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2014年英國對外投資

2014年英國對外投資

發布時間:2021-08-13 11:48:36

Ⅰ 英國公司投資環境及優勢有哪些

1、英國經濟發展優勢明顯: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國內消費潛力和市場規模巨大。

2、英國是歐洲最方便經商的國家:世界銀行統計,在英國建立公司並開展業務只需13天,而歐洲其他國家平均需要32天。在便利性方面,世界銀行將英國列為歐洲第一,全球第六。

3、英國稅率較低:從2015年4月起,企業所得稅下調至20%,英國成為發達國家中該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英國個人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0%,起征點為1.10萬英鎊,最高稅率為45%。

4、英國勞動力市場靈活:世界銀行認為,英國是「歐洲僱傭市場第二強」,僅次於丹麥。

5、英國投資創業障礙少:經合組織統計認為,英國創業障礙世界最少,「產品市場監管」位居世界第二,貿易和投資便利排名世界第三。

6、英國創新能力世界領先:英國是世界上創新型企業最活躍的國家之一,研究基礎的質量僅次於美國。

7、英國政治環境穩定:透明國際統計,英國是世界上最透明(腐敗最少)的國家之一。

8、英國登記財產便利:英國位列法國、德國、愛爾蘭和義大利之前,位居世界前列。

9、英國先進的通訊網路:英國的ICT基礎設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0、英國發達的交通連接:英國擁有世界級的交通運輸網路,提供了通向歐洲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快速交通連接。希思羅機場(Heathrow)是歐洲最大的航空樞紐港,並在不斷擴大,運輸效率也隨之不斷提高。倫敦是擁有世界最大規模地面和地下鐵路網路的城市之一。

11、英國是歐洲商務第一城市:眾多重要績效指標表明,倫敦是引領世界的金融服務中心。多家投資咨詢機構均將倫敦列為歐洲最佳商務城市之一。

12、英國是頂尖人才培養基地: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5-16),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等3所大學名列世界排名前10位,英國共有16所大學進入世界排名前100名。

Ⅱ 英國發展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400萬常住居民舉行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將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公投已塵埃落定,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英國的統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2)2014年英國對外投資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現今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Ⅲ 英國脫歐對經濟有何影響

英國退歐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限,但是其對於全球性經濟造成的沖擊卻是誰都逃不開的。對中國來說,中英雙邊貿易只佔中國總貿易額的2%,不是中國對外經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英國退歐將對歐盟(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以及世界的需求與信心產生負面影響。經濟學人智庫預測在未來的18個月里,英國退歐將給世界造成2000億美元的損失。這意味著中國本已趨弱的外貿出口很難在不遠的將來得到提振。預期英國與歐盟在2019到2020年以前將不會達成任何新的貿易協定。
中國對外投資將會受到影響。近年來,英國從中國吸引了大筆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在歐盟各國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第一是盧森堡)。中國公司在英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30億美元。如果英國資產貶值,投資英國房地產的中國公司都將面臨虧損,由此可能會引發中國國內對這些投資決策的批評。隨著避險情緒的不斷升溫,中國投資者對於原先計劃好的投資項目可能會愈發緊張,包括正在討論中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站、高速公路以及金融服務領域的一些項目。
英國對於中國銀行公司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通過英國可以很容易的深入歐盟市場。但是退歐之後,英國的市場准入和服務貿易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講,國外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也會減慢,因為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公司將會更加謹慎,當然單這一點並不足以對於中國經濟產生明顯影響。

退歐帶來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將對中國有巨大的沖擊。短期主要的動盪將主要反映在匯率市場。投資者將會更加青睞避險貨幣,如美元和日元。2016年中國政府為了防止人民幣貶值花費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但英鎊貶值將會給新興市場貨幣帶來下行壓力,包括人民幣。中國的決策者將再次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或讓人民幣跟隨市場貶值,或使用昂貴的干預措施來支撐人民幣的穩定性。2015年的經驗表明全球和中國的金融市場的聯系比以往更加密切,如果全球股市的下跌,將會很快傳導到中國的股票市場。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動盪可能會導致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和金融自由化進程進一步放緩。
英國退歐給中國帶來的政治影響將會非常顯著。近年來在歐盟內部,英國都是「親中國」的支持者。在歐盟國家中,英國不僅第一個表態要加入以中國為首的亞投行,也第一個支持在今年年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且支持歐盟與中國達成雙邊投資協定。在歐盟內部失去這樣一個支持的聲音,意味著中國與這個貿易集團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復雜。除此之外,脫歐之後的政治動盪和歐盟內部的互相指責將會導致歐盟與中國的貿易談判進程擱置,並且可能擱置數年。

Ⅳ 英國的經濟特點

經濟的五大特點:

1、堅持以貨幣主義為主的緊縮政策,制定並推行中期財政戰略

2、放鬆政府管制,強調市場機制,鼓勵自由競爭,以調動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

3、通過實行減稅等措施,刺激投資和消費。積極引進外資。

4、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5、改革福利制度。削減福利津貼,撤銷部分福利機構,使政府節約了大量的福利開支。

(4)2014年英國對外投資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其中英國的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而旅遊業也在英國的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近幾年英國經濟雖然基本上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沼澤,但其經濟復甦的腳步卻顯得十分沉重,而且其後續的經濟動力顯然不足。

而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該行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且從事該行業的人員100多萬,產值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

英國主要是以出口汽車、航空設備、化工產品和石油為主,此外,英國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其中,倫敦是世界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倫敦主要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此外,倫敦還有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近年來,英國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然是服務業。目前該行業發展迅速,而且很多投資者也非常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外商向英國投資的領域有很多,如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

Ⅳ 求關於 「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 的書或資料

期刊論文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研究
摘要: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末期,可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即初始形成階段、擴張階段、比重下降階段和適應性發展階段。從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歷程可知,重化工業時期,發達國家多是以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來支持本國的工業發展。中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石油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中國石油企業應大力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國際石油資源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能源資源;FDI;發展階段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08)04-0062-03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末,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國際化的產物。從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初期、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到目前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可以看出,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已成為發達國家支撐本國工業化進程、獲取國際能源資源的有效手段。因此,對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進行回顧,研究不同歷史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基本特徵,對中國大力開展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

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始於19世紀70年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概括起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初步形成階段(1914年以前)
1.英國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從19世紀末到一戰爆發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有了初步發展。1870年,英國對拉美直接投資達8 500萬英磅,在拉美擁有23個石油公司。1885年,英國在緬甸投資成立緬甸石油公司,大肆掠奪緬甸的石油資源。1899年,英國投資成立阿薩姆石油公司,使緬甸的石油資源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英國在印度進行投資主要是為掠奪石油、煤炭資源和錳礦資源,到1910年,英國對印度投資總額為4.5億英磅,其中礦山石油的投資佔1.8%。1913~1914年,英國壟斷了伊朗南部和巴士拉省的石油開采權,並和德國建立合資公司,共同進行巴格達和摩蘇爾的石油開采,英國公司擁有75%的股權。1911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在中東購買了土耳其石油公司25%的股份,1912年進入美國並成立洛克薩那石油公司。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布於亞洲、拉美和歐洲。英國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在緬甸、印度、土耳其、伊朗、中國、委內瑞拉和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有較好的資源稟賦,但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本,壟斷資本流向這些地區使發達國家獲得大量的資源和較高的壟斷利潤。爭奪勢力范圍、鞏固對殖民地的統治以保證能源供給,是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
這一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歐洲國家的石油和煤炭產業,投資規模較小,而且有嚴重的侵略和掠奪色彩。
(二)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張階段(1914~1945年)
1.英、美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英國、美國等主要對外投資國出現了幾種情況:一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英國,在一戰期間損失了國外投資的約四分之一,到1929年英國對外投資額恢復到戰前水平,20世紀30年代又有所增加,始終穩居第一位。二是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三是日本在一戰前,其對外投資僅為6.5億美元,一戰後,對外投資額也增加近一倍。四是法國的對外投資在戰時遭到巨大的損失,德國甚至退出對外投資的舞台。五是荷蘭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向拉美擴張。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分布於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1)發達國家對亞洲的能源直接投資。1937年,在亞洲近20種礦產資源的開采中,英、美、法、荷蘭四國公司控制了石油產量的98.6%(約2 501萬噸)和天然氣開采量的94.8%(9.64億立方米)。英、美、荷蘭不斷加強對印尼主要經濟部門的控制,對石油開采投資約為10億盾,其中荷蘭投資約佔50%,英、美投資分別為2.9億盾和2億盾,印尼石油業基本被皇家荷蘭開采印尼石油股份公司所控制。1929年,標准石油公司和美孚公司獲得土耳其石油公司23.7%的股份。日本也對朝鮮、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國家的煤炭等礦產資源進行掠奪。1930年,中國東北煤炭資源產量的81.7%已被日本控制。(2)發達國家在非洲和拉美的能源直接投資。192.9年,英埃石油公司的石油年產量為26.7萬噸,1937年石油產量增加到65.4萬噸,壟斷了埃及的石油開采。1912~1931年,美國對南非的投資從1000萬美元增至11800萬美元,石油勘探成為投資的重點。1937年,美國、英國、荷蘭三國公司分別控制拉美石油開采量的54.4%、19.6%和20.3%,控制天然氣開采量的47.1%、17%、和24.6%。標准石油公司分別於1920年、1924年取得在哥倫比亞和秘魯的石油股權,1921年,成立委內瑞拉標准石油公司,1928年,購買了委內瑞拉力奧爾石油公司的股份。
這一階段,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有所增加,投資區域分布更加廣泛,投資行業中除石油和煤炭外,擴展到了天然氣產業。
(三)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下降階段(1945~1980年)
1.美、英和荷蘭是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1946年,標准石油公司和美孚公司在沙特獲得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30%的股份,1954年又獲得伊朗石油公司8%的股份,此外還獲得阿布扎比石油公司11.9%的股份。美國9家石油公司在拉美和亞洲、非洲地區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從二戰前的99家增加到1957年的286家。在北非,標准石油公司擁有利比亞埃索石油公司100%的股份。
2.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遍及世界各產油區域。以美、英、荷蘭三國的埃克森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德士古公司、海灣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為代表的「石油七姐妹」,通過一系列協定瓜分了世界石油資源。1973年,這些公司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石油產量的68.6%。
3.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比重下降。20世紀50年代,英國年均對外投資為1.8億英磅。60年代初到1974年,英國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中,製造業比例由40%上升到70%,採掘業的投資比重由25%下降到19%。1974年,原聯邦德國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中,製造業投資比例高達60%,採掘業投資比例僅為10%。195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石油 業和礦業佔38.3%,製造業佔32.5%,服務業佔18.6%。1960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三者的比例為43.3%、34.7%和14.3%。60年代初,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總額中,採掘業和製造業的比重分別為36%、32%;1974年,二者的比重分別為18%、39%。日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採掘業投資比例在上世紀70年代後也出現下降趨勢。
這一階段,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跨國石油公司力圖通過擁有全部或多數股權對國外子公司進行直接控制,以減少在公司戰略、利潤分成等方面的矛盾。60年代,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保衛本國資源,紛紛採取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有化等限制性措施。70年代中期後,發達國家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發展中國家採用交鑰匙合同、經營管理合同等非股權參與方式進行能源直接投資。
(四)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適應性發展階段(1981年~現在)
1.跨國並購成為資源獲取型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管制和行業限制的放鬆,外國控股上限的提高,使跨國並購簡單易行。此外,金融市場自由化也為跨國並購提供了融資渠道。在這種背景下,80年代中期掀起以強強並購為特徵的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浪潮。1987~1992年,跨國石油公司並購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總額中的比重約為54%,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佔比例分別為56%和28%。顯然,跨國並購已成為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2.大中型跨國石油公司並購的頂峰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石油公司紛紛通過並購來調整業務和組織結構,提高競爭力。1998年12月,埃克森石油公司與美孚石油公司通過購買股票的形式,兼並後成為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兼並金額達852億美元。1999年4月,BP阿莫科公司收購阿科石油公司,實現收購金額268億美元。同年9月,道達爾——菲納公司與埃爾夫——阿奎坦公司合並為道達爾——埃爾夫石油公司,通過公開換股的方式,實現兼並金額526億歐元。2001年,國際石油公司並購由大型石油公司為主轉變為以中型石油公司為主。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大陸石油公司以股權交易方式合並,成為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通過一系列兼並和收購,「石油七姊妹」變為五家大型石油公司,即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德士古、道達爾菲納埃爾夫石油公司,對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日益加深。
3.石油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適應性發展。2002年,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油氣上游業務遍及29個國家。2002年,埃克森美孚公司所擁有的70%的石油儲量來自海外,天然氣海外儲量占公司總儲量的77%。英荷皇家殼牌公司在45個國家從事海陸油氣勘探和生產,公司油氣新增儲量從1994年的5.9億桶增至2001年的近94.6億桶,油氣生產主要集中在亞太、西半球和西歐的18國家。2002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獲得總投資27億美元的委內瑞拉Paria半島的天然氣開發項目的股權,英荷皇家殼牌公司擁有30%的股權。2003年,英荷皇家殼牌公司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簽訂了共同勘探開發天然氣資源協議,英荷皇家殼牌公司擁有40%的權益。BP公司的油氣勘探和生產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卡達、科威特、奈及利亞、北海和墨西哥灣等地。2001年後,國際石油公司較大規模的並購活動趨於停滯,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同年8月,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出資184億美元,成功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中規模較大的並購案例。

二、結論和建議

(一)從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階段可看出,在重化工業時期,發達國家多是以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來支持本國的工業化進程。目前,中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經濟發展對能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企業必須借鑒發達國家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經驗,走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道路。
(二)發達國家的資源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張,跨國石油公司已佔有世界80%以上的優質石油資源,中國石油企業的投資空間非常小。在國內石油產能不足、需求加大的嚴峻形勢下,中國石油企業應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和發展,在面對競爭的同時,加強與跨國石油公司的技術合作,以獲取更多的國際石油資源。
(三)中國石油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區域的戰略選擇上,要在分散風險的基礎上對非洲、中亞、俄羅斯等世界六大產油區域進行直接投資。充分考慮產油區域內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因素,對產油區內各國的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價,以確定投資重點。同時,要根據高風險、高收益原則,不放棄對中東、非洲、拉美等敏感區域的直接投資活動。
(四)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並購投資為主。世界絕大多數石油資源已被巨型石油公司所佔有,留給中國石油企業的都是環境惡劣、戰爭、種族沖突和宗教紛爭頻發的地區。因此,在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選擇中,以並購投資方式為主,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五)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因此,中國石油企業應將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國際石油資源最大限度地運回國內,這樣既可緩解國內石油資源供求矛盾,又能減輕由於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所增加的外匯成本負擔。

Ⅵ 國際投資的海外投資

國際投資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資本形式是多樣化的。它既有以實物資本形式表現的資本,如機器設備、商品等,也有以無形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商標、專利、管理技術、情報信息、生產訣竅等;還有以金融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債券、股票、衍生證券等。
2、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是指獨立行使對外投資活動決策權力並承擔相應責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機構、跨國公司、跨國金融機構及居民個人投資者。而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是其中的主體。
3、國際投資活動是對資本的跨國經營運活動。這一點既與國際貿易相區別,也與單純的國際信貸活動相區別。國際貿易主要是商品的國際流通與交換,實現商品的價值;國際信貸主要是貨幣的貸方與回收,雖然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價值增值,但在資本的具體營運過程中,資本的所有人對其並無控制權;而國際投資活動,則是各種資本運營的結合,是在經營中實現資本的增值。 英國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作為全球商業的發電廠,英國擁有先天的經濟優勢: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2011年調查,英國是歐洲吸引最多個人投資項目的國家,從2004年起,英國吸引了約五分之一的投資歐洲項目。越來越多的海外公司也更願意將自己的歐洲總部設在英國。
無論是尋求企業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創新增長點,還是獲取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英國都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首先,作為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英國最早提出了「自由貿易」的概念並全面施行自由市場經濟,其市場開放及靈活程度至今在歐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首屈一指。而且,英國的稅率水平遠低於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是G20和G7國家中企業增值稅最低的國家。另外,英國雄厚的科研教育實力也為赴英投資者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其豐富的經驗可為傳統企業在產品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除了經濟方面的優勢條件,英國為數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與豐富多彩的現代娛樂項目相互呼應,可為投資者們提供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都無可挑剔的生活居住環境並滿足投資者各方面的需求。
英國政府對行業也是實行盡量放開的管理,除個別行業的生產外(如軍事、高技術等敏感產品和設備),政府不幹涉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企業在經營品種、項目、資金數額和投資方向等諸方面均無限制。政府部門只對有關行業的發展,實行總的政策和財政資金運用的管理,而企業的組建、運作和市場活動受到相關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國家依法對違法企業進行行政或法律處治。
英國貿易投資署(UKTrade&Investment,UKTI)是英政府設立的為從事貿易的英國公司和在英投資的外國公司提供全面服務的機構,作為全球商業的發電廠,英國擁有先天的經濟優勢: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等。無論是尋求企業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創新增長點,還是獲取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英國都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Ⅶ 李嘉誠在英國投資4000多億,佔領多個市場,後來怎樣了

一說到中國的首富,大家就會想到兩馬,一個馬化騰一個馬雲,這兩個人可是把中國市場給佔領的死死的,可是要從嚴謹角度來考慮,這兩個人都算不得是首富,如果這個人沒有離開中國,那麼這個人就會佔領首富的位置,他就是李嘉誠。

英國比較傳統,比較看重本民族的人,對於外來民族他們是帶著輕視的眼光的,加拿大就不同了,因此他就選擇去了加拿大,還有一點就是當地的氣候環境讓他很滿意,英國發展工業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雖然加拿大有點冷,可是環境空氣很舒服。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Ⅷ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於加拿大(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Ⅸ 我行可以在英國開展的海外投資有哪些

我行可以在英國開展海外投資嗎?可以的,只要有實力。

Ⅹ 世界各國對外投資額排名,誰有啊謝謝


08--西班牙---10812.29億美元
09--印度---8000.00億美元
10---韓國---7684.58億美元 a
11--墨西哥--7415.20億美元
12--俄羅斯--7328.92億美元
13-澳大利亞內--6453.06億美元 a
14---巴西容---6207.41億美元
15---荷蘭---6127.13億美元
16---瑞士--e-3868.35億美元
17--瑞典---3715.21億美元
18--中國----3694.32億美元
19-比利時--3678.24億美元
20-中國台灣--3539.17億美元
21--土耳其---3581.67億美元
= =
hehe .....

閱讀全文

與2014年英國對外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ml理財 瀏覽:129
水杉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864
國投瑞銀核l心基金 瀏覽:584
黃金2007年價格查詢 瀏覽:707
現在還能買理財產品嗎 瀏覽:82
2019年4月19號黃金價格 瀏覽:670
理財師工具 瀏覽:857
人民幣日元元匯率走勢 瀏覽:350
個人創業貼息貸款 瀏覽:653
內地政府怎麼保證資金 瀏覽:759
2萬歐元多少錢人民幣匯率 瀏覽:749
123信託網 瀏覽:550
三安集團安信基金 瀏覽:475
22紐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94
每日基金凈值查詢002021 瀏覽:523
零首付購房融資犯法嗎 瀏覽:612
福牌阿膠股票 瀏覽:583
國通信託股東 瀏覽:104
基金如何凈值表 瀏覽:61
諾安基金公司價值多少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