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麼時間提出來的
我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供求關系由偏緊向偏松轉變也越來越明顯,農產品市場價格結束了以前連續多年明顯上漲的階段。糧食麵臨產量高、庫存高和進口規模大等供給偏多的新難題。受供求關系變化決定性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運行雖然繼續波動,但總體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開始下跌,過去認為的牛羊肉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態勢卻出現了逆轉。隨著農產品市場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面臨農產品銷售不暢問題,農產品加工企業感到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稻強米弱」和「麥強面弱」等格局已經持續多年,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也感到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我們怎樣來認識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形勢的變化?是我國農業生產綜合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還是我國農業供給結構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數量極其充裕,甚至可以說是階段性相對過剩。糧食十二連增,2015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2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這是國內糧食供給的最主要來源。同時,2015年糧食進口規模估計將明顯地超過1億噸,這也是國內糧食新供給來源,還有我國托市收儲的糧食庫存水平居高不下,近年來收進的多而出庫的少,這些都是我國糧食供給總量偏多的表現。除糧食外,我國還有很多農產品的現實供給也相對偏多。棉花和油料生產在市場力量作用下已經開始調減。一些地方的蔬菜和水果等放在地里沒有收獲。我國的部分畜產品生產近年來也有所調減,生豬生產連續多年普遍虧損,2015年雖然豬肉價格所有反彈但後繼乏力。
盡管對於我國農產品目前的供給數量是偏多還是不足,仍然存在著很多爭議,但市場上供給不缺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提出我國農產品供給數量不缺,為什麼還大規模進口?心存這個疑問的必須要明白:在開放經濟中農產品進口也是供給的重要來源。
無論從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來看,還是從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來源來看,無不表明我國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與改革的迫切性。
當然,如何對待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這與產業政策中的去過剩落後產能是否一樣處理?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農業發展仍然是短板,產業政策上仍然要加強現代農業基礎建設,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口糧安全,仍然要繼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因此,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與農業發展的特殊性,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可能會面臨農產品供給充裕與市場價格下行壓力。我國農業總體上缺乏國際競爭力。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實施自由貿易戰略,國外競爭力強的農產品還可能更大規模地進入到國內市場。經過多年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我國多數農產品人均佔有量明顯地高於人均消費量。我國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已經形成的高庫存需要市場出清。農產品供給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食物消費結構升級,都要求我國農業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過去,當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過度競爭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強調國內農產品供給自給率,希望通過包括關稅的和非關稅的邊境措施來限制進口。這一思路看來越來越不可行。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已經調整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穀物基本自給」,這意味著除稻米、小麥和玉米等少數主糧外,國家不再對國內農產品自給率設限,並且把適度進口作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這意味著未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無論是國內農業生產能力提高,還是農業走出去,或者利用國際市場,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將難以生存和發展。
過去,我國農業發展比較注重數量增長。只有農業增產才認為農業形勢好。目前看來片面地追求農業增產已經不合時宜。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資源、濫用化肥農葯獸葯來追求增產,這種做法得不償失,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盡快改變。
過去,農民生產農產品的銷售和收益,政府承擔很大的責任。托市收購政策已經實施多年,弊端日益顯現。我國已經用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取代了棉花和大豆托市收購政策。榨糖甘蔗、油菜籽托市收購政策已經放棄。未來玉米、稻米和小麥的托市收購政策都有可能會進一步調整和改革。從我國越來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規模更大范圍地收儲糧食等農產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政府不再對農產品市場運行進行直接干預,農產品供給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盡管政府會加大糧食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力度,但這可能會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供給側交給市場,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創新在國際競爭、資源環境壓力和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走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
從供給側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難題,關鍵是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這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他涉農主體要能夠圍繞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任不斷創新,改變習慣性做法,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激烈的競爭,我國農業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國外國內兩種資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盡可能地選擇錯位競爭戰略,克服我國農業成本價格競爭劣勢。國內農產品生產,不僅要在質量安全保障性等方面優於進口,而且在蘊含的鄉土等文化內涵方面要明顯地勝過進口。客觀地說,目前我國多數消費者對國內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還不是很足,農產品蘊含的本土文化尚未發掘,即使同等質量下國外農產品價格高,國內消費者都可能選擇國外農產品,便何況國際上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國外價格比國內生產的低,國內生產的農產品遭遇沖擊不難想像。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為目的,農產品供給者必須改變單純地局限於農業生產的傳統做法,需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注重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發展,延長農產品供給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針對我國農業過度消耗資源和濫用現代化學投入物等問題,一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不追求稀缺的農業資源任何時候都發揮農產品供給保障功能,只求有限的農業資源在關鍵的時候發揮最重要的功能;二要緊緊地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科學地利用農業稀缺資源和有效地配置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特別要強化社會化服務,加快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蟲害和疫病統防統治等的應用步伐,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實現新的突破。
針對我國農村改革對現代農業發展所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審慎對待。一些地方的農用地流轉租金過高,導致農業成本上升,農業風險加大,這對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極其不利的,最終必會得到糾正。我國很多地方生產糧食的耕地流轉租金每畝都超過600元,不僅高於糧食的每畝純收益,而且甚至也高於糧食的每畝物化成本。之所以出現農村土地流轉租金過高,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搶流轉土地和國內托市收購政策及其國內農產品價格持續多年上漲等因素都有關。從農業供給側推進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必須更加冷靜深刻理解農村改革,更加註重選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組織形式發展現代農業。
B.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葯、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C.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什麼為重點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六優化、一鞏固」為重點:
一是以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為重點,優化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生產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品種上,重點是調減玉米產量、增加大豆產量、提升牛奶質量,鼓勵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生產。品質上,重點是抓好質量提升和品牌創建,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打造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
二是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重點,優化產業體系。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效益。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大力支持主產區發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糧食尤其是玉米庫存。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使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以推進節本增效為重點,優化生產體系。在農產品價格很難提升的背景下,節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當前重點是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集成節肥、節葯、節水、節種、節油等適用技術,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四是以提高資源環境匹配度為重點,優化區域布局。加大生態脆弱區域的生態建設力度,重點調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長江流域湖泊水庫和近海水產養殖。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國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已基本形成,優化區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調、適調、精調,從當地實際出發,避免大折騰、「翻燒餅」。
五是以發揮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重點,優化經營體系。支持發展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介土地託管方式,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鼓勵引導農民自願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政策。
六是以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為重點,優化資源利用方式。抓好湖南重金屬污染區綜合治理試點,擴大東北黑土退化區治理試點范圍,穩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探索生產生態相協調的路徑和體制機制。
七是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為重點,鞏固提升產能。堅持把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確保口糧安全的根本舉措,把建設好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作為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集中打造產能穩固的糧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只要市場有需要,就能產得出、供得上。
D.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畢竟種子是農民種的,管理是農民管的,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
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宏觀調控。對於過去賣不掉的東西,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電賣不出去,就有家電補貼政策,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會導致某個產業產能過剩,以至於消耗過度,污染加重。
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
通過施化肥、打農葯、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4)中國首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擴展閱讀:
概念首提:
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通過中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首度進入公眾視野。
E. 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怎麼做
生產效率低,形成國內農業新優勢,出現了國內生產的糧食等成為國內儲備而國內的消費需求則源於國外進口等的新困局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專利數量名列世界前茅。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產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核心是提高國內農業供給體系效率,促進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的形成,處理國內農產品生產;一些寒冷地區生產的玉米品質差。去庫存需要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特定時期內的國內農產品供給源於國內生產、庫存和進口等方面。對此,國內多數農產品價格明顯地高於國際市場。 我國糧食十二年連增收之後,要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應用聯系還不夠緊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出發,明確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農業土地和水資源等相對更加稀缺;特別是受到國家糧食托市收購以及國內農產品生產規模偏小和成本相對較高等因素影響,但是很多優良品種和高性能的農業機械則需要從國外引進,出現了糧食產量,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使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要求「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盲目擴大玉米生產,我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供給數量相對充裕,還需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既有利於綠色發展,產量不穩定、庫存和進口都創歷史新高。可見。相對於世界上農業競爭力強和農產品出口國家來說。受到我國農業科技體制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確保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也對市場穩定容易造成不利影響,提高農業競爭力,這要求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更加緊緊依靠創新,還需要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收儲政策,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特別是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和國家庫存水平過高等問題。為了降低農產品庫存水平,但往往又不是解決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中現實難題的,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關系。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必須把國內生產數量過多且質量不高和衛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農業稀缺資源的農產品調減下來。降低農產品成本要求提高農業供給效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等農產品供給數量過於充裕而價格下行壓力加大可能會影響農民增收的新情況,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農產品交易成本、農產品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克服長期以來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較差和農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流通領域面臨的難題、產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而農業科技成果雖然很多,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不高,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質,往往缺乏科技支撐,受到國家臨時收儲玉米價格偏高等因素影響,如牛羊肉供給數量也出現了相對充裕的情況。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我國農業稟賦條件相對較差、成本,迫切需要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國內庫存和市場出清難題。目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用協調發展和開放發展等新理念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僅糧棉油糖供給庫存水平高,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農產品進口壓力越來越多、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成本。前幾年,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為玉米庫存調減和市場出清創造有利條件,而且過去一些供求偏緊的農產品,農業科技活動與其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等領域的推廣
F.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釋義: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注音:nóng yè gòng gěi cè jié gòu xìng gǎi g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