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國內外形式分析

國內外形式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21 11:21:42

㈠ 中國當前形勢分析,只要好的方面的。

經濟來上,宏觀來說,在全球舉足自輕重,第二大經濟體不容置疑,盡管放緩了速度,那是關鍵時期的必要轉型升級。
從國內來說,國家在千方百計地穩定民生、加強金融改革,溫州、麗水試點都看到的國家的決心。物價上漲終究是不可避免,只是上漲的幅度能不能讓人接受。隨著政府開放的決心越來越大,因而我們才能看到這樣多復雜的情況,能夠全面真實展示在我們面前,比如貪腐、比如食品安全,一些制度缺失。也因此能夠,加快政府的行政效率,促進相關的制度健全。試想偌大的國土,穩定是第一的,肯能局部會有很多不和諧的的現象,那一定是暫時的。
國土安全來說,個人覺得,不會有大的動亂,但是我們該適時展現國威軍威了

㈡ 國內外形勢大家分析用四字成語怎麼表示

變幻莫測
biàn huàn mò cè
【解釋】變幻:變化不可測度。變內化很多,不能預料。

【出處】唐·韓愈《容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於氣候、政治風雲、命運等。一般作謂語、定語。

㈢ 分析中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形勢

一、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二、大國關系在合作和斗爭中,繼續回保持穩定發展。

三、中國答周邊地區形勢基本穩定,但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四、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傳統大國相對衰退的步伐進一步加劇,新興大國加速崛起。但新興大國之間的矛盾相對於傳統大國之間的矛盾而言,較為突出。

五、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威脅。

六、南北矛盾繼續並將長期存在。

七、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繼續加速。

八、區域性合作組織成為潮流。

九、中國在當今世界可以大有作為。

㈣ 中國現在國內外形勢怎麼樣哪位大神分析下

分析不敢當,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國際形勢,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因為家底厚實了不少。地位高話語權相對就提升了,所以中國可參合的國際事務越來越多,但是作為一個大國,給國人的形象卻比起他的國際地位要感覺軟了許多,比方說,美國對台軍售,南海問題,藏 南問題,工夫全在嘴上了,少有實際行動。不過這也難為國家了,因為首要問題是發展。

國內,第一大弊端,貪官可恨!由於是一 黨 專制,相對來說容易滋生貪官!當然這種制度也有他的好處,首先能確保政策的延續性,我只是就事論事而已,中國贓官太多!官場風氣亟待整肅!長此下去,一層層腐化下去,最終也就無葯可救了!另外,分裂勢力管制不力,自己國內尚且有囂張的分裂勢力如何去收復被人霸佔的領土,當然,這種分裂勢力要想根治不是說出動多少部隊殺多少人能夠解決的,需要首先從文化上尋求與少數地區民族的認同感,從而徹底消滅分裂勢力的溫床。此外,改革開放是經濟開放,而不是思想改革開放,最近的扒 褲門等等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前衛思想過度泛濫造成的,而這種思想從哪來的?不用多說了。前衛我本人不反對,個性也算是人的一種天性,性也是人的本能,開放適度也可以接受,但是幾者融合在一起就叫F J,為什麼這種潮流在興起前沒有採取相應疏導教育?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感謝聽我啰嗦哈

㈤ 請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

美國進一步擴大優勢,北美獲益不少(加和墨),日本緊隨其後.歐洲疲軟.由於日本美國帶動,亞洲各國新興,但底子薄,根基不穩.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大部分水深火熱.

㈥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6)國內外形式分析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㈦ 急求一篇關於國內外形勢的論文

2007~2008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摘要:2007年和2008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2003年開始的快速增長期,但由於房地產市場降溫和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增長勢頭略有放緩。按照IMF的最新預測,2007年和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為5.2%和4.8%。同時,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擴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此外,世界貿易增長高位趨緩、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保持高位,美國貨幣政策已經從適度偏緊向中性偏松調整,全球通脹壓力依然存在。

關鍵詞:世界經濟 2007年經濟預測 經濟形勢分析

一 世界經濟繼續平穩較快增長

2007年第二季度開始,受美國經濟減速和次級債問題的波及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出現回落態勢。但從整體看,世界經濟仍處於快速增長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世界經濟在擺脫新經濟泡沫破滅帶來的經濟衰退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後,即將連續5年保持4%(按PPP方法核算,下同)以上的增速,世界經濟發展正處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過的高增長時期。根據IMF 2007年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的最新預測,2007年和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為5.2%和4.8%,繼續快速增長。

經濟增長速度的區域差異擴大,根據IMF的秋季預測,2007年和2008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2.5%和2.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分別為8.1%和7.4%,分別比春季報告上調了0.6個和0.3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上調的主要原因。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增長預測被大幅下調,2007年和2008年經濟增長率都將為1.9%,比春季報告分別下調0.3個和0.9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在「金磚四國」,以及轉軌國家乃至中東、拉美等部分國家經濟大幅增長的帶動下,日益拉大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步伐。2007年和2008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分別從8.8%和8.4%上調為9.8%和8.8%。中東歐、中東、西半球,包括中、印、俄等國的經濟增長預測都不同程度上調。伴隨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這些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度提高。

受住房市場降溫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於2006年第二季度開始明顯減緩。2007年第一、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按年率計算分別為0.6%和3.8%。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雖然高於預期,但主要受益於私人國內投資和出口增長,而個人消費支出的貢獻大幅下降,成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隱憂。抵押貸款危機開始波及整個金融市場。住房投資下降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同時將可能影響相關就業需求,並影響到居民信貸和消費,如果這樣,就會影響實體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將會擴大。雖然房地產市場很快復甦希望不大,但房價跌幅有限,表明供求未完全失衡,還不至於發生崩潰。同時,高能源價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通脹壓力溫和。目前,美聯儲調控政策重心已轉向金融市場,只要調控得當,美國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增長態勢。

雖然次級債風險也波及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但經濟增長沒有受到美國經濟增長減慢的嚴重影響。與過去經濟增長主要由出口帶動不同,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投資和私人消費。同時,歐元區就業持續改善,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率連續數月維持在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目標下。2007年第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速度出乎意料地明顯放慢,環比僅增長0.3%,遠低於第一季度的0.7%,是自2005年初以來的最低增速,預示歐元區本輪經濟增長周期已經達到波峰。2007年和2008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預計為2.5%和2.1%,德、法、意等主要國家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2006年以來,得益於較為旺盛的地區及國內需求,日本經濟增長出人意料。10多年來致使日本經濟萎靡不振的通縮壓力正得到緩解。但仍是日本經濟恢復的一個風險。2007年以來,經濟增長減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私人消費減弱,由於出口增加,企業收益維持在較高水平上,設備投資需求依然旺盛,加之由於個人收入在緩慢增加,個人消費也處於良好狀態,經濟形勢仍基本穩定。2007年和2008年日本經濟增長率預計為2.0%和1.7%。

雖然次級債危機爆發增大了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但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平穩較快發展仍是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徵。

首先,支撐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性條件沒有變化。從2003年起的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源於支撐增長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進步提高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潛力。經濟全球化使傳統製造業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擴散,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發達國家已度過了產業轉移初期出現的產業空心化艱難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環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產業和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雙贏」的局面。

其次,貨幣政策已經從適度偏緊調整為中性偏松。各國的宏觀調控手段日趨成熟,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更加靈活和務實,能夠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而積極進行調整,有益於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2008年8月份以來,為了解決次級債帶來的流動性匱乏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等迅速向市場注了大量的流動性,美國還將貼現率和聯邦基準利率降低了0.5個百分點。美國的貨幣政策是全球貨幣政策的風向標,美國降息雖不意味著其他國家也會馬上跟隨美國降息,但全球的加息周期行將結束,全球貨幣政策開始從適度偏緊調整為中性或中性偏松,這有利於穩定金融市場,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再次,次級債危機的爆發使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加大,但不會嚴重危及世界經濟。據估計次級貸款總值約7500億~12000億美元,通過抵押擔保證券(MBS)、擔保債務憑證(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級貸款被證券化,並被美、歐、日等國的基金和銀行所持有,風險在全球范圍內被分散。按照目前的次貸違約情況,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估計貸款損失約為500億~1000億美元,穆迪估計損失為1130億美元。當然,次級債危機的影響會從金融部門向實體部門擴散,房地產價格繼續下跌也會影響美國消費增長,並導致次級債問題有惡化的可能。

二 世界貿易增長高位趨緩

2006年全球貨物貿易額達到11.9萬億美元,幾乎比2002年增長了一倍。世界貿易增長持續高於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使得世界貿易額與全球GDP之比持續上升,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傳統製造業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以及世界貿易體制的完善,給世界貿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貿增長持續超出預期,有力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另一方面,世界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擴大了貿易需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內需持續擴大是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根本性基礎動力。近年來世界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特別是美日歐,以及澳大利亞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國際貿易增長注入了活力。

2007年以來,盡管總體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高於預期,但是發達經濟體增長逐漸放慢,會使一些國家需求增長趨緩,預計這一趨勢在2008年還將延續。從進口需求來看,2006年,美國以美元計價的貨物進口額增長率為10.7%,繼續成為促進世界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2007年以來,美國進口增長明顯放緩,上半年僅增長4.3%,7、8月份分別增長4.8%和2.4%。歐元區2007年第一、二季度進口分別增長5.4%和4.1%,7月份增長11.7%,也比2006年13.4%的增長明顯放慢。按照IMF的預測,2007年和2008年世界貿易將分別增長6.3%和6.9%,比春季預測分別下調了0.9個和0.8個百分點,增幅遠低於2006年世界貿易9.3%的增長。
三 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保持高位

在世界經濟增長步伐持續較快的帶動下,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對原材料和能源等初級產品的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國際市場商品價格2002年開始從谷底回升以來呈持續上揚走勢。近年來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產量或供應增長慢於需求增長。美國經濟迅速增長使住房市場興旺,導致對建材等基礎材料需求增長。亞洲、特別是中國2003年以來對煤炭、有色金屬和石化產品需求也有較大增加,對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有一定支持。其次,受罷工、生產事故以及政治局勢等一些臨時性突發因素的刺激和影響,引起市場對供應減少或中斷的擔心,價格因而屢呈激漲並不斷保持在高位徘徊。第三,原料或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產品價格的提高。第四,美元匯價走軟,導致以美元計算的商品價格有所上浮。

2007年以來,除8月之外,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繼續呈逐月上漲態勢。按照世界銀行數據,2007年9月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比8月上漲6.0%,同比上升19.2%,比2006年12月上漲18.0%。其中,非能源產品價格比8月上漲0.2%,同比上升12.0%;能源產品價格比8月上漲8.6%,同比上升22.5%。同時,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輪番結構性上漲的態勢更為明顯。2006年之前一些上漲幅度較大的產品價格走勢相對平穩,而部分食品、飲料、金屬礦產品和能源價格漲勢較猛。農產品當中,魚肉、橄欖油和糖價下跌,而小麥、玉米、大麥、大豆、棕櫚油、椰子油、羊毛等主要農產品截至9月末比上年底的價格漲幅都在30%~70%以上,咖啡、橡膠等產品同期價格漲幅接近20%。值得注意的是,大米、部分油類、豬肉、魚類、糖、飲料、木材、棉花、皮革等價格仍然處在相對低位。金屬礦產品價格整體上已處在高位,其中鉛、錫、鈾等價格大幅上漲,而前期價格已較高的銅、鐵礦石漲幅平穩,鋁、鋅、鎳等價格下降。近年來能源價格是漲幅最大的,特別是原油。1~9月,原油、煤炭價格分別同比上漲24.1%和41.2%,而天然氣價格下跌2.4%。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一路上漲,連續創出新的歷史高位。截止到10月16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盤中最高沖至每桶87.97美元,為22年來的最高價(見圖1)。中東局勢緊張、供應吃緊、需求預期走高以及美元貶值等多重因素是油價持續創出新高的支撐力量。

閱讀全文

與國內外形式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產品中融 瀏覽:501
股票賣出時是時時價格么 瀏覽:207
建信新型戰略產業發展基金 瀏覽:690
投資十萬股票 瀏覽:601
桂林銀行貸款產品 瀏覽:129
支付寶股票型基金是什麼 瀏覽:86
融資約束門檻 瀏覽:795
華電融資 瀏覽:372
唐山港基金持股 瀏覽:608
靈寶貸款 瀏覽:445
存入理財通100元每天收益是多少 瀏覽:621
一心轉債價格 瀏覽:261
消費貸款分期還款計算器 瀏覽:355
陽谷華泰的價格 瀏覽:333
恆峰實業股票 瀏覽:741
為什麼很多價格都是99 瀏覽:136
興業銀行房地產貸款有哪些項目 瀏覽:724
為什麼股票會出現低開 瀏覽:855
無錫理財網 瀏覽:216
股票概率學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