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需要」與建設海綿城市無關
海綿城市抄雖然在美國被叫做「綠色基礎設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和海綿城市有關。海綿城市是低影響開發技術手段,其所有的設施都要追求綠色生態環保,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內澇、熱島效應的、地下水等問題。而基礎設置則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和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因此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需要與建設海綿城市無關。
Ⅱ 政府每年都說加大建設投資力度,這么多錢都會撥下來嗎,還是要當地政府自己做貸款搞錢啊
你管的真寬
Ⅲ 如何加強政府投資建設工程全過程管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極速增長。如何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設投資,合理節約城建資金,特別是如何有效地加強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工程變更管理,始終是有關政府部門的工作重心
Ⅳ 現在國家加大了基建建設的投資力度,做土石方工程應該很有前景吧,如果想入行的話個人需要考取哪些證件呢
做土石方的話 要一些資質什麼的 相關的資料可以去 土石方信息網上看下
Ⅳ 政府加大投資和減稅對經濟的影響有什麼不同
政府加大投資,從投資到實現經濟效益,帶動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然,從基礎建設投資增加就業的角度來說,對經濟的帶動是立竿見影的。投資可以一次性決策,如本次決定投資幾個億到某行業,下次決定投資幾個億到另外一個項目上,可以具有特定性。政府加大投資屬於增加財政支出,可以是一次性的支出。
減稅可以較快地減輕企業負擔,可以較快地看到效果。但是減稅只能逐步增加企業的利潤與現金流,可以緩解企業現金流短缺的狀況,除非將減免的稅款用於投資,否則不能得到投資帶來的乘數收益率效應。且稅法的變更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並且,稅法中的減稅往往是普遍減稅,或者是針對一個行業或某一特定地區的減稅,范圍較廣,不像投資那樣有專屬性。減稅是減少政府的財政收入,這種減少往往是長期的。
個人理解。
Ⅵ 國家對固定資產加大投資對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
一、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化特點(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2004年,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顯現,投資增幅開始回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前一、二、三季度累計同比增長43%、28.6%和27.7%。但是從固定資產投資率看,2003年升到42.2%,是歷史最高水平。資本形成率(投資率)為42.3%,僅次於1993年水平。總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仍處於高位增長區間。
(_)非國有投資和國有投資「齊頭並進」
2000年以來,國有經濟投資增長總體上呈現小幅回落態勢,非國有投資增長動力逐漸恢復.2003年,集體經濟、個體投資和其他投資分別增長33.8%、18.4%和50%,三者增量之和佔全部投資增量的比重在70%以上,占據了首要地位。與此同時,國有投資再次表現出了較快增長勢頭。可以看出,我國非國有投資目前處於活躍期,加上國有投資的再度旺盛,從而共同推動全社會投資高速增長。(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二)基本建設投資成為增長重點
從2001年開始,基本建設投資成為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基建投資增速呈持續上升狀態,2003年達到29.7%;另「方面,基建投資在總投資增量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保持在43.4%。這主要是由於擴大內需政策重點雖然有一定的調整,但政策效果仍主要依靠基本建設投資體現,基建投資是投資增長的主體貢獻部分。房地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增量所佔比重有所下降,說明政府調控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總體來看,政策性因素對投資的影響力度有增強趨勢,其優勢是在經濟偏冷時,對經濟啟動見效快,劣勢是慣性較大,往往會造成經濟過熱、結構扭曲。
(三)自籌和其他投資資金貢獻度穩居高位
2003年,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率為-15%,是繼1992年-8.7%增速後的首次絕對下降。國家預算內資金在全部投資資金中比重下降到4.6%,已經接近亞洲金融危機初期1998年4.2%的水平。國內貸款表現出高增長態勢,增速每年提高約14個百分點。利用外資連續兩年增長20%以上,但比重仍僅為4%左右。自籌和其他資金增長穩中加快, 2003年增長33%,比重升至70.5%。從各項資金的貢獻率占投資資金增長率的比重來看�2003年,自籌和其他資金、國內貸款分別是75.2%和23.5%,占據了前兩位。
從資金來源情況可以看出:�1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速和比重同步下降,說明在外部環境趨好的情況下,投資資金結構發生了重要改變。�2銀行貸款受利益驅動擴張較快,但同時受到政策因素制約,表現為在總投資中的比重變動較小。�3自籌和其他資金強勁增長。一方面體現了市場主體追逐利潤的合理投資動機,同時也說明片面壓縮投資數量的行政手段可能無法取得實際的效果。
二、固定資產投資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固定資產投資受到的主要影響。
(一)市場自發作用
在多年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持續作用下,我國經濟開始步入新一輪景氣周期。一方面,消費需求多樣化和結構升級帶動了投資需求發展。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帶動基礎設施、能源和房地產等行業快速發展,市場逐步表現活躍,新的投資領域日益擴大。
但也應當注意,在當前市場價格信息反饋系統不健全、政府欠缺有效宏觀調控手段的時候,投資增長帶有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現為:一是消費價格較低,表明消費因素對於經濟和投資增長加速貢獻不大,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虛熱」。二是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錯位,受目前經濟環境的制約,居民對服務業需求增長有限,就業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投資資金供給
從資金來源特點上看,投資風險承擔能力強的資金(如:購房預付款和定金、非國有企業的自有資金、各種方式的集資等)不斷增長,支持了投資增長率的提高。而風險承擔能力弱的資金(如:國有企業自有資金、國有企業的銀行借款、債券資金等)增長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當前宏觀政策表現出控制經濟體系風險的意願,不再繼續刺激投資增長。如銀行貸款在2004年前三季度受政策調控影響已出現「惜貸、慎貸」現象。
(三)經濟發展預期
預期是影響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市場預期方面:從2001年起,國有及非國有規模以上企業的利潤率呈現連續上升的勢頭,面對良好的盈利狀況,企業家投資信心得到增強。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三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2.9點。在政府管理預期方面: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社會就業等項任務的推動下,必然選擇加大投資這項收效最快而責任最輕、最模糊的途徑,從而獲得政績,並控制更多的資源。
(四)政策環境影響
1.在加入WTO後的市場規則調整過程中,投資主體的產權保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
2.貨幣總量供給充足。首先,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具有適度擴張性,形成了一定的貨幣壓力。其次,商業銀行以加速放貸來降低不良資產比重的做法也加大了銀行資金供給力度。
3.政府對部分行業實行嚴格的調控政策。從2004年起,在半年多時間內不再批新增土地用於各種類型的商業開發項目,壓縮城市拆遷規模,提高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加上信貸資金的收緊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資金的供給。
三、政策建議
宏觀調控措施不應強調恢復行政審批和管制,而應當採用市場化的方式,著力於消除扭曲企業進行市場判斷的干預因素。目前《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已頒布,對此應抓緊落實,真正確立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主體地位。
1.加強投資立法和執法,為投資主體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重點加強投資產權的獨立性、投資收益權、投資所有權、投資契約的履行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制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強化政策執行中的透明度。
2.加快政府部門的職能轉換。一是加緊推進幹部政績考核體系改革。二是堅決放棄「經營城市」的錯誤觀念。各級政府不能成為商業性項目的投資主體。
3.實行公平合理的稅收政策。一是調整不公平稅賦。二是調節某些行業出口退稅,遏制這些行業的投資過快增長。三是設立資源調節稅種。如「高能耗資源使用稅」等。四是在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和債券發行自主權的同時,合理確定中央與地方稅。
4.鼓勵自發創立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組織和市場中介服務機構。通過自發的行業組織進行行業自律。支持發展法律、財會、評估和市場信息等中介服務組織,正確引導市場投資預期。
Ⅶ 為更好發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
首先我們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除此以外,要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促進高質量發展。
Ⅷ 增大基礎建設投入改善交通運輸是不是撒哈拉以南的經濟發展方向
增大基礎建設投入改善交通運輸是撒哈拉以南經濟發展的的一個方面,其發展經濟的根本出局路是振興民族工業,發展多種經濟。
Ⅸ 國家加大基礎建設投入的好處是什麼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為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