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半年鋼鐵板塊是否不值得投資
1.鋼鐵板塊下跌幅度已經很大,應該說繼續下跌風險不大;
2.房地產板塊面臨第二輪調控,鋼鐵板塊應該會繼續承壓,即便上漲,空間不會太大;
3.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另外核心競爭力---鐵礦石又被三大礦山掐住脖子,因此從長遠看,中國鋼鐵業前景不好,面臨整合壓力。反應到股票上,不會有大行情。
因此,綜合判斷,下跌危險雖不大,但是也沒有賺錢效應。建議迴避這種准死亡板塊,畢竟好股票多的是。
㈡ 鋼鐵行業前景如何
鋼鐵是2007年基金公司的重倉品種,相信在2008年還會受到基金公司的青睞,所以鋼鐵行業可以繼續關注.
太鋼不銹是一個很不錯的關注對象,業績非常好,而且剛剛除完權後又添權,說明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如果你前期已經買了,在未來的兩周可以考慮補倉,把成本降低,做中長線操作.
祝你好運.
㈢ 未來鋼鐵的發展前景如何
作為基礎產業的很重要的部分
在一定時間內相對來說,影響的因素會很多很多
不會輕易就失掉前景什麼的
作為業內人士:我只能告訴你,任何的行業都面臨著挑戰,同時也蘊含著機遇
㈣ 現在鋼鐵股值得中長線投資嗎
鋼鐵、金融和優質地產股都是中長線的好股票。但是時要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未來的發展戰略,及現在的市盈率。你可看看中國銀行,八一鋼鐵,萬科都是長線股。
㈤ 鋼鐵行業發展前景
中國鋼鐵行業的前景,全憑當官的一句話。作為
把握國民經濟命脈的鋼鐵行業,回在gdp中佔有很大答比重。國家肯定不會讓這個行業蕭條。目前鋼鐵產業整合像是拉開序幕,這是好的方向。中國鋼鐵產能嚴重供大於求,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只能加大基礎建設投資來帶動內需。否則,鋼價大跌,經濟損失慘重。另一方面,鋼廠也會逐漸壓縮普材類的產能,逐漸向優質精品品種材發展。這樣達到產能平衡再能進入良性發展。鋼鐵行業必須要強強聯手搞資源整合,淘汰落後產能。鋼鐵期貨的上市也是資源整合的一種形式。我個人相信國家領導不會拿國民經濟開玩笑,中國鋼鐵將會加大產能整合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向精品鋼材產品發展,與發達國家接軌。以後鋼廠信息逐漸透明化,鋼廠直供鋼材的比例也會增加;而中間的貿易商因為利潤的逐步壓縮而削減,逐漸向加工和物流配送方向發展。
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未來國內鋼材需求還會有增無減,產能和內需以及外需還要經過相當時間的磨合才能達到平衡。
這是本人的一點淺見。
㈥ 中國鋼鐵行業前景如何啊
得益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增長、汽車工業穩定增長,加之政策紅利釋版放、行業去權產能發力,我國鋼鐵業實現恢復性增長。供需也逐漸趨於合理,鋼鐵行業利潤逐步在往合理化的方向邁進,趁當前行業形勢平穩,企業應抓住機遇,謀長遠,促轉型,創新發展。
參考前瞻《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目前鋼鐵行業整體形勢是:行業規模在收縮,產業集中度加劇,以及環保的壓力不時地也在擠壓鋼企生產空間,未來市場的結構會越發往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傾斜。而由於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鋼鐵行業的總體的盈利水平有可能被進一步抬高。
2016年,鋼鐵行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顯著,但產能過剩基本面沒有改變,行業還沒有完全走出困境,2017年仍要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業內人士認為,能源綜合利用及綠色發展、民營鋼鐵企業兼並重組、產品轉型升級是今後鋼鐵企業的努力重點。
㈦ 淺談鋼鐵行業未來幾年發展前景
我國鋼鐵工業抄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襲新階段,出現了一批在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具有特色的鋼鐵企業,為我國鋼鐵工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大量值得借鑒的經驗。同時,我國鋼鐵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鐵產量6.91億噸,同比下降3.5%,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全國粗鋼產量為8.04億噸,同比下降2.3%;國內鋼材產量保持增長,2015年達到11.23億噸,同比增長0.6%,增速趨緩。
鋼鐵工業作為優先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業,大力推進了「三去一降一補」,以化解過剩產能為突破口,優化結構、脫困升級、提質增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恢復到4.7%。
㈧ 鋼鐵行業有前途嗎
我個人認為不存在哪個行業有沒前途的問題,關鍵是你在這個行業的幹得怎樣?地位如何?做到NO.1永遠都有前途
㈨ 鋼鐵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對鋼鐵行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後,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鋼鐵產業政策也浮出水面,從產業技術政策、產業規劃政策、布局調整政策、企業組織結構政策、行業准入政策和貿易政策等各個方面,對鋼鐵行業進行了行政法規的限制。
工業化一直是中國的夢想,而大煉鋼鐵也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成為工業化之路的象徵。建國初期,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的鋼鐵業就在「趕美超英」的口號下「跨越式」地前進著,大煉鋼鐵成為中國奮力實現工業化的代名詞,但歷史也告訴我們,大煉鋼鐵也是不顧經濟規律一哄而上的代名詞。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鋼產量平均年增長率還只有5.82%,90年代為6.99%,而2000~2004年的四年間,平均增長率就高達20.71%,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第一大國。2003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就突破了2億噸,成為世界上唯一年產鋼超過2億噸的國家。在為中國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感到自豪的同時,從經濟決策部門到產業界已經意識到,中國鋼鐵業的深層矛盾已經日益凸現。
首先是產量與需求的矛盾。根據鋼鐵工業協會的預測,今年國內還將形成5000萬噸的能力,到年底預計生產能力要達到4億多噸。這樣大的產能不但超過了當期需求,而且也已經超過了預期的需求。根據中國鋼鐵協會和眾多專家的測算,鋼鐵消耗的拐點可能是在2015年,而現在高峰期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15年的預期需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能中低水平生產能力占相當的比重,落後的30噸以下的小轉爐仍有8000萬噸的產能。目前,鋼鐵產能擴張的勢頭依然強勁。今年一季度,全國鋼產量7778.6萬噸,增幅仍高達23.8%,而國外鋼廠卻因為需求的減少和價格的下降而紛紛減產,世界鋼材產量的增長幾乎全在中國。鋼鐵行業如果不進行適時適度的調控,任其投資和產能擴張下去,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很多鋼鐵企業就會陷入經營困境,一些企業要倒閉,一批工人要下崗,銀行呆壞賬也會大量增加,對國民經濟全局,對社會穩定都會帶來嚴重影響。今年4月開始的一輪鋼價暴跌,已經使90%的長材生產企業面臨虧損的境地。
其次是膨脹的產量與原材料、資源嚴重短缺的矛盾,使我們日益脆弱的環境更加難以承受。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鋼鐵產能大了沒什麼關系,國內市場容納不了,還可以出口佔領國際市場,從去年9月開始我國成為鋼材的凈出口國就已經說明了這種趨勢。然而,如果大量出口鋼材,就相當於輸出大量資源,把污染留給自己。
自2004年以來,我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在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進口量達到了全世界新增產能的三分之二以上。今年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我國鋼鐵企業不得不被迫接受71.5%的漲價幅度,也正暴露了我鋼鐵工業嚴重依賴外界鐵礦石資源的弱點。
另外,焦炭能源本來是我國的優勢項目,但是由於鋼鐵行業產能增加,使得焦炭能源出現了嚴重緊缺,而焦炭生產的原料正是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由於煉焦煤資源緊張,相當一部分焦化企業紛紛開發建設煤礦。少數企業炒賣探礦和采礦權,擾亂了正常的煤炭開發秩序,造成了煉焦煤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
與焦炭資源問題同樣凸現的還有水資源日益緊張的問題。目前我國鋼鐵用水的需求是整個國家用水需求的10%以上,北方嚴重缺水地區的鋼產量佔全國總量50%以上,因為鋼鐵發展的不平衡,在這些地區,可持續使用的水資源量不到過去的30%,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最後,盲目的低水平擴張也導致了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我國是產鋼大國,但不是鋼鐵強國,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不能自給,產品質量不高,代表鋼鐵工業技術水平和鋼材消費層次的板帶比低。工業發達國家的板帶比一般超過60%,而我國只有33.7%。我國需要的大量高附加值產品還需要進口。而國外已停止使用的二級螺紋鋼目前在國內卻還大量使用。產品結構的不合理,與各路資源進軍鋼鐵業、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建築鋼材生產有很大關系。做鞋子的、做帽子的、甚至炒房產的人都紛紛跑來做鋼鐵,而投資的往往又是投入少但風險大的長材企業。因此,結構調整、發展高端產品就應該與總量的控制和企業重組結合在一起。
當然,我國仍處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階段,對鋼鐵產品的需求還會增加,鋼鐵工業還要發展,這是總的趨勢。新政策的出台,不是為了限制鋼鐵行業,而是為了緩和矛盾減少壓力,通過嚴格的行業准入條件等一系列規范約束,將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置於一個相對有序的環境之中。因此,我們需要以一種更加合理的,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產業政策去引導我們的鋼鐵工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