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經濟增長投資主要看

經濟增長投資主要看

發布時間:2021-08-04 03:25:01

⑴ 消費投資怎樣拉動經濟增長

宏觀經濟中的社會總需求和供給模型說明了商品的整個生存周期,
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商品消費,商品再生產是一個循環過程,
對於經濟增長主要在兩個方面,供給消費需求的商品增加和固定資產的投資,而只有消費增長是可持續的,政府的固定投資只起輔助作用,因為購買力的增加只有在消費增長是直接的。在國家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國家鼓勵儲蓄,就會增加銀行利率,相應的貸款利率也會增加,貸款規模相對減少,企業成本增加,商品生產規模減小,商品供給減少。

整個過程比較復雜,舉個例子,粗略說下:
如果消費需求保持10瓶牛奶
去年經濟體內總共生產了12瓶牛奶,而消費需求是10瓶牛奶,就是說多生產了2瓶,這就是產能過剩,這樣商品到消費者手中可能比較便宜,因為供給大於需求,相同數量的錢能買到的商品可能增加,國家鼓勵儲蓄,買東西剩下的錢就增加了,這些錢被銀行轉向其他消費需求和行業,這樣就實現了供給和消費的調節。
個人儲蓄存款的增加也標志著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加
國家的收入來源主要在三個方面,稅收,行政事業收費,國際金融投資(賣地皮沒算)。固定資產的投資主要由國家承擔,對消費起間接做用。
還是上面的例子,比如國家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原先1瓶牛奶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成本增加了2塊錢,現在1塊錢就可以了,這樣也間接的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所以消費需求,投資都可以拉動經濟增長。
但是宏觀調控的效果不一定很理想
現在企業的流動性資本,就是說存款的增加,由於產能過剩而形成資本沉澱是一個問題,但是個人消費能力卻下降了。
當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政府投資和消費以及促進出口貿易來推動,這種增長的可持續性值得懷疑,通貨膨脹指數持續增長,也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最後解釋下通貨膨脹指數(CPI)
個人存10元錢,月息1塊錢,貸款月息 2 塊,10元成本商品利潤 3 塊,完成一個商品流通周期,你有 11 塊錢,但是原先10 塊錢成本的商品,你購買時要 15塊,商品價格的增長率就是CPI 呵呵,這就是經濟增長

聲明下:
以上只是粗略的解釋整個過程,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實際情況可能比較復雜
個人認為,國家要提高個人尤其中低收入者的購買力,另外要企業消費和投資他們的沉澱資本,這才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
就寫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⑵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宏觀經濟分析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方面入手。在進行總供給形勢分析時,人們會考慮全國完成工業增加值和這一數值的同比增長情況。進一步細分,人們會區別所有制分析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等不同類型的公司增長情況。重工業增長與輕工業增長的比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反映出政府投資拉動的力度和消費低靡的狀況。成品鋼材、銅材、鋁材、水泥、化肥、化學農葯等主要原材料的產量,耐用消費品及信息通信產品生產情況,以及全國發電量、運輸量增長情況均能反映總供給狀況。不過,在分析基礎產品增長的時候,應當意識到基礎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例如,發電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但現在由於許多行業從高能耗變為低能耗,因此即使發電量增長相對緩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同比例推斷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了。這一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政策資金護盤和更加復雜的因素……總需求分析一般從投資需求、內需和外貿三方面人手。固定資產投資是增是減,反映出投資需求整體情況。不過對於不同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應進行具體分析。如果國有單位固定資產增加較多,那麼可以推斷政府的調控力度較大。技術更新改造投資體現了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對未來預期好,就會在技術更新上投人的資金。外貿需求用出口減去進口的凈出口數值來表示。例如,1999年頭4個月,我國凈出口總額為52.1億美元。如果凈出口出現下降,不僅減弱了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力,更為嚴重的是出口受阻的產品不得不在國內尋找市場,這樣就會出現外需壓迫內需的局面。1999年,這個問題比較突出。內需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表示。1999年1-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9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有關部門還編制反映消費者對家庭經濟狀況和總體經濟走向預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指數值越大,消費信心也越大。例如,1999年4月份消費信心指數為93.5點,較上月份的93.3點微升0.2點。物價是反映消費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和零售物價指數來反映物價整體水平。如果物價指數持續下跌,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有較大負面影響,大家會認為今天消費不如明天消費,企業也因為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旺而缺乏資金進行生產。物價指數的漲跌在很大程度t取決於一些基本產品的價格。例如,當糧食和生豬產量大豐收的時候,與糧食和豬肉相關的商品價格均會下調,帶動物價整體下滑。宏觀經濟分析還需要關注財政和金融運行狀況。財政收支情況,尤其是稅收政策變化,主要稅種的徵收情況以及國家的國債政策對宏觀經濟具有很大的影響。貨幣供應量增幅大小反映出國家宏觀金融的調節力度。

⑶ 如何理解「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拉動經濟增加主要看這個國家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作為農牧業、製造業和服務業,這些項目的啟動、開發還有消費都是靠資金來完成。農牧業靠投資發展生產力、製造業靠資金擴大規模采購物資、服務業靠投資帶動消費,只有資金的投入才能讓產業運行,就像汽車的燃料一樣。

⑷ 什麼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7類:

1、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別構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內的工時數;

3、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4、資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5、資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勞動力比重的減少;

6、規模經濟實現的程度;

7、知識(包括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前三項為勞動投入量,第四項為資本投入量,後三項是單位投入量的產出率,即生產率。

(4)經濟增長投資主要看擴展閱讀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⑸ 如何正確看待經濟發展

如何正確看待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對社會推進是很有利的,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⑹ 經濟增長的看法

經濟增長,狹義指GDP增長。增長屬於宏觀經濟范疇。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⑺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內需,由此投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尤其在中國前三十年,投資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是近十年來的重要引擎。有數據顯示在前二十年,我們投資1塊可以帶動3塊的GDP增長,而現在10元投資也許只能帶動3塊的增長(具體數據不詳,請網路)。
你可以參看一些論文或者書籍。

近十年中國居民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2578
書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張軍

⑻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8)經濟增長投資主要看擴展閱讀來源: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⑼ 急!(論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意義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意義
摘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的,一是通過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二是通過投資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經濟增長;三是通過投資促使知識存量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經濟增長;投資;作用機制
一、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是投資供給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投資需求是指因投資活動而引起的對社會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擴大投資需求,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拉動作用;縮小投資需求,則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首先對投資需求與經濟增長作系統研究的凱恩斯,他從宏觀經濟角度考察了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供給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也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過程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無論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還是庫滋涅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均認為國民收入投資比率的提升,不僅是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前提條件,而且是現代經濟區別於傳統經濟的典型特徵。國際經驗和歷史經驗的比較研究,普遍支持國民收入高儲蓄傾向和高投資比率對於長期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對於後發國家,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構成其成功趕超戰略的核心部分。日本和韓國先後在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完成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趕超,而在經濟趕超時期維持30%以上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其間,日本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間從26%增加至41%,韓國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91年達到39%的高峰值。即使作為先發國家的美國經濟,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中的領先優勢也同樣依賴於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
二、經濟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按其定義來說是一個總量概念,它表明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經典發展經濟學理論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結構變動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雖然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關聯,但自從庫茲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之間的關系才成為經濟學家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庫茲涅茨運用經過改善的研究方法,對57個國家的原始資料分別作了截面分析和歷史分析,從中得出結論:19世紀至20世紀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密切相關,現代經濟增長不僅僅是一個總量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產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是難以理解的。」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將無法解釋增長為什麼會發生和怎麼發生,因而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
錢納里使用庫茲涅茨的統計回歸法進行了更為廣泛的分析,構造了反映結構轉換的主要變數典型性關系「發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現代經濟增長中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的關系。為了將分析結果更廣泛地適用於各國和各種經濟過程,錢納里進一步使用了幾個基本的方程式對「發展模式」進行復合,得出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標准結構」。根據「標准結構」的描述性結論,結構變化的75%—80%發生於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發展區間,其中最重要的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都發生顯著的、深刻的變化,結構的改善往往伴隨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見錢鈉里的「標准結構」對於揭示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之間的關系,具有更大的價值。
金德爾伯格和布魯斯赫里克根據整理的實際數據,設計欠發達和較發達兩個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通過比較發現,在較發達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中,經濟增長更具有專業化傾向,結構效益就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支撐點。這種來自結構的經濟效益,其意義遠遠超過個別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喬根森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根源分析及所進行的國際化比較也揭示了結構變動在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我國,周振華從理論上對經濟增長中的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現代經濟的發展不僅來源於資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決於投入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產業結構不合理,各產業發展的比例關系不協調,就會影響資源投入的效率,造成產業之間的「瓶頸」制約,使宏觀經濟運行失衡,整個經濟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產業結構條件。由於我國投資對消費的影響不大,特別是在投資迅速增加,投資率比較高時,投資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對投資品生產的需求,進而使投資品生產部門擴張,產業結構發生相應變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快,科技成果無法被全部吸收、轉化。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期,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已經有關於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初步論述。最早認識到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力作用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生產量的擴大可以不依賴於資本量的增加情況。其中如加強對自然力的利用,提高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改進勞動協作和組織,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實際上都與技術進步的作用及其效應相聯系。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並在1939年提出了創新理論。熊彼特理論研究的主要成就在於,始終強調了「技術創新」,以此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生變數」,並強調了它對經濟增長不可替代的作用。熊彼特關於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研究大多停留於文字,沒有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而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技術創新雖然被看作外生的變數,但羅伯特·索洛(1956年)的經濟增長模型表明:技術和傳統投入的比較中,技術創新導致了80%的經濟增長。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一代增長理論,嚴格來說並沒有真正把技術作為一個獨立因素內生化,而是將技術進步內含在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中。前者以羅默(1986年)為代表,後者以盧卡斯(1988年)為典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將技術內生化的增長理論是在生產函數中引入R&D活動。在這種模型里,內生的技術進步(體現為R&D投資)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技術創新究竟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歸結為兩個作用:一個是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宏觀效應。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緣於它能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以及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和使用效率。同時,通過影響供需結構變化,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從宏觀上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投資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投資是技術進步的載體。任何技術成果的應用都必須通過某些投資活動來體現,它是技術與經濟聯系的紐帶;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投資的結果。任何一項技術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本和資源等的產物,新的技術開發和應用都離不開投資活動。
綜上所述,不管是要素的投入,經濟結構的合理轉換還是技術的進步都需要資本的投入而加以改變,但歸根結底都是要素的投入,但投入的方向與結構需要仔細斟酌而朝更有利於經濟良性增長的方向進行。其中加大科學教育與人力資本的投資是其中的核心。這樣在加大資源投入的同時,更提高它們應用的效率,提高投入產出比。

閱讀全文

與經濟增長投資主要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