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遭鼠害
李老漢70多歲時靠省吃儉用,積攢了2萬元人民幣。因考慮日後養老之用,他在自己家裡的內牆上挖了個洞穴,用木箱把錢幣裝好,埋入牆內。老漢73歲那年突然暴病死亡,死前還來不及告知子孫埋幣之事。不久,一場暴雨把老漢遺屋摧垮,兒子在清理房屋時,發現牆內洞穴的木箱里裝滿紙屑,經仔細辨認,才知是被老鼠咬碎的紙幣。2萬人民幣竟白白讓老鼠享了口福。
【思考】
為什麼說守財的風險比投資的風險還可能更大?投資理財時應如何應對風險?
【感悟】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投資處處有風險,然而死守家財的風險可能會更大。投資理財要承認風險,分析風險,管理風險,進而降低風險,這是每一位投資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專注本業投資
王醫生收入頗豐,但平時閑暇時間不多,再加上工作壓力大,他覺得股票投資風險太高,自動退出了股市。後來,他又悟出了“活在當下”的禪理,於是把大量業余時間花在休閑或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上,認為專注本業也是一項回報率很高的投資。不久,王醫生醫術精進,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成為名醫,收入大增,終如願以償。
【思考】
哪些人不適合去做投資?為什麼?為什麼說醫生把時間花在增強自己的能力上也許能比投資高價股賺到更多的錢?
【感悟】
許多沒有時間,但是平時收入已經很多的上班族,看見身旁的人都熱衷於投資股票、基金、連動式債券,自己也就跟著一窩蜂地買,最後的結果大多不妙,往往是“陪了夫人折了兵”,得不償失。
諾貝爾獎金增長逸事
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獲100萬美元。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為了基金的安全,制定章程,將基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公債。到了1953年,基金只剩下330萬美元。此時管委會做出明智的決定,將基金轉投股票和房地產。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思考】
諾貝爾獎金的迅速增長是通過哪些理財的方法來實現的?如果理財方法不當會造成哪些不良後果?
【感悟】
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如果不會理財,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萎縮甚至損失。如果理財得當,財富將迅速增加。諾貝爾獎金的迅速增長,就是巧妙理財的結果。
以上就是關於理財小故事的分享,送給大家,希望對你的理財之路有所幫助!
『貳』 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歷程
筆者曾采訪諾貝爾基金會現任總經理邁克·索爾邁,對基金會的機構及其運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如何讓錢生錢,這樣才能保證諾貝爾獎的金額。管錢是很累的,如何讓錢生錢而又不致造成損失,這讓基金會很傷腦筋。根據1901年瑞典國王批准通過的評獎規則,這筆基金應投資在「安全的證券」上,這也正是諾貝爾本人的初衷。對「安全的證券」,當時人們將其理解為「國債與貸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財產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擔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國債或貸款。那時有許多國債都以黃金來支付利息。股票市場則碰都不能碰,因為它風險太大,弄得不好會「血本無歸」。
基金會在前50年遇到了許多挫折。稅務問題是其中之一。
基金會成立的時候,人們還沒想過稅收問題,盡管諾貝爾遺囑監護人一直要求對該基金會的投資活動進行稅收豁免,但沒人理會。1914年以前,基金會交納的稅率為10%,還勉強能維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過了一項「臨時國防稅」,使基金會的交稅率成倍提高。1922年,當年的累征稅負超,已大於1923年的諾貝爾獎金了。所以,1923年的獎金創下了歷史最低值。
從此以後,關於是否該給基金會免稅,一直是瑞典議會的議題。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論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結果:議會同意基金會享受免稅待遇。瑞典議會的這一決定,也感染了美國人,美國規定從1953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在美國的投資活動享受免稅待遇。
基金會的投資開始從保守轉向積極。1953年,政府允許基金會可獨立進行投資,可將錢投在股市和不動產方面。這是基金會投資規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20世紀60、70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計,諾貝爾獎金數額的確增加了許多,但因瑞典克朗數次貶值,獎金的實際價值並未增多,諾貝爾基金的數額也是如此。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長迅速,基金會的資產不斷增值,不動產也在不斷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動產稅,使得基金會的收益大打折扣。兩年後,基金會作出一項重要決定:將基金會擁有的所有不動產轉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這家公司有個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後來,基金會將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這正好趕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於是大大發了一筆。
2000年1月1日,基金會的投資規則有了新的改進,允許將資產投資所得用於頒獎,而不像過去那樣,用來發獎金的錢只能來自於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紅利。它也意味著基金會可將更高比例的資產用來投資股票,以獲得更高的回報和更高的獎金數額。
按照諾貝爾當初的意願,較為理想的諾貝爾獎金額,應能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他的研究。1901年的諾貝爾獎金數額為15萬瑞典克朗,即相當於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此後,獎金數額不斷縮水,到了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獎金已只相當於1901年的三分之一。以後,諾貝爾基金數額雖逐年擴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數次貶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過1901年時的實際價值(按1901年價值計,約為3100萬克朗)。那年以後,諾貝爾獎金一直在100萬美元左右。諾貝爾基金已增長到40億瑞典克朗。
由於諾貝爾基金會理財有方,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設於1985年的日本兩項大獎「日本獎」和「京都獎」,以獎金數額論,與諾貝爾獎屬一個檔次。他們就是根據諾獎的模式設立和操作的。為此,他們還為諾貝爾基金會捐了巨額的資金。1985年4月20日,日本科學技術基金在舉行首屆頒獎儀式後,為瑞典諾貝爾基金會設立一項特別獎,獎金為4500萬日元,以「認可諾貝爾基金會自1901年以來在促進科學與國際理解上所起的作用」。1985年11月10日,京都的INAM0RI基金會將首屆「京都獎」頒給了諾貝爾基金會,以「按照諾貝爾獎的精神推動科學、技術和藝術發展」。另外,瑞士的巴爾贊(BALZAN)基金會,也將其設立的首屆大獎,約100萬瑞士克朗獎給諾貝爾基金會,恭賀諾獎成功運作60年。
『叄』 關於諾貝爾獎你還知道多少呢
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定在12月10日舉行,是因為這一天是諾獎創始人、瑞典工業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信息,今年單項諾貝爾獎獎金數額為800萬瑞典克朗。除了獎金,諾獎獲獎者還將獲得金質獎章和證書。
值得一提的是,10日頒發的5個獎項中,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是根據諾貝爾遺囑創立的,1901年開始頒發,經濟學獎1968才開設,次年開始頒發。
資料圖:諾貝爾
獎金發不完:全靠投資理財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從1901年至今的114年裡,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那為什麼還能有錢發獎金呢?諾貝爾獎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發放,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憑借理財專家的出色表現,諾貝爾獎完全依靠投資理財的收入繼續執行著諾貝爾的遺囑。而且百餘年來,雖然諾獎金額曾有波動,但到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總資產仍然高達28.6億瑞典克朗,是設立之初的92倍。
資料圖:諾貝爾遺囑
獎金咋用:有人「買買買」
有人沒空理
諾貝爾基金會投資理財,讓獎金「發不完」,那諾獎的得主們又是如何處置他們的獎金的呢?
保羅·納斯爵士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時候,決定買一台高檔摩托車。1985年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把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1993年醫學獎得主之一的菲利普·夏普則是買了一間有百年歷史的房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過,對於另一些科學家來說,思考如何用掉獎金則是個大工程,比如2012年物理獎共同得主理察·羅伯茨就表示,他根本沒時間琢磨獎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