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利率高,投資會減少
利率上升不是表示一樣的投資能得到更多的利潤,這只是對於貸款者而言。而企業家,首先他們要貸款去投資的話,貸款利息變高了,其次,投資回報低於銀行利息的,就不會去投了。所以投資會下降。
債券:現價 *(1+利息)=未來價格。未來價格是固定的,即發行時債券面值和利息之和,這個在發行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的。因此現價和利息是反向相關的,現價,就是在流通中交易的價格。
債券價格下降,如果是價格被低估,當然會有人去買入。 但如果是債券出了問題,比如企業債的信譽下降,這就不一定了。
希望採納
2. 為什麼投資收益率下降貨幣需求減少
債券利率把未來現金流用到期收益率貼現,收益率低,整個市場利率水平下降,市場投資收益率就下降,相對來說,債券就更有吸引力,市場對債券需求就會增加,即買入成本增加了,所以價格就上漲了。
債券利率又稱債息率,債券利率分為票面利率,市場
3. 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為什麼投資收益記借方表示收益減少
投資收益這個科目相當於收入類帳戶,損益里的收入類帳戶與權益相同,貸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減少。
4. 長期股權投資中為什麼固定資產增值了,凈利潤會減少
因為採用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後續計量時固定資產入賬價值是在被投資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基礎上確定的,而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是按其賬面價值計算的,所以需要按照取得投資時的公允價值進行調整,對於固定資產,需要按取得時公允價值進行折舊,這樣計入費用部分也就增加了,相應的凈利潤也就減少了。
權益法下,是將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作為一個整體其所產生的損益,應當在一致的會計政策基礎上確定,被投資企業採用的會計政策與投資企業不同的,投資企業應當基於重要性原則,按照本企業的會計政策對被投資單位的損益進行調整。另外,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採用的會計期間不同的,也應進行相關調整。
(4)投資收益為什麼會減少擴展閱讀
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的調整主要涉及下列事項:
1、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額或攤銷額、減值准備金額。
2、按投資時被投資單位該存貨的公允價值調整賬面價值確定的存貨銷售成本,調整被投資單位凈利潤後,再按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的確認應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被投資單位凈利潤後,再按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貸記「投資收益(調整後凈利潤×投資份額)」,如為凈虧損,作相反分錄。如果投資方無法合理取得被投資方各項可辨認凈資產等的公允價值,則按照賬面凈利潤確認投資收益。
5. 利率越高,投資平均回報率越高,但為什麼又會導致投資減少
利率越高,投資平均回報率越高,但同時風險越大!而接受高收益、高風險偏好的人越少!所以導致投資減少
6. 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什麼要投資收益減現金流入
持有至到期投資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進行後續計量,在確認利息收入時
借:應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資收益--利息調整
這里的利息調整指的是已攤銷的利息調,在購入時形成的利息調整則是實際支付的價款與面值之差
7. 投資單位在以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確定投資收益時為什麼要減被投資單位的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呢
第二個問題樓上已經答了 是因為投資單位與被投資單位被視同一個集團單位,單位內銷售貨物被視同內部移交 所以在合並的時候要抵消掉
至於第一個問題 是因為你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時時以對方的公允價值入賬,對方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有個差額,差額就來源於投資方重新對唄投資方的各項資產負債的評估後確定的價格與被投資方賬面記載的價格差,而在被投資方確認利潤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這部分差,其折舊時按照其原先的賬面數計提的,而對於投資方來講,被投資方的折舊應該是以其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提的,所以當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的時候,就要在確認投資收益的時候多一筆調整分錄將被投資方的凈利潤調整到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凈利潤
8. 為什麼利率上升投資下降呢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市場上投資機會有限,假如只有這么五個項目可投資,且每個項目總共只能投資一次:
投資A項目需21萬元,一年後可得到13%利潤;
投資B項目需10萬元,一年後可得到10%利潤;
投資C項目需7萬元,一年可得到8%利潤;
投資D項目需13萬元,一年可得到6%利潤;
投資E項目需5萬元,一年可得到5%利潤。
我們假設從銀行借錢就是為了投資獲利,而利率就是借錢的成本,投資凈利潤=投資項目的利潤 - 借錢的成本(即利率)。
當利率為5.5%時,項目A、B、C、D的利潤均大於5.5%,使得其凈利潤為正,所以市場上
的借貸額(即投資額)為21+10+7+13=51萬元。
當利率為7%時,項目A、B、C的利潤均大於7%,使得其凈利潤為正,所以市場上
的借貸額(即投資額)為21+10+7=38萬元。
當利率為9%時,項目A、B的利潤均大於9%,使得其凈利潤為正,所以市場上
的借貸額(即投資額)為21+10=31萬元。
當利率為11%時,只有項目A的利潤大於11%,使得其凈利潤為正,所以市場上
的借貸額(即投資額)為21萬元。
當利率大於13%時,無項目可得凈獲益,所以市場上的借貸額(即投資額)為0。
歸根到底原因是」資本邊際效益遞減「,即好的投資機會有限。
9. 為什麼利率的增長會導致投資減少
從短期來看,這次央行突然加息主要的原因一是CPI過高,導致居民存款的負利率、導致大量居民儲蓄存款流到銀行體系外循環;二是國內房地產價格的居高不下。
對國內房價的高企,加息對開發商來說,可能影響不大;但購房的需求者來說,如果民眾購房時把利率風險考慮在內,購房民眾就會量力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抑制購房需求的作用。如果能夠達到其目的,那麼房地產的風險與泡沫也就能夠逐漸地消融。但要做到這一點,央行得通過利率的不斷變化來強化民眾購房的利率風險意識,來影響民眾購房預期。
2.其次,從長期來看,國內早與國際經濟一體化了,就今年來看,中國經濟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早已十分高了(佔GDP70%以上)。因此,當整個世界金融市場利率都進入上升的通道時,如果國內利率水平逆國際市場而為不升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同時,二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上升通道,但由於政府管制,國內利率水平一直處於下降的通道。
如果把這十年兩類參數分別做兩條曲線,在世界各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找不到這樣一種曲線走勢。這也就說明了以往我國的利率完全處於扭曲的狀態。從長期來看,國內利率的市場化就是要扭轉這種利率機制,加上我國的經濟仍然會長期持續增長(一般來說,經濟增長率為8%,利率應該達到10%水平),國內利率從低水平向上走是必然趨勢。可以說,只要我國的經濟增長得以持續,只要我國利率市場化,利率進入上升通道完全是市場之邏輯。
3.再次,從制度的層面上來看,盡管國內利率市場化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利率市場化需具備有效的金融監管、宏觀經濟穩定、完善的微觀基礎等。但管理層早就意識到國內利率機制的嚴重缺陷,如民間信貸利率與管制下利率差異性、企業對利率變化不敏感、金融資產定價機制缺乏而讓大量的金融資源浪費(如銀行大量不良貸款)、金融發展成了國內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等,而這些問題解決,利率市場化是最為重要一步。可以說,無論是近年來金融體制的改革,還是最近加息及利率調整的差異化,國內利率市場化步伐正在加大。
而利率的市場化,國內利率一定會進入上升的周期。
處於利率上升時期金融市場,不僅表明整個金融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上升,民眾與企業在金融市場的投資機會的增加,以及金融企業的風險定價機制逐漸在形成,同時也表明人們經濟行為所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如何來化解這些金融風險,我們的投資都得把利率上升風險考慮在內並有所准備,利與弊擺在我們面前,就在於我們如何來判斷與決策。
10. 為什麼宣布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
因為宣布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後,財務將據此編制如下分錄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應付股利
而利潤分配科目正是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利潤分配的減少必然造成所有者權益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