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基建投資還有多少空間
隨著專項債和資本金管理兩項財政逆周期政策的落實,基建項目融資能力將顯著提高,2020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明顯回升。在政策多措並舉打破基建投資瓶頸的宏觀環境下,市場熱情也將持續高漲,當前市場對周期板塊的高度關注便是最好例證。
展望2020,基建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以及「基建補短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中長期項目都有望提振經濟。當然,在大幅「加力」之外,繼續「提效」仍然是基建發展重點,補齊投資短板、提高投資效益,應是下一階段逆周期調節加力的重點。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當前基建投資受地方財力不足和嚴控隱性債務制約較大。提前下發專項債和降低項目資本金比例,有助於基建項目擴大投資規模,強化逆周期調節。當然,被寄予厚望的基建投資能否贏回市場期望,仍有待政策及時落地、配套措施精準實施。
2. 中國經濟何時回暖
1、正在回暖中
2、國家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7.5%,與一季度7.4%的增長率相比有所上升。
經濟回暖得益於政府出台的微刺激組合拳。在一季度GDP增幅創18個月最低水平後,國務院陸續出台了包括交通水利建設、棚戶區改造、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穩增長措施。
受此影響,二季度GDP環比增速由一季度的1.4%大幅回升至2%。表明微刺激政策已初見成效,但二季度的經濟回升態勢是否得以延續仍有待觀察。
在周三數據公布之時,國際市場澳元小漲,但隨後快速下跌,銅價也走低。作為深受中國經濟影響的指標,澳元與銅價的走勢也從側面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擔憂。
3、上半年GDP增長7.4%,略低於7.5%的增長目標, 經濟下行壓力仍存。刺激措施能否持續仍是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
在財政政策方面,過高的財政赤字已成為最大瓶頸。截至6月末的12個月滾動財政赤字已達1.4萬億,創歷史新高,並且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1.3萬億的財政預算赤字水平。這意味著中央動用財政政策的空間不大。而在債務考核趨嚴背景下,指望地方財政繼續舉債支持基建投資也不現實。
貨幣政策方面,定向降准仍是央行主要手段。即通過數量工具而不是價格工具來調節市場流動性。但從當前國內金融市場來看,不僅社會融資總額創歷史紀錄,銀行信貸總額也有望達到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市場融資的過度擴張導致數量工具能夠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根據過去幾年經驗,穩增長措施只是刺激政策,效果持續時間有限。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後,效果持續時間相對較長,而2012年的刺激效果只持續了幾個季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改革」真正落地之前,中國經濟難有驚喜出現,如果下半年不繼續採取刺激措施,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4、中國應加快推進能夠激發企業和私人部門投資及居民消費的改革,容忍房地產及相關重工業深度調整、並相應地清理金融部門,以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不可否認,中國需要採取這些改革措施降低債務、增加消費、減少經濟對投資的依賴。但如何尋求改革與經濟增長的平衡則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放緩去杠桿,但前提是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季度GDP增速降至7.4%後,緊接著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就密集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季度經濟增速基數更大,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個季度要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新的刺激措施也面臨更大挑戰。
3. 政府基建投資回報的周期大概是幾年
5-20年
4. 都說中國是「基建狂魔」,中國基建狂魔背後的底氣是什麼
很多人都談到中國的基建狂魔以及中國的基建速度,但說實話,作為一個從業人員,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還是有一些話需要說一下的。首先在這里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基建速度,背後也見證了我國的國力正在不斷的上升當中,同時其最大的底氣就是因為我們的產業工人是非常多的,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那麼今天就來探討一下中國的基建速度。
第三,我們的底氣到底來源於哪裡?
其實除了充足的資金之外,勞動力能夠不斷的被供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我國的基建不僅僅局限於中國,同時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各地,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自己的項目,大多數使用的還是國內的工人。
5. 中國用50萬億投資新基建,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下,我國技術是越來越成熟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建等方面的技術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術也是越來越成熟的,如今在中國可以看到很多了不起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也拿下了多個世界之最,就連外國人看到後都對我國稱贊不已,西方媒體還因此稱呼我國為“基建狂魔”,而我國的基建技術在世界上也是遙遙領先的。
我國的發展依然在不斷向前進步,但是由於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們的生活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疫情期間人們都待在家裡,不外出,很多行業都處於停工狀態,國家的經濟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為了加速經濟的發展,我國決定加快新基建的進展步伐,新基建的建設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其實在2018年我國就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與先前我們理解的基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新基建的內容有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
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在2020年我國對新基建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另外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除了5G基站建設、人工智慧以外,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這五大領域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帶動國家的經濟,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被極大地提高,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都會提高人們生活的效率,相信在新基建的推動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會越來越繁榮。
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
6. 中國要是基建搞完了該怎麼繼續發展
我國被稱為"基建狂魔"這個外號,是近年間才興起的,源於近年來中國一系列大規模基建建設和超級工程。
1、公路上
2005年-2017年,中國高速公路新增7萬多公里,通車總里程達12.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第二10.302萬公里,加拿大第三1.7萬,緊隨其後的是西班牙1.47萬公里、德國1.297萬公里、日本1.152萬公里、法國1.146萬公里、義大利0.672萬公里、韓國0.57萬公里、俄羅斯0.45萬公里。
2、鐵路上
中國鐵路里程12萬公里,世界排名第二。雖然中國鐵總里程與美國差距很大,但是中國高鐵占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高鐵也一條一條的開通。高鐵規劃的四縱四橫已經完成,八縱八橫正在火熱進行。
3、鋼鐵上
當今的現代文明,主體是建立在鋼鐵和水泥之上的,一個國家如果連鋼鐵水泥都不能生產,工業化和發展經濟便無從談起。
2015年全球粗鋼產量由2005年的11.5億噸增加至16.2億噸,增長4.7億噸,增幅為41.4%。同期,中國粗鋼產量由3.6億噸增加至8.0億噸,增長4.5億噸,增幅高達125.9%。2015年印度粗鋼產量也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粗鋼生產國。
4、水泥上
2015年全球水泥產量為41億噸。2005年全球水泥產量為23.1億噸,十年來全球水泥產量增長了近一倍。從水泥產量排名來看,2015年全球主要國家水泥產量排名前十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伊朗、朝鮮和越南。
5、技術上
在世界橋梁業流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目前世界上所有高難度、創紀錄的橋梁,大部分由中國建造。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的5座橋梁全在中國。在已建成或在建的最高橋梁排名前20位中,外國橋梁只佔5座,中國則「霸佔」了15座。
7. 中國拉動經濟,是減稅好還是投資基建好
葉永青認為,基建難度也很大,需要將政府主導的部分釋放出來,將基礎設施投資的市場化提升上去。基建需要投資的是在農村,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並不在高收入人群,重點在那數億並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群,提高他們的自身生產力和財富獲取能力。對這部分人群所需的基礎設施,需要增大投資,包括教育、民生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減稅與基建並行,談不上哪個是主導的方向,當然中間有一個財政協調的問題,理由是,減稅的本質是政府和市場之間的一個利益分配,減稅的效果要實現,需要有效的市場,現在市場缺乏信心。」葉永青告訴記者。
8. 十年後,若中國基建基本完成了,還有什麼能大規模拉動經濟
目前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十年之後也就是2030年到那個時候世界經濟的引擎一定是屬於中國,因為在這個10年中國內人均可支配財富的增長速度會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要知道根據2020年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10年之後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市場伴隨著他的財富收入快速增長,那麼這6億人的消費市場放在2030年的時間節點上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都是一個動力引擎。
所以一個歷史時代伴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和她地位的變化,以及整個製造業水平的不斷上漲,再加上科技助力因素的改變,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會占據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引擎,相信在那個時候的中國一定是無比的富有和強大的。
9. 既然政府大手筆投資搞基建可強力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政府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年年投資個幾十萬億刺激經濟
哪來這么多錢?08年危機美國也就3萬億救市,中國GDP總量才美國一半,也就危急時刻拿個幾萬億美元的財力。另外並不是大筆投資一定能刺激經濟,比如日本,多年投入的結果是經濟不見起色,政府反倒負債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