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加拿大維卡基金代表

加拿大維卡基金代表

發布時間:2021-08-06 06:03:20

㈠ 黎麥是什麼作物

藜麥
藜(讀音lí)麥 學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由於其具有獨特的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養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藜麥種子顏色主要有白、黑、紅幾種顏色,營養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黑、紅色口感相對差些籽粒也較小。藜麥在1980年代被美國宇航局用於宇航員的太空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基本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品。聯合國將2013年宣布為國際藜麥年,以促進人類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中文學名
藜麥
拉丁學名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別 稱
南美藜、印第安麥、奎藜、奎奴亞藜、灰米、金穀子、奎藜籽、藜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石竹目

藜科

藜屬
分布區域
南美洲,亞洲的中國四川、山西、青海等地
植物特性

藜麥植物分類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屬淺根系,序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葯片狀,直徑約1.5-2mm左右
,大小與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輕,千粒重1.4g-3g,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由於其葉像鴨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不同品種種子大小和顏色有差異,大多為灰白色、乳黃色,也有部分品種的種子顏色為黑色、紫色等深色。

藜麥在原產地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鹼等特性。從海平面至4000多米都有分布,食用的品種主要種植在安第斯山海拔3000米以上,降雨量在300毫米的高海拔山區。例如,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周邊等。
歷史和殊榮

安第斯山脈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神秘的南美洲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樑」之稱,南美洲有很多世界未解之謎,史前納斯卡巨畫、復活節島石像、水晶頭骨之謎、太陽門、遠古地下隧道、史前文字、瑪雅日歷石盤......。安第斯山中段山區保留著許多古代印加帝國的文化遺跡,其中「馬丘比丘」遺跡堪稱舉世矚目,靠近厄瓜多的維卡邦巴谷有一個長壽谷,據報道,受益於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健康飲食該地區的居民是全世界壽命最長的人。藜麥發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距今已經有5000-7000年的食用和種植歷史,興盛於古代印第安三大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藜麥是神的糧食,一天太陽神 Inti Raymi(古印加人崇拜太陽神)的三太子帶著一行人在安第斯山上圍獵駝羊,在追逐的過程中掉下了山崖,當地的一位老農不顧生命安危,把他救了上來,三太子回到太陽宮後,給他父親講述了自己受難被救的事,為了報答救子之恩Inti Raymi派一隻叫Kullku的神鳥把藜麥種子送到了這位老農家,從此以後藜麥成了安第斯山人最重要的糧食。
在印加文明興盛時期,藜麥已經成為古印加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的山區,食用藜麥的信使能連續24小時接力傳遞150英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古印加軍隊的戰斗糧食是藜麥和油脂裹成的藜麥丸,戰士們靠它鑄就了強盛的印加黃金帝國。從古至今藜麥還被用於治病,治療疼痛、炎症、以及骨折等內傷,如今當地的一些田徑運動員還在使用一種與藜麥有關的古老方法來提高它們的運動成績。藜麥不僅為古印加人民提供營養,而且是他們的精神食糧,被稱為「糧食之母」,是祭奠太陽神及舉行各種大型活動必備的貢品,每年的種植季節都是由在位的帝王用金鏟播下第一粒種子。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後,為了從精神上統治印加民族,實行了禁止種植藜麥的制度,對於違反者最重可實行死刑,盡管如此,藜麥還是在邊遠山區延續種植至今。當地土著一直保持著以藜麥為主食的習俗,藜麥是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喜歡驕傲的贊揚藜麥:「我們從不得病,因為我們吃祖先傳下來的藜麥」。
直到1980年代,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尋找適合人類執行長期性太空任務的閉合生態生命支持系統(CELSS)糧食作物時,神秘的藜麥在安第斯山脈被「重新發現」,NASA對藜麥做了細致全面的研究,發現其具有極高而且全面的營養價值,在植物和動物王國里幾乎無與匹敵,蛋白質、礦物質、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等微量元素含量都高於普通的食物,與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需求完美匹配,對長期在太空中飛行的宇航員來說不僅僅是健康食品,更是安全的食物。NASA將藜麥列為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空間的理想「太空糧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認為藜麥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全營養食品」,列為全球10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
藜麥屬於藜科植物,藜科可食用的植物比較少見(菠菜和甜菜是藜科)。我們日常食用的穀物糧食,小麥、稻米、玉米、大麥、高粱等基本都屬於禾本科,藜麥營養和食用價值超過多數穀物,或許和它是獨特的藜科植物有關。 藜麥被國際營養學家們稱為丟失的遠古「營養黃金」、「超級穀物」、「未來食品」,還被素食愛好者奉為「素食之王」備受愛戴,是未來最具潛力的農作物之一。
自2000年---2008年間,玻利維亞的藜麥出口價飆升了7倍,90%被發達國家購買,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食用和營養,玻利維亞政府甚至把藜麥設為「戰略性物資」,並對孕婦補貼藜麥。2010年國際市場最大消費國為美國和加拿大,歐洲市場後來居上,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也已有藜麥粉等深加工產品銷售。權威分析,藜麥自從被重新發現以來,國際市場份額將達到百億美元。
由於氣候、地理、生產條件及政治等原因,2000年前藜麥原產地產量有限。近些年強大的需求讓藜麥從安第斯山快速走向世界,雖然北美一些基金和公司對南美洲藜麥生產給與專業扶持和幫助,但是受到地理因素限制,產量繼續擴展能力空間有限,到2012年產量不足10萬噸。全球的藜麥原糧98%以上來自南美洲,由於需求強勁,2008年開始幾乎每年都供不應求。近幾年很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藜麥種植,美國已率先開始本土化種植,美國銷售的種子價格為每100粒3.00美元,合4000美元/kg。中國的專業農業公司也與南美洲一些藜麥專業公司合作,在國內類似南美洲藜麥生長氣候的區域開始了大規模種植,相信藜麥不久將走進百姓的餐桌。
種植分布

世界藜麥種植分布和主要種植 區:

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生產國為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
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少量。
歐洲:法國2010年大約種植面積300公頃。
澳洲:2010年開種植,少量。
亞洲:上世紀末在中國西藏等地區開始實驗種植,2008年中國山西、印度開始實驗大規模種植。

食用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過多加工會損失藜麥珍貴的營養,為了保全更多營養,成品藜麥盡量減少加工工序。藜麥易熟口感好,可以和任何食材搭配。
單獨食用。煮粥時,在滾水中煮沸約15分鍾左右,令其膨脹、籽粒變半透明後即可食用。燜飯時火力不宜太高,如使用電飯煲,水量要稍多些。為使其香味更濃,可在入鍋之前把藜麥放在乾燥的煎鍋里烘烤幾分鍾,烘烤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攪動使它受熱均勻以免烤焦。如果蒸制,需要提前 浸泡幾個小時,藜麥是復合澱粉高膳食纖維食物,蒸前需要較長時間吸足水份才容易變軟。例如:五彩藜麥飯、清炒藜麥、藜麥八寶飯。

混合其他穀物一起食用,例如:藜麥小米粥、藜麥大米粥、藜麥大米燜飯、白面藜麥餅。
搭配其它食材製作特色菜餚,一般將藜麥單獨煮熟後再與其他食材烹飪,例如:海參澆藜麥(海陸雙尊)、藜麥扒鮑魚(營養滋補餐)、藜麥水果沙拉(營養減肥餐)、藜麥蒸肉、藜麥紅棗南瓜粥(養顏排毒)、藜麥鴨子肉粥、藜麥糕、藜麥鱈魚、也可以將藜麥發芽後配合其它食材食用,營養更高。
煮湯,藜麥有清香味道很適宜與其它材料做湯類,還可去除魚類及肉類的腥味,例如:藜麥鮑魚湯、藜麥菠菜番茄湯、藜麥草菇湯、藜麥雞絲湯、藜麥番茄牛尾湯。
飲品,藜麥打米糊或者漿後配製的飲品非常可口,例如:藜麥漿與各類水果混合成果汁飲品,或者做成藜麥豆漿等。
藜麥茶,將藜麥炒熟成金黃色出來香味,杯子里放幾勺用開水沖飲,每日飲用強身健體。

發展潛力

藜麥的神奇之處不僅僅是富含人類需求的各類營養物質,更難得的是,藜麥做為植物卻具有接近人體氨基酸組成的優質蛋白質,可以減少養殖業對飼料、圈舍、人力的投入,飼養場地對耕地的佔用,動物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畜禽攜帶的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解決人類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糧食供給不足與耕地有限、人類營養需求與環境污染(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等沖突的金鑰匙,對促進食品安全、食品營養、乃至三農問題都有不可替代作用,是最具潛力的農作物之一。
營養價值

主要營養特性
藜麥是全谷全營養完全蛋白鹼性食物,胚乳占種子的68%,且具有營養活性,蛋白質含量高達16%-22%(牛肉20%),品質與奶粉及肉類相當,富含多種氨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需的全部9種必需氨基酸,比例適當且易於吸收,尤其富含植物中缺乏的賴氨酸,鈣、鎂、磷、鉀、鐵、鋅、硒、錳、銅等礦物質營養含量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類黃酮、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膽鹼、甜菜鹼、葉酸、α-亞麻酸、β-葡聚糖等多種有益化合物,膳食纖維素含量高達7.1%,膽固醇為0,不含麩質,低脂,低熱量(305kcal/100g),低升糖(GI升糖值35,低升糖標准為55),幾乎都是常見食物里最優秀的。

食用功效
藜麥屬於易熟易消化食品,口感獨特,有淡淡的堅果清香或者人參香,具有均衡補充營養、增強機體功能、修復體質、調節免疫和內分泌、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預防疾病、抗癌、減肥、輔助治療等功效,適於所有群體食用,尤其適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慢性病,以及嬰幼兒、孕產婦、兒童、學生、老年人等特殊體質和生活不規律人群。長期食用,效果顯著。
藜麥符合人類對食品-----安全、健康、營養、天然的需求,2005年後,已經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時尚健康食品。
獨特之處


唯一含優質完全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
營養學里根據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將食物蛋白質分三類:完全蛋白、半完全蛋白、不完全蛋白。完全蛋白屬於一類優質蛋白,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彼此比例適當。這一類蛋白質不但可以維持人體健康,還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奶、蛋、魚、肉中的蛋白質都屬於完全蛋白質。藜麥做為植物卻含有動物界才具有的完全蛋白,是非常少見的。藜麥中蛋白質的含量平均為16%(最高可達22%),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嬰幼兒必需的1種氨基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穀物中缺乏的賴氨酸含量很高(賴氨酸是人體組織生長及修復所必需的)。藜麥蛋白質的品質和含量可以與脫脂奶粉及肉類媲美,是素食者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大米等穀物的優質替代品。
藜麥均衡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全部9種必需氨基酸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實際上是通過氨基酸完成的。氨基酸的平衡和適量的供應是人體健康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種氨基酸供應缺乏,都會影響免疫系統和其他正常功能的發揮,使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變得比較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襲,免疫力降低。
氨基酸是體內合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作為機體內第一營養要素的蛋白質實際上在人體內並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過變成氨基酸小分子後再被利用的,即它在胃腸道中經過多種消化酶的作用,將高分子蛋白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後,在小腸內被吸收,沿著肝門靜脈進入肝臟。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臟內進行分解或合成新的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繼續隨血液分布到各個組織器官,任其選用,合成各種特異性的組織蛋白質,這些重新合成的過程需要從外界食物中獲取的必須氨基酸的參與。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對成人來說,這類氨基酸有8種,包括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對嬰幼兒來說,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並不是說人體不需要這些氨基酸,而是說人體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轉化而得到,不一定非從食物直接攝取不可。
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作用分別是:
①賴氨酸(Lysine ):促進大腦發育,是肝及膽的組成成分,能促進脂肪代謝,調節松果腺、乳腺、黃體及卵巢,防止細胞退化;
②色氨酸(Tryptophane):促進胃液及胰液的產生;
③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參與消除腎及膀胱功能的損耗;
④蛋氨酸(又叫甲硫氨酸)(Methionine);參與組成血紅蛋白、組織與血清,有促進脾臟、胰臟及淋巴的功能;
⑤蘇氨酸(Threonine):有轉變某些氨基酸達到平衡的功能;
⑥異亮氨酸(Isoleucine ):參與胸腺、脾臟及腦下腺的調節以及代謝;腦下腺屬總司令部作用於甲狀腺、性腺;
⑦亮氨酸(Leucine ):作用平衡異亮氨酸;
⑧纈氨酸(Viline):作用於黃體、乳腺及卵巢。
另外,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方制劑是現代醫療中不可少的醫葯品種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單獨作用治療一些疾病,主要用於治療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腦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於提高肌肉活力、兒科營養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療上出現了希望。

富含礦物質
藜麥與常見糧食相比錳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在世界最健康的十種食品中,錳的含量評價是「極優」。錳是一種礦物質元素,一般我們很少聽說,但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抗氧化劑,參與人體的多種生化代謝過程,比如,調節血糖水平,在消化吸收重要的營養物質中激發酶的活性;分解脂肪及膽固醇及產生能量;錳是使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新陳代謝的酶的重要成份;錳對再生系統非常重要,特別是懷孕期。1/4杯生藜麥可以提供成人一天需求的50%錳。
藜麥鋅元素含量很高,很多穀物中幾乎不含鋅。鋅被譽為「生命之花」、「智力之源」,是人體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它的功能是:通過參與酶的合成和代謝,促進細胞分裂、生長和再生,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或創傷的癒合,是健康生長和發育所必需的。一些重要的激素都離不開鋅元素,有胰島素、胰素生長因子I(IGF-I)、生長激素、性激素等。兒童和青少年對鋅需求旺盛,鋅促進他們身體發育、智力發育、視力發育,加速身體生長。孕婦缺鋅會使羊水缺乏抗微生物活性,影響核糖核酸的合成,導致胎兒發育不足。對成人來說,鋅對機體的生殖系統、性腺機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議晚餐主食藜麥,可改善性功能。
藜麥鎂元素含量高,鎂可阻止心血管組織對有害因素如鉛、鎘等元素的吸收,從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鎂是維持機體正常所必需的礦物質之一,也是很多生化代謝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參與體內能量代謝中二磷酸腺苷與三磷酸腺苷之間一系列磷酸化和脫磷酸的往復逆轉反應,從而維護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鎂可促進基因表達,使人年青。動物實驗證明,攝入足夠的鎂,可使血清膽固醇下降,並能改變血脂成分的比例,這也可能是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因素之一。
藜麥的鈣元素含量很高,是小麥的4倍。鈣對人體至關重要,不但關繫到骨骼和牙齒的健康,生長發育,而且可緩解高血壓、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維持機體代謝平衡等。在南美洲原產地,藜麥還用來治療骨傷, 將藜麥磨成粉泡在酒里24小時,調成膏狀,直接塗於骨折處,用石膏固定,效果奇佳。
藜麥鐵元素含量很高,是小麥的4倍。鐵元素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鐵是組織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缺鐵可引起多種組織改變和功能失調,如影響淋巴組織的發育和對感染的抵抗力。成年人體內鐵元素的含量約為3g~5g,其中2/3集中在血紅蛋白內。人體內鐵元素的含量雖少,但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鐵是人體中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成分。血紅蛋白之所以能把氧輸送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中去,又把各個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CO2運走,與其組成中含有鐵元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鐵缺乏易引起缺鐵性貧血。
藜麥銅元素含量極高,是小麥的9倍。銅是人體內30餘種酶的活性成分,如抗壞血酸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等都含有銅。在新陳代謝中是氧化還原反應體系的一個極有效的催化劑,它在各種化學反應中表現出巨大的多能性,銅是生物體中的一個很獨特的催化劑。銅是血漿銅藍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持循環完整性中,微量的銅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銅,也可引起貧血。銅對骨骼的生長、毛發的著色、膠原的合成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人體內缺銅,可以出現頭發捲曲、色淺易斷、面色蒼白、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症狀,有的還會出現骨質疏鬆,白細胞減少,小兒缺銅,還易引起抽風。銅還有解毒作用,含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存在於紅細胞、肝臟及腦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使機體內有毒性的超氧化物迅速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還對人體抗衰老、防止皮膚老化等有重要作用。
藜麥鉀元素含量很高,鈉的含量卻只有小麥的1/8,符合低鈉高鉀的健康飲食習慣。鉀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物質。它和鈉共同作用,調節體內水份的平衡並使心跳規律化。鉀對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很重要,對協助維持穩定的血壓及神經活動的傳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缺鉀會減少肌肉的興奮性,使肌肉的收縮和放鬆無法順利進行,容易倦怠。另外,會妨礙腸的蠕動,引起便秘;還會導致浮腫,半身不遂及心臟病發作。當人體鉀攝取不足時,鈉會帶著許多水份進入細胞中,使細胞破裂導致水腫。血液中缺鉀會使血糖偏高,導致高血糖症。另外,缺鉀對心臟造成的傷害最嚴重,缺乏鉀,可能是人類因心臟疾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藜麥硒元素含量很高。硒被國內外醫葯界和營養學界尊稱為「生命的火種」,享有「長壽元素」、「抗癌之王」、「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等美譽。臨床醫學證明,硒能明顯增強免疫力,硒是動物和人體中一些抗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硒-P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硒可以降低致癌羥化酶的活性,提高解毒酶的活性,直接殺死癌細胞。硒影響DNA多聚酶及核苷激酶活性,修復DNA。硒能提高GHS-Ps、SOD等活性,改善病變部位的抗氧化性。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排除體內毒素,硒是構成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島β細胞氧化破壞,使其功能正常。科學補硒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都有較好的作用。硒能防止骨髓端病變,促進修復,對克山病、關節炎患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肝癌的發病率與血硒水平呈負相關,硒可使肝癌發病率明顯下降。醫學研究證明,硒如果配合維生素E、β—胡蘿卜素,抗氧化效果會更加出色。藜麥的硒元素、維生素E、β—胡蘿卜素等都高於普通穀物,是難得的天然防癌和抗氧化食物。
藜麥磷元素含量很高。磷是人體遺傳物質核酸的重要組分,也是人類能量轉換的關鍵物質三磷酸腺苷(ATP)的重要成分,磷還是多種酶的組分,生物膜磷脂的組分,是構成骨骼、牙齒的重要成分,對人體生命活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磷參與調節酸、鹼平衡,幫助葡萄糖、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磷也是生物體所有細胞的必需元素,是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發揮細胞機能所必需的。磷脂是細胞膜上的主要脂類組成成分,與膜的通透性有關。它促進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預防血中聚集太多的酸或鹼,磷的功能也影響血漿及細胞中的酸鹼平衡,促進物質吸收,刺激激素的分泌,有益於神經和精神活動。磷能刺激神經肌肉,使心臟和肌肉有規律地收縮。磷幫助細胞分裂、增殖及蛋白的合成,將遺傳特徵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在骨的發育與成熟過程中,鈣和磷的平衡有助於無機鹽的利用。磷酸鹽能調節維生素D的代謝,維持鈣的內環境穩定。

三高人群理想食物
藜麥中富含鎂、錳、鋅、鐵、鈣、鉀、硒、銅、磷等礦物質,平均超過普通食物3倍以上。這些元素參與300多種酶的活動,保障人體的正常運行。其中一種酶參與體內葡萄糖的利用及胰島β細胞的功能和分泌,研究證實,規律性地食用藜麥會減少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對於已經患有二型糖尿病的人來說,藜麥依然是最佳選擇,藜麥含優質的高纖維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碳水化合物消化緩慢,可以保障餐後血糖水平不會升高太多,減少糖尿病並發症的幾率。藜麥易消化,卻消化的緩慢,相當於營養物質在體內緩慢釋放,對消化系統、循環系統負擔很小,是對身體非常友好的食物,它的升糖指數僅僅35,遠低於低升糖食物標准(數值是55),是大米的1/2,幾乎所有穀物里最低的。 。
藜麥是零膽固醇食物,富含植源性多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歐米伽3含量很高(包括α-亞麻酸,DHA,EPA),它是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唯一的必需脂肪酸,近些年才被科學家們深刻了解到對人體的重要性,成為最新生命科技研究對象。歐米伽3與人類健康和智慧關系密切,不僅能促進神經和腦細胞發育,還顯著降低血液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液黏稠度,增加胰島組織β細胞活性,廣泛用於抑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老年痴呆、抑鬱症、慢性病等,對抑制癌症和增強免疫也效果顯著。
藜麥中豐富的類黃酮物質異黃酮和維生素E組合有助於血液循環軟化血管,可明顯促進糖、脂代謝和胰島素分泌,很多研究表明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明顯。
藜麥鉀元素含量很高,鈉的含量卻只有小麥的1/8,符合低鈉高鉀健康飲食標准。鉀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物質,它和鈉共同作用,調節體內水份的平衡並使心跳規律化。膳食中攝入足夠的鉀,可以有效緩解血管壓力,治療和預防高血壓、保護血管。另外,鉀對神經活動的傳導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血液中缺鉀會使血糖偏高,易導致高血糖症;缺鉀對心臟造成的傷害最嚴重,缺乏鉀可能是人類因心臟疾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
每日堅持以藜麥作為早餐不僅可以保持良好的血糖和血壓,還可減少心血管病和心臟病的發生。

㈡ 東北大學與哪些國外知名大學互相交流

東北大學 協議院校序號國家或地區 單位 網址 1日本東北大學http://www.tohoku.ac.jp/2美國CEEhttp://www.cee.org/3美國阿巴拉契大學http://www.appstate.e/4美國匹茲堡大學http://www.pitt.e/5瑞典林雪平大學http://www.liu.se/?l=en6日本名古屋大學http://www.nagoya-u.ac.jp/7瑞典皇家工學院http://www.kth.se/8日本關西大學http://www.kansai-u.ac.jp/index.html9香港中文大學http://www.cuhk.e.hk/chinese/10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http://www.uow.e.au/index.html11美國田納西工業大學http://www.tntech.e/12澳大利亞維多利亞森代爾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http://www.csiro.au/13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http://www.vt.e/14美國洛杉磯東方資源技術公司15義大利都靈理工學院http://www.polito.it/16英國謝菲爾德大學http://www.shef.ac.uk/17義大利CSM研究開發中心http://www.c-s-m.it/layout_html_standard/english/home.html18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http://www.aalto.fi/fi/19日本帝京大學http://www.teikyo-u.ac.jp/index.html20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能源研究所http://www.iit.e/21德國斯圖加特大學http://www.uni-stuttgart.de/home/22朝鮮金策工業大學23美國北卡州立大學http://www.ncsu.e/24日本奈良工業高等專門學校25美國賓夕法尼亞米勒斯維勒大學http://www.upenn.e/26美國依里諾斯山谷社區學院http://www.ivcc.e/27澳大利亞蒙娜沙大學http://www.monash.e.au/28烏克蘭頓涅茨克工業大學http://donntu.e.ua/29日本東洋特殊鋼業株式會社http://www.toyotokusyu.co.jp/30烏克蘭冶金科技大學http://www.dmeti.dp.ua/31俄羅斯金屬礦山研究所32法國洛林大學http://www.univ-metz.fr/33韓國真—塑料株式會社34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冶金科學研究所http://chel.ru/35德國食品及餐館法定事故保險研究中36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學院http://www.muctr.ru/37俄羅斯莫斯科汽車公路學院http://www.madi.ru/38波蘭波茲南技術大學http://www.put.poznan.pl/39俄羅斯莫斯科鋼及合金學院http://en.misis.ru/40俄羅斯克里沃羅格金屬礦業學院41美國國際管理技術公司42韓國明知大學http://www.mju.ac.kr/mbs/mjukr/index.jsp43新加坡應用電腦專門學院44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工業學院45韓國浦項工科大學http://www.postech.ac.kr/46俄羅斯米哈伊羅夫采選聯合公司47美國盛大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48韓國國立漢城大學http://www.snu.ac.kr/49韓國三陟產業大學http://www.kangwon.ac.kr/snu/50韓國南漢城大學http://www.nsu.ac.kr/chn/html/main/main.html51俄羅斯列寧格勒國家海洋技術大學http://www.smtu.ru/52芬蘭UNISCIENCE公司53美國聖約翰大學管理學院http://www.sjs.e/54美國馬里蘭大學地質系http://www.umd.e/55韓國慶南大學http://www.kyungnam.ac.kr/56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http://www.unsw.e.au/57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http://www.tut.ac.jp/58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學http://www.kait.jp/5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http://www.ntu.e.sg/60美國夏威夷大學http://www.hawaii.e/61芬蘭萬達工學院62德國聯邦神經生物研究所63日本青山學院http://www.aoyama.ac.jp/64紐西蘭維卡託大學http://www.waikato.ac.nz/65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與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http://www.himalaya.org.tw66澳大利亞墨爾本澳華專業工作者協會67日本龍高網路株式會社http://www.dncnet.co.jp/68澳大利亞悉尼澳華科技協會http://www.ausinan.org/cms/69澳大利亞東方旅遊教育服務中心70日本創價大學http://www.soka.ac.jp/71美國聖迭戈州立大學http://www.sdsu.e/72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http://www.uts.e.au/73日本鳥取大學http://www.tottori-u.ac.jp/74日本鹿兒島大學http://www.kagoshima-u.ac.jp/75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http://www.qmul.ac.uk/76匈牙利布達佩斯經濟技術大學http://portal.bme.hu/langs/en/default.aspx77德國威斯瑪技術大學http://www.hs-wismar.de/startseite/78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休倫學院http://www.huronuc.ca/79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http://www.uva.nl/start.cfm80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http://www.tu-illmenau.de/81加拿大國際教育基金會暨中心http://www.cfcie.ca/82日本名古屋經濟大學http://www.nagoya-ku.ac.jp/83澳大利亞迪金大學http://www.deakin.e.au/84日本富山大學http://www.u-toyama.ac.jp/85美國美國教育文化基金會86英國拉夫堡大學http://www.lboro.ac.uk/87韓國UNESCO釜山廣域市協會88法國利摩日大學http://www.unilim.fr/89俄羅斯聖彼得堡赫爾岑師范大學http://www.herzen.spb.ru/en/90俄羅斯莫斯科動力學院http://www.mpei.ac.ru/91韓國慶星大學http://ks.ac.kr/92韓國忠南大學http://www.cnu.ac.kr/93日本富山工業專門學校http://www.nc-toyama.ac.jp/94韓國仁荷大學http://www.inha.ac.kr/95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http://www.jcu.e.au/9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http://www.csulb.e/97美國紐約科技大學http://www.poly.e/98美國亞利桑那中心學院99俄羅斯國立太平洋大學http://www.khstu.ru/100日本大阪國際大學http://www.oiu.ac.jp/101香港嶺南大學http://www.ln.e.hk/102德國FSA(應用系統安全和工業醫學研究聯合會)103波蘭華沙科技大學http://eng.pw.e.pl/104捷克布拉格科技大學105烏克蘭基輔理工學院http://inter.kpi.ua/106韓國釜慶大學http://www.pknu.ac.kr/107日本立命館大學http://www.ritsumei.jp/108韓國漢陽大學http://www.hanyang.ac.kr/109日本高知工科大學http://www.kochi-tech.ac.jp/110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http://www.itochu.co.jp/111英國威爾士愛博瑞斯維斯大學http://www.aber.ac.uk/112美國東北伊利諾伊大學http://www.neiu.e/113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http://www.u-psud.fr/114比利時根特大學http://www.ugent.be/115日本相愛大學http://www.soai.ac.jp/116日本秋田大學http://www.akita-u.ac.jp/117韓國弘益大學http://www.hongik.ac.kr/118韓國濟州大學http://intl.jejunu.ac.kr/119韓國木浦大學http://www.mokpo.ac.kr/main/initMain2.do120德國賀利氏集團公司http://www.heraeus.com/de/home/default.html121韓國釜山廣域市教育廳122台灣東華大學http://www.ndhu.e.tw/bin/home.php123韓國昌原大學http://www.changwon.ac.kr/124日本長浜生物科學技術大學http://www.nagahama-i-bio.ac.jp/125日本學校法人電腦綜合學園126日本慶應藝塾大學http://www.keio.ac.jp/index-jp.html127美國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http://www.jmu.e/128台灣義守大學http://www.isu.e.tw/129丹麥奧爾堡大學http://www.aau.dk/130埃及開羅大學http://www.cu.e.eg/131美國阿拉斯加大學系統http://www.alaska.e/132愛爾蘭都柏林都市大學http://www.dcu.ie/133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http://www.dal.ca/134越南越南水資源大學http://www.wru.e.vn/135日本滋賀醫科大學http://www.shiga-med.ac.jp/136韓國釜山國立大學http://www.pusan.ac.kr/KOR_PNUS/html/nmain/default.asp137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http://www.hpu.e/138西班牙帕爾馬巴利阿里群島大學http://www.uib.es/139法國N+i工程師協會140澳大利亞科廷大學http://www.curtin.e.au/141韓國技術教育大學http://www.koreatech.ac.kr/kor/new_2010/index.jsp?sso=ok142日本城西大學http://www.josai.ac.jp/143日本熊本大學http://www.kumamoto-u.ac.jp/144美國AMD公司http://www.amd.com/cn/pages/amdhomepage.aspx145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http://www.uq.e.au/146拉脫維亞拉脫維亞大學http://www.lu.lv/eng/147巴西聖保羅大學http://www5.usp.br/148台灣世新大學http://www.shu.e.tw/149台灣雲林科技大學http://www.yuntech.e.tw/150台灣中國文化大學http://www.pccu.e.tw/151台灣嘉義大學http://www.ncyu.e.tw/152阿爾巴尼亞地拉那理工大學http://www.upt.al/153台灣台灣科技大學http://www.ntust.e.tw/home.php154瑞典林奈大學http://lnu.se/155美國海外學習基金會http://china.studyabroadfoundation.org/index.php156捷克CEVRO學院http://www.cevroinstitut.cz/157台灣台北科技大學http://www.ntut.e.tw/bin/home.php158韓國韓國外國語大學http://www.hufs.ac.kr/159韓國慶北大學http://www.knu.ac.kr/bbs/newhome/index.jsp160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http://www.kitakyu-u.ac.jp/161台灣東吳大學http://twb.idc.scu.e.tw/scu2007/162韓國韓國交通大學http://www.ut.ac.kr/index.html163愛爾蘭科克大學http://www.ucc.ie164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http://www.metu.e.tr165匈牙利聖伊斯特萬大學http://www.sziu.hu166俄羅斯國際經貿大學http://www.rsute.ru167日本首都大學東京http://www.tmu.ac.jp168德國歌德學院http://www.goethe.de169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http://www.asu.ru/170波蘭西里西亞大學http://www.us.e.pl171英國鄧迪大學http://www.ndee.ac.uk/172法國瓦朗謝納大學http://www.univ-valenciennes.fr/173塞薩斯德謨克里特大學http://th.gr/index.en.shtml

㈢ 維卡比創始人魯婭是哪個國家人

創始人 魯婭.伊格納托娃 Ruja Ignatova教授,出生於索菲亞。保加利亞首都-康斯坦茨大學經濟學碩士
-牛津大學和康斯坦茨大學法律系雙博士

-麥肯錫戰略合作夥伴-保加利亞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的CEO和CFO,曾經管理高 達2.5億歐元-參與過德太投資(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的很多項目-參與過德國法蘭克福銀行的很多項目,建立俄羅斯投資銀行業務
-達泰資本(東歐的私募基金)的戰略合作夥伴,資本1.5億歐元,之後被俄羅斯的 VTB Capital收購
-創立了7500萬歐元的全球財富投資基金(BVI公司所有)
-與Divus AG合作並收購了瑞士的Nordkap AG Bank
-多家加密貨幣公司,如比特幣,萊特幣等的顧問-OneCoin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和創始人之一!

閱讀全文

與加拿大維卡基金代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
外貿信託其他費用普通代扣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