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市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達、完善和高效運作的金融市場是創業投資發展的基礎。金融市場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為金融交易的雙方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場所和機制。由於創業投資機構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股份制或合夥制,創業資本的運動貫穿於創業投資的整個過程,資金要能夠通暢地進出,金融市場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加速技術實現的速度。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理論上講會放大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而推動東道國經濟增長。新技術、新發明作為中間產品促成了新資本品的產生或促進原來資本品的技術升級,提高了生產中所使用的實物資本的生產效率,這個過程需要國內特定金融市場的支持。
增大投資的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中介的力量越強,較強能力的金融中介能夠把國內儲蓄、FDI企業的流入資金介紹給國內最需要該資金的企業或者是國內邊際產出較高的項目上,提高投資的利用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監管體系越健全,監管部門越能有效監督FDI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速儲蓄的資本化與國內外企業的聯系。儲蓄高效及時地轉化為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從經濟增長的一般途徑來看,投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之一。儲蓄水平提高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現實性。
貨幣市場是金融機構調節資金頭寸的重要場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市場生成並顯示資金供求信號,是及時反映資金價格的窗口,對於中央銀行正確制定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貨幣市場又是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平台,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途徑。
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傳導過程,是貨幣供給量變動產生財富效應對資本市場和可貸資金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各經濟主體持有金融資產數量的影響過程,而社會公眾及各經濟主體持有的金融資產數量的變化,決定了資本市場影響最終支出的操縱效果。
② 中國的投資吸引力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的資源最廉價,特別是日益稀缺的礦產資源。ZF為了經濟的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加限制。其次才是人力資源的原因。
③ 股票市場為什麼對人們的吸引力那麼大
人們都在追求著高收益,低風險。在牛市中,把資金投在股市中是可以帶來最大的效益的,所以人們才都會投資股票,如果是在熊市中,那麼老百姓寧願買債券或存到銀行里,也不會投資到股市中的。
④ 證券投資市場對國家,企業,個人分別有何重要意義
對國家:增加稅收,促進國家政策的實施,比如說國有企業上市,股改.另外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建設,沒有人參與市場就不成市場了。
對企業:可以減小上市的風險,因為供求關系的影響,需求越大了,發行的股票就越容易脫手.同時也可以改善公司管理制度,因為股民成了他們的股東,會主動關心公司的發展,大股東還會涉入企業的管理。
(4)市場對國家投資的整體吸引力擴展閱讀:
方式:
1、證券套利:利用證券的現貨和期貨價格的差價進行套買套賣,從中獲取差額收益的活動,基於現貨與期貨的價格不一致。
2、證券包銷:對於新發行的證券,按一定的價格全部予以承購,即在證券發行前線按全價給發行者,再由銀行向市場公開發售;發行者按規定付給銀行一定的包銷費用。
3、代理證券發行:銀行利用其機構網點和人員等優勢,代理發行證券的的單位在證券市場上以較有利的條件發行股票、債券和其他證券,從中收取代理發行手續費的行為。
⑤ 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投資者是沒有吸引力的理由
其實發展中國家對國外投資者沒有吸引的理由,其實就是投資的環境,還要投資的政策可能會變化,這是他們害怕的
⑥ 為何說中國對投資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據報道,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布《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國際競版爭力的排名再權次上升,中國在「市場規模」「宏觀經濟環境」和「創新」指標上的競爭力表現尤為突出,國內市場需求拉動明顯,飛速增長的消費規模無疑對投資者構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觀察人士還指出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這為越來越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啟迪,中國善於學習、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經驗,對21世紀世界諸多問題的解決具有啟示。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創造屬於世界的中國奇跡!
⑦ 發展中國家對直接投資呈現哪些特點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佔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⑧ 論述有哪些方法可以評價一個市場的吸引力及環境,分析為什麼中國能夠成為全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一、中國最大的原因是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幅員遼闊的土地(國家土地面積大,人口眾多)。----人口紅利
二、新興市場。對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需求。(有一個國外機構的資料曾分析,如果北朝鮮搞改革開放,初步會形成四千萬美元的市場,何況中國這樣大的國家)
但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弱,隨著新興市場的發展,有些優勢也在減少。
⑨ 比較進入國際市場的幾種模式
1、信息不同:出口模式是指產品在本國生產,但輸入到目標國進行銷售,或者說是通過產品輸出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
股權投資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在目標國獲得該國企業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權,達到部分控制或完全控制在目標國內的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目的。也就是通過資本的輸出來進入國外市場。股權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股權投資模式與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涉及到股權參與,因此,控製程度大,收益也高於後兩種模式。
2、優惠不同:與出口模式相比,進行股權投資在國外建立生產設施可以縮短生產和產品的信息反饋時間,從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股權投資不僅大大減少了出口模式中的運輸成本,也使企業能跨越東道國設置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有時股權投資還能得到東道國政府的優惠。
3、外部環境因素對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不同:
(1)母國與東道國社會文化的差異。如果目標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本國文化差異較大,則最好先採取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以避免由於文化的沖突造成的摩擦成本。
(2)東道國的管制。主要指政治和經濟環境。如果目標國家的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較為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則可以考慮採取股權投資模式進入,反之則以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為宜。
(3)公司和東道國談判地位的演變。跨國公司的談判地位越強勢,就越傾向於控製程度較高的進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