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今年日本加速對緬甸的投資,建立生產與銷售基地,其原因不正確的是()A.緬甸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B
ri本的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ri本利用其便利的海運、發達的科技、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效率的管理,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加工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近年來,ri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如ri本加速對緬甸的投資,建立生產與銷售基地,可以減少進出口的運費,並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土地資源,輸出技術和交流技術、佔有和控制該國市場和減少國內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
故選:C.
② 二戰時日軍在緬甸
1、日本的海外投資廣泛。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日本的海外資產,緬甸也不例外,因此日本對緬甸有一定的經濟發言權,因此,在緬甸境內存有日本「印記」也不足為奇了。
2、政府及國民的關注。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日本政府及國民對陣亡士兵仍十分關注,在緬甸境內的日軍紀念碑大部分都是戰後日本國民的私人行為,我曾看過一篇報道,日本人對陣亡士兵的記錄十分詳細,在一些紀念碑上,甚至連戰馬的名字都有詳細記載。反觀在緬甸的中國陣亡士兵紀念碑及陵園,由於缺乏資金與管理,大部門都被埋沒在荒草中了。(不知為什麼,不由的想起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隱去」)
③ 日本和緬甸的關系怎麼樣
不要以為這些南亞及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韓國一樣,與日本有歷史糾葛問題,一旦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中韓一定"破口大罵",而這些國家都是沉默的,沒有聲音的。
④ 緬甸政府為什麼和日本的關系好
因為日本政府給緬甸政府捐了很多款。而且幫助緬甸建工廠,修大橋,修學校等。還有好多醫務支援者到緬甸幫助建醫院,給緬甸人免費治療等。所以緬甸人很喜歡日本人。。。近年以來由於中日關系的惡化,好多日本的工廠都轉移到越南,緬甸這些東南亞國家。
⑤ 日本和緬甸的關系怎麼樣
很一般,或者說不太好。
1,日本和西方一樣以支持緬甸民主化進程,聲援昂山素季,對緬甸實施制裁,外交處於半凍結。
2,緬甸和印度關系比較惡劣,而日本一直在拉攏印度,想要建立所謂亞洲民主弧形地帶,建立日印協作關系,所以這也導致了日本和緬甸關系的不睦。
⑥ 在二戰中的緬甸戰場上,日本投入了多少坦克部隊戰鬥力如何
緬甸戰役有兩次,一次是42年的,日軍擊敗中英聯軍控制緬甸:第二次是43年開始的,歷時近兩年,中國駐印軍、滇西遠征軍與英印軍和美軍配合,擊敗日軍,奪回緬甸的控制權。
第一次緬甸戰役時,日軍共投入了四個師團:18、33、55、56。坦克情況不詳,這四個師團都沒有坦克聯隊的編制。這四個師團所隸屬的日本南方軍倒是有9個坦克聯隊的編制,但緬甸戰役中沒有聽說日軍有動用坦克的戰例。
第二次緬甸戰役期間,日軍在緬甸的部隊師團級番號有10個:2、15、18、31、33、49、53、54、55、56。不過此時因為日軍已經處於末期,部隊番號雖多,但戰鬥力已經遠不如之前的強大。
至於說戰鬥力,這些都是日軍的精銳部隊。研究日軍戰鬥力的時候,外行往往有個錯誤觀點,認為日軍最強大的就是18個甲種師團(或稱常設師團,通說為17個,我認為是18個),其他部隊都不行。其實,日軍的甲種師團,僅僅是設立較早,編制和裝備配置比較高而已,並不一定代表戰鬥力也強,比如著名的第四師團,那也是甲種師團。一般來說,甲種師團通常裝備配置比較「重」,所以一般會在大規模會戰中充當突擊核心,這也是最能發揮甲種師團作戰威力的情況。但是,如果是面臨山地游擊作戰和叢林作戰,甲種師團就未必如其他裝備較「輕」的部隊了。這就好比,美軍打塔利班用的而是正規軍,清剿塔利班游擊隊用的是特種部隊,那你說特種部隊戰鬥力不如正規軍?執行的任務不同而已。另外,二戰中日軍有個壞毛病,那就是建制很不穩定,每個師團下屬的聯隊、大隊、甚至到士兵都經常調動,所以有些師團從番號來看可能不是精銳,但你要是看他下屬的聯隊甚至大隊的番號,才會發現他真正的戰鬥力如何。比如前面說的五十六師團,其官兵都是日軍第六師團的預備役和退役人員組成的,除了武器裝備稍差以外,完全不輸任何甲種師團,叢林山地作戰更是猶有過之!
⑦ 曾人均GDP是日本9倍到如今成為貧窮國家的緬甸,它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緬甸的經濟之所以會如此迅速的衰落,最主要原因在於二戰期間緬甸是東南亞的主要戰場以及二戰結束後國內處於長期的內亂之中,嚴重破壞了緬甸的經濟、工業基礎,並且讓國外的投資望而卻步,最終才形成了緬甸如今貧困的現狀。緬甸的衰落我認為更多的是時運不濟,國內在內戰期間沒有出現有能力的將領可以統一全國,在二戰期間又被英國當盾牌使,作為維護印度統治的屏障。
第三點,二戰結束後國內不僅陷入軍閥混戰模式,而且因為國內的毒品泛濫,慘遭國外強國的經濟封鎖與制裁,這就直接導致緬甸缺少來自國外投資,進一步限制了其經濟的發展。中央也曾大力禁毒,但是收效很小,毒品猖獗泛濫,所以才說緬甸二戰結束後運氣並不好,內憂外患下確實讓緬甸難以全心全力地發展自身經濟。總而言之緬甸自身基礎是不差的,國內自然資源也占盡優勢,在古代的時候緬甸地區發展也很好,然而輸就輸在了二戰開始往後的時間,時運不濟。
⑧ 日軍在緬甸部署了多少兵力
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日本佔領緬甸後,在緬甸實行殖民統治。許多緬甸人民積極展開與日本的斗爭,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不過,緬甸國內也有很多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希望緬甸獨立的人士,如緬甸歷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昂山。他在抗日戰爭前曾在日本組織和訓練緬甸獨立義勇軍,因此對日本持一定的好感。他在抗日戰爭中參加了日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的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然而,他在利用日本人的支持得到獨立後,政策卻出現了大轉變,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開始反攻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即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並在獲得英國的承認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由於日本人早先對緬甸獨立所做出的幫助,昂山率領的緬甸政府在戰後對日本持一種比較同情的態度,可以從戰後賠款等問題上體現出來。[編輯] 參見 抗日戰爭 (消歧義) 緬甸國
⑨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了多少軍隊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日軍緬甸方面軍下屬三個軍,其中本多政材的33軍負責防守緬甸北部,處於中國軍隊的進攻范圍之內,其中四18師團主要對抗從中國駐印軍,第56師團負責對抗雲南方向的中國遠征軍。
緬北滇西戰役背景: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准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
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9)日本投資緬甸擴展閱讀
戰役影響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