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興康的木業首富
從高速丹陽出口駛出就是丹陽經濟開發區,在那兒打聽大亞科技的位置,無人不曉。「就在金陵西路,前面第二個十字路口向左轉,一直開就到了,」當地人還特意加上這樣的評價:「是個很大的木業工廠!」
大亞科技在丹陽的名氣,不是吹出來的。記者在大亞科技財報里發現,丹陽的總廠有8000多名員工,到了當地才知道,原來,丹陽平均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在大亞科技工作。如今,陳興康掌舵的大亞科技總資產已經達到78億元,記者查閱大亞招股說明書,1998年大亞集團資產總額是7.8億元,12年來,光是上市公司總資產就已經翻了10倍。
不過,對於這位木業首富、大亞科技董事長陳興康的經歷,一直就是個謎,很少有人知曉。 木業首富陳興康並非出身建材世家,最早做的根本就是與木業不相乾的事:鋁箔。大亞集團的前身是國營丹陽鋁箔廠,甚至是國家煙草總公司定點的全國最大的卷煙配套材料生產基地。
不過,鋁箔業的發展究竟空間有多大?這種加工行業,什麼時候才會有自己的一個品牌?
這個時候,陳興康有機會到了美國矽谷。董秘宋立柱是公司的元老,早在1999年就從內蒙古來到大亞工作,一做就是11年,他回憶:「董事長當時看到高科技的力量,非常羨慕,也曾經想過轉型,像華為一樣做光網路通信。」
然而事實是,從外面挖一個科技人員過來,一年沒有50萬元以上根本留不住人,大亞究竟是否承受得起這種高投入?一度讓陳興康輾轉反側。最終,他抵住了高科技泡沫的誘惑,因為陳興康骨子裡就是個做事非常謹慎的人,這也註定大亞科技平穩的發展之路。 在陳興康最終做出木材這個行業的選擇過程中,一位叫翁少斌的合夥人起了很大作用。從年報披露看,這位翁少斌目前是公司董事、總裁,1999年任亞洲創建控股有限公司董事,2003年至今任聖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裁。記者發現,翁少斌年薪高達120萬元,與其他高管的年薪相差懸殊。那麼,他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典型的商人,這是熟悉翁少斌的人,對他的評價。
當記者向董秘宋立柱求證時,他介紹稱:「翁總非常有生意頭腦,每一項投資都是仔細考察。」正是這位「在商言商」的翁總,為大亞科技與聖象地板談判時,出錢出力,最終以低價將聖象股權全部收購,完美收官,也圓了陳興康創造品牌的夢想。
回過頭來看看大亞對聖象的收購,不得不佩服陳興康找對了合夥人。2002年8月,大亞科技與聖象實業(深圳)有限公司達成一致,由大亞科技出資9000萬元,控股聖象集團60%股權。2009年4月30日大亞科技以4.05億元的代價拿下剩下40%股權。
而且,拿到聖象品牌價值只花了1.8億元,現在的聖象品牌價值已達數十億元。 即便已經做成木業王國,但是,大亞科技高管們眼中的陳興康依然「樸素、激情」。「他非常簡朴,路演時我們給他買套新衣服,他都捨不得。」董秘宋立柱告訴記者。
讓公司高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董事長每次下班從辦公室出門,都會站在窗口向對面望一望,這時候,他常常臉上掛著難得見到的微笑。對面,是他新設立的很多廠區,有做門的,有做實木地板的,有物流公司等等。
宋立柱揭秘:「實業家最大的夢想,就是看到自己的公司不斷發展,他們最高興的不是資本市場的炒作,而是實實在在地做事。」
大亞科技的碼頭邊,船隊往來頻繁,這個京杭大運河,至今還在為大亞忙碌著。「我們從淮安給公司運材料過來,三天時間,運來150萬噸,給他們做板材。」船隊隊長告訴記者:「每年三四月份以及八九月份都是非常忙碌的時候,大亞生產量大,需要的材料多。」
「其實,這也是我們不分紅的原因,」宋立柱告訴記者:「我們不得不用大量的現金采購這些木材,你看到的這一切,都是最真實的解釋。」
<!--
-->
❷ 谷饒四海集團老闆背景
谷饒——四海集團的老闆(不知道叫什麼
名字,聽說中殃都有他的人,連潮陽區府
的人都怕他三分,在這個不準土葬的年代
里,他老媽的陵園比公園還大!)
棉城——井都幫(龍井、東山等多處發廊
都由其經營控制)
求峽山、司馬、貴嶼等各鎮的……
❸ 武漢的首富是誰啊
蘭世立是首富又怎麼樣,地震捐款時他和他的公司在哪裡?鄙視.......
❹ 中國十大首富
福布斯2011年中國富豪排名
前20名
排名//全球排名
//姓名
//年齡
//凈資產(億美元)
//國籍
//公司名稱
1
11李嘉誠82
260中國香港長江實業集團
2
23郭炳江、郭炳聯兄弟60/59
200中國香港新鴻基地產集團
3
28李兆基83
190中國香港恆基兆業
4
61郭鶴年87
125馬來西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香港嘉里貿易
5
95李彥宏42
94中國大陸網路公司
6
100鄭裕彤85
90中國香港香港新世界發展、周大福珠寶
7
114梁穩根54
80中國大陸三一集團
8
143王雪紅、陳文琦夫婦53/56
68中國台灣台灣威盛集團
9
152謝國民71
65泰國泰國正大國際集團、卜蜂國際集團
10
156劉鑾雄59
63中國香港愛美高集團
10
156蔡萬才81
63中國台灣國泰集團、富邦金融集團
12
169宗慶後65
59中國大陸娃哈哈集團
13
173施至成86
58菲律賓SM集團
14
179郭台銘60
57中國台灣台灣鴻海精密集團
14
179李鋰47
57中國大陸海普瑞
16
185何享健68
55中國大陸美的集團
16
185吳亞軍47
55中國大陸龍湖集團
18
192張志熔42
54中國香港熔盛重工集團、恆盛地產
19
196陳頌雄59
52美國美國葯品夥伴公司
19
196蔡衍明54
52中國台灣旺旺集團
❺ 騰訊老總是誰
馬化騰
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現任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青聯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
1998年馬化騰與他的同學張志東「合資」注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後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作為一家沒有風險資金介入就成立的軟體公司,初期的每一筆支出都讓馬化騰和他的同伴心驚。
在決定做OICQ的時候,當時國內已經有了兩家公司先做,產品比騰訊更有市場名氣 。馬化騰沒有想得更多,除了因為這個產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項發展業務移動局、尋呼台、無線尋呼方案和項目相互促進外,也因為當時飛華、中華網等許多公司有意向做即時通訊項目,市場顯得很有發展前景。
互聯網新銳馬化騰,把一個SNS聊天工具打造成不可或缺的QQ,將騰訊變成了互聯網商業帝國。被稱為互聯網公敵的馬化騰。在騰訊成立的十年裡,馬化騰不斷給自己樹敵,最後,成功地走到了『全民公敵』的境地。
溫和、為人低調,但卻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他1998年創立的公司已經發展到如此的高度,但他不只是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並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中,將獨生子女家庭以及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的人口聯系起來。
他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也是最低調的富豪之一。他創造了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
❻ 日本三菱集團的創始人是誰
岩崎彌太郎是日本「第一財閥」三菱集團的創始人,他幼時生活在下層社會,由下級官員開始,逐步走上了經商的道路。由於經營官方的「土佐商會」成績卓著,後來他買下了商會,並改名為「三菱商會」,從事船運業。幾經周折,三菱不斷壯大,已擁有61艘汽船,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位的73%,成為海上霸王。岩崎彌太郎因病去世後。其弟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家業,使三菱又由「海上王國」變成了「陸上王國」。到1970年,三菱壟斷集團44個公司的總資產已佔日本全部企業總資產的1/10,被稱為日本「最強最大的企業軍團」。
1834年12月11日,岩崎彌太郎出生在四國安藝郡井口村的一個「地下浪人」的家庭。
1869年1月,因長崎土佐商會已被封閉,彌太郎由長崎調至土佐藩開成館大阪商會,7月被任命為開成館代理幹事。
1870年,土佐藩基於財務困難,決定縮小「大阪商會」。也正是這一年,明治維新政府認為藩營事業會壓迫民間企業,決定大舉廢止藩營事業。彌太郎在這一年9月來到東京,與後藤等商談,決定9月底「大阪商會」脫藩自立,以「土佐開成商社」這一民間商社的名義繼續營運。但是新商會在正式開張時,商號卻不叫「土佐開成商社」,而稱「九十九商會」。這個商號取名於土佐九十九灣。
1872年1月,「九十九商會」改為「三川商會」。1873年3月,彌太郎又將「三川商會」改名為「三菱商會」,正式向各界表明,三菱商會是他個人的企業。
三菱商會擁有原來隸屬於藩的商會財產以及汽船6艘、拖船2艘,庫船、帆船、腳船各1艘。彌太郎長久以來在官場服務,雖無大過,但也無所建樹。回想過去,彌太郎感慨萬千,他決心脫下官服,專心從事海運事業,准備大於一番,希望有所作為。
1869年,涉澤榮一被任命為大藏角租稅正(官員),即現在的國稅局長。當時,涉澤才30歲,他的上司是比他小一歲的伊藤博文。但是,涉澤在大藏省工作時,和他最默契的上司卻是井上馨。
1870年1月,涉澤等組織的郵政蒸汽公司成立後,毫不客氣地把許多民間的弱小船運公司擠到破產的邊緣,彌太郎的公司也受到很大的沖擊。
1873年日本發生政變,一直庇護三井、支援郵政蒸汽分社的井上馨等長州派政治家逐漸失勢。結果,井上辭去內閣職務,涉澤也跟著辭職。11月,大久保利通被任命為內務大臣。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大清帝國的台灣島。彌太郎積極向大久保利通請示承攬一切軍需輸送工作。大久保利通同意以771萬日元為政府購得13艘汽船,托與三菱。從這個時候開始,涉澤的郵政蒸汽公司與三菱商會的地位就顛倒過來了。侵台之役後,被郵政蒸汽公司視為命脈的補助金也被停掉。政府將郵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以225萬日元買下,連同政府所有的13艘幾乎不要代價地借給三菱商會。另外,政府又在1875年9月15日發布命令:每年給予三菱25萬日元補助金。
1877年,三菱共擁有61艘汽船,噸位高達35464噸,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數的一半以上,三菱公司一躍成為海上霸王。
從此,彌太郎以汽船為中心,將事業范圍擴大到匯兌業、海上保險業、倉儲業等。在三菱公司進行押匯的貨物都由三菱的船隻來運送,由三菱負責保險,收在三菱倉庫之中。於是,三菱的匯兌、保險、運輸、倉儲等方面的利潤都成倍地增長,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與三菱公司相反,昔日對三菱不屑一顧的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的迅速擴張中受到猛烈的沖擊。
正當三菱獨霸海運,業務如日中天之際,涉澤榮一與三井物產公司的董事長益田孝商量,糾集敵視三菱的地方船隻、批發商、貨主,採取涉澤最擅長的合股方式,創立一家大型海運公司,企圖對「驕恣」的彌太郎進行反擊。
他們成立的新公司取名「東京風帆船會社」,投入資金36.6萬日元,董事長預定由海軍上校遠武秀行擔任,頭取(相當於總經理)由涉澤榮一的堂弟涉澤喜作擔任。
面對來勢兇猛的威脅,岩崎彌太郎也未敢怠慢。他迅速召開會議尋求對策。
在真真假假的輿論攻勢面前,涉澤在米業及銀行上早已一天不如一天,如第一國立銀行、抄紙公司等都連連虧損,加上謠傳四起,更使涉澤等人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另外,彌太郎還開始秘密收購涉澤與三井派合股創立的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彌太郎絞盡腦汁收購股票的策略成功,涉澤榮一的堂弟涉澤喜作被迫辭去頭取之銜。
涉澤雖在與三菱的競爭中敗得一塌糊塗,卻未徹底垮台,隨著局勢的發展,意外地得到了卷土重來的契機。
1881年,大久一派的當權者大阪重信被反對派排擠,被迫下台,而彌太郎的支持者大久保利通也被殺。明治政府內部已無人能幫助彌太郎的三菱。而與三井息息相關的井上、同縣及伊藤等長州人物開始掌權。下野的大阪組織改進黨與政府相抗衡,彌太郎鼎力支持大阪的反政府運動。於是,形成「長州藩閥政府加三井」的聯盟對抗「大阪的改進黨加三菱」的局面。
對彌太郎而言,真正的龍爭虎鬥才剛開始。
就在政壇斗爭激烈,陷入一片混戰之時,涉澤榮一再度活躍起來。他指使心腹田口卯吉在《東京經濟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論三菱公司的補助金》的攻擊性文章。由於涉澤的推波助瀾,三菱越來越處於不利的地位。明治當局看到,若是彌太郎的財力和大阪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圖謀顛覆政府,那將是一件最可怕的事。1882年,明治當局計劃成立一個打垮彌太郎三菱公司的大海運公司,由涉澤出面,井上贊助、農商大臣品川負責指揮。
彌太郎在政府這一計劃出台前得到消息,立即提出「意見書」阻止,然而政府卻以一篇《辨妄草案》的長文加以駁斥。
就這樣,規模空前的大公司——共同運輸公司按計劃成立了。
這個公司採取涉澤最擅長的合股形式,其中260萬日元由政府投資,其餘由三井集合民間游資形成,共計總創業資本為600萬日元。
兩家公司為了搶乘客,搶業務,幾乎是「不擇手段」——共同公司企圖通過附贈禮品來吸引乘客;三菱公司也不甘示弱,不惜把船費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
後來,兩家公司的競爭演變為降價競爭。最高興的還是乘客和貨主們,他們甚至威脅說:
「你們不多打折扣,我就去坐別家的船。」
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彌太郎以堅定的信念、過人的謀略與共同公司角逐。
他既重視對方的變化,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也非常注意內部整頓。他將公司重新改組,精簡人員,削減開支,採取戰斗到底的姿態。他的心腹近藤廉平(後來的日本郵船社長)利用公司便箋寫私信,彌太郎發現後立刻給予處分:從他月薪(70元)中扣除15元錢。
當時有人諷刺說:
「近藤使用一張紙花了15元,近來物價實在太貴。」
盡管有人覺得彌太郎對屬下太苛刻了,但他的辦法卻的確使三菱走出了危機。
1884年,三菱每噸汽船的平均收入為100元。
與共同公司的競爭,三菱雖獲得了勝利,卻使它元氣大傷,三菱不得不停止香港至琉球間的航線,連三菱匯兌所也被迫停業。而共同公司也筋疲力盡,其股票在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無紅利的窘境,股價落到面額的2/3以下,持股人爭相拋售。彌太郎抓住機會,秘密收購這些拋出的共同公司股票。到1884年末,彌太郎已控制了過半數的股權。
1885年2月7日,岩崎彌太郎因飲酒過量,再加上日夜勞心,胃癌難愈,終於帶著無限遺恨撒手西歸了。他弟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
1885年10月1日,兩家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同公司出資600萬,三菱公司出資500萬。由於共同公司股份分散,加上許多股票早已被三菱秘密收購,實際的權力便掌握在彌之助手中,後來,這家新公司終於成為日本最大的公司。
❼ 富力地產老闆李思廉 張力誰是大股東
張力誰是大股東。兩個人占逾70%股份,其中張力比李思廉稍微多一點點,基本是各30%-35%。
張力,富力地產集團聯席董事長兼總裁。
1953年出生於廣東廣州,祖籍廣州市珠江村,第一學歷大專學歷,恆生國際商學院MBA,美國國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富力地產集團聯席董事長兼總裁,富力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廣東省總商會名譽會長。
2010年2月,張力入選《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第556名。2016胡潤房地產富豪榜,張力、張量父子以110億排名第42。
李思廉,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
1957年香港出生,個人財富180.7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畢業[1],恆生國際商學院(香港)MBA,美國國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博士。1993年,李思廉以2000萬元資金攜手進軍廣州房地產業,賺得第一桶金;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將富力地產建成為一個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地產業之一,截至2006年11月23日,富力地產全國總銷售量已突破100億元,總市值超500億港元。
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