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gdp與中國股市的反方向變動解釋
您看過關於GDP的笑話嗎?兩個人打賭,猜對了贏1000,甲贏了,得到1000,第二次乙贏了,把輸版的1000贏回來了。實權際上兩個人不輸不贏,但是如果計入GDP的話,是增長了2000。經濟發展要依賴實體經濟,製造業,那才真的是發展。
中國最賺錢的行業是銀行和房地產,資金在這兩個行業上轉來轉去,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銀行把錢借給房地產,房地產再抵押從銀行借錢。這是經濟在發展嗎?一幢房子50萬,從一個人手裡賣到另一個人手裡,這人再60萬賣出去,這是發展嗎?
中國現在不是要改革嘛,說是調結構,就是改變這種資金空轉的現狀,把錢投資到實體經濟上來。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沒錯,搞實體的都沒賺錢,股市怎麼漲?
❷ 中國股市相當於哪些國家的gdp
彭博數據顯示,中國股市總市值在11月27日已增至4.480萬億美元。
根據2013年的世專界GDP排名來看,排名第3的日屬本的名義GDP是:5.997萬億美元;排名第4的德國的名義GDP是:3.373萬億美元;中國股市市值在日本和德國的GDP之間。
❸ 我國股票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多少是合理的
巴菲特提出一個判斷市場估值高低的原則:市場總市值與GDP之比的高低,反映了市場投資機會和風險度。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率在70%~80%之間,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由於美國和英國大量的國外上市企業,他們股票總市值佔GDP高位常常在150%以上,屬於高位區域。所以當比率在70%~80%之間,就是低谷區域了。大致相當於高位的一半的位置。
目前我們3000點的位置,大概這個比值是70%,是不是就低估了呢?
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的股票市場不僅沒國外企業,國內的許多優秀企業都跑到國外上市去了。2000年這個比值最高只有48%;05年最低的時候這個比值只有17.7,07年最高有127%;08年最低的時候又降到43%,今年6月15日的時候,比值又變成110%。發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國家核心的企業多數已經上市了在這幾年中。
按照最近目前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對比來看,最高值與最低值應該在0.4-0.5的樣子,考慮到從前兩年開始,又有一批股票上市,我們把比值提高一些,大概在0.45-0.55,或者0.5-0.6。所以按照巴菲特的理論,在中國的具體情況這個比值應該是45%~60%之間,取中位數,同樣也是對比美國,大概就是gdp的一半的位置50%的樣子吧。對應的點位是2400點的位置。
❹ 為什麼中國的股市和gdp並不是同步上漲的
股市這種事物是歐美思維的產物,在中國就有中國特色,美國股市與經濟直接掛鉤,也有版的國家的股市不規范權,像南美國家的股市,不是所有股票市場都規范的,中國的不規范就變成了一種范,較中國特色,但能起到融資作用,為企業提供融資,也就能為國家經濟做出貢獻,也就有股市相應的功能了。
希望您能採納。
本人在新浪有微博 騎牛拱豬 內容圍繞當日A股走勢及個股追蹤,如果有疑問您可以關注一下。內容由繁至簡,白話描述問題,對散戶股民幫助較大。前期看好亞太股份,現已經連續漲停,上交易日入蘇寧雲商漲停 並看好6隻各股多隻漲停和8%,希望收聽。
❺ 中國股市和GDP
中國股市非常不成熟,只是個大眾賭博機,了解了就少參予了,只專剩跌了。
屬GDP增速很快,那是數據,可看到的是多了幾輛車、幾棟房、幾條路,看到最多的是多數低端產品物價翻倍,造成GDP數據大漲。
這樣一來,銀行放的大量貸款不願投到實體企業中,政府的大量投資沒有好好地用到項目中,居民和機構的大量資金既不願投到實體企業中,又不願投到股市中,造成經濟無實質發展的局面。
❻ 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怎麼計算
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抄總值比率,即以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除以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所得的比率。
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巴菲特分析股市和國民經濟關系的一個定量分析指標,其計算即以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除以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
巴菲特對這個指標的涵義的理解是,長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的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如果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落在70%到80%之間,進場購買股票可能會很有利。不過,運用巴菲特的這一股市分析指標,長期投資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投資卻未必有利可圖。短期內股市波動無法預測,沒有人也沒有什麼指標可以預測得准。
❼ 中國股市的市值與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是多少
中國股市的市值在07年一度達到20萬億元多,現在縮水了,2008年年底時滬深股市總市值為12多萬億元。
而我國08年的GDP為300670億元。
市值佔GDP的比例大概是在40%左右。
❽ GDP與股市,與股價
一、兩個概念
GDP:國際上通用的量化宏觀經濟的數據,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一般教科書給它下的定義是:一年當中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值。
這個定義中值得注意的概念是最終產品,最終產品是相對於中間產品而言的。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的。比如說,做衣服用的布就是中間產品,而衣服就是最終產品。
證券化率:滬深兩個證券市場的總市值與GDP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個國家證券市場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衡量股市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大師的標准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認為,雖然證券化率作為分析工具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只選擇一個指標來判斷任何時刻市場的估值水平,它可能是最好的指標……當該比值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時,就應當被視為一個嚴重的警告。
巴菲特說,就美國市場而言,如果證券化率降到70%-80%的區間,就比較適合買入。如果證券化率逼近200%時你再買入,就是在玩火。
巴菲特這樣說的確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美國股市在2000年崩盤的時候,上市公司總市值約佔GDP的190%,日本1990年年初股市崩潰的時候,上市公司總市值也佔到其GDP的180%。
三、我國的情況
2007年8月9日收盤後,滬深兩市總市值達到21.14萬億元,而2006年我國的GDP總量是21.09萬億元人民幣。這是滬深兩市總市值首次超過GDP總量,也就是說,這一天,我國的證券化率首次超過了100%,當天上證指數是4,754點。按照巴菲特的觀點,這個點位證券化率100%,風險並不大。
2007年,中國GDP總量為246619億元,截至昨天,2008年5月19日,深滬兩市總市值為190113 46593=236706億元),證券化率為96%。如果2008中國GDP增長10%,則動態證券化率為87%。2007年10月16日,股市達到最高點6100點,當日深滬總市值為34.92萬億元,當日證券化率為140%。
假設中國股市和美國不同,證券化率逼近150%股市就要崩潰,那麼按照比率,中國股市證券化率降到60%以下才有投資機會,對應的點位大致是2600點。
當然,這是指的整個市場,不是說滬指到了2600點的時候才能買股票,相信任何點位都有低估的股票,和值得投資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