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1年排行我國生物制葯企業20強的企業有哪些
哈葯集團有限公司①
石葯集團有限公司②
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揚子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
修正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華北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步長集團
天津金耀集團有限公司③
拜耳醫葯保健有限公司
天津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東北制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輝瑞制葯有限公司
北京醫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
齊魯制葯有限公司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
聯邦制葯國際控股公司*
杭州華東醫葯集團有限公司
諾和諾德(中國)制葯有限公司
西安楊森制葯有限公司
四川科倫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濟民可信集團有限公司
太極集團有限公司
華潤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④
瑞陽制葯有限公司
輔仁葯業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復星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羅氏制葯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普瑞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恆瑞醫葯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白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魯南制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天方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斯利康制葯有限公司
山東新華醫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先聲葯業有限公司
北京諾華制葯有限公司
江蘇正大天晴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康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陝西必康制葯有限公司
麗珠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豪森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恩貝集團有限公司
神威葯業有限公司
壽光富康制葯有限公司
❷ 葯企資金來源
股東集資,員工籌款,產品收益,再就是投資,利潤分紅!銀行貸款,總之資金來源途徑很多,選一個最保險的最安全的!
❸ 7家中國葯企市值損失1177億,會帶來哪些影響
不僅僅會引起投資人對於這7家中國葯企的投資恐慌,更會干擾這7家中國葯企的正常經營,從而引起中國葯品行業的震盪,最終不利於我國的發展。為何此次7家中國葯企的市值會損失1177億,原來是美方支持放棄新冠疫苗的專利,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葯企股市的狂跌。新冠疫苗的研發成功不僅僅耗費了這7家中國葯企巨額的資金,更耗費了我國巨大的人力財力,因此我國這7家葯企收取新冠疫苗的專利費用本就無可厚非,再加上全球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眾多,因此這7家中國葯企的市值才會猛漲,如今美方帶頭放棄新冠疫苗的專利費用,不僅僅讓世界各大葯企損失慘重,更引發了投資人的恐慌,最終導致這7家中國葯企市值損失1177億。
我相信這7家中國葯企的科學實力,同時我也會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從而為全國抗擊新冠疫苗作出努力。
❹ 請教前輩牛人,葯學本科,醫葯代表,想轉行做醫葯領域投資
你好!我也是一名醫葯代表、三流大專、在一家合資葯企工作、做了5-6年了吧,其實你版的問題是目前葯代權普遍都存在的問題,業內有一句話非常有代表性,醫葯行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但是醫葯代表是永遠的夕陽職業。老實說醫葯代表不可能幹一輩,你想過40歲還去跑業務嗎?所以說基本上葯代吃的就是青春飯,35歲以後就要考慮轉行了,比如做商務或是主管。下面根據你提的問題我幫分析一下哈。
1、選擇別的行業,我感覺隔行如隔山,所有的事情要從頭來,難度較大。
2、如果不是特別缺錢,必需上班的話,建議考慮個MBA,將來做高管比較有利。
3、將來年紀大了也可以做其它的工作,比如HR或者產品經理之類的,你科理出身嗎,基礎比較好。
4、外企的代表轉國企的話還是比較劃算的,比如代表可直接做國企的地區經理年薪大概8-15萬,主管可做國企的省區經理年薪大概10-20萬左右。
5、如果想賺錢的話可以自己做一些臨床品種,一年就能賺幾十萬。看你的道行深不深了。呵呵
我的QQ4299071歡迎指教。
❺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回顧中國醫葯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5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
2006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536.9億元,同比增長18.43%;實現累計工業銷售產值5267.82億元,同比增長19.41%;完成累計出口交貨值670.59億元,同比增長25.51%,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
2007年上半年,中國醫葯經濟增速加快,行業效益明顯回升。醫葯工業完成累計工業生產總值2913.2億元,同比增長21.31%;銷售收入達2677.82億元,同比增長21.75%;利潤總額達231.14億元,同比增長34.06%。
2007年1-9月份,中國醫葯商品實現進出口總額1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進口總額為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0%;出口總額為6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實現貿易順差19.27億美元。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78年至2008年,歷經30年改革大潮洗禮的中國醫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30年來,中國醫葯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到2007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8%,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已經具備了比較雄厚的醫葯工業物質基礎,醫葯工業總產值佔GDP的比重為2.7%。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撲熱息痛等大類原料葯產量居世界第一,制劑產能居世界第一。中國葯品出口額佔全球葯品出口額的2%,但是中國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經達到20%以上,國際平均水平是16%。與此同時,中國葯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佔世界葯品市場的份額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台。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葯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保證了中國醫葯行業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醫葯行業增加值增長14.9%,同時我國醫葯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葯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今後5年世界葯品市場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等主流市場向亞洲、澳洲、拉美、東歐等地區逐漸轉移。中國醫葯行業仍然是一個被長期看好的行業。到2013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醫葯大國,2020年前中國也將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醫葯大國。
首先分析了國際國內醫葯行業的現狀,接著具體介紹了生物制葯、化學葯、中葯的發展,並對中國醫葯行業的工業統計數據進行了詳實全面的分析。然後分析了OTC葯品市場、國內農村醫葯市場的運行情況以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隨後,報告對醫葯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企業發展戰略分析和投資潛力分析,最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未來前景與發展趨勢。
❻ 中國葯企最困難時期到來 未來形勢如何
十二五期間,醫葯產業收入和利潤總額雙雙出現增速下滑,預計2016年增速還會進一步降低,主營收入增速預計在11%左右,利潤總額增速在7.5%左右。」面對國內經濟整體下行,中國醫葯工業信息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雪蔚如是說。
醫葯板塊是近年資本市場熱點,也是受政策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2015年醫葯產業政策頻出,未來形勢如何?醫葯企業又將如何應對?近日召開的2015年醫葯戰略峰會上,各路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困難時期尚未到來
中國醫葯工業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規模上看,「十二五」期間醫葯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主營收入和利潤總額都在增長。預計到2015年底全行業主營收入將超過27000億,2016年將接近30000億;利潤總額2015年底預計將達到2700億,2016年有望接近3000億。
但增速指標卻出現耐人尋味的變化。
中國醫葯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說,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年份醫葯行業增速都在20%上下,但自2011年以後增速逐年走低,由20%降到18%、13%、9%。「目前最新的是6.9%,我感覺還不是最低點。底在哪裡還不知道,最困難的時期也許是明年或者後年,這和整個GDP走勢趨同。」
此外,出口的表現也不甚理想,特別是化學原料的葯品出口受諸多因素影響導致急劇下降。「這個情況增加了很大壓力,因為出口不暢,國內過剩更嚴重,競爭更激烈,情況一個接一個。」於明德說。
好的一面也有。華雪蔚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從2013年以來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但與其他工業製造業相比,醫葯產業仍保持了相對較高的景氣指數,顯示出醫葯產業抗經濟波動的特徵。
廣闊的市場容量也提供了安全支撐。2014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容量約44532億元,其中醫療服務21400億元,佔比48%;葯品市場容量約佔40%,醫療器械約佔3%;其他類則包括了保健品、營養膳食補充劑、健康管理等。
專家預計,未來在葯品價格改革影響下,葯品佔比將逐步下降,醫療服務佔比則相應上升。
不改革沒有出路
針對行業下滑局面,於明德說,國務院一年多來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改革,非改革無以抑制下滑。
9月國家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指明要更多地通過市場支配資源,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兩方面缺一不可,非常重要的是強調政府行為法治化。」於明德特別提到,今年4月因相關葯品降價幅度未達到25%,安徽蚌埠發生了將山東丹紅制葯、廣州白雲山制葯總廠、北京四環制葯等8家葯企所有葯品永久性排除出蚌埠市所有公立醫療市場的事件。他認為該事件聞所未聞,類似文件是政府行為法治化需要整治的對象。
第二個重要文件是10月份出台的《國務院發布關於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負面清單就是政府對自己要嚴加管理。什麼叫籠子?負面清單就是籠子。」於明德說,今後要減少事前審批,增加和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督管理,這是大方向。
在他看來,葯品買賣本身就是微觀經濟行為,經濟行為市場化最有效,政府幹預越多越混亂,不管初衷有多好。
此外,國家衛計委葯政司基本葯物目錄處副處長劉戰強也介紹了今年2月《關於公立醫院葯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7號文)出台的詳細過程,「文件修改版本不能說上百,但也有幾十版,非常不容易。」
劉戰強說,7號文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針對葯品類別採用不同的采購方式,這有利於破除以葯補醫機制,有利於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有利於預防和破除行業不良行為,有利於推動葯品生產流通企業公平競爭。
四個突破口
於明德認為,醫葯產業轉型升級有四個突破口。
首先是要走國際化道路。
「我們的製造能力過剩在50%以上,必須用全球市場資源消化過剩的醫葯產業。」於明德說,亞非拉市場沒有問題,現在要關注的是歐美市場。目前大概有50多家醫葯企業的80多個產品通過了FDA審查。「在先進國家能暢行無阻的企業數量還很少,這50多家企業的未來不可限量。」
其次是生物技術。於明德認為生物技術將改變現有產業總體結構。「現有結構由中成葯、化學葯品、制劑原料和其他四類構成。將來很可能不是,很多重大醫療技術的突破都需要新的生物葯品配合,希望更多企業關注生物醫葯的投資。」
第三是大健康產業。老百姓從生到死,生命健康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大健康產業,而且現在服務發展速度比葯品還快。過去把醫葯產業定位窄了,實際上可做的事情很寬。
第四是「互聯網+」。如果互聯網的處方葯銷售能放開,那麼很可能給流通環節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很可能在降費增效上耳目一新,很多中小規模的批發企業需要認真思考「互聯網+」。
中華海峽兩岸醫療暨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喬培偉也認為,近年風投大量進入醫療健康產業成為新趨勢,這為醫務工作者帶來新的變革,在醫療人員和醫生之間產生了更多新的功能性協調模式。比如醫葯產業非常重視的健康管理平台,未來各家機構都積極推出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平台,通過各種要素與互聯網結合產生新生態,醫療產業正迎接智慧時代的來臨。
❼ 中國葯企跨境如何並購並加速
中國葯企跨境並購加速
長期以來,醫葯行業是國際跨境並購的熱點行業。近年來,中國醫葯行業發展迅速,跨境並購也逐漸成為中國醫葯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由於國家的醫葯產業政策頻繁出台,對醫葯行業監管力度日益加大,在醫保控費、取消葯品加成、「兩票制」推行等前提下,整個醫葯行業開始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此外,近年來,環保政策頻頻加壓,對葯企的環保要求顯著提升,一些難以達到環保要求的葯企開始逐漸失去競爭力。行業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推動了國內醫葯企業並購加速。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僅前100名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不足40%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報告認為,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後集中度提升會更加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趨勢是醫葯行業市場化逐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在醫葯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的美國,行業集中度很高,催生了強生、輝瑞、默沙東、吉利德、艾伯維、安進、禮來等一大批市值很高的葯企。如強生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對比之下,在中國的上市葯企中,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葯僅約2000億元人民幣,差距明顯。
在國內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形勢下,一些醫葯企業試圖通過推進企業國際化,嫁接國外先進技術,尋找新的市場,提升自身競爭力,因而跨國並購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葯企的選擇。其中,復星醫葯在這方面步伐積極,做法極具代表性。
今年10月份,復星醫葯宣布,以71.42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度仿製葯企業Gland Pharma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完成了中國葯企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談及此次並購的意義時,復星醫葯董事長陳啟宇說:「中國和印度在制葯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以復星醫葯和Gland Pharma為代表的中印葯企資源嫁接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葯企在研發創新及仿製葯出口等方面的國際化步伐。」
除了復星醫葯,上海醫葯、仙琚制葯、三胞集團等葯企都在今年完成了重要的跨境並購。多家企業都對外表示,跨境並購交易將有助於其推進葯品製造業務的產業升級,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提升企業競爭力。
跨境並購風險不容忽視
然而,並購並不意味著企業期待的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就能很快順利實現,要讓並購發揮積極作用,企業需要面臨許多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利,很可能得不償失。
回顧醫葯領域的並購歷史,並購效果不佳導致企業走向沒落的案例比比皆是。阿斯利康、強生、默沙東等大型國際醫葯公司都遭遇過耗費巨資並購卻未達預期的困境。最近一個案例是以色列醫葯公司梯瓦制葯,在其耗資400多億美元收購艾爾建仿製葯業務的過程中,為規避審查風險而未能實現所有收購目標,最終還背負了巨額債務,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業績未達預期,股價更是一度嚴重下滑。
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於中國葯企的跨境並購當中。「走出去」智庫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性,對於在境外並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急於做大做強,還有一些跟風炫耀的非理性因素驅動;二是少數企業境外並購面臨著高債務財務風險;三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時遇到國外安全審查的干擾,屢屢被否決,增加了企業並購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醫葯行業領域一些過往的並購案例中,更不乏葯企對並購對象產品認識不清、價值估計過高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葯企付出了高額代價,但產品卻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除此之外,葯企還應對業務整合的難度做好充分的准備。「以管理方式的差異為例,中國管理團隊的管理方式往往與國外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並購完成後,如何做到管理方式上的順利融合對並購效果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認為,在過往的一些成功並購案例當中,被並購企業的原管理層或者由當地團隊組成的新管理層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更熟悉本地的文化和法律。
規范化好點。
❽ 外資葯企投資中國遵循什麼法規
需要遵循中國的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則以及關於葯品等的法律法規。
縱橫法律網 丁勝律師
❾ 7家中國葯企市值損失1177億受什麼影響哪些企業下跌最狠
受到外部消息面的影響,其中康希諾下跌幅度最大超過15%。據媒體報道,美國商務部部長在毫無預兆之下,發布公告表示,將放棄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該公告隨即引發全球醫葯板塊的震動,不僅是美國,包括中國醫葯股也受到了影響。這些從事研發,生產疫苗的企業受到影響最嚴重,因為沒有知識產權,就意味著其他葯企可以隨意仿製疫苗,這對於早前透露巨資研發新冠疫苗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而且事實上,受到影響的更多的美國企業。
❿ 目前醫葯行業的市場分析如何
一、2014年醫葯並購新形勢
2013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節奏明顯加快,並購案例超過20個,2014年這種態勢繼續發酵,雙龍股份、康恩貝、南京醫葯等紛紛停牌擬並購收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2013年醫葯並購進入深入挖掘,總結了三大特點: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
不難發現,2013年之前的資產整合基本上是國資企業進行主導,由華潤醫葯、中國醫葯集團等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大型集團公司領銜,廣葯集團、上葯集團、哈葯集團、南京醫葯等地方國資委控股的集團公司參與。而2013年來,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加入,例如新華醫療、仁和葯業等。
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
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從2013年掛牌的股權交易情況看,進行戰略性「減法」,突出優勢資源亦成為一種整合趨勢。
二、醫葯並購的利與弊
並購加速對於醫葯行業是個利好消息,因為並購不僅能夠擴大企業規模、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避免重復生產與開發、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還能增強跨國市場經營網路,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並購對於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屬於重復建設型的醫葯公司會被整合,市場集中度會大大提高,現在的分散局面會得到改觀,使市場競爭更加有序,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大多葯企特別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新葯研發能力較弱,新葯數量少,產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為並購市場中的獵物。再者,中小醫葯企業中,既懂專業知識,又能拓展市場、參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少。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國內葯企發展的瓶頸之一,通過並購獲得技術人才團隊是很多葯企並購的目的之一。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兼並重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對於龍頭優勢企業來說是跨越發展良機;但另一方面,不少醫葯企業並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盤考慮,有些並購後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預期。而且目前從醫葯企業的並購案例來看,普遍溢價較高,成本高昂,未來是否能順利整合以及整合後對企業經營的貢獻程度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