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募基金還有多大發展空間
近段時間來,有關公募基金規模方面的消息不少。一則是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繼續縮水,規模已經減少到2.33萬億元,而在去年年底時仍有2.49萬億元。人們還記得,在2007年底的時候,其規模曾經超過3.2萬億元,5年下來,基本上就是處於不進則退的狀況。另一則是,時下資產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已經有10多個了,按照規定,這些基金如果在半年內不能把規模搞到5000萬元以上,就將被清盤。這就是說,中國的公募基金,第一次遇到了由於規模不足而產生的清盤風險。還有一則是,某公募基金首次募集規模僅2.18億元,其中有2000萬元系是由大股東認購。換言之,如果大股東不掏錢的話,這個基金就達不到2億元的最低成立規模要求,只能宣布募集失敗,有了這樣的先例,也許過不了多久,真有可能出現公募基金因為發行數量不達標而無法成立的事情。 顯然,對於現在的公募基金來說,規模已經成為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對其發展構成了很明顯的制約。有人說,這是因為股市行情不好,基金普遍虧損,所以投資者不願意買。將來如果行情好了,基金能夠給大家帶來盈利,規模還是可以做大的。這樣說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似乎並不全面。因為在2009年,股市曾經有過一波翻番的上漲行情,但在這一年,基金規模也沒有什麼增加,相反基金規模縮水到5000億元臨界線的還是不少,發行依然困難。這就表明,基金的規模固然與行情有關,但又不僅僅是取決於行情。更深入地想一想,問題的實質也許在於,基金規模是否與市場總需求有關,從而存在一個階段性的上限,或者說是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只要所處的這個階段不變,其規模的增加就會受到制約,也就不可能做大。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那麼中國的公募基金現在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研究。只是,憑借現在的相關數據,要對此作出一個理性的判斷並不容易,畢竟市場總需求並不那麼容易推算,而且基金的購買者是普通老百姓,在一個「新興+轉軌」的市場中,其投資傾向並不是那麼容易把握的。不過,這里人們可以用海外相對較為成熟的市場狀況作為一個參照。譬如說,中國的台灣也是公募基金比較發達的地區,其規模如何就對中國大陸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現實情況是,台灣的公募基金規模大約有1000多億元,而其GDP大約是3.8萬多億元。假設這是一個相對成熟市場的一個較為合理的規模,那麼由此來推導中國大陸,超過40萬億元的GDP,按照台灣的比例,其對應的基金規模差不多是1.1萬億元左右,僅相當於現在實際水平的一半還不到。當然,中國大陸這幾年經濟發展快,資本市場成長迅速,存在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投資品超常發展的機會,但一般來說這種超常發展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過頭。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中國大陸的公募基金規模現在已經足夠大了,並且已經超越了正常的發展水平,這樣一來現在遇到規模瓶頸也就一點不奇怪了。換言之,在時下這樣的環境下,公募基金恐怕會有若干年都會遇到規模搞不上去的問題,即便在股市表現較好的時候也同樣如此。也許,對於公募基金的人士未必願意接受這一點,但即便再無奈,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搞明白這一點有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當投資者看到公募基金規模做不大的問題時,就應該重新審視對行情的判斷邏輯,比較以前一直是把公募基金作為主力的。這個主力現在不行了,對行情有什麼影響?市場話語權又落到了誰的手裡?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至少,從此以後,人們是不必再太迷信公募基金了。
㈡ 中國的公募基金發展史
1.我國基金業發展14年,基金市場份額呈現階梯型增長態勢:第一階段是年到2000年,由於市場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0億、500億、610億.第二階段是2001年,由於引入了開放式基金,基金規模有所擴大,達到809億。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規模高速增長,2003年擴張規模達到了頂峰。其1633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於市場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我國基金市場上共有封閉式基金54隻,開放式基金159隻,基金份額3200億。2005年-2007年,基金凈值狂飆至3.2萬億。2007年至今,由於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凈值跌至2萬億附近。
2.2013年4月23日結束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隻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其中,國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約207張,市值超過1.55億元,對沖其期末股票市值達70%以上。
這意味著,國內基金在股指期貨領域上已開始告別小打小鬧的歷史格局,逐步接軌海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採用的「股票多頭持有+股指動態期貨對沖」策略。繼近年理財產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變、嫁接對沖策略,或許將探尋出一條絕對收益的投資新路。
㈢ 公募基金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1998-2000,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0 億、510 億、610 億。
第二階段:2001 年,引入開放式基金,基金規模有所擴大,達到809 億。
第三階段:2002-2006,規模擴張達到巔峰
第四階段:2007 至今,基金發展規模波動發展,2003 年擴張規模達到了頂峰,其1633 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 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 年至今由於市場調整 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截至2005 年10 月20 日,我國基金市場上共有封閉式基金54 只,開放式基金159 只,基金份額已達3200 億。
回顧過去十年,整個基金行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基金公司從2001 年的14 家增長到2013年的 61 家; 基金數目從2001 年的59 只到現在的746 只; 基金的在管資產也從2001 年時的837 億增長到了2011 年3 月31 日時的25564.32 億元。
㈣ 嘉實基金是如何看待公募基金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的
嘉實基金經雷曾表示,未來,深度的基本面研究驅動投
資則是從『人』向『邏輯』的沉澱和轉化,通過投研工業化來打造可持續、穩健的業績。因此,投研工業化或許就是公募基金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
㈤ 國內公募與私募基金的現狀是怎樣的國內和國外相比有哪些不同
公募不追求投資利益追求基金排名,多投資於股市,現在股市差,大版部分都是虧損;公募權在籌資方面好於私募,因為可以廣泛宣傳,參與或退出都比較靈活;私募追求利潤,但也多半投資股市,私募規模較小操作靈活按不能隨時退出,不過名聲不大,因為國家不允許公開宣傳。
現在流行的是新三板私募,因為新三板蘊涵機會較大。基本都是能保障本金的項目,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所以新三板投資是必然趨勢。
㈥ 嘉實公募基金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值不值得信任
好啊, 嘉實總經理在接受新華網的采訪時就有提到,對於公募基金的未來發展,有很大的機遇的。
㈦ 投資基金的發展趨勢
(一)基金業將長期保持穩定增長趨勢。證券投資基金為廣大中小投資者拓展了投資渠道,對於資金有限,投資經驗不足的廣大中小投資者來說,難以做到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能力。投資基金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可以把投資者的資金匯集起來進行組合投資,由專業管理和運作,其投資者收益可觀、資產增長較穩定以及良好的風險規避功能,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渠道。 從而滿足廣大中小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時,我國的潛在的個人投資需求巨大,特別是隨著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推進落實,社會公眾對投資理財尤其是長期投資的需求變得愈發迫切和強烈。證券投資基金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優勢,能夠在較廣范圍內和較大程度上滿足社會公眾的長期投資理財需求,為基金投資者獲取長期穩定的回報。可以預見,社會公眾的投資理財需求將為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提供持續的資金來源,能夠保證基金的大發展。
(二)股票型基金的佔比將有所下降,股票在所有基金產品中的配比也有所下降。一方面市場中的投資工具慢慢豐富,不僅有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債、外國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公司債、可轉債及可分離債等各種債權工具,也增加了各種衍生金融工具,擴大的基金的投資范圍;另一方面,為滿足不同投資者的不同風險偏好和收益率的組合,各種創新基金產品紛紛問世,如近期發展很快的結構分級基金,投資於海外的QDII基金和滿足人們穩健投資需求的混合基金和債券基金,這些基金的快速發展相對減少了股票型基金佔全部基金的比重。
(三)隨著公募、私募基金對人才競爭的白熱化進程進一步加劇,公募基金業的股權激勵問題將有望得到根本解決。建立良好的互相制約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證基金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海外市場的實證分析也顯示,公募基金和對沖基金長期業績表現的差距很有限,我國現存的狀況也主要是由於激勵機制不完善,公募優秀人才流失所導致。從資產管理的規模來看,海外成熟市場上也始終是公募基金占據主體地位,而私募基金更多的是一種補充和完善。這樣一個格局實際上是資產管理行業生態自我平衡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資產管理行業整體的回報總是有回歸均衡的趨勢,追求超額利潤的行為本身實際上會導致超額利潤的減少乃至消失。我們認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基金業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公募基金業將和私募基金保持均衡穩定、互相促進的積極健康常態。
經過十二年的快速成長,中國基金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躍上2萬億元的台階。今天的公募基金,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也已成為推動中國國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過去的十二年中,中國基金業的發展首先是全行業長期堅持由財產信託、契約關系、組合投資和公開信息披露等要素構成的共同基金制度規范運營的結果,也是依靠強化基金業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依靠整個行業在公司治理和產品設計等方面持續創新的結果。今天的中國基金業在獲得了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和巨大挑戰。然而,中國基金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正在今天的競爭格局之中孕育,中國基金業新的成長動力也正在今天的競爭格局之中生長。繼續堅持「規范、專業、創新」將仍然是中國基金業在競爭中打開未來成長空間的必由之路。(篇幅有限,請參考資料)
㈧ 基金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養老計劃和保險計劃與共同基金的發展也有著密切聯系,相當一部分養老計劃允許雇員直接為養老而投資。
基金業的發展可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因為,基金以其創新的運作機制和科學的組織結構將促進資源的整合及優化配置。而且,基金作為重要的金融中介,在儲蓄--投資轉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出貢獻。
基金業的發展滿足了不同的投資需求,有利於促進市場的繁榮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市場主體的深化,個體投資者由於手中所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都非常有限,在與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博弈中經常處於弱勢,但通過參與投資基金,集合成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在能量和效率上都得到大大提升。所以,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例的上升,可以提高整個市場活躍程度和運作效率。二是可提高市場的有效性和規范性。基金作為專業投資者,在投資技術、投資理念方面都處於領先的地位,並擁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夠對市場信息迅速作出反應,促進市場有效性的提高;同時基金的運作處於嚴格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作用下,特別是對於公募型基金有較高的信息披露的要求,經營運作都比較透明,有利於市場形成比較規范的運作氛圍。基金還有利於市場客體的深化,基金積極參與各個金融市場的投資,資金的持續流入客觀上促進了所投資金融品種的活躍和發展。
基金業的發展客觀上可對證券市場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由於基金運作的資金量比較大,決定了其在操作中不可能頻繁地進出市場,一般採取長期投資的操作思路;而在品種選擇中,基金作為理性投資者,注重從公司的基本素質出發挖掘投資價值被低估的投資品種,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有助於平抑市場的投機氣氛。從這兩方面看,基金對於穩定市場客觀上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這是由基金內在性質所客觀決定的。
但是,應該注意到,基金在穩定市場中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基金相對穩定作用主要是指傳統公募型的基金,私募型基金特別是對沖基金,由於其在風險偏好、運作模式上的特殊性,基本不具有對於市場的穩定作用,甚至可能產生加劇波動的作用。
目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已進入了一個規范與創新的發展階段,經過四年的試點探索,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均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正在走向國際化,表現為,一是制度設計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准入限制的逐步取消;二是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的社會化趨勢和基金構成的多元化趨勢。
國內基金業的發展歷程還非常短暫,但是在不長的時間內涌現了一些具備較高運作水平的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人。可以說,長期投資中國股票市場是看好中國經濟的長遠前景,而看好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則證券投資基金是理想的長期投資品種。
㈨ 基金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怎麼樣
據發布的《中國基金會持續運營及發展模式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我國基版金會總數達到4929家,相權比2010年的2200家增長超過兩倍。
不過,雖然數量上大幅增加,但在資產存量、收入與支出方面稍顯不足。特別是比重較大的公募基金會,仍嚴重依賴政府財政支持,自身造血能力較差。另外,隨著基金會數量增加,不同基金會之間的競爭格局逐漸形成。
總體來說,基金會發展取得較大進步,涉及項目多,覆蓋領域和地區廣。但在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來突破。而且在競爭加劇,基金會要獲得持續經營,需制定相關市場營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