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不大量使用清潔能源
清潔能源使對能源清潔、高效、系統化應用的技術體系。目前國家清潔能源只是初步的推廣階段,大多數時候因技術原因,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較高,例如高效節能設備平均售價高於普同設備的40%以上,太陽能發電成本2元以上遠高於現有市場電價;水利發電雖然成本不高,但截斷河流對大自然的破壞也十分嚴重,風力發電因其特殊性無法全國推廣!現階段可使用的清潔能源就天然氣可推廣,成熟的高效節能技術也可推廣,如循環經濟示範園、LED節能燈具、高效節能家電等!
B. 新能源開發的弊端
水電:開發大的水電站對地質結構有破壞,對水域周邊的人民生活造成影響
風電:佔地面積大,雜訊大,對候鳥遷徙造成影響
光伏:主要原來多晶硅的生產是高污染的
生物質能:如果把糧食都去造生物質能源了,那麼糧價自然就長了,對物價造成影響
核能:核泄漏等 一般不出事,出事就是大事
總之,開發新能源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還是得有條不紊地去做,盲目的上馬項目,往往得不償失,好事變壞事
鑒於新能源發電是未來趨勢,因而大力扶持新能源發展,成為了我國能源產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政策引導下,新能源發展迅猛,裝機容量節節攀升,但市場消納能力不足,導致大量設備淪為擺設,制約著新能源產業進一步發展。
事實上,新能源的發展確實令人振奮。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為77.42GW,新增裝機容量34.54GW,兩項指標均位列全球首位;同期,風電累計裝機達1.49億千瓦,同比增長13.2%。但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市場消納能力不足瓶頸顯現,致使棄光、棄風等問題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新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背景下,新能源技術裝備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只有當技術瓶頸突破後,才能更好地解決新能源波動和間歇特性危及電網安全的問題,減少棄風棄光棄水現象。
此外,綠色發展是未來主要方向和重點工程,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是必然之舉,新能源技術裝備有望占據主流。能源結構調整,也給新能源技術裝備發展帶來市場紅利,利於行業進一步升級發展。
總的來說,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未來會在生產端、消費端填補傳統能源供應缺口,電網、新能源技術裝備等都將配合新能源發展。因此,新能源產業維持中高速增長,將帶動新能源技術裝備壯大變強,前景向好。
D. 為什麼近來人們為什麼近來人們把眼光投向綠色能源概括「風能」可以成為優勢能源的幾條理由
綠色能源是可再生,對生態無破壞的能源技術,由於過去過度開采使用,化石能源,現在已經嚴重威脅到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了,而綠色能源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取代現有能源技術的重要手段,是挽救人類生存危機的重要措施。
風能的優勢在於:
1。生生不息,可持續利用
2。零污染,零生態破壞
3。風能無處不在,利用方便
E. 開發新能源比節約能源更重要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發展理念逐步內化為企業的經營理念,許多企業意識到要努力提升能源效率,就應該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開發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新技術新工藝。
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告訴記者,近年來,集團通過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在發展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技術、城市污泥處理技術、利用電石渣替代石灰石原料、余熱發電等水泥低碳環保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並積極研發水泥低碳生產技術,這將為企業提升能效水平提供更為有力的抓手。」譚仲明表示,只有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才能為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提供可靠保證。
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務的益海嘉里集團則先後投入了1億多元,開發出了一套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利用該公司研發的高效稻殼燃燒鍋爐,水稻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稻殼被用於發電,不但可以滿足工廠自身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電力可以上網。
根據該公司在佳木斯的示範工廠運行的情況,1.75噸稻殼的發電量相當於1噸標准煤。「如果全國的稻殼都能用於發電,這意味著每年可節省2000萬噸標准煤。」該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說。
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十一五」前三年的節能情況估算,我國通過結構調整實現的節能佔60%,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的節能佔20%,通過管理創新實現的節能佔20%。不過,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技術創新在實現節約能源,提高能效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並將成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有力支撐。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告訴記者,從目前看,我國鋼鐵、石油石化等行業在技術水平提升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這意味著這些行業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有望實現以最少的資源、最低的成本、最小的排放,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產品。今後,哪家企業的能效高,或者說能夠創造出幫助顧客提高能效的產品與技術,就能夠成為贏家。
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形勢下,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努力開發新能源,是實現能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到2015年,大唐集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將提高到25%以上。屆時,這些『低碳』能源將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唐集團董事長劉順達說,要努力提升能源效率,加快促進我國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和向低碳經濟轉型,就必須積極發展清潔能源。
劉順達介紹,大唐集團在加快淘汰落後的同時,加快大型熱電聯產機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色能源的發展步伐。據介紹,截至2009年底,大唐集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7.95%,比組建時增加了6.58個百分點。
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長和國際石油價格高漲的形勢下,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努力開發新能源,是實現能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董秀成介紹說,從目前看,加快發展綠色能源,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發展核電。核電是清潔高效的能源,污染少、溫室氣體接近零排放,是有效優化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二是要大力發展風電和再生能源;三是要積極開發水電;四是要加強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發應用;五是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努力將傳統能源轉化為「低碳能源」。
胡兆光告訴記者,未來10年內,智能電網建設將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重點。在一定意義上說,智能電網是新能源技術的核心。有了智能電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電才可以及時接入電網,其介入過程才能自行控制,由此也將對提高電力運輸效率,解決各種電力入網難題、協調電力供需不對稱等起到巨大作用,從而大幅提高新能源技術的穩定性和利用率。
多措並舉促節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節約能源比開發新能源更為重要,畢竟很多節能舉措的實施只需要花費很低的成本。因此,中國實現向綠色發展轉型的最大潛力來自於節能。
「通過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我們不僅有效地擴大了國內的消費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大幅提升了能源效率。」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在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過程中,國家採取財政補貼方式,對能效等級達到1級或2級的空調、冰箱等10類產品進行推廣,此舉帶來了扎扎實實的節能減排效果。
據測算,2009年推廣應用的500萬台高效節能空調,每年可節電15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40萬噸、二氧化硫0.6萬噸。
「從某種意義上講,節約能源比開發新能源更為重要,畢竟很多節能舉措的實施只需要花費很低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則不然。」董秀成說,有些機構把節能稱為第五大能源,並與煤、石油及天然氣、水電、核電四大能源並列。實際上,節能所代表的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實現向綠色發展轉型的最大潛力來自於節能。」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看,加快推進節能工程,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專業化分工和提高社會效率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滿足人們需求和方便群眾生活為中心,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二是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提高高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園區生態化改造,推進生態農業園區建設,構建跨產業生態鏈,推進行業間廢物循環。
三是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促進企業能源消費、工業固體廢棄物、包裝廢棄物的減量化與資源化利用,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F. 為什麼要開發新能源
因為傳統能源為化石能源屬於一次能源,即不可再生能源總有用完的那天。優點:
1、減小環境污染如今全球有眾多環境污染問題影響這我們的生活質量,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能夠幫助減少環境污染,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2、遏制全球變暖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的燃燒增加了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導致全球變暖,影響著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
開發新能源主要技術有:
1、太陽能。用光—熱轉換、光—電轉換、光—化學能轉換等方式進行利用,主要開發技術有被動式太陽能系統、固定式太陽能集熱系統、太陽能電池、跟蹤集熱器、太陽光發電設備、衛星動力系統等。
2、風能。主要是利用風能發電或將風能轉換成機械能用作動力。
G. 為什麼近來人們把眼光投向「綠色能源」
風能:領軍新能源
中國風力資源極為豐富,風能發電很可能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在今後能源產業中起到領軍作用。中國氣象科學院研究員朱瑞兆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風能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已探明的中國風能理論儲量為32.26億千瓦,可利用開發為2.53億千瓦。風能如果能夠全部利用起來,將滿足當前能源需求的近1/4。
陸上風電市場化競爭效果顯著,規模經濟引領風能成本大大下降。中國風能市場從2003年開始推進市場化運營,經過7年的高速發展,陸上風能已經全面開發。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內蒙古、新疆及東北地區的一級城市風力發電的招投標及建設工作已經完成。目前風能開發工作已經開始向風力資源較為豐富的二三級城市發展。
海上風能尚處於起步階段,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將成為未來5年的投資熱點。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近海風資源,我國近海1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1億千瓦,近海2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3億千瓦,近海3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4.9億千瓦。另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能源緊缺,開發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將有效改善能源供應情況。
風能電力的並網問題將成為今後幾年風力發電的瓶頸。風能由於風速、風量的不可控因素導致其電力為低質量電力。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多處於中國西北等偏遠地區,當地對於電力的需求較小,已有的電網建設較為薄弱。不穩定的風力發電的電能上網時對電網的沖擊很可能導致整體電網的癱瘓。智能電網的發展可能解決風力發電上網的難題,但智能電網的建設在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
已投入運營的風機質量問題將在今後5年凸顯出來,對未來風力發電的發展帶來困擾。風力發電在最近幾年發展過快,國外成熟市場中一台風機從研發、實驗到實際進入市場開始發電需要5~10年的時間。而中國市場最近5年風力發電市場的急速發展導致眾多風機從研發到實際運行的時間大大縮短為1~3年。風機在運行中的不穩定和研發時期的准備不足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將在今後幾年中暴露出來,成為風力發展的主要障礙。
其他新能:有瓶頸 待發展
太陽能光伏發電最近幾年受到專家質疑,其發電成本難以在短時間降低,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光伏發電的主要材料多晶硅本身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將難以抵消用其發電帶來的節約,這將成為制約太陽能發電的最關鍵的問題。太陽能光熱發電可以規避多晶硅的製造環節而成為太陽能發電的新寵。然而光熱發電的目前技術瓶頸尚未解決,其發展前景並不明朗。太陽能發電目前的成本比水電和火電發電成本高出四倍,基本靠國家補貼進行發展。如果太陽能發電未能在早期形成規模性發展,其成本很難得到實質性的降低,不可能和風能一樣形成有效競爭,將很難替代傳統能源。
小水電受水利資源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不可擴張性,這限制了它在新能源發展中的地位。小水電是指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水電站,小水利發電由於其對生態環境的基本沒有破壞,因而,被列為新能源的發展之列。中國的小水電資源分布廣泛,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適合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解決當地人民用電困難的問題。小水電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小水電站投資小、風險低、效益穩、運營成本比較低,在國家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全國掀起了一股投資建設小水電站的熱潮。水利資源具有不可擴張性,因此,今後,小水電資源很難像風能、太陽能資源等成規模並不斷擴張。
生物質能有待成熟的、真正能夠運用到市場的技術研發,才能形成規模化發展。生物發電可以利用垃圾、廢物進行發電,對環境的凈化有很大的幫助,因而最為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主旨。中國現有條件下,生物質能面臨能量轉化效率低、中間成本高、外部性顯著、原料「稀缺」等難題。這些技術難題難以逾越,突破性技術尚未形成,嚴重製約其發展前景。
更多的信息,推薦一個:中國風電產業網,網址忘了,自己搜吧
H. 清潔能源不能夠完全替代傳統能源的原因
(1)生物質能、風能、水能、地熱能、太陽能屬於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屬於不可再生能源.
(2)①秸稈燃燒時,將植物體內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②主要危害:一是污染環境,二是引發火災,三是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③建議:一是作為粗飼料使用;二是進行秸稈氣化,推廣應用沼氣池、秸稈氣化爐等;三是利用秸稈發展蘑菇產業;
故答案為:(1)化石能源、核能;(2)①內;②污染環境;③作為粗飼料使用.
I. 投資清潔能源是值不值得(要壞處)
壞處就是成本很高,而且經濟上回報周期長
J. 綠色投資的綠色投資出現的必要性
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看,人類先後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現在已經進入後工業經濟時代,後工業經濟時代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代表,有人稱之為信息經濟,也有人稱之為知識經濟時代。與之相應,人類文明也先後經歷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目前還在發展和形成之中,其主要的明顯標志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其實質就是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構築綠色文明。
人類進入後工業經濟時代後,對與人類自身活動密切相關的周邊環境日益關注,從而形成了環境保護的觀念和意識。綜觀綠色經濟發展時代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持續發展思想達成共識
「綠色經濟」一詞源自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於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綠色經濟學主張從社會及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不會因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造成社會分裂和生態危機,不會因為自然資源耗竭而使經濟無法持續發展。綠色經濟是生態經濟,其實質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在人類進入工業經濟時代以來,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不斷遭受生態環境的報復之後,思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而得出的結論,其核心思想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使得發展一方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不損害後代人的利益,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這一思想見於1987年挪威首相布蘭特夫人(Gm Harlen Brundland)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的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思想的提出和得到當代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同,不僅經歷了曲折的過程。而且意義重大。¨
2、綠色消費開始成為消費者的時尚消費方式
21世紀的世界經濟是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時代的生產活動是綠色生產,其消費活動為綠色消費。所謂綠色消費,它有兩個內涵:一是消費無污染、有利於健康的產品;二是消費行為有利於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消費是一種節約性消費。即主張適度消費,反對奢侈和浪費。合理的和適度的消費是在基本上不降低消費水平的條件下,排除浪費性、不適當的消費。綠色消費是消費者在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後,受消費需求上升規律的影響,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和美好生態而產生的綠色需求,它反映了人們消費層次的提高,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文明發展。它又是一種文明、科學的消費,即要求人們開展情趣高雅、文明的消費活動,要求人們用科學知識來規范和指導消費活動。這種消費既滿足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又能夠使得人們在消費中體質、智力和心理性格全面發展。
3、全球國際貿易中不斷增強綠色壁壘
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出於貿易保護或維護國家安全等目的,往往設置種種貿易壁壘,限制貨物進口。除了關稅壁壘和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外,一種更為隱蔽、更為復雜、破壞力更大的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加強。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to Trade,TBT)是貨物進口國以保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阻止欺詐,保護環境,保障產品質量為由而採取的種種技術性限制措施,包括技術性法規和標准、產品檢驗的合格評定程序。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兩面性,既具有積極的一面,如保障進口國消費者的健康、維護國家的基本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出口國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和促進技術進步的積極一面,也有貿易保護主義的消極的一面。
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數量劇增,在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中,綠色壁壘日益盛行。為了適應綠色消費的潮流,各國設置了從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到製成品,從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消費到處置各個環節的「綠色」技術標准、法規和檢疫制度,構成了限制或禁止貿易的綠色壁壘。綠色壁壘以保護消費者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具有合理性和隱蔽性,在WTO中受到保護和鼓勵,被許多國家廣為利用,甚至成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有力工具。
例如,歐盟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消費者健康安全為由,設置極高的「綠色標准」。在生態紡織品標准中,對服裝和紡織品中某些有害物質的含量要求高到ppb級(十億分之一)(有害物質含量檢驗的通用標准,一般是以ppm級計量,即百萬分之一。ppb級相當於將標准提高1000倍。)達到上述標准,才能加貼生態標簽進入歐洲市場。歐盟在2003年公布了《關於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和《關於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ILS),要求出口商自行承擔報廢產品回收、處理及再循環的費用,並規定從2006年7月1日起,進入歐洲市場的電子電氣產品禁用6種有害物質。
以我國家電產業為例,90% 以上的原材料含有這6種有害物質,很難達到歐盟的標准,必須尋找新的原材料、新的供貨商,建立新的價格體系。面對日益盛行的綠色壁壘,我們必須順應這種潮流,引導企業將環保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把綠色概念貫穿到產品的開發、生產、包裝、運輸、消費和回收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