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12上海城市化率

2012上海城市化率

發布時間:2021-04-24 17:53:29

⑴ 從哪一年開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階段更清晰,開始成為城鎮人口為主

近來,輿論對我國城鎮化率真實水平的質疑之聲再起。其背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2013年《城市藍皮書》認為,中國真實的完全城鎮化率僅42.2%。而這一數據比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的2012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6%,低了10.4個百分點。為何會出現10.4個百分點的數據差?我國真實的城鎮化率究竟是多少?城鎮化率是越高越好嗎?2013《城市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對此進行回應並解讀。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的52.57%的城鎮化率,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而《城市藍皮書》中提到的42.2%,是完全能夠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完全城鎮化率。按照市民化的標准,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大約被高估了10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經濟時報:社科院近日發布的2013《城市藍皮書》認為,中國真實的完全城鎮化率僅42.2%,而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2.6%。兩個數據相差10.4個百分點。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數據差?
魏後凱:這兩個數據表示的是不同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論。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的2012年城鎮化率已達到52.57%,該數值表示的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而《城市藍皮書》中提到的42.2%,是嚴謹的、完全能夠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完全城鎮化率。
城鎮戶籍人口即可以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人口。而沒有城鎮戶籍的人口即不能跟城鎮戶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購房、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
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市民化的過程,是變農民為市民的過程。從市民化的角度看,不能單純地將所有進到城鎮里的人都統計為城鎮人口,因為這類人群沒有享受城鎮市民的待遇,所以呈現的數據也是不完全的城鎮化數據。
2012年全國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有35.29%,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跟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相差大概17個百分點。這17個百分點則包含了沒有完全市民化的人群。若按城鎮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平均為40%推算,中國真實的完全城鎮化率只有42.2%,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0.4個百分點。這表明,按照市民化的標准,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大約被高估了10個百分點左右。
城鎮化水平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城鎮化的水平自然也會提高。現階段,我國城鎮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而在於城鎮化的質量太低。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為自己設定城鎮化率的目標值,並且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是越高越好嗎?對此你怎麼看?
魏後凱:當前,確實有很多城市開始設定城鎮化率的目標值,但這最終也只是起到一個參考作用。城鎮化水平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城鎮化的水平自然也會提高。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不可盲目地與美國、歐洲等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亦不能要求西部地區與北京、上海大城市呈現同樣的城鎮化率。
現階段,我國城鎮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也不在於城鎮化速度的快慢,而在於城鎮化的質量太低。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是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當然,城鎮化的速度也並非越快越好。我認為城鎮化的速度需要有「五個適應」。第一,城鎮化速度的快慢要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第二,城鎮化速度要跟經濟工業化的階段相適應;第三,城鎮化速度應該跟區域的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第四,城鎮化速度應該跟城鎮的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的容量相適應;第五,城鎮化速度要與就業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因此,城鎮化的速度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發展速度若過快,超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將會出現過度城市化的問題。目前,存在過度城市化問題的城市有很多,比如拉美地區、印度、蒙古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以後,沒有就業崗位,形成大量貧民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但城鎮化發展速度若太慢,水平太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工業化相差太大,也會產生很多問題。
實際上,歸根結底,城鎮化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必須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所以,我國未來的主要問題還是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⑵ 2012年無錫城市化率將達到多少

城鎮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區域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體系較為完備,城市管理機制和網路進一步健全,中心城市綜合功能顯著提升。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達到80%左右。

⑶ 中國2012城市排名

中國2012年城市GDP排行榜:
排名 城市 2012年GDP 較2011年增長率 (省、直轄市)
1、 上海市 19500.00億元 增長 8.0% (滬)
2、 北京市 16000.00億元 增長 8.0% (京)
3、 廣州市 12380.00億元 增長11.0% (廣東1)
4、 天津市 11300.00億元 增長16.5% (津)
5、 深圳市 11000.00億元 增長10.0% (廣東2)
6、 蘇州市 10500.00億元 增長12.0% (江蘇1)
7、 重慶市 10000.00億元 增長16.7% (渝)
8、 杭州市 7000.00億元 增長10.0% (浙江1)
9、 無錫市 6900.00億元 增長11.5% (江蘇2) 
10、成都市 6800.00億元 增長15.0% (四川1)
11、佛山市 6613.00億元 增長12.0% (廣東3)
12、青島市 6600.00億元 增長--.-% (山東1)
13、武漢市 6500.00億元 增長12.0% (湖北1)
14、南京市 6140.00億元 增長12.0% (江蘇3)
15、大連市 6100.00億元 增長14.0% (遼寧1) 
16、寧波市 6000.00億元 增長10.0% (浙江2)
17、沈陽市 5950.00億元 增長12.6% (遼寧2)
18、長沙市 5600.00億元 增長14.0% (湖南1)
19、唐山市 5400.00億元 增長11.3% (河北1)
20、煙台市 3620.64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12.5% (山東2)
21、鄭州市 4900.00億元 增長13.0% (河南1)
22、東莞市 4735.00億元 增長11.1% (廣東4)
23、濟南市 4400.00億元 增長10.5% (山東3)
24、泉州市 4270.00億元 增長13.5% (福建1)
25、南通市 4100.00億元 增長12.0% (江蘇4)
26、長春市 4040.00億元 增長15.2% (吉林1)
27、哈爾濱市 4000.00億元 增長12.5% (黑龍江1)
28、石家莊市 4000.00億元 增長12.0% (河北2)
29、西安市 3800.00億元 增長14.9% (陝西1)
30、大慶市 3737.00億元 增長12.0% (黑龍江2)
31、福州市 3705.00億元 增長13.0% (福建2)
32、濰坊市 2615.45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11.2% (山東4)
33、常州市 3600.00億元 增長12.0% (江蘇5)
34、徐州市 3600.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6)
35、合肥市 3600.00億元 增長16.0% (安徽1)
36、溫州市 3337.14億元 增長9.5% (浙江3)
37、淄博市 3280.00億元 增長12.0% (山東5)
38、紹興市 3200.00億元 增長--.-% (浙江4)
39、鄂爾多斯 3000.00億元 增長--.-% (內蒙古1)
40、包頭市 2150.85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15.6% (內蒙古2)
41、濟寧市 2820.00億元 增長11.0% (山東6)
42、邯鄲市 2800.00億元 增長--.-% (河北3)
43、東營市 2057.58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12.8% (山東7)
44、鹽城市 2760.00億元 增長13.0% (江蘇7)
45、台州市 1951.79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8.6% (浙江5)
46、洛陽市 2723.00億元 增長12.8% (河南2)
47、臨沂市 2700.00億元 增長12.0% (山東8)
48、嘉興市 1871.96億元(前三季度) 增長11.0% (浙江6)
49、揚州市 2630.00億元 增長12.0%(江蘇8)
50、南昌市 2610.00億元 增長13.0% (江西1)

⑷ 城市化率的中國的城市化率

200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36%。
2003年,中國城市人口總量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51個國家中居第107位;中國第二、三產業就業量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2個國家中居最後一位。綜合比較,中國城市人口呈現雙重性:中國城市人口總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標居第70位。
2006年全國城鎮人口57706萬,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2006年東、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別為54.6%、40.4%和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這三個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100%。城市化達到90%以上的城市已達到8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較低的是貴州和西藏,分別為27.5%和28.2%。2009年,城市化率已達46.6%,2010年達到47.5%。
根據聯合國的估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86%,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2.9%。
根據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末,從城鄉結構看,城鎮人口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145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個百分點。2011年末,城市化率達到51.27%。
2012年10月31日,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顯示,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 由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主持,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領銜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31日在北京發布。這份繼2009年之後專門研究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四部年度報告稱,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必將引起深刻的社會變革,在中國發展進程中是一個重大的指標性信號。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介紹說,新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歷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發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發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滯發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復發展、1985-1991年城市化穩步發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發展等6個階段。
該報告還揭示指出,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存在五大戰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國的城市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所對應的非匹配;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明顯地表達出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的非規整;三是中國的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農村、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四是中國的城市化偏重城市發展的數量和規模,忽略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呈現出粗放式生產的非集約;五是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解決如何進入現代管理制度、消除城市病的非成熟。
根據「城鄉發展動力」、「城鄉發展質量」、「城鄉發展公平」指數計算,《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還給出中國內地50個代表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成都、廣州、蘇州、重慶、杭州、無錫位居前10名。

⑸ 中國城市化率速度在上升嗎

近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方正證券公司協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十九次月度例會召開。本期會議主題為"大都市圈發展戰略與政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國在會議上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的主要成績都是工業化帶來的。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下一步就是城市化,城市化階段也已經來了,以後的增長模式一定會變,而這個拐點在2013年已經發生了。

徐建國認為,房地產作為城市的重點行業和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清楚顯示2013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元年。他說,2013年以前各種城市價格統漲, 2013年以後是一線大漲,二線小漲,三線幾乎不漲,這是中國房地產價格的規律。2013年以前,因為工業化驅動,任何地方都會帶來生產、收入,帶來房地產繁榮,而現在小城市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如果再建下去,幾乎就是純粹的浪費。

徐建國表示,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經濟結構的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在2013年已經開始了,從出口結構、消費結構、生產結構,服務業佔比、消費佔比的變化都可以看出來。

社會在發展,城鎮化也在加速。

⑹ 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是多少要權威數據

2012年2月2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比例達到了51.3%。這個城市化率是按照全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計算得到的,如果按照城鎮非農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的話城市化率應該要低於51.3%。

⑺ 美國城鎮化率多少了,我國大陸城鎮化率多少2012年

這是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人口普查10年一次,2003年沒有相關資料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該公報依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對中國人口總量、人口增長率、家庭戶均人口數、總人口性別構成、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各種受教育人口數和城鄉人口構成等,進行了簡要公告。隨後,2001年4月2日,國家統計局又發布了第2號《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將快速匯總的人口地區分布數據進行了公布。2001年6月,中國統計出版社又結集出版了這些數據。隨後出版的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匯總的數據。 本文利用這些已知的數據資料,再結合學術界對中國人口狀況的認識,對中國當前的人口狀況進行綜合的分析。 一、中國的人口總量 在「五普」公布中國人口總量的可靠數據之前,國外某些學術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曾經對中國的人口總量持有疑慮,認為由於存在漏報等問題,中國大陸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中國的一些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中國大陸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包括250萬現役軍人在內)。這就解除了國外學術界及國內某些學者的疑慮,也證明了計劃生育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口出生率的抑制。可以說,除國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人力資本和教育費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陸進行人口普查的前後,香港、澳門和台灣也相繼公布了當地的人口數據。其分別為: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現有人口數為678萬;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門現有人口數為44萬; 台灣當局於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國台灣省和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數為2228萬; 所以,2000年年底中國的人口總量應是大陸人口、香港人口、澳門人口、台灣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萬人。 自1998年開始,中國大陸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下降到了10/‰以下,為9.53‰。1999年進一步下降到了8.77‰。因而,即使將中國大陸200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估計為8‰,那麼,在2000年的126583萬人的基礎上,當仍然凈增加1000多萬人口。所以,中國大陸在2001年年底的人口總量大約為127600萬人左右。 三、中國大陸人口構成的變化 1、 性別構成 從性別構成上來說,中國大陸男性人口一直稍多於女性人口。國際上一般以100個女性所對應的男性的比值來檢視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性別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國當前的人口性別比為106:74,男性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較「四普」有少許增長。中國當前並不存在總體意義的婚齡人口性別比的失調問題。但由於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局部婚齡人口的失調卻是存在的。比如說農村的某些山區,由於婚齡女青年向城市的流動,就出現了這些地區男性婚齡人口擇偶的困難現象。 2、城鄉構成 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了36.06%。1990~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年均增加大約1個百分點。 從「一普」到「四普」,中國鄉村人口的數量在凈增加。但自「四普」之後,鄉村人口的絕對數量卻開始減少,這表明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速度加快了,也表明中國城市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增加了。自2000年開始,中國部分大城市和絕大多數的中小城鎮,開始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到2001年年底,中國各大城市,基本都對原有的戶籍制度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寬了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戶口的政策限制。戶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中國未來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更加加快。 3、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構成 中國人口的文盲率到2000年的「五普」時,已經降低到了7%左右。把文盲率降低到7%左右是中國一件大事。而且,因為現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中國新生人口中的入學率基本已經達到了99%以上,所以,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中國的文盲率將越來越少。 雖然2000年中國總人口文盲率已經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個不同地區的文盲率卻存在顯著的差異。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文盲率較低,絕大多數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文盲率卻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於在32.50%左右。其他如青海、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 4、中國人口的民族構成 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佔大陸總人口的比重為8.41%,只比1990年「四普」的8.04%增長了0.37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的增長意味著民族構成中漢族人口增長速度的放慢。 三、勞動力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構成 2000年人口普查還表明,中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達到了70.15%。所以,中國現在正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紅利」時期。但決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因為在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年份出生的那些人正處於就業大軍之中。勞動力人口的增多意味著對就業崗位的需求在增長。倘若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勞動力人口增長之所需,那麼,失業將長期困擾21世紀初葉的中國。 另外,2000年人口普查還給我們以新的警示:當前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已經超過了城鎮,農村為7.35%,城鎮為6.30%。這就是說,原來那種對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高於農村的認識,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人口的流動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來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這在給城市帶來新的活力的同時,也給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帶來了促動。按地區和城鄉分的年齡構成統計表明,越是城市化速度快的省份,其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就越快,其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也程度不同地表現得較高。比如說,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浙江、重慶這7個省(直轄市)自1990年「四普」以來的城鎮化速度最快,而相應地,其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水平也高,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的百分比差也就越大。 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已經使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凸現了出來。2000年11月「五普」表明,上海鄉村的老齡化水平已經達到了13.73%、浙江達到了10.51%、江蘇達到了9.73%、山東達到了9.15%、北京市達到了8.35%、重慶市達到了8.04%。 四、中國大陸家庭戶規模變小 總體上來說,中國大陸的家庭戶人口規模在逐漸變小。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動率的加大、離婚率和婚齡人口未婚率的增加,都會促使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但在中國家庭戶規模的縮小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當應該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因為正是在人口迅速增長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家庭戶人口規模的平均數到達峰頂,並開始下降。 依據2000年的「五普」數據,從總體上來說,農村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較城鎮家庭要大。全國總計城鎮戶均人口規模為3.1人,農村平均戶均人口規模為3.65人。這就是說城鎮單身家庭、無子女家庭和只有一個子女的夫婦家庭,已經將家庭戶均規模降低到了比較低的水平上。從發達國家現在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來看(如美國和加拿大等),其戶均人口規模也在3人左右。這就是說,城鎮家庭戶均人口規模已經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中國農村的家庭戶均人口規模雖然大於城鎮,但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督使之下,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其還有下降的空間。

⑻ 中國2012年各省份城市化率排名

這個沒有人能回答。 不過可以從各地公布的年報來比較。 一個城市的城市化率就是100%.個人觀點:如果一個城市有10%的人口從事農業60%的人口從事服務業,30%的人口從事工業。這樣的城市就是完美的。 各個階段他們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如果該地區從事工業和農業人口數量太大,即便都集中住在一起,也不能說是城市化水平高。繁華的城市應該有一個相對自然合理的人口職業分布。否則,這樣的城市發展會出現大量問題。歷史上衰落的名城大概就如此。 某一種主要因素可能是城市興起的原因,但維持其發展的就需要多種因素。人為製造城市是以掠奪其他地域發展為前提的。

⑼ 中國城鎮化率

我國城鎮化率升至58.52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說,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內需,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提高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統計顯示,與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5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10165萬人。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於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為2.71。
專家認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距離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也意味著巨大的城鎮化潛力,將為經濟發展持續釋放動能。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說,城鎮化率提升將帶來技術進步和效率改進,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強勁增長,也更容易實現包容和普惠的經濟增長。要借鑒國際經驗,走一條能帶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續城鎮化道路。
毛有豐說,一般認為,城鎮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過程為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再考慮到目前我國城鎮化率中包括了1億左右的常住城鎮的農民工,以及城市基礎設施質量、人均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國城鎮化進程所蘊含的經濟增長動力將更大。

閱讀全文

與2012上海城市化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菜花玉理財 瀏覽:592
中國外匯美元儲備 瀏覽:977
龍一食品股票 瀏覽:917
柳州理財公司 瀏覽:926
智遠理財財富管理計劃 瀏覽:486
三元以下的股票有幾只 瀏覽:545
芬香有融資嗎 瀏覽:863
股票杠桿率怎麼算 瀏覽:144
4萬塊錢如何理財 瀏覽:453
華銳金融融資 瀏覽:728
中信利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329
君融資訊 瀏覽:488
旭升融資 瀏覽:178
非營融資 瀏覽:104
四川大決策推薦股票 瀏覽:186
盛宣懷信託 瀏覽:845
純政信信託 瀏覽:17
信託自營部 瀏覽:323
浦發信託買 瀏覽:89
黃金產業增值稅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