中10萬㎡以上的Mall就有10多個,總面積近100萬㎡。目前重慶主城區營業面積在5000㎡以上的商場有55家,專業市場近80個,營業面積在200—4000㎡的超市有63家。2003年,重慶商業營業用房面積為287.05萬㎡,但銷售面積只佔竣工面積的一半。全國40個重點城市中,重慶商業營業用房的空置面積達224.68萬㎡,居全國第一。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重慶商業營業用房的整體銷售情況不太理想,有一半的商業物業被迫作為固定資產沉澱下來,這與重慶大量商業物業是裙樓商鋪是密切相關的。
從重慶一家專業市場研究機構的調研分析得知,目前重慶最受歡迎的是獨門獨戶的臨街獨立式門面,其次是平層商鋪,而被大力打造的開放式商業街被投資者認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商場內二樓以上的商鋪和開放式商業街二樓以上的商鋪關注度非常低,這和經營者的選擇是密不可分的,如解放碑好吃街二層以上鋪面空置率非常高就是一個佐證。
重慶主城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立的商業步行街,並圍繞步行街形成一個一個的區域商業中心。從重慶主城幾大區域的商業投資競爭力來看,渝中區的商業競爭力仍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沙坪壩、江北區和南岸區。
從商業地產的發展方向來看,重慶商業地產開發主要集中在大型購物中心、開放式商業街和社區商鋪三大類,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多數住宅小區都有一定數量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業地產開發量約占整個社區開發總量的20%。
3)土地市場概述
早在2002年7月,重慶就實行了土地招標、掛牌、拍賣出讓政策,但是至今土地交易市場仍不是很規范, 「靠關系拿地」仍是重慶土地市場的主要特徵。而且,重慶很多土地還未完全拆遷之前,就與開發商簽定意向性土地出讓協議,至於什麼時候能夠拿到地,則未為可知(因為拆遷難度越來越大)。
重慶市交易中心於2003年8月29日成立,截至2004年3月近7個月時間內,共辦理土地使用權交易71宗(其中招標1宗、拍賣8宗、掛牌62宗),面積581.7公頃,平均成交單價為60.17萬元/畝。2004年3月16日重慶市土地交易中心出讓的10宗土地的平均成交單價為264.9萬元/畝,最高單價為1141.35萬元/畝(該地塊位於「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渝北二村1號」,屬江北核心商業地段),也是交易中心成立以來地塊成交的最高單價。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重慶有大量土地握在開發商手中,估計有3萬多畝,相當於16個「國際社區」的土地開發面積,外地開發商要與之競爭,很難在拿地方面獲得優勢。
4)重慶樓市與成都樓市的主要區別
計價方式:成都以建築面積計價銷售,而重慶一律以套內面積計價銷售;
土地交易:成都以拍賣出讓方式為主,採用凈地出讓,土地交易透明化程度較高,而重慶一般採取先公告,然後再根據報名的開發商的多少確定出讓方式(3家及3家以上採取拍賣出讓方式,2家採取掛牌出讓方式,1家則採取招標出讓方式),從2003年8月交易中心成立以來的土地出讓方式來看,以掛牌出讓方式出讓土地的居多,土地交易透明化程度較低,「靠關系拿地」仍是主要方式,而且,在重慶,一般拿地後還需自行進行拆遷,難以准確預估前期所需花費的時間及成本。
商鋪租售關系:成都商鋪的租金一般能夠支撐其售價,而重慶商鋪售價較高,但租金卻比較低。以龍湖•北辰天街為例,商鋪在前期銷售非常火爆,而從後期的經營狀況來看,不僅專賣店人流量稀少,連北京華聯經營也比較艱難,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運營模式:成都商鋪運營模式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出售產權、出售經營權、承諾一定比例投資回報等多種方式並存,但重慶由於大部分商業物業都是購物中心形式,大多數都以承諾「返租回報」的形式進行銷售。
關鍵字: 房地產營銷
Ⅷ 重慶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是重慶市國土部門管理體制改革後正式運行的第一年,在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我市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動力,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獲得多項表彰。
●全國試點單位江津市的規劃修編大綱已經國土資源部評審通過。
●《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通過實施中期評估,獲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
●重慶市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全國4個重要礦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試點單位之一。
●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國土資源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加強優質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實施了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1.47萬公頃基本農田綜合整理項目。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822.69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0.85%。2005年末,重慶市農用地694.50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0.01%;建設用地56.91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1.83%;未利用地71.28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1.53%。如圖1、表1所示。
圖4 2005年重慶市頒發勘查許可證(按專業性質分)情況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重慶市的礦業逐步形成了地質勘查、礦山設計、開發、科研、教育基本配套的礦業體系。全市開發利用礦產54種,各類生產礦山5 466個,其中能源礦山1 549個,金屬礦山88個,非金屬礦山3 780個,其他礦山49個。
全市礦山企業從業人數23萬人,礦業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6%左右,礦業及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左右,礦產品進出口佔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左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重慶市主要開發利用礦種包含能源礦產中的煤、地熱,以及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稀有、稀散稀土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治理整頓
2005年重慶市合理制定農用地轉用、土地供應年度計劃,嚴格建設用地預審,加強經營性土地出讓計劃管理,保持適度的土地投放量和投放節奏,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公益項目的用地需要。加強土地儲備、整治計劃管理,支持和指導土地儲備機構科學合理開展儲備和整治工作,建立建設用地「蓄水池」,提高政府土地調控能力。加強對園區工業項目土地投入產出率的審查和考評。嚴格執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供應控制指標,對超過控制指標要求的項目,核減用地面積。把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率納入對區縣(自治縣、市)政府的綜合目標考核。認真開展存量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城鎮存量建設用地的家底。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2.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繼續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加大土地市場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計出讓土地2 645宗,面積4 036.07公頃,土地純收益70.95億元;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 966宗,面積 2 222.26公頃,佔全年出讓土地的 55.06%(2004年為38.38%,提高了16.38個百分點),土地純收益54.61億元,佔全年出讓土地純收益的76.96%(2004年為56.94%,提高了20.02個百分點);從土地用途分類來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為1 973.96公頃,佔88.83%;純收益為47.69億元,佔87.33%(圖5~圖6)。
圖5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出讓方式分類)情況
圖6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況
3.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35 764宗,面積11 122.17公頃,金額608.68億元。從土地用途來看:住宅用地面積 2 921.14公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面積的26.26%(2004年為32.25%,比重下降了5.98個百分點),金額333.53億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的54.80%(2004年為31.58%,比重增長了23.22個百分點)。
2005年重慶市轉讓土地20 010宗,轉讓土地面積520.68公頃,轉讓金額19.75億元。轉讓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341.11公頃,轉讓金額14.02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礦業權市場建設
2005年重慶市扎實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整頓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制訂實施方案,迅速啟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加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力度,建立礦業權有形交易市場和出讓公示制度,規范出讓程序。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出讓探礦權1宗,出讓方式為申請審批,合同金額43.28萬元。出讓采礦權1 547宗,合同金額1.96億元,其中以「招拍掛」方式出讓580宗,占出讓采礦權總宗數的37.49%(2004年為8.3%,比重提高了29.19個百分點),合同金額1.85億元,佔全市出讓采礦權合同金額的94.59%(2004年為16.86%,比重提高了77.73個百分點);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出讓主要集中在煤(504宗)和建築石料用灰岩(520宗)。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在礦業權轉讓中,采礦權轉讓共76宗,轉讓價款1.62億元,其中出售54宗,出售價款0.36億元,其他22宗,價款1.26億元。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轉讓主要集中在煤(68宗),轉讓價款1.61億元。其他還有鉛鋅礦、水泥用灰岩等(圖7)。
圖7 2005年采礦權轉讓(按礦種分類)情況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重慶市結轉上年土地違法未結案件86件,涉及土地面積18.17公頃,其中耕地12.42公頃。
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 663件,比2004年增長11.89%,其原因是全市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清查處理「以租代征」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違反土地用途管制等行為,嚴肅查處了一批土地違法大要案,有效地制止了非法佔地行為。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中,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共2 474件,佔92.9%,本年違法涉及土地面積224.56公頃,其中耕地100.63公頃。
2005年土地違法立案1 993件,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為1 825件;土地違法案件立案涉及土地171.46公頃,其中耕地69.14公頃;本年結案2 008件,結案涉及土地面積186.97公頃,其中耕地80.69公頃。
2005年查處土地違法案件拆除構建物90 364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25 922.5平方米,收回土地17.41公頃,其中耕地13.73公頃,收取罰沒款957.18萬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全市認真開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以生產礦山全面排查、勘查項目全面檢查、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清查為主要內容的「三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得到國家聯合督察組的充分肯定。
2005年結轉上年地礦違法未結案件11件,本年立案695件,本年結案686件,其中,無證開采611件,占結案總數的89.07%;越界開采43件,占結案總數的6.47%;非法轉讓采礦權8件,其他3件。年末未結案件20件。
2005年當年立案案件中,按違法主體劃分,個人673件,占立案總數的96.83%。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市圓滿完成「四五」普法工作,進一步加強立法、行政復議與應訴工作,促進了依法行政。按照我市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要求,制定用地環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辦法。
2005年結轉2004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6件。申請行政復議332件,其中行政處罰13件,行政強制措施39件,行政不作為3件,其他277件;本年受理173件,本年審結296件,其中維持原行政決定257件,責令履行1件,撤銷3件,撤回申請35件,本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9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重慶市國土資源系統共有行政機構45個,其中省級1個,年末從業人員2 51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000人。在行政人員中,有研究生73人,大本及大專1 814人。直屬事業單位303家,從業人員5 735人。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收入總額3.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2.49億元,其他收入1.16億元。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50萬,其中國家資金100萬。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參加幹部培訓592人次,其中黨校學習255人次,行政學院培訓43人次,其他294人次;參加學歷教育126人次,其中參加博士生教育5人。
七、問題與建議
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①土地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②傳統用地方式與節約集約用地的矛盾比較突出;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
(一)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並重
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土地資源;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優先支持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地需求;建立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監管體系,切實抓好保護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增強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嚴格執行用地預審、用途管制、指標調控、定額管理和批後檢查等規定,加強部門聯動,落實產業政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經營性用地供應、儲備土地整治和出讓的計劃管理,確保土地供應總量適度、結構優化、區域均衡、價格合理。
3.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大力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控劃撥用地范圍和程序,嚴卡協議出讓最低價;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使用存量土地;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情況與用地計劃掛鉤制度,完善建設項目土地利用情況跟蹤管理制度。
4.科學編制新一輪規劃,發揮規劃的引導和控製作用
加強同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注重理論和方法創新,堅持開門規劃和公眾參與原則,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強制性,加強保障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研究,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落實。
5.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求,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重點查處越層越界開采及非法轉讓礦業權行為,嚴格執行審批許可權和審批程序,建立健全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加強市場監管。
(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加強綜合統計和專項統計,建立統計責任追究制度。
(2)完善季度形勢分析制度,不斷增強分析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3)加快建立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行業信息化工作。
(4)完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Ⅸ 分析2009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發展態勢與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對我國形成較大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我國企業還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和節能減排等政策性導向所形成的結構性調整壓力,2009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增多。
1.次貸危機的惡化使世界經濟復甦艱難
次貸危機繼續向縱深發展,正在嚴重破壞國際金融體系的運行秩序。這場金融危機到底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和什麼時候充滿不確定性。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繼續擴散,由於發達國家金融領域普遍出現信用和信心危機,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縮水,商業銀行普遍的惜貸行為使工商業實體經濟活動失去金融支持。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國經濟周期同步性將放大次貸危機對全世界實體經濟的拖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大調整嚴重打擊經濟信心,使世界經濟的復甦可能進一步推遲。世界經濟復甦缺乏新的增長點,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和貿易增長率將低於2008年。2008年8月份以來,全球經濟降溫使國際油價跌幅超過30%,帶動其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國通貨膨脹率紛紛呈現見頂回落跡象,預計2009年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降溫,通貨膨脹壓力較2008年減弱。
2.國際經濟低迷將進一步收縮我國外部需求
2008年,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後的低迷狀態,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放緩,1~8月份僅增長10.6%。但由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相對穩定,1~8月份對歐盟出口仍然增長26.3%。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從美國向歐洲、日本和新興國家傳導,歐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經濟負增長;同時,8月份以後美元匯率反彈使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國對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出口可能全面放緩,外貿順差規模進一步縮小,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下拉影響可能比2008年更加嚴重,使我國2009年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產開發投資降溫,帶動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減速
2008年1~8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9.1%,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4%。但房地產成交量大幅萎縮,房價調整跡象明顯,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市場可能由「量跌價滯」進一步發展為「量價齊跌」。初步預計,在2008年高基數的台階上,200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將下滑到10%以下,房地產投資增量從6800億元減少為3200億元,這將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速。由於房地產是產業鏈較長的支柱產業,也是這一輪經濟擴張的龍頭產業,它的周期性調整將拖累一連串列業景氣度下降,鋼鐵、建材等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可能隨之減速。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土地出讓金收入,2008年以來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增幅明顯下降將影響2009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
4.城鄉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難度加大
2008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但農民進一步增收面臨許多制約因素,股市和房市調整使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縮水,扣除物價因素後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幅比前幾年下降。「奧運景氣」消失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可能逐步放緩。汽車、住房兩大消費熱點開始降溫。1~7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個百分點。上半年汽車銷量增幅回落11.4個百分點,8月份全國汽車銷售環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退潮後在短期內很難由其他消費熱點替代,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都可能低於2008年。
5.成本上升與產能過剩「兩碰頭」,企業效益不容樂觀
2008年不得已對成品油、電力、公用事業等價格實行行政管制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經濟運行正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8月份火力發電僅增長1.8%,從供給方面約束了工業生產正常增長,如不及時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工業急劇減速將會威脅到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國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勢在必行,但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將面臨成本上升而銷售價格難以提高的重壓,企業效益將大幅滑坡,財政收入形勢嚴峻。
發展前景:
1.以「保增長、促轉型」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
當前,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但從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次貸危機後國際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和美元匯率走勢等因素看,我國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有了更加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控制物價的政策效果2009年將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次貸危機對世界各國實體經濟的破壞作用不斷加劇,國內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回落過快,經濟過快下滑的風險在逐步增大。建議2009年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宏觀調控首要政策目標。之所以要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是因為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同樣突出,解決當前經濟困難不僅需要總量政策的適度放鬆,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才能重構中國經濟增長新活力,重獲中國經濟新的國際競爭力。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有利於進一步統一全黨全國應對復雜形勢的思想和行動,將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發展積極性更好地引導到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防止為保增長重走粗放型發展老路。
2.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建議2009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同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所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這次不僅要擴大政府建設投資,由政府配置資源來集中力量辦大事,更要強調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減稅費降低企業成本和居民負擔,增強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積極性。加大對結構轉型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全國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以促進企業設備裝備更新;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機構和公益性行業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內重大裝備製造業振興和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開展企業創新風險投資試點,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建議2009年中央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擴大到2000億元,重點用於災後重建、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和結構升級等產業發展項目,以及支持「三農」項目,採用銀行配套貸款、吸收民間資金入股等辦法,擴大國債投資的帶動作用。
3.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局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既可能因為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使國內金融機構對國內經濟形勢和企業盈利前景預期轉壞,普遍出現惜貸現象,同時國際熱錢大量撤出,造成我國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突然由流動性過剩轉變為流動性不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嚴重短缺;也可能因為中國經濟表現明顯好於其他國家從而國際熱錢繼續大量流入我國,延續我國這幾年一直存在的貨幣被動投放局面,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面對不確定性,實行緊縮或擴張的貨幣政策都不適宜,因此建議2009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當局要根據貨幣流動性變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貸額度管理,重點加強信貸結構引導,在重視中小企業貸款的同時,引導資金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和國債項目配套傾斜,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在促轉型中的獨特作用。
4.加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投資,穩定房地產市場
前幾年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超出了城鎮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現調整實屬必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要以改善供給結構和滿足自住需求為導向,既要促進房價的理性回歸,也要防範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市場過度調整。改善供給結構,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給,大中型城市要擴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金融機構應對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保證對普通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等房地產項目的正常貸款,穩定房地產投資規模,保證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大面積「爛尾樓」現象。要允許房地產上市公司和其他優質房地產公司通過企業債券市場籌集資金,鼓勵房地產行業的兼並重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環節稅反而增加了購房人負擔,應當及時取消。適當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貸款利率,取消對「第二套住房」特別貸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價回落到合理水平時踴躍入市。
5.完善消費政策,進一步挖掘消費增長潛力
要深化全黨對擴大消費重要性的認識,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必然在13億人民的消費需求上,經濟結構轉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結構從主要依靠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要從宏觀收入分配環節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議把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稅率降為零,提高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減輕低收入者稅負。實行積極就業政策,擴大城鄉就業,落實好《〈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相關政策,根據物價水平變動提高各地最低工資標准。加大對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完善消費稅制度,引導居民合理消費。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等服務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6.完善外貿政策,幫助外向型企業渡過難關
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次貸危機惡化後,發達國家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外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外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可細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不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對紡織輕工行業的鼓勵類產品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重點支持自主品牌產品與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國際營銷網路和售後服務體系。要對中小型外貿企業在資金、技術上予以一定支持,幫助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渡過難關。繼續嚴格控制糧食、化肥、鋼材、煤炭和焦炭等「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擴大重要資源、先進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
7.抓住有利時機,理順資源能源價格
當前,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逐步減輕,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為我國理順資源能源價格、改革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提供了有利時機。要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下決心適時推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電價改革步伐,促進合理電價機制的形成。主要採用經濟手段解決當前電煤、成品油、供熱等由價格引發的供需矛盾,做好電力、煤炭、成品油、供熱等供給保障工作,從供給面保障生產生活正常秩序。要進一步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資源稅費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Ⅹ 重慶市統計局的工作報告
2012年,重慶市統計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的各項規定和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要求,積極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現將2012年政府信息公開主要工作報告如下。
一、主動公開政府統計信息情況
(一)通過「重慶統計信息網」公開政府統計信息
1.2012年,「重慶統計信息網」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共五大類:其中機構職能3項;規章文件5項;統計標准1項;人事工作5項,包括公務員招錄、高級統計師評審信息等。
2.定期、及時公布月度統計數據、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改變通過excel表公布數據的單一模式,按指標、進度設計進度數據查詢表,方便社會公眾更加直接、便捷的查詢各類數據。主動公開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重慶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重慶市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等,並主動提供相關解讀。
(二)通過各種平台主動公開政府統計信息
1.圍繞國民經濟核算、工業、建築業、能源、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國內貿易、引進內資、對外貿易、文化產業、社會科技等我市經濟建設成果,及時組織在渝媒體進行報道,充分反映全市促增長、調結構、控通脹的進展成效,充分反映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區縣經濟發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成效。2012年,向重慶日報、重慶衛視、華龍網、重慶電台等14家在渝主流媒體提供統計新聞源700餘篇(次),被媒體報道360餘篇(次),在渝媒體報道統計新聞的頻率和質量較上年有新的提升。
2.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通報全市經濟運行最新情況。密切與市政府新聞辦的合作,先後成功召開了2012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共3次新聞發布會,及時將全市經濟運行情況的最新統計成果對外發布,並邀請新華網、華龍網和騰訊大渝網進行現場直播。據統計,每次發布會都吸引30多家市內外媒體參加。這些舉措,不僅有力地宣傳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也擴大了重慶統計的良好社會影響。
3.成功舉辦以「統計和您在一起——走向改革創新的重慶統計」為主題的第三屆重慶統計開放日活動。活動期間,向24名公眾代表和媒體記者詳細介紹了統計「四大工程」建設和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在重慶的推進情況,並回答代表提問。還組織代表們前往相關處室,現場了解企業一套表數據的採集過程,以及房地產價格統計制度的改革實施情況,讓代表們對統計數據的生產過程有了更深入、直觀的了解。
4.著力開展統計微政務建設,通過重慶統計官方微博直播全市統計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等,及時發布了2011年重慶統計公報、2011年重慶市私營和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企業一套表」工作在渝推進情況,以及進度統計分析、統計「四大工程」建設、統計法律法規、基層統計人物介紹等相關信息。截至目前,重慶統計政務微群(含區縣)發布微博信息7000餘條,吸引30餘萬粉絲關注,回復網友提問300餘條,在統計宣傳和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了獨特功能。重慶統計政務微群已成為全國省級統計部門覆蓋最廣、發展最快、發布最及時的統計政務微博之一。
二、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2012年,重慶市統計局未接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
三、接受社會公眾咨詢
2012年,重慶市統計局共答復市政府公開信箱公眾電子郵件咨詢74件,並在「重慶統計信息網」公布。接待電話咨詢3502人/次。
四、復議、訴訟和申訴情況
2012年,未發生針對重慶市統計局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行政復議案、行政訴訟案以及申訴案(包括信訪、舉報)。
五、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
《2012年重慶統計年鑒》按計劃公開發行,每本售價380元。重慶市統計局沒有其他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項目。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2012年,重慶市統計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一步規范,但仍存在問題和不足,主要是:依申請公開系統尚不完善、公開電話記錄台賬不健全。下一步,我們將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在「重慶統計信息網」中盡快完善依申請公開系統,暢通申請渠道,明確處理辦法,落實專人負責,確保社會公眾的公開申請得到及時回復。
(二)建立公開電話來電登記備案機制,對不能立即答復的來電作好原始登記,並轉送局內相關部門進行辦理,辦理完畢由局辦公室回復、備案,確保群眾來電的及時、准確受理。
(三)按市政府要求,在「重慶統計信息網」開設「三公經費」相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