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及其他非公開市場操作是什麼,它們有何不同
公開市場操作的特點就是方便,靈活,而其他的調控工具比如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控,對市場的影響會非常大。一般不會去調控。但中國比較特殊,從去年一整年,連續五次左右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即使這樣,中國的流動性依然是過剩的,說明央行發行了太多的貨幣了。
㈡ 「財投學堂」一文理清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那些事
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是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其通過與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的交易,調節基礎貨幣供給量,調控市場資金流動性的,實現貨幣政策調控效果,起到對沖通脹、通縮對市場的影響。
從實現手段來說,公開市場操作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
人民幣操作方面,有 現券交易和回購,它們都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一部分。
現券交易 分為買斷和賣斷兩種 。
前者是央行花錢從二級市場買進有價證券;
後者是央行直接賣出有價證券。
回購同樣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前者就是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債券,並約定在未來某一天贖回有價證券(回購回來),後者則是央行花錢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某一天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過程與正回購相反,故名逆回購。
本質上來說,現券買入與逆回購都起到了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的作用,現券賣出與正回購目的則正好相反起到了從市場回籠基礎貨幣的效果。
現券交易與回購的區別就在於,現券交易是一次性買賣,而回購更多地類似抵押式貸款,涉及後續還本付息贖回的環節。
央行票據,全稱中央銀行票據,是央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
央行票據由中國人民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發行對象是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成員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央行票據發行後,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並且由於央行票據發行不設分銷,其它投資者只能在二級市場投資。
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另外,國際上普遍採用短期國債收益率衡量一國的基準利率。我國短期國債市場存量極少,由央行發行票據,利用其「短期」特性,可以完善市場利率結構,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除了上面提到的人民幣操作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公開市場操作呢?答案是肯定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為了理解為什麼要有外匯市場操作,我們舉例說明:
假設你開了一家外貿服裝公司,向國外出口唐裝,正所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外國賣東西,肯定收的也是外國貨幣。可是這些錢國內不通用,不能直接拿來給員工發工資。員工一聽不幹了,紛紛表示不需要高大上的外幣,強烈要求人民幣!眼看爭吵越來越激烈,這時候央行出來做和事佬了,一邊接收國內無法通用的外幣,一邊印發人民幣給企業發工資,從而圓滿地解決了問題。至於那些外幣最後也就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外匯儲備」了。
還是舉一個例子(例子只為說明,並不嚴謹),假設當前美元/人民幣(元)匯率為1/7,外貿交易流入中國1億美元可兌換7億元,現在又有1億美元流入,央行本該再次發行7億元以保持匯率不變,結果只發行5億元,那就成了2 : (7+6) ,匯率就成了6.5了。產生的影響是什麼?自然是人民幣升值了,1美元可以兌換6.5元人民幣了。
試想如果美元外匯湧入加劇,人民幣升值也會成為常態,直到符合市場本身價值時為止。這樣一來不僅使外匯儲備價值減小(國家資產縮水),還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不利於出口,以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換成美元後比以前貴了,但有利於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換成人民幣後比以前便宜了)。央媽此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增發人民幣維持匯率;或者發行少一點,使人命幣小幅升值,但無論如何,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民幣升值,同時,國內貨幣容易流動性過剩引發通脹。本篇為 微信公眾號「數據夕拾」 財投學堂系列專講,喜歡請關注吧~
㈢ 如果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擴張的財政政策的手段是增加政府購買 轉移支付 減免稅收
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公開市場業務 存款准備金率 再貼現率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
政府賣出有價證券 回籠貨幣 市場上的基礎貨幣供給減少 利率上升
政府買入有價證券 放出基礎貨幣 市場上貨幣供給增加 利率下降
公開市場操作 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買賣證券 主體是央行
如果政府感覺經濟過熱 貨幣供給過多 就會發放債券 老百姓購買政府的債券 需要用貨幣 這樣市場上流通的貨幣 就集中到了政府手中 而老百姓手中的貨幣 變成了定期不定期的債券 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少了 則貨幣供給降低 經濟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降溫
經濟過冷 正相反
㈣ 公開市場業務和操作變數的關系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原理,以與目前的造作狀況我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基本上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或其他金融工具,以擴張或收縮銀行系統內准備金數量,最終影響中國的貨幣供應量並通過貨幣供應量的變動達到影響經濟增長的目的。 (一)關於中國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原理
公開市場業務是間接調控貨幣政策的一種工具,中央銀行在使用間接調控工具時可以調節的是兩大類因素:一類是調整中央銀行自身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總量或結構,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發行中央銀行債的方法調整負債的結構;另一方面可以調整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的放貸利率和再貼現率。
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原理可以簡單地描述為:M=-B,其中,M表示貨幣變動,B表示債券的變動。即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的貨幣與債券之間的互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通過買賣債券,以擴張或收縮銀行系統內准備金數量,進而控制貨幣供應的一種交易方法。在中國影響貨幣供應的各種因素中,中央銀行能夠直接操縱和影響的就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能夠通過擴張或收縮自己的資產總量來決定自己的負債總量,實際上,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基點就是基礎貨幣以與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核心是通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可以增減的有關資產項目的操作,調整資產總量,從而達到控制負債的目的。一旦控制住基礎貨幣也就控制住了貨幣供應量。因此,基礎貨幣的增減決定貨幣供應量的增減。在西方改變基礎貨幣的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雖然我國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主要方式有兩種,即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但是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在間接調控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改變基礎貨幣最終控制貨幣供應。在公開市場購買有價證券可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出售有價證券可減少基礎貨幣。通過基礎貨幣的變動收縮或擴張銀行體系內的准備金水平導致貨幣供應量變動。用間接方式控制貨幣供應量,其原理是在部分准備金制度下,貨幣供應量(M)與基礎貨幣(Mb)、貨幣乘數r之間有著確定的關系:
M=r·Mb (1)
一般情況下,間接調控工具的操作應該分別控制基礎貨幣和控制貨幣乘數,但是同時控制兩個變數具有相當的難度,從操作上看也是不現實的,而且對貨幣乘數的調整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較大變動,所以一般操作的原則是穩定貨幣乘數,日常的操作是加強對基礎貨幣的調整。對於中央銀行來講,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表明,資產方的任何一項變動都具有貨幣信貸倍數的擴張和收縮能力,它具有基礎貨幣的性質,是基礎貨幣的來源。在1999年底對中國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資產負債表中,國外凈資產、對商業銀行貸款和對政策性銀行貸款是資產項中的主要項目,3項合計佔了中央銀行資產87%。因此,這3個項目是近年影響基礎貨幣數量的主要因素。1994年以前財政借款在中央銀行資產中佔有很大比重,1994年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再直接為政府的財政融資(借款或透支),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的第28條和29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提供貸款。從1995年以後,政府已不再向中央銀行借款了。從負債方面來看,儲備貨幣主要包括發行貨幣和對金融機構負債,但非金融機構存款包括內容較多,為財政存款、郵儲以與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對中央政府的債權。從負債方總體看,中國的基礎貨幣包括流通中的現金、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財政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和郵儲存款。所以可以定義:k=Cp/Dt,t=Dr/Dd,這是公眾的偏好Cp,Dr,Dd三者之間相互替代,公眾行為決定k和t;rd=DRR/Dd,rt=TRR/Dr,是中央銀行的行為;e=ER/Dd,它是商業銀行在現金和儲蓄之間的選擇以滿足每天交易,是銀行儲蓄和負債的比。則基礎貨幣為:
MB=C+DRR+TRR+ER=(k+rd+rt+e)Dd (2)
Cp=k/[k+rd+trt+e]Dd,
Dd=1/[k+rd+trt+e]MB,
Dr=t/[k+rd+trt+e]MB;
M1=Cp+Dd=(1+k)/(rd+n+e+k)MB; (3)
M2=Cp+Dd十Dr=(1+k+t)/(rd+rt+e+k)MB(4)
MB為基礎貨幣;Cp為現金;DRR為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TRR為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備金,ER為超額准備金;k為現金與活期存款的比率;t為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率rd為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n為定期存款的准備金率;e為超額准備金和活期存款的比率。相對應,中國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為:MB=Cp十DRR+ TRR+ER+S,m1=(1+k)/(rd+n+e+k+s)。其中,S為財政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和郵政儲蓄存款,s為財政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和郵政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率。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行為共同決定的。其中,法定率是中央銀行政策變數,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國有商業銀行、財政、事業單位和公眾行為也影響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基礎貨幣是一個較銀行准備金更容易為中央銀行控制的變數,基礎貨幣是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准備金之和,銀行准備金具有創造存款的功能,一般的銀行只需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為准備金,其餘的可以貸出去或用來購買證券,而借款者收到現金後,通常還會將大部分存人銀行,因此貸款中只有一部分以現金形式游離於銀行系統之外,這就使多倍存款擴張成為可能。即存款乘數為:
d=1/c+rr+e+rrt·t (5)
其中:C為流通中的現金,D支票存款,c為二者之比,rr為法定存款准備金,e為超額准備金,TD為定期存款,t為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的比率,rrt為定期存款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的比率。
在整個基礎貨幣的構成中,政府債券和其他資產負債凈額是中央銀行一家不能單獨控制的,現金存款比率是不易為中央銀行所控制的,中央銀行所能直接和有效控制的就是准備金。中央銀行進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實際上就是通過影響准備金的變化,影響和改變基礎貨幣。公開市場業務直接作用的是准備金。其實質就是通過調節銀行體系內的准備金數量或水平,控制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達到控制貨幣供應的目的,操作原理實際就是TR=-B,TR為總准備金數量變化。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債券調節銀行體系准備金數量的同時,也改變了基礎貨幣水平,並通過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之間的聯系達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即M=rTR。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影響自身資產負債結構不是目的,目的是影響整個經濟體系的貨幣供應,通過的途徑是商業銀行的體系的貨幣創造功能來實現的。
准備金是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基礎,中央銀行控制所有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向銀行體系注入或減少貨幣,調節或控制他們的准備金水平和利率水平,改變銀行體系內貨幣供應。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水平來引起銀行體系內貸款數量的變動,中央銀行以M1和M2作為貨幣供應的中介目標,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買賣債券以調節商業銀行非借入准備金水平以影響銀行准備金,改變銀行體系內准備金數量,並通過存款乘數作用,引起經濟運行中的貨幣供應量M1和M2的相應變化。
所以,我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對貨幣供應的傳導機制如下:公開市場業務(OMO)—銀行體系准備金(NBR)—基礎貨幣(B)—貨幣供應量(M)—國民收入(GNP)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買賣國債,國債作為中央銀行資產項目中的一項,是中央銀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基礎貨幣的資產方起著重要作用。財政的預算約束既影響債券的結構和總量又制約和影響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變動,導致中央銀行始終處在既要控制基礎貨幣合理增長又要支持財政發債以與擁有部分債券的矛盾中。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原理,實質上既是貨幣與債券的互換,也表現為債券對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制約作用。中央銀行對國債資產的控制能力,會由中央銀行購買債券方式不同而有所區別,具體看,中央銀行當直接向向財政購買債券時,其本質與向財政透支一樣;當中央銀行間接從其他經濟主體購買債券時,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調控能力是較強的。
(二)關於中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
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目標是指中央銀行的直接調控目標,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操作目標控制中介目標。因此,中央銀行在確定操作目標時,主要是根據既定的中介目標來確定。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中央銀行現有的操作目標主要有:利率目標,非借入准備金目標,借入准備金目標。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貨幣供應量是我國貨幣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標。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學說也認為貨幣供給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著一種系統的可預測的關系,貨幣供給對經濟的預測是直接的,而不是像凱恩斯主義認為的那樣要通過利率機制才起作用。弗里德曼指出,把長期貨幣供應作為中介目標,即確定每年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比例,貨幣供應的增長應有其固定的增長比例。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主要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中央銀行的操作目標是數量型的間接調控目標,即調控基礎貨幣,以達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標。從1994年起,中央銀行逐步縮小了信貸規模的控制范圍,引入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5年,中央銀行嘗試把貨幣供應量納入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體系,1996年,正式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並按月對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目標。1997年試編制基礎貨幣規劃。1998年,取消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正式編制基礎貨幣規劃,根據貨幣供應量目標和經濟運行趨勢,確定基礎貨幣供應量。可以說,根據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點,基礎貨幣是中國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目標。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來調節基礎貨幣供給。即通過調控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總量,實現貨幣供應量的計劃目標。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只能選取基礎貨幣作為操作目標,並通過基礎貨幣的調節影響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基本路徑是:中央銀行根據年度貨幣供應量計劃增長幅度,測算貨幣供應量計劃增加額;根據歷史經驗、規律和當年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預測貨幣乘數;根據貨幣供應量計劃目標和貨幣乘數,測算基礎貨幣供應總量目標;根據基礎貨幣總量目標,按供應渠道加以規劃,再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買賣政府債券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最終影響貨幣供應。在中國,中央銀行是通過一個較易控制的變數——基礎貨幣與貨幣供給量建立聯系,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與貨幣供給量聯系。基礎貨幣比銀行准備金更容易為中央銀行所控制,因為,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非借入准備金,如將來中央銀行像發達國家一樣擴大到向居民個人出售有價證券,這樣就可影響到流通中的現金了。從長遠看,隨著國債市場、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進一步發展,我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目標的選擇應向同業拆借利率、非借入准備金或借人准備金等操作目標轉化。
目前我國公開市場業務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實際上並非理想的選擇,它存在的問題較多:一是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傳導速度過於緩慢,而且調整起來所受制約因素較多,並且受到商業銀行左右的作用太大;二是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很難對貨幣供應量進行微調;三是很難迅速的適應貨幣市場的變化,不能盡快的反映商業銀行的資金松緊狀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進一步轉變以與准備金制度的改革,超額准備金也不是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目標的最佳選擇。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中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目標的選擇上,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利率未市場化;二是中國公開市場業務不發達;三是貨幣需求不穩定。因此,在中國公開市場業務發展較成熟的時候和能夠大規模操作的前提下,中央銀行應該迅速過度到以非借入准備金為操作目標,而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同業拆借市場不斷完善,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也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操作目標。
¥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原理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原理,以與目前的造作狀況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基本
㈤ 公開市場操作成為我國貨幣政策主要工具的原因是什麼
公開市場操作就是央行買賣票據,這個施行起來方便,也不用什麼法律文件,如果貨幣供應量過大,那就賣出票據,反之則買入票據,好操作。不過都是硬著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㈥ 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有哪幾種
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
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其中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現券交易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票據即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
拓展資料:
公開市場是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主要有國庫券、其他聯邦政府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和銀行承兌匯票等的市場。參與公開市場的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證券商。中央銀行根據貨幣供應量的預期目標和金融市場上銀根松緊情況開展公開市場業務,當市場銀根緊時,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則貨幣供應增加,利率趨降,銀根放鬆;當市場銀根松時,就拋售有價證券,貨幣回籠使供應量減少,利率趨升,銀根抽緊。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也會使銀行系統的准備金增減。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是公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聯儲的公開市場業務與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政策一起並稱「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是控制一般商業銀行信貸活動,收放銀根的重要工具,而公開市場業務是最經常、最靈活、最有效的工具。公開市場上有三種方式,(1)直接買賣有價證券,(2)再購回合同交易,(3)邊售邊購交易。參見公開市場業務。
宏觀經濟分析。要看大勢,國家的整體形勢。
比如講GDP,及國內生產總值,通俗的講就是一定時期內,全國人民所創造的價值。包括,居民消費(個人消耗勞務),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庫存),政府購買(軍隊采購,國際支出,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其他考慮),進出口。俗話講,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內需),投資(政府采購),進出口。
再比如講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單的說就是物價和勞動價格的漲跌。
一般說來,當CPI>2%到5%的增幅時可稱溫和通貨膨脹,輕微溫和的上漲對股市有促進作用,後期,錢會先流向比較強勢的部門或者國家支持的行業。
當CPI突破5%以後,是嚴重的通貨膨脹,股市創新高或在頂部維持穩固的概率不大,但新低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國家為調控經濟央行會實行不同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
存貸款利率,利率下調,融資成本減少,企業盈利增加,有更多的資金,投資需求增加,股價上升。
公開市場操作,國家買入或者賣出有價證券,事實上就是變相的向收和回投放資金,經常可也在網上看到國家的正逆回購,就是這個操作。正回購方就是抵押出債券,取得資金的融入方;而逆回購方就是接受債券質押,借出資金的融出方。
財政政策,財政預算,財政支出,稅收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投資增加,減稅等會利好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例如鋼鐵水泥。。。
㈧ 公開市場業務的國內情況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交易對象,2012年公布的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共包括49家。這些交易商可以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工具與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從交易品種看,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其中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正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正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現券交易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票據即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