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是不是屬於經濟特區之一啊
上海不屬於經濟特區。
② 上海臨港自貿新區怎麼劃分的
臨港來新片區的規劃范圍,在自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新片區。
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域四至范圍如下:
一、臨港地區南部區域共76.5平方公里
區塊一47.2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南蘆公路,南至杭州灣,西至新四平公路、中港,北至平宵路、大泐港、東兩港大道、雲水路、正茂路、新元南路、長空路。
區塊二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南至環南一路、環南二路,西至南蘆公路,北至勝利塘、順翔路。
區塊三18.8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H61路、北護城河、S10路、B42路、環湖二路、E7路,南至海塘大堤,西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海港大道、環湖西路、B41路、環湖三路、S7路、北護城河、隨塘河、海西路,北至三三公路。
二、小洋山島區域共18.3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小洋山島全域。
三、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共24.7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東海大道,南至下鹽路、上飛路,西至上海繞城高速,北至申嘉湖高速、圍場河路、緯十一路。
③ 上海為什麼沒有被列入首批經濟特區的行列
這和香港有關系 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藉助香港發展起來的,動力來自外面
那時候中國剛開放 上海沒太多機會,上海相當的力量來自長三角和國家投入
④ 上海浦東地區是經濟特區還是沿海經濟開放區
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五個: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海南
⑤ 上海浦東新區是不是經濟開放區
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除了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之外,還確定了上海、天津、廣州、青島、大連等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也屬我國的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些地區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中國的發展。由此可見,浦東新區作為上海經濟的引擎當然屬於中國的經濟開放區。
⑥ 上海市臨港屬於什麼區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
屬於上海浦東新區,海南匯新城位於浦東最東南。
2012年4月29日,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新城「。根據南匯新城新一輪規劃,其未來定位將從「新城」調整為「獨立輔城」。
南匯新城鎮位於長江與杭州灣交匯處,東臨大海、北倚浦東、南與嵊泗及大小洋山島隔海相望,距上海市中心約70公里,南匯新城鎮由原申港街道、蘆潮港鎮和老港鎮大治河以南(不含大河村和東河村)的區域合並組成。
(6)上海經濟特區是不是臨港擴展閱讀:
臨港歷史建設:
臨港地區開發始於2002年,隨著南匯區並入浦東,原臨港地區行政管理模式發生較大調整。在主城區內原屬於市級機構上海臨港新城管委會的相關單位管轄權轉到浦東新區政府旗下的浦東臨港新城管委會名下,隸屬於浦東新區政府,並於2012年4月26日改稱為「南匯新城管委會」。
但產業區仍屬上海臨港產業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歸屬於上海市政府。 2012年4月29日,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新城。
2012年09月19日,市委、市政府對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完善:合並上海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管委會,成立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
《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2013年1月12日起施行。《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明確,設立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浦東新區管理,負責統籌推進該地區開發建設。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區和新城兩個管委會將合二為一,臨港地區正式納入了「市屬區管」的管理模式。
2015年4月17日,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常務副主任陳鳴波在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期間透露,根據新一輪規劃,其未來定位將從「新城」調整為「獨立輔城」。未來南匯新城與上海主城區的關系,類似日本橫濱與東京的關系,其規劃的人口總量在100萬—150萬。
⑦ 上海屬於什麼經濟特區
屬於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城市
⑧ 上海浦東新區是經濟特區嗎
法律設置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特定地區,是指深圳、珠海、汕頭回、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答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包括上海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不是經濟特區,但是在很多金融政策上享有經濟特區的政策,
甚至比經濟特區還要優惠,例如某些金融改革可以先行先試。
⑨ 上海會不會成為經濟特區到時候它是直轄市又是經濟特區!
上海當然會是直轄市,會成為經濟特區了
⑩ 上海浦東是不是經濟特區
不是的,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專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屬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0)上海經濟特區是不是臨港擴展閱讀: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