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與射電望遠鏡相關的上市公司

與射電望遠鏡相關的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2023-02-13 03:14:05

⑴ 中國天眼是誰投資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是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採用我國科學家獨創的設計和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穩定而獨特的地形條件建設一個高靈敏度的巨型射電望遠鏡。

一、中國天眼在哪裡?

中國天眼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二、中國天眼有什麼用?

1、意義價值

(1)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設將推動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它的建設與運行將促進西部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符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2)FAST的天線口徑為500米,將是國際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提高約10倍。如果天體在宇宙空間均勻分布,FAST可觀測目標的數目將增加約30倍。與美國Arecibo300米望遠鏡相比,FAST靈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20°天頂角的工作極限,限制了觀測天區,特別是限制聯網觀測能力。可以預測FAST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並將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課題,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中心。

2、應用價值

(1)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2)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3)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4)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⑵ 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判斷及「十四五」發展建議

在諸多有利政策支持下,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充分發揮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引擎作用。同時,產業發展呈現出重點領域發展壯大、新增長點涌現、創新能級躍升、競爭實力增強等諸多特點,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但是,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內外環境,需要在產業布局優化、創新能力提升、發展環境營造、國內需求釋放以及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採取更加科學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從而推動產業進一步壯大發展。

一、「十三五」以來發展形勢特徵

(一)產業快速發展,新動能作用強勁

1.發展規模質量齊升

「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新動能作用不斷增強。工業方面,2015-2019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0.4%,高於同期規上全國總體工業增加值4.3個百分點。2019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8.4%,高於同期規上全國工業總體2.7個百分點。服務業方面,2015-2019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15.1%,高於同期全國規上服務業企業總體約3.5個百分點。2019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到12.7%,高於同期規上全國服務業企業總體近3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不斷涌現,產業持續增長引擎帶動作用明顯。2019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佔有29個席位,數量較2015年增加11個。據國家信息中心對上市公司數據分析顯示,截至2019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上市公司總體的43.4%,較2015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其中,營收規模達到百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達到151家,較2015年增加80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總數的比重由2015的6.2%提升到2019年的11.1%,頭部企業規模及質量持續提升同時,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益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達到7.2%,高於上市公司總體(非金融類)近1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在總體經濟利潤狀況不佳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利潤率達到5.9%,仍處於較高水平。

2.新增長點不斷涌現

一是前沿技術領域跨越發展。「十三五」以來,一些前沿領域出現爆發式發展,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產業跨界趨勢愈加明顯。2019年全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1.3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佔GDP的比重達到34.8%,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較「十二五」顯著增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伴隨著人工智慧政策不斷落地,技術應用商業化進程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2019年底,全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的規模超過510億元,人工智慧的企業數量超過2600家,人工智慧應用催生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地涌現。同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變革。

二是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在空天海洋、信息網路、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培育發展了一批戰略性產業。同時,通過大力發展新型飛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業平台和空天一體化觀測系統,著力構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聯網,加快發展合成生物和再生醫學技術,加速開發新一代核電裝備和小型核動力系統、民用核分析與成像,積極布局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打造形成了未來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優勢。

三是平台經濟發展迅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平台經濟迅猛發展。例如,網路視聽平台高速發展,2019年全國視頻預付費會員用戶預計增長至2.5億以上;共享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市場交易金額達到8.1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1.3倍,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800萬人;2019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預計超過30萬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近8成;一些新興平台如豬八戒網、喜馬拉雅FM、騰訊雲、拼多多等交易額同比實現成倍增長。

3.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一是重要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量、新能源 汽車 產銷量、智能手機產量、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核電、光伏、高鐵、互聯網應用、基因測序等領域也均具備世界領先的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

二是領軍型企業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地位和市場影響。2019年,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創新引領型巨頭企業均入圍世界500強,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的數量為「十二五」末的近3倍。2019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為206家,數量同樣為「十二五」末的近3倍。

三是在總體上已經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支撐。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工業行業累計出口交貨值6.0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對我國外貿出口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就達到了67.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累計出口交貨值5.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88.5%。

4.投資信心保持高位

社會 資金對於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保持了較高投資信心,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萬億,2015-2019年投資額年均增速為10.4%,高於同期全 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3.8個百分點。2016-2019年,共有48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A股融資上市,共募資3457.4億元,占同期A股IPO募資總額的44.9%;同期,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獲得風險資本投資額(PE/VC)近3萬億元,占風險資本總投資額的7成以上。截至2019年末,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募資總額將近760億元,參股設立基金總規模近2000億元,支持創業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

(二)政策環境優化,取得發展新成效

1.產業支持政策體系愈發健全

從國家到地方層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支持體系得到不斷完善,推動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愈發健全。一是細分領域戰略規劃陸續編制印發。國務院和相關部門先後出台近20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密切相關的頂層政策文件,涵蓋整體目標、創新環境保障和具體發展舉措等,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領域八大行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規劃支撐。二是重點地區產業促進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全國主要省市均制定並發布了加快推動本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政策文件,同時因地制宜,頒布了若干推動本地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三是一批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自《「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發布以來,相關部門積極推動有關重大工程落地實施,並取得積極進展。初步統計,發展改革委、 科技 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近30個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40餘項支持重點工程的政策性文件,圍繞重大工程,相關部門積極實施了近20個相關(試點)工程與重點項目。

2.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積極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葯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和原國務院醫改辦聯合七部門印發的《關於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通過推行「兩票制」減少葯品流通環節,推動中間加價透明化,整頓葯品流通秩序,防止壟斷和地方保護。市場監管總局開展了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行動,連續開展集中整治不正當競爭突出問題的專項執法行動,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做到突出問題嚴厲打擊,重點問題集中治理。通過集中整治和案件查辦,發現和制止帶有行業性、普遍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推動相關行業和市場的規范,有效遏制重點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高發多發勢頭。同時,積極做好《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解讀、宣傳、培訓及配套規章修訂等系列工作,2017-2019年間兩次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

二是破除有礙創新的體制機制壁壘。針對當前葯品醫療器械創新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葯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通過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優化審評審批、實施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激發醫葯研發活力,提高醫葯產業的創新發展水平,解決臨床急需葯品和醫療器械短缺難題。海關總署積極深化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通關及相關作業流程「去繁就簡」,去除不必要的制度性成本,2017年,對25部涉及「放管服」改革的海關規章進行集中修訂。2019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教職成[2019]6號),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緊缺領域,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 社會 化機制遴選培訓評價組織,指導開發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目前,已在工業機器人編程、特殊焊接技術、智能新能源 汽車 等15個領域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三是搭建完善的標准和規范體系。網信辦、原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標准工作指南》。原質檢總局加強微生物、酶、功能性蛋白質等領域基礎通用標準的制修訂,進一步完善生物技術標准體系。商務部推動出台《電子商務法》,完善配套《關於規范快遞與電子商務數據互聯共享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針對中葯材種植、中葯炮製加工、中葯飲片生產、中成葯質量提升等生產全過程中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缺失或過時等問題,研究制定了種子種苗,中葯材、中葯飲片等級標准以及中成葯優質標准,進一步對構建中葯質量標准體系進行了 探索 完善,提升了中葯產品全產業鏈控制水平。國家標准委先後在雲計算領域編制了《雲計算綜合標准化體系建設指南》,開展了35項國家標准研製;在物聯網領域,成立了全國信息技術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物聯網分技術委員會;在大數據領域,發布了標准化白皮書,開展32項國家標准研製工作。

3.政策引導強化金融資源支持

金融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式方法及專項資金扶持政策邁出重要步伐。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引導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等領域獨角獸企業獲得優先上市通道。國家發展改革委與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分別提供不低於1.5萬億元和8000億元融資,與建設銀行共同發起設立目標規模約300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人民銀行大力發展綠色票據、雙創債券、並購票據等創新型產品。原銀監會支持金融機構不斷拓寬抵質押擔保范圍。知識產權局以試點的形式加快推進專利質押融資工作。證監會積極推進科創板建設,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為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內的 科技 創新型優質企業提供綠色上市通道,截至2019年12月末,共有70家科創板企業上市,共募資824.3億元,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銀保監會鼓勵銀行機構在傳統表內外業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金融租賃、證券基金、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非銀行機構資源,為企業提供財務顧問、債券承銷、租賃+保理、理財投資、並購和產業基金、供應鏈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服務,實現全產品、多渠道金融服務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各地在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四川組建成立了首期規模為3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發展壯大。北京、重慶、深圳、廣東、福建、安徽、湖南、山西、河南、黑龍江、甘肅、內蒙古、新疆、廣西、寧波、廈門等地也安排專項資金渠道引導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發展。

4.包容審慎釋放創新創業潛能

積極 探索 適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監管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提出對信息消費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積極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創新行業服務和管理方式,放寬新業態、新模式市場准入。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基於共享經濟理念的分時租賃等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國家能源局支持創新充電商業模式,支持發展眾籌建樁,充分利用 社會 資源參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探索 特許經營模式,吸引專業充電運營商負責運行維護,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科技 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引入新能源 汽車 自助分時租賃項目,實行個人付費的市場化租賃服務方式,以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態度鼓勵新興產業發展。金融 科技 領域,2019年以來,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 科技 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 社會 保障部、衛生 健康 委, 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10省市積極組織金融 科技 創新應用試點。此次試點沒有簡單套用傳統風險防控手段,而是在事前制定應急與退出機制,採用風險撥備資金、保險計劃等補償措施,建立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綜合風控體系,打造靈活高效的試錯容錯機制。

(三)創新能級躍升,打造發展新優勢

1.企業創新投入不斷提升

「十三五」以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創新投入持續提升。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支出達到2.4億元,較「十二五」末提升92.7%,同期研發強度達7.66%,高出上市公司總體2.08個百分點,較「十二五」末提升1.22個百分點。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 汽車 以及高端裝備領域上市公司研發強度相對最高,2019年研發強度分別達10.18%、9.31%以及8.02%。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26.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3.8萬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85.1%和85.8%;發明專利申請所佔比重為52.0%,比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平高13.2個百分點。

圖1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A股上市公司研發強度對比

圖2 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各領域研發強度對比

2.創新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有助於新興產業創新基礎能力提升的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例如,新建了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號海洋科考船、新型風洞等一批重大 科技 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范管理國家 科技 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截至2019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15個,已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540家。

3. 科技 中介服務不斷完善

在 科技 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 科技 中介服務不斷完善,極大促進了 科技 創新資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轉化。2019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48.4萬項,涉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服務等方面,成交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近1倍。各類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 科技 中介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涌現,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8000家眾創空間,其中納入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已達1890家,各類 科技 孵化器、加速器超4000家,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

(四)集群加速發展,構建發展新引擎

1.國家級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

為了集中優勢資源推動各地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建設有關工作。2019年組織了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申報工作,從申報的129個產業集群中評選出第一批6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並研究形成「一攬子」金融支持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具體包括重點建設項目將擇優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支持產業鏈協同新平台、檢驗檢測和智能園區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在知識產權服務、重點技術研發、專項債券融資、人才獎項計劃實施等方面給予支持等。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牽引帶動作用,各地紛紛加快培育建設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並取得積極成效。例如,山東省在入選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大膽推進政策和制度先行先試,著力打通體制機制梗阻,深化創新合作,共建高端開放平台,共促新技術研發,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下大功夫,做強做優優勢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的廣度和深度,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鏈不斷延伸。杭州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生物醫葯產業布局力度,積極培育千億生物醫葯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葯創新城市,杭州市以平台集聚、重大項目引領、創新資源驅動等舉措,推動生物醫葯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

2.集群發展驅動各地收獲發展新引擎

各地通過推動新興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形成了若干帶動能力突出的新興產業新增長極。例如,北京市持續推進新能源智能 汽車 發展,積極打造國家智能網聯 汽車 創新中心,初步形成完整的、領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車 創新體系,通過全面提升新能源智能 汽車 核心競爭力,北京市打造形成了全國領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車 優勢集群,並為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深圳市依託5G龍頭企業牽引,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加快前沿應用示範場景落地,打造形成了5G產業生態和產業集群,並致力於打造5G全球標桿城市,依託5G+智能經濟為引擎釋放強勁發展新動能。貴州省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近年來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大數據產業向縱深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亮點頻出,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及轉動能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五)深化開放合作,形成發展新局面

1.構建全球創新發展網路

在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APEC等多邊框架下,有關部門繼續倡導「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相關發展理念和主張,初步建立了合作創新的國際框架。各部門著力構建區域技術轉移協作網路, 科技 部、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科技 創新合作專項規劃》,並圍繞 科技 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 科技 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4項行動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參與制定和推廣國際技術標准,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准成為中國 科技 、中國標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准(英文縮寫DTMB)通過巴基斯坦數字電視援助項目和東帝汶項目逐步實現DTMB走向世界。

2.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

相關部門積極落實與發達國家政府間的新興產業合作協議,打造一系列國際合作新平台。國家發展改革委按照中英新興產業合作協議建立中英創新中心,推動項目聯合孵化;通過舉辦第八屆中德經濟技術論壇,圍繞新興產業領域達成96項相關合作。積極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創新合作,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發展改革委落實與智利簽署的《關於開展信息通信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推進「中智電信合作及跨境海纜項目」;原國家海洋局組織對發展中國家 科技 援助項目「適用熱帶海島的高濃縮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立項實施,推動與維德角、汶萊等國在海水淡化設備方面的合作交流。

3.積極引入全球要素資源

各地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外資企業落戶中國,例如,波音公司737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戶浙江舟山,空客公司天津A330寬體機完工和交付中心啟動建設。同時,更加重視以人才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引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逐步形成高層次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政策渠道,為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提供更大便利。

⑶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相關科技概念

光和廣播電視信號都是以光速傳播的電磁波,區別只在波長。千百年來人類只是通過可見光波段觀測宇宙,而實際上天體的輻射覆蓋整個電磁波段。與通訊用微波天線相似,射電天文望遠鏡通常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匯聚電磁波的反射面、收集信號的接收機以及指向裝置。 電磁波(又稱電磁輻射)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有效的傳遞能量和動量。電磁輻射可以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光、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等。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納米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溫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
為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天文界提出建造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它具有3項自主創新:利用貴州天然的喀斯特窪坑作為台址;窪坑內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全新的設計思路,加之得天獨厚的台址優勢,FAST突破瞭望遠鏡的百米工
程極限,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 FAST作為一個多學科基礎研究平台,有能力將中性氫觀測延伸至宇宙邊緣,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能用一年時間發現約7000顆脈沖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有希望發現奇異星和誇剋星物質;發現中子星——黑洞雙星,無需依賴模型精確測定黑洞質量;通過精確測定脈沖星到達時間來檢測引力波;作為最大的台站加入國際甚長基線網,為天體超精細結構成像;還可能發現高紅移的巨脈澤星系,實現銀河系外第一個甲醇超脈澤的觀測突破;用於搜尋識別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等等。
延伸中性氫區( HI區)是一種由中性氫原子組成的星際雲。這些區域並不明亮,但是會輻射出21厘米(1,420MHz)譜線。這條譜線的發生機率很低,所以須要有很大量的氫原子存在才能看見這條譜線。當有游離區域在前方時,HI區會與擴張的游離氣體(像是電離氫區)碰撞,而只要被游離的區域達到HI區的10(也就是一萬個中有一個),發出的光就會比21厘米波更為明亮。
使用電波望遠鏡描繪HI的輻射是用來測量螺旋星系漩渦臂的一種技術,也可以用來描繪星系之間的交互作用造成的重力擾動。當兩個星系發生碰撞時,如同繩索般被抽離出來的物質,讓天文學家可以測量星系是如何移動的。
FAST在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把我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解析度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作為「子午工程」的非相干散射雷達接收系統,提供高解析度和高效率的地面觀測;跟蹤探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服務於太空天氣預報。
FAST研究涉及了眾多高科技領域,如天線製造、高精度定位與測量、高品質無線電接收機、感測器網路及智能信息處理、超寬頻信息傳輸、海量數據存儲與處理等。FAST關鍵技術成果可應用於諸多相關領域,如大尺度結構工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大型工業機器人研製以及多波束雷達裝置等。FAST的建設經驗將對我國製造技術向信息化、極限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產生影響。
有了FAST,邊遠閉塞的黔南喀斯特山區將變成世人矚目的國際天文學術中心,成為把貴州展現給世界的新窗口。以FAST為主體的天文科普基地將推進我國西部、甚至全國的科普工作,教育青少年、宣傳公眾與決策層,為科教興國的長遠戰略目標服務。 主動反射面 半徑-300m,口徑-500m,球冠張角 110-120° 有效照明口徑 Dill=300m 焦比 0.467 天空覆蓋 天頂角40° 工作頻率 70MHz-3GHz 靈敏度
(L波段) A/T-2000 m2/K T-20K 解析度(L波段) 2.9′ 多波束(L波段) 19個 觀測換源時間 <10min 指向精度 8″ FAST的預研究歷時13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持,全國20餘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百餘位科技骨幹參與了此項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重大項目和重要方向性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的經費支持。FAST有5項關鍵技術,包括貴州喀斯特窪地台址評估、主動反射面、光機電一體化的饋源支撐系統、高精度的測量與控制和接收機系統等,都已完成了分析論證和模型實驗。
2007年7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則同意將FAST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發改高技【2007】1538號文件),要求抓緊開展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條件具備後上報可行性報告。

⑷ 中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所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學部

中國科學院學部(以下簡稱「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學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學部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院士大會,其常設領導機構是學部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擔任執行主席。學部現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和技術科學部五個學部。

學部成立初期,即組織院士參與制定了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議下,中國科學院建立了面向全國的自然科學基金,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院士聯名建議加強中國高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1993年,在王大珩、師昌緒、張光斗、張維、羅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議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

近年來,學部圍繞西部開發、國家安全、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科學教育、學科發展戰略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咨詢報告報送國務院和政府有關部門,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基礎科學研究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已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生命科學、地學與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和天文學領域,現有16個研究機構,其中有10個研究所、2個研究院、3個天文台和1個授時中心,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礎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這些研究機構中建設有基礎科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先後啟動了國際量子結構、核心數學、聚合物科學與材料、交叉科學理論物理和復雜系統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團隊的帶動作用,培養出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一流科學家。為推動國內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的基礎上,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成立國家納米科技中心。

中國科學院已經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托卡馬克和激光聚變裝置、長波授時台等重大科學工程裝置,以及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目前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型非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含譜儀)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演算法、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觀測、高溫超導、碳納米管的制備和應用、非線性光學晶體、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和性質以及金屬有機化學等等。同時,為我國信息、能源、材料、資源、農業、醫葯、空間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形成科技戰略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半導體研究所黃昆院士分別榮獲2000年度和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劉東生榮獲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葉篤正榮獲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院士李振聲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12個植物園、22個標本館、9個典型培養物保藏庫和11個野外生態學研究台站,擁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

在北京的7個研究所以農業高技術和生態環境研究為主要方向;由7個研究所(中心)組成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人口與健康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個研究所組成了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湖北的3個研究所重點研究水生生物學和病毒學及其生物技術;另外在青海和廣州各有1個研究所,分別進行青藏高原生物學和植物學及退化生態學的相關研究。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結晶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國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創建了最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系統;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粳稻4號染色體精確測序。蝗蟲生態學與治理、恢復生態學、害蟲防治、作物品種選育、水產養殖、創新葯物等的研究為國家的生態安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口與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發酵法生產Vc中間體、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擾素超高表達、轉基因魚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實現產業化。在新葯研究方面,共創制新葯50多種。解毒葯二巰基丁二酸是我國首次被美國仿製、經FDA批准上市的葯物;抗瘧疾葯蒿甲醚是我國出口的唯一首創新葯,1995年被列入世界葯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等葯品年產值已達14億元人民幣

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在資源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4個研究所、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院重點實驗室和47個重點建設的野外觀測試驗台站。野外台站分屬於生態系統研究、大氣本底觀測、地磁台鏈、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四大網路,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長久性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目前,資源環境領域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研究體系。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涉及固體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與資源、遙感、農業等多個重點學科。多年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進化古生物學研究、國際界線層型研究,以及各門類化石總結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過在東亞季風環境系統、黃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學和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以及海洋生態動力學等方面開展古環境變化和過程研究,重建了東亞自然環境演化規律;積極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球變化研究。陸相生油理論、層控礦床地球化學、東亞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環境污染機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環境效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根據地域分異、地表水熱平衡、元素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特徵,完成了各種自然區劃、生態環境區劃、農業和經濟區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控制和海水養殖、海洋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實用的技術和模式。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地球信息科學在政府決策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研究與發展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中國科學院共有28個研究所、2個技術支撐單位、1個國家實驗室、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院重點實驗室,14600餘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光電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學工程和空間科學技術等領域,曾為我國計算機、激光、合成橡膠、「兩彈一星」等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近幾年來,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為了強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工業配套能力,已建成31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並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形成一個高技術企業群體。

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任務是:從事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高新技術研究;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中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工作,解決國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提高我國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在提高我國高技術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等方面,起到有顯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和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小型化超強超短激光、納米材料、有機合成化學、40萬千瓦蒸發冷卻電機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龍芯」高性能CPU晶元等大批創新研究成果,為我國信息技術和自動化、化工與材料、能源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寫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術產業化

在高技術產業化方面,中國科學院按照新時期辦院方針,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直接貢獻。同時,積極建立高技術產業發展平台,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社會化和企業化,進一步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資興辦的企業,分布在11個行業,其中已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219家。院直接投資的企業(含首批轉制單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聯想集團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資的企業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表現突出的成都地奧制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學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資的公司在境內外上市。在31個國家和院級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個已經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籌建中的科技產業園區有21個。

中國科學院依法設立了「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代表院對院直接投資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並對經營性國有資產承擔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

2001年度,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434.54億元;利稅總額42.99億元;創匯額2.94億美元;所有者權益117.22億元;從業人員約5.24萬人,其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超過4萬人。

中國科學院積極推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十分重視與省市的技術經濟合作,近年來陸續與23個省、市、自治區及有關地(市)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多渠道、多途徑、多層面地推進與產業部門以及大中型企業的合作,在煙草、紡織、石化、機電等行業加強技術合作,並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大慶油田、上海電機集團、上海廣電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中國科學院與國家經貿委、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與3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多種合作關系。為加強與地方、行業、企業的合作,向全國29個省(市)的170個地(市)、縣和一批企業選派了科技副職,同時接收地方和企業選派的掛職幹部在院短期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院與地方合作項目在2001年度為地方形成銷售收入152億元人民幣,利稅33億元人民幣。另外,創造社會效益摺合114億元人民幣。

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56人,佔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的39.8%;中國工程院院士53人,佔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的8.6%。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3.7萬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0.75萬人。全院在讀研究生2萬餘人,在站博士後1千餘人。

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聚集在中國科學院,為「兩彈一星」的研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80年代開始,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幹,解決人才斷層問題,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計劃」,以吸引和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全院人才隊伍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以來,在全院推行了以隊伍結構優化為核心的人員總量控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結構分配製度等人事制度改革,為中國科學院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9年和2001年分別啟動了「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與「海外知名學者計劃」,加大了對國外優秀青年學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科技崗位中,45歲以下科技人員已佔科技人員總數的75%以上,全院人才隊伍呈現出人員精幹、結構合理、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地位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

為保持人才隊伍的創新活力和競爭能力,中國科學院自1978年開始選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管理骨幹出國深造,迄今已公派1.6萬名訪問學者、研究生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和訪問進修,目前已有近1萬餘人學成回國工作。同時,在院內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為龍頭,以京外若干基地為依託的繼續教育網路。

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層次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學院對國家和社會的一個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於1951年與高校一起開始實行統一計劃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復因「文革」而中斷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經黨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50年來,中國科學院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7萬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第一位理學博士、第一位工學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雙學位博士。2001年,經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現有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基本覆蓋了理科所有的學科領域,同時還具有相當數量的工程技術學科和一定數量的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全院形成了一個以北京為主體、聯系和覆蓋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網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創辦、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以科技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建校40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近5萬名高層次人才。中國科技大學也是首批獲准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和國家重點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科學院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已同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際組織和企業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簽署了院級合作協議70餘個,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目前,國際科技合作人員交流每年逾萬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不同層次的領導職務,並聘請了140多位外國專家學者擔任院、所的名譽職務和客座教授。

國際合作工作以圍繞國家、院重大項目開展實質性合作為重點,取得了數百項成果,其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沙塵暴的防治、1%人類基因組測序、中日大學群合作、德國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實驗室、英國石油國際公司中國中心、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等項目成績顯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國科學院成功地舉辦了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加強了與第三世界科學院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吸納了外資外貸,擴大了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同時也加速了人才培養。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中,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在促進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科學出版與文獻信息

文獻服務與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提升科研創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經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科學院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中心,以上海、蘭州、武漢、成都四個地區學科文獻情報中心為分中心,連接全院相關研究機構圖書信息室以及國內外主要大型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立足全院、面向全國、開放互聯的網路化科技文獻情報服務體系。其文獻收藏總量達3300多萬冊(件),已建成國內最具規模的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和高技術文獻收藏體系,並建成了包括多種聯合目錄、文摘雜志和文獻資料庫的自然科學文獻檢索體系和國際聯機檢索終端,每年向院內外數十萬用戶提供服務。兩三年內,將基本建設成為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最具規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會的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在出版事業方面,中國科學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學出版社為中心的科學出版集團和以科學時報為主體的報業體系,出版范圍從傳統紙質出版物到現代數字化電子出版物,從學術專著、科普著作到各種雜志、報刊。依託中國科學院一流研究人員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它們每年出版上千種包括學術專著和科普著作在內的科技圖書和電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種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學術上具有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獻服務和出版工作的緊密結合和協同發展,將為中國科學院成為國家知識庫、思想庫和人才庫構築起信息化、數字化、網路化的平台,並成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⑸ 10.20日報:天文學家發現未知恆星的射電信號;「支出寶」完成融資

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通過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

世衛組織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由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製造生產的二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亦稱宮頸癌疫苗)獲得世衛組織預認證,成為首個獲得該認證的由中國生產的宮頸癌疫苗產品。

環球主題公園累計入園遊客量近60萬人

環球主題公園自9月20日開園至10月17日,不到一個月時間入園遊客量近60萬人,國慶假期帶動北京外來消費增長超15%。北京市文旅局透露,將圍繞環球度假區等重點區域,打造一批國家文化和 旅遊 新型消費集聚區,推動文旅消費提檔升級。

寶潔將上調更多家庭日用品售價以應對成本上升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寶潔表示,將上調包括美容、口腔護理和梳洗產品(比如剃須刀)在內的一系列家庭日用品價格,因為運費和原材料的成本上升速度超過了這家消費品巨頭的預期。在此之前,寶潔已經開始提高紙尿片和衛生紙等日用品的售價。

天文學家發現來自未知恆星的射電信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來自未知恆星的射電信號,這表明可能它們周圍有未被發現的行星存在。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上。

美國首隻比特幣期貨ETF上市第一天成交額位居 歷史 次高

美國第一支與比特幣相關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上市,首日成交額創下 歷史 次高記錄。數據顯示,該ETF換手量超過2400萬單位,第一天成交額接近10億美元,彭博行業研究的Athanasios Psarofagis表示,該規模僅次於貝萊德的碳中和ETF,後者之所以成交更高是因為獲得了種子前投資。與此同時,比特幣向紀錄高位挺進,距離6.5萬美元只有咫尺之遙。

SpaceX的Crew—3將於10月31日飛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宇航局(NASA)和SpaceX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31日星期日凌晨2:21(北京時間10月31日15:21)將該機構的Crew—3發射到國際空間站。Crew—3將在11月1日星期一清晨抵達空間站,與4月份作為該機構Crew—2任務的一部分飛往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短暫交接。

推力達500噸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19日11時30分許,我國自主研製、推力達500噸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西安試車成功。該型發動機由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第四研究院研製,採用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全球還有7.4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低於1.9美元,近1/3人口無法獲得充足食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19日在北京舉行的2021鄉村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表示,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我們就已落後於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進度:全球有7.4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9美元,疫情使形勢進一步惡化,2020年,全球約有8.11億人面臨飢餓。此外,2020年,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無法獲得充足食物。

「西湖未來智造」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

超高精度電子增材技術方案提供商「西湖未來智造」宣布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此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華登國際和指數創投跟投,指數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團隊擴張、生產基地建設和市場營銷。

「星空動力」完成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

近日,「星空動力」完成千萬元級的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英諾天使基金投資,北拓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星空動力CEO鄧沙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蘇州實驗中心建設和商務推廣等方面。據官方介紹,星空動力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專注於研發霍爾推進技術和產品的 科技 公司。

技術勞動力垂直平台「魚泡網」獲2億元Pre-A輪融資

技術勞動力垂直平台「魚泡網」宣布完成2億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鍾鼎資本獨家投資。本輪資金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推進產品體系優化,加速團隊擴建。

中國企業數據搜索引擎 「北極數據」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

國企業數據搜索引擎「北極數據」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綠洲資本領投,老股東梅花創投和盈動資本跟投。

采購支出管理SaaS服務商「支出寶」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

采購支出管理SaaS服務商「支出寶」已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順為資本和小米集團聯合領投,保利資本、金沙江聯合資本、凡創資本跟投。本輪融資將用於技術研發和產品團隊的投入,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賽寧網安」完成2億元C輪融資

近日,專業網路靶場提供商「賽寧網安」完成2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毅達資本、南京高科聯合主投,動平衡資本作為原股東繼續加持。在本輪融資後,賽寧網安計劃加大產品研發和市場投入,加速構建專業化產品及銷售體系。

⑹ 曾耗資7億元建造的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如今怎麼樣了

在宇宙中,天體會發出各種波段的電磁波,一些是波長很長的無線電波,它們無法用光學望遠鏡來探測,只能使用射電望遠鏡。另外,天文學家相信,如果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他們應該也會跟我們一樣使用無線電波進行通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天文學家希望可以建造出口徑足夠大的射電望遠鏡,以接收到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無線電波。在196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主導建設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它的口徑達到了305米,成為當時的世界之最。直到2016年,口徑達到500米的“中國天眼(FAST)”建成之後,最大單口徑望遠鏡的紀錄才被打破。


不過,現在有了口徑更大的中國天眼,射電天文學還會繼續向前發展,我們將會接收到來自更為深邃宇宙的無線電波,甚至還有可能接收到地外文明發出的信號。更多令人振奮的發現還在等著我們,讓我們拭目以待。

⑺ 中國天眼讓我國射電天文領先世界20年,中國天眼有多牛

中國天眼讓我國射電天文領先世界20年,我認為中國天眼是非常牛的,尤其是在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徹底倒塌並決定不再修復以後,中國天眼更是成為了全球矚目的天文學界標桿,令很多其他的國家都羨慕不已,因為它是當前全球范圍內口徑最大、運行狀態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之前就有相關報道指出,天眼的誕生讓我國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了20年,影響力不言而喻。

中國天眼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讓探索宇宙變得更簡單

目前,中國天眼已經面向全球開放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能夠在相關研究中使用這台全球最大能力最強的射電望遠鏡,這樣可以更深入的探索宇宙的奧秘,不僅如此,還為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它的出現,將會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有很多科學家都通過中國天眼發現了深藏在宇宙之中的脈沖星,而總共發現的脈沖星數量已經超越了660顆。總的來說,中國天眼是非常牛的,令國人深感自豪!

⑻ 今年量子通信概念股有哪些

《物理世界》雜志每年評選出的十項成果,代表著全球物理學領域的最高水平。過去的10多年,我國在科研投入上一直保持較高速增長,我國科學家能夠建設一系列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設施。目前,我國正建設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擁有地下中微子實驗室和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同時有兩項研究入選,表明我國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A股中三維通信、浙江東方、神州信息上市公司,涉及量子通信相關業務。

閱讀全文

與與射電望遠鏡相關的上市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股份股票 瀏覽:927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構成 瀏覽:416
采購端融資 瀏覽:745
農行的理財產品哪個好 瀏覽:184
007355基金在哪家銀行認購 瀏覽:443
森信股票 瀏覽:819
永坤投資 瀏覽:583
25萬元理財 瀏覽:573
劉備融資 瀏覽:390
貸款結清證明能補不 瀏覽:299
吉林土地信託 瀏覽:192
富國基金虧損嚴重 瀏覽:295
港幣兌換人民幣5月9匯率查詢 瀏覽:929
國亨貴金屬北京分公司地址 瀏覽:408
我被騙成投資人怎麼辦 瀏覽:515
小哥說理財 瀏覽:301
蒙華鐵路募集資金 瀏覽:982
理財7個點 瀏覽:215
股票納入指數 瀏覽:701
股票信息披露違規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