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復甦階段國際投資的表現

復甦階段國際投資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1-08-18 17:24:13

①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中,復甦階段的特點是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中,復甦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生產逐漸回升,就業人數逐漸增多,社會購買力開始提高,市場容量開始擴大,資本周轉加快,企業利潤增長,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漸趨活躍,使社會生產恢復和發展到危機前的水平。這樣就為過渡到高漲階段准備了條件。而當社會生產達到危機前的最高點時,復甦階段便轉入高漲階段。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

拓展資料:

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具體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是一種周期重演的經濟現象。從一次經濟危機開始到另一次經濟危機開始,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資本主義再生產循著危機-蕭條-復甦-高漲這樣幾個階段周而復始地不斷運動,叫做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個基本矛盾是始終存在的,但資本主義經濟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危機之中。只有當各種矛盾積累到十分尖銳的程度,才會爆發經濟危機。危機只是現存矛盾暫時的強制的解決,危機過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原有的矛盾又會激化起來,必然導致下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從而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從危機到危機的周期性特點。

② 在經濟周期中的復甦和繁榮階段可能出現的特徵有哪些。

在經濟周期中的復甦和繁榮階段,可能出現的一般特徵是,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提高,投資持續增長,產量不斷擴大,市場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增多,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隨著通貨膨脹。

③ 經濟復甦有哪些特徵。

樂觀估計,至少要在2至3年後才可能恢復。我剛從美國回來,美國許多企業由於業務萎縮而凍結招聘,波音公司要進一步裁員。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美國實體經濟疲軟,直接造成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嚴峻形勢,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和外包公司業務萎縮,會減少用人數量及其凍結招聘;其次國內為國外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當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影響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會刺激建築業的需求,從而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恢復,但是見效果有一個滯後時間,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還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高達600多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受影響較大的是財經類專業,因為企業業務萎縮,首先減少的是財經類管理人員的需求,其次是技術人員 的需求。其次是建築、能源、機械、 IT類專業會受影響

④ 國際投資法有哪些特徵

國際投資法是調整跨國私人直接投資關系的有關國內法和國際法的規范總稱。國內法規則包括資本輸入國的外國投資法和資本輸出國的對外投資法,國際法規范主要指國家間基於投資促進和保護而簽訂的雙邊投資條約區域性多邊投資條約和世界性多邊投資條約。國際投資法的主要特徵如下:國際投資法調整的國際投資關系主要是國際私人關系即所涉及的自然人法人其他民間組織企業團體和機構其活動是以商業目的為基礎的、所做的投資。國際投資法主要調整國際私人直接投資關系。國際私人投資可以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國際投資法既包括國內法規范也包括國際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又有程序法規范、既有公法規范又有私法規范、他們之間相互補充、構成統一的國際投資法律體系。

⑤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徵是什麼

一)手工工場時期
(二)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之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三)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
(二)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產品的地位相對上升。
(三)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發達國家地位相對上升,美國地位相對下降

⑥ 國際投資的特徵有哪些

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

二戰後,國際直接投資得到高速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式。尤其是7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佔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⑦ 什麼是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有何特點

一、定義: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二、國際投資的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5.跨國並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並仍然成為今後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三、發展與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⑧ 當經濟發展處於第三階段時對外直接投資傾向表現是什麼

給你發展處於第三階段時,對外直接投資傾向表現的是什麼?經濟發展,這是屬於發展和投資的相互之間的關聯的問題

⑨ 國際投資理論的階段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鄧寧在一篇論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為標志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一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外資流入)以及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出)與一國凈的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對對外直接投資階段的劃分以及各階段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順序推移的內在機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
第一階段(人均GNP低於400美元或等於400美元)。不會產生直接投資凈流出的現象,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的企業還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同時在這一階段外資總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於東道國各種條件的制約。
第二階段(人均GNP在400~l 500美元之間)。在這一時期內,外資流人量增加,但主要是利用東道國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進行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生產性投資。在對外投資方面,東道國的投資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臨近國家進行了一些直接投資活動,並通過引進技術及進入國際市場等形式,來實現進口替代投資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階段(人均GNP在2000~4 750美元之間)。由於東道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大大增強,人均凈投資流人開始下降,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增加。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專業化國際直接投資過程的開始。
第四階段(人均GNP在2 600—5 600美元之間)。這一時期是國際直接投資凈流出的時期。隨著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具有較強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並具備發現和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
從總體上看,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狀況和該國人均GNP之間的關聯性,是從該國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企業三類優勢變化而言的。 包括鄧寧對其上述理論作了一定的修改,還有波特的競爭階段論,都對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澤輝智(1992年)。
小澤輝智的提出了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具體內容如下理論可以稱之為新的綜合的國際投資階段發展論。其理論核心是強調世界經濟結構特點對經濟運行特別是對投資的影響。
1.世界經濟結構特點
(1)每一個經濟實體內部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有著差異;
(2)企業是各種無形資產的創造者和交易者;
(3)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的科層結構明顯;
(4)各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具有相應的階段性和繼起性,
(5)各國政策中有一種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的趨勢。
在以上這些內容中,小澤輝智認為(3)和(4)最重要。前者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形式和速度;而後者則說明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經驗的積累。
2.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
在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四個特徵明顯的國家競爭發展階段:資源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以及財富驅動階段。
3.國際直接投資模式
根據世界經濟結構的特徵,結合波特的競爭階段論,小澤輝智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只應是一種與經濟結構變動相應的資本有序流動。具體表現為:
(1)要素(資源與勞動)驅動階段的國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屬於資源導向型或勞動力導向型的外國投資。
(2)當一個國家處於勞動驅動階段向投資驅動階段過渡時期,主要在資本品和中間產品業中吸收外資;與此同時,在勞動密集的製造品產業中,會產生向低勞動成本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3)從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階段過渡時期,將會在技術密集產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與此同時,在中間品產業中會發生對外直接投資。

⑩ 國際投資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國際貿易實務是涉外經濟與貿易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

閱讀全文

與復甦階段國際投資的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外匯110 瀏覽:193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