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股本擴張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 股本?
上市公司與其他公司比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將上市公司的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並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本。股東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標。股票的面值與股份總數的乘積為股本,股本應等於公司的注冊資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標。為了直觀地反映這一指標,在會計核算上股份公司應設置"股本"科目。
公司的股本應在核定的股本總額范圍內,發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與股本總額往往不一致,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於股本總額的,稱為溢價發行;小於股本總額的,稱為折價發行;等於股本總額的,為面值發行。我國不允許公司折價發行股票。在採用溢價發行股票的情況下,公司應將相當於股票面值的部分記入"股本"科目,其餘部分在扣除發行手續費、傭金等發行費用後記入"資本公積"科目。
知道了什麼叫股本,就容易明白 股本擴張,即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本額的增加。
② 中國股市總股本擴張排名
請仔細閱讀,謝謝
中國股市散戶投資者現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個:徹底遠離股市!因為作為與股指期貨相配套的滬深300ETF指數型基金國家已經擬定於近期在香港市場上市,內地投資者將不能參與交易。這一政策使香港市場的境外機構可能利用該基金作為套利工具,而對內地所有投資者客觀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內投資者的風險。假如境外機構對在港上市的中資H股、紅籌股和300ETF進行聯手控制,很可能使內地市場出現單邊暴漲或暴跌,也可能會為國際對沖基金間接控制內地資本市場提供工具。內地證券市場操縱權旁落的後果及風險將不可估量。近期中國股市大盤暴跌多少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這一政策的恐懼和不安。
此外,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繼銀行系QDII產品對外投資額度快速放寬至215億美元後,保險公司的QDII投資細則即將出台,初步預計額度不會少於銀行和基金公司。在如今人心恐慌,熊市思維逐漸抬頭的情況下,這一消息無疑會把利空作用放大。加上超級擴容密集出台、印花稅提高、公布清查違規入市銀行資金、打擊違規信息披露行為等一套套緊縮打壓政策,它們傳遞出的強烈政策調控語言就是,中國證券市場不能再漲了,所有人的唯一選擇就是徹底退出這個風險已經高企的市場。 據統計,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潤3892億元(對應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億計算,印花稅按0.3%計算,(一年按240天計算)印花稅合計4320億,券商傭金按照0.2%(法定是0.3%)計算,合計2880億元,二者合計7200億,幾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潤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億元計算,印花稅合計2880億元,券商傭金1920億,二者合計4800億元,仍然超過2006年上市公司利潤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億元計算,印花稅合計2160億元,券商傭金1440億,二者合計3600億元,就達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潤。 文章說,由於股市投資的本質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總和不足以彌補印花稅和券商的傭金,那麼這個股市,就連"零和游戲"的底線都夠不著,應該是"負和游戲"。在"負和游戲"中理論上是每個投資者都無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潤,只能通過吹泡沫、爾虞我詐、坑害中小投資者的方式來實現"泡沫利潤"。 目前中國內地投資者證券帳戶內的保證金總額不過1萬億,也就是說,不用兩年就全部收繳到國庫了。所有參與者都是來無償送錢的。這就象街邊撞球場子,兩個參與撞球游戲的人拼個你死我活,最終贏利的,一定是擺撞球的攤主。兩個人手中的銀子都必將落入攤主的口袋。這哪裡是一個有投資價值的市場? 管理當局人為控制股市,在儲蓄存款沒有出來時,扇動大家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只有通過證券市場才能充分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而現在真的出來一部分了,又擔心所謂股市泡沫問題,要閉門放狗咬人,讓散戶投資者去買單,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資去承受管理層製造的泡沫。 文章斷言,中國證券管理當局的短視,必將毀滅整個資本市場。管理當局無能,也許還是造成股市發展十幾年還在3000為中軸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國經濟發展其實從來就沒有與股市同步過。 附原文:反彈逃命後將迎來更恐怖的下跌 一、作為與股指期貨相配套的滬深300ETF指數型基金國家已經擬定於近期在香港市場上市。內地投資者將不能參與交易.
二、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繼銀行系QDII產品對外投資額度快速放寬至215億美元後,保險公司的QDII投資細則最快將於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預計額度不會少於銀行和基金公司。 現在我總算找到了大盤繼續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資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這些政策傳遞出的指向性意義,對內地證券市場的中長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負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條消息進行分析和解讀。 作為與股指期貨相配套的滬深300ETF指數型基金應該是反映內地滬深市場交易水平的一個標尺。管理層對於不開放境內投資者進場交易的原因解釋是:由於目前滬深證券市場是兩個完全分開獨立的交易市場,資金結算存在障礙,而且,目前香港市場實行T+0交易制度能夠更好地與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評論,這一政策對內地所有投資者客觀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內投資者風險,因為,香港市場的境外機構完全可能利用該基金作為套利工具,而讓境內投資者處於束手無策地步。假如,境外機構對在港上市的中資H股、紅籌股和300ETF進行聯手控制,將很可能造成內地市場出現單邊暴漲或暴跌,也可能會為國際對沖基金間接控制內地資本市場提供工具。內地證券市場操縱權旁落的後果及風險將不可估量。大盤暴跌多少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這一政策的恐懼和不安。 第二條消息是,保險系QDII細則將於中旬左右出台。如果處於牛市行情中,市場對這種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畢竟市場資金充沛人氣旺盛,而現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維逐漸抬頭情況下出台這一消息會把利空作用放大。繼前次公布15500億特別國債發行事件央行負責人出面澄清後,市場反映似乎有緩和跡象,超級擴容密集出台、印花稅提高、公布清查違規入市銀行資金、打擊違規信息披露行為等一套套緊縮打壓政策,它傳遞出的強烈的政策調控語言就是,內場證券市場不能再漲了,而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沒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麼,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選擇,就是徹底退出這個風險已經高企的市場。而近期香港股市疊創歷史新高正是受到內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傾斜的鼓舞。 雖然有人出來澄清特別國債不會對內地股市造成沖擊,屬於正常經濟手段。但是,一個國家資本市場互通互連的,絕對不是割裂的兩個國度,說沒有影響顯然難以說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別國債不向普通投資者和企業發行,但向銀行發行,由於其利息水平高於儲蓄,銀行肯定會積極認購。該額度相當於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調整的0.5%,會不構成股市資金變相抽離?銀行接受儲蓄存款再放貸款,如果可放貸額度減少必然減少企業貸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資門檻提高,周轉困難,業務必然受到沖擊,對上市公司業績持續增長構成巨大打擊,另外,雖然清查銀行進入股市的資金已有公布,但還有多少是沒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參與市場的違規銀行資金有多少,可能永遠是個謎。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對股市會沒有影響?
對於推出滬深300ETF指數型基金推託說由於內地兩市不能結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場交易更是滑稽。資本市場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層的第一要務,新的金融產品推出,國內資本市場沒有條件,你管理層應該進行完善,創造交易環境和條件呀。難道就任由話語權旁落?把刀柄交給別人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聯想到蔣介石抗戰中:「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對銀行(著名經濟學家劉紀鵬稱之為大兒子)造成沖擊,不顧一切出台政策打壓股市(劉紀鵬稱之為小兒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稅的政策再次將管理層的短視行為暴露無疑,試問,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沒有經過精確測算,有沒有經過廣泛徵求經濟學家的意見?有沒有經過合法的聽證和征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雞叫?中國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才能擺脫「三拍」怪圈:一拍腦袋,就這么定,二拍胸脯,我負責;三拍大腿,又交學費了? 據統計,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潤3892億元(對應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億計算,印花稅按0.3%計算,(一年按240天計算)印花稅合計4320億,券商傭金按照0.2%(法定是0.3%)計算,合計2880億元,二者合計7200億,幾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潤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億元計算,印花稅合計2880億元,券商傭金1920億,二者合計4800億元,仍然超過2006年上市公司利潤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億元計算,印花稅合計2160億元,券商傭金1440億,二者合計3600億元,就達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潤。 從這些鮮明的數據不難看出,在"三公"原則下進行市場化博弈,這一基本的市場化條件似乎還離我們很遠。由於股市投資的本質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總和不足以彌補印花稅和券商的傭金,那麼這個股市,就連"零和游戲"的底線都夠不著,應該是"負和游戲",在"負和游戲"中理論上是每個投資者都無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潤,只能通過吹泡沫、爾虞我詐、坑害中小投資者的方式來實現"泡沫利潤"。管理層一直極力倡導的價值投資基礎又在哪裡能夠實現? 目前兩地市場投資者證券帳戶內的保證金總額不過1萬億,也就是說,不用兩年就全部收繳到國庫了。所有參與者都是來無償送錢的。
這就象街邊撞球場子,兩個參與撞球游戲的人拼個你死我活,最終贏利的,一定是擺撞球的攤主。兩個人手中的銀子都必將落入攤主的口袋。這是一個有投資價值的市場?這不是逼良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麼? 還有管理層一直詬病的泡沫問題,泡沫的標準是什麼?無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歸的H股更高達125倍,上市被機構再狂拉1倍,你讓散戶投資者去買單?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資去承受管理層製造的泡沫?被迫參與搏傻買了你們發行的股票還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管理當局人為控制股市,在儲蓄存款沒有出來時,扇動大家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只有通過證券市場才能充分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而現在真的出來一部分又閉門放狗咬人,這不是現代版的葉公好龍是什麼? 在股市真正出現大幅調整時,還在忽悠,說股市調整不會改變牛市上升格局。試問牛市存在的基礎還在么?無非是繼續穩住中小散戶,不要走,等我的大兒子安全撤退後,市場跌得面目全非時,一個輪回後,我再忽悠散戶進入這個陷井中.當狼來了的叫喊聲多了,你們認為還會有人相信?管理當局的短視,必將毀滅整個資本市場,這也許就是當局無能,造成股市發展十幾年還在3000為中軸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國經濟發展其實從來就沒有與股市同步過。從91年開市至今,中國經濟每年以近兩位數的速度高速增長,以上海為例,1991年從100點起步,相應的指數復合增長到2005年還應該在998點嗎?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本人:當我們現在剛剛過上能吃飽穿暖的日子,當我們剛剛向銀行貸款買了房子,當我們在銀行剛剛存了點棺材本老婆本。突然這一切就象好夢一日游似的隨風飄過,一夜回到10年前. 試問中國的平苦大眾不炒股又怎麼能躲的過通貨膨脹這只政策老虎喃?這就是中國的特色,很茫然!
③ 上市公司增加公司的股本,對公司有什麼影響拜託各位大神
股本就是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總數量這要看它發行的量,如果全部發行就=公司的總市值了!
④ 向社會公開增發新股是我國上市公司股本擴張的途徑之一,除此之外,我國上市公司還有哪些股本擴張的途徑
增發新股是為了募集更多資金.
但是新股的上市是必影響原有股的市植.
除非公司業績真的很了不起
不然申購新股一定要慎重!
⑤ 如何認定一支股票是否有高度的股本擴張能力
股本擴張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本額的增加。
根據是否有資產流入,可將股本擴張劃分為「股本虛擴張」和「股本實擴張」:
「股本虛擴張」是指由於公司自主擴股行為增加的股本,隨著股本規模的增加不會產生現金或其他資產的流入,具體包括發放股票股利和公積金轉增股木等;
「股本實擴張」是指由於股權性融資形成的股本的增加,伴隨著股本擴張有現金或其他資產的流入,具體包括增發股票、配股和可轉債轉換為股票等。
上市公司擴張股本的方式主要包括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發放股票股利、配股、增發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等,上市公司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能夠達到擴張股本的目的,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和發放股票股利不會形成資產流入,而配股和增發會伴隨資產的流入。
1.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
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將積累的資本公積金轉為股本,增加的新股票按比例分配給股東的行為。
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既不會導致公司的現金流出,也不會增加公司的資產,僅是增加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擴張了股本規模。表現在會計處理上僅是股東權益的表現形式發牛變化,即將公司積累的資本公積余轉增為股本,而公司的股東權益總額不會發生變化,股東的持股結構也不會改變。在我國,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往往被視為股票股利的替代或補充,從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而上市公司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就會頻繁的實施高比例的轉增方案,這種現象既容易掩蓋公司的不良業績,也容易引起股市的過度投機,不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2.發放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又稱送股),是指公司按股東原持股比例發放股票的股利分配方式。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發放股票股利主要是將公司的稅後凈利潤轉為股本,是所有者權益內部結構的調整,不會改變公司的資本結構,也不會導致公司的現金流出。實際上,上市公司通過發放股票股利實現了一種「繞法律條款的擴張效應」:我國上市公司受上市額度限制,規模普遍較小,股本擴張願望強烈,但是發行新股有一系列嚴格的條件限制,上市公司能達到新股發行條件的績優股不多,於是,多數上市公司選擇發放股票股利,這樣既可避丌法律限制,又可達到擴張股本的目的。對於投資者來說,大多數投資者持投機心理,他們樂於獲得較高的市場差價收益,再加上我國免徵資本利得稅,投資者對送股的需求就變成了多多益善。上市公司過多的選擇實施送股方案和投資者旨目的投機炒作不僅加大了雙方的投資風險,也為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埋下了隱患。
3.增發股票
增發股票足指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再次發行股票的行為。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可以公丌發行,也可非公丌發行。公丌增發就是以社會大眾為增發對象再發新股;非公丌增發即只面向特定對象再發新股。實施增發方案後,公司股票數量增加,股本規模擴大,同時也會產生現會或其他實物資產的流入。
一般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會在股票價值與市場價格相當或被市場價格高估時,實施增發計劃。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尤其是非公丌發行股票,如果決策正確,會為公司發展帶來很多優勢,比如引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注入優質資產、整合上下企業,為上市公司帶來立竿見影的業績增長效果。同時投資者也可從上市公司業績好轉中獲得收益。但是由於在我國上市公司增發股票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條件,目前中小板塊選擇實施增發方案的公司數蹙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數目仍遠遠低於實施送轉方案的公司數目。
4.配股
配股是上市公司根據公司發展需要,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和相應的程序,向原股東發行新股、籌集資金的行為。配股的特點是新股的價格以發行公告發布時的股票市價為基礎進行折價處理,利於與公司股票市價保持平衡並刺激股東出價購買。配股實質上是股權登記日登記在冊的本公司全體或部分股東以現金或實物出資,購買公司新增股票的一種投資行為。所以,配股會增加公司的股票數量,擴張公司股本規模,同時,也會產生現金或其他資產的流入。
需要說明的是,配股不是上市公司分紅的方式,並未建立在公司盈利的基礎上,只要股東願意,即使上市公司的經營發生虧損也可以配股。配股後雖然股東持有的股票增多了,但它不是公司給股民投資的回報,而是追加投資後的一種憑證,往往象徵著公司經營業績不佳或即將倒閉的前兆。因此,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配股並不受歡迎。
在我國中小板塊,實施配股的公司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因為配股需要滿足較為嚴格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配股范圍廣,配股後所籌資會是否有合適的項目去投資,投資後項目的建設問題、公司管理水平和技術力量能否跟上等問題制約著配股所得資金的有效利用狀況,種種不確定性也會增加股東承擔的市場風險。
5.可轉換債券轉為股票
可轉換債券是指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序發行,在一定期間內,債券持有人可按照發行時約定的條件將其轉換為發行公司股票的債券。
對投資者來說,當發行公司的股價上漲時,因可轉換債券具有股權性,所以購買可轉債與直接投資該股票的收益率是一致的;當發行公司股價下跌時,基於可轉換債券的債權性,投資者仍能獲得約定的本息,所以購買可轉換債券的JxL險要小於直接投資該股票的風險。
對發行公司而言,可轉債具有融資成本低、規模大的優點。可轉債轉換為股票後,既可以減少公司的利息費用,降低還款壓力,又利於公司以較低成本實現股本擴張的目的。但是,若轉股不成功,公司將會面臨償還本會的巨大風險,並有可能形成嚴峻的財務危機,因為轉股未成功的原因必然是股價低迷,而股價低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公司業績滑坡,若此時必須償還本會,則會導致公司財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
⑥ 股本擴張和配股的區別
股本擴張可以是用資本公積或未分配利潤轉化成股本進行擴張,上市公司是免費把這轉增或送股免費派給在權股登記日持有這股票的股東,雖然對股本產生薄攤效應,但實際上與原來是一致的,並不會產生損害原股東的利益。配股是上市公司向股東或市場進行配股的行為,這行為要向市場抽取資金,最後會對股東產生一個攤薄效應,且這效應實際與原來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可能損害原股東的利益。
⑦ 上市公司擴大股本有什麼利弊
公司在高速成長期的時候,願意送轉股,擴大股本,這樣的話,股價更容易炒起來,實現市值的不斷增長,公司可融更多資金、股權激勵更有效果,即使是直接的拋售資金獲得流動資金也變得更加方便,對公司的發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公司成長快,不擴張股本,價格持續的漲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會降低。國內股市,高價股願意炒的人少。
⑧ 求:上市公司股本擴張排名
挖掘中報牛股的兩大線索
海馬股份近日在中報公布後拉出3個漲停,這家個股在中報後連續上漲的走勢,對投資者如何挖掘中報牛股提供了兩大線索:一是業績暴增;二是大比例送轉股。
不錯,中報業績的增長驚喜,加上分配方案上的大比例送轉股,是發掘中報牛股的兩條基本線索。但從實際操作看,等中報正式出來一切都明朗後再介入,雖然不失為較穩妥的方法,但卻不是收益最大的方法。
說到上市公司的業績暴增,其實按目前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沒有秘密可言,因為上市公司中報業績會事先有預告。就拿海馬股份而言,其中期業績的暴增,早在一季報表中就已有說明。其他如深鴻基中期業績將較去年同期暴增2500%,中國國航較去年同期會有20倍的增長,同樣也都已有公告。所以,發掘中報牛股的重點是從那些業績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甚至暴漲的個股中,去尋找那些可能中報大比例送轉股的公司。
哪些公司中報最有潛力進行大比例送轉呢?我們認為具有「一小一高」的公司最有潛力。首先來看「小」。「小」指的是股本小,正因為上市公司的股本小,所以才會有股本擴張的潛力。從蘇寧電器等公司上市以來的發展軌跡看,不斷的大比例送轉股,正是這類當初的小企業最大魅力所在。
所謂「高」,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未分配利潤和資本公積金要高。上市公司想送想轉想股本擴張是一方面,有沒有能力去擴張,則是更為重要的方面。顯然,如果是送股,就要求上市公司有較高的未分配利潤,而如果公司通過轉增股本的方式進行股本擴張,則需要上市公司有比較多的資本公積金。
從「小」的角度分析,中小企業板個股無疑是最有潛力的。在中小企業板中,總股本在2億股以下,流通盤在5000萬股以下的公司大量存在,隨著中報的陸續公布,相信在這些公司中會出現為數不少的大比例送轉股。當然,同是中小板公司,我們認為新上市的公司會比上市較早的公司更有潛力。道理很簡單,上市較早的公司,可能已經有過一次甚至不止一次的大比例送增股,而新上市特別是今年剛上市的中小板新股,則還沒有。
而從「高」的角度看,在剛有過融資行為的公司中,有可能存在較多未分配利潤和較高資本公積金。這也正是剛上市新股和剛進行過增發等方式進行融資行為的公司,會受到市場更多追捧的內在原因。這些公司,恰恰是有能力做到大比例送轉股的公司。
我們認為,雖然具有「小」和「高」特徵的公司,並不一定就代表會大比例送轉股,畢竟業績增長緩慢甚至下降、股本較大、甚至未分配利潤和公積金積累較小的公司,同樣也有可能較大比例地進行送轉股,但具有業績增長快、股本小、未分配利潤和公積金高的公司,其為投資者尋找中報牛股提供了一種更大的可能性。
⑨ 怎樣的公司才具備較強的股本擴張能力
已上市的中小板企業一般股本擴張能力強。
股本擴張能力強在於發行價比較高,資本公積金大,這樣就可以不斷地進行送股,增發,配股等方法,股本擴張即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本額的增加。
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標。股票的面值與股份總數的乘積為股本,股本應等於公司的注冊資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標。為了直觀地反映這一指標,在會計核算上股份公司應設置"股本"科目。公司的股本應在核定的股本總額范圍內,發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與股本總額往往不一致,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於股本總額的,稱為溢價發行;小於股本總額的,稱為折價發行;等於股本總額的,為面值發行。我國不允許公司折價發行股票。在採用溢價發行股票的情況下,公司應將相當於股票面值的部分記入"股本"科目,其餘部分在扣除發行手續費、傭金等發行費用後記入"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其中,發行手續費直接計入管理費用,傭金則沖減「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
⑩ 如何判斷一隻股票有無股本擴張能力
所謂「股本擴張」包括送紅股,公積金轉增股本,現金配股,未分配利潤轉增以及對外融資五種方式。
送紅股和轉增股本是上市公司將留存收益或資本公積金轉作股本, 發行數額的新股票按比例分配給股東,這樣可以使股東的持吸數目增加, 降低投資成本,同時公司資本總額相應增大,實力加強。送紅股和轉增 股本可以增加公司的股本,相應降低股東的投資成本,利於活躍交易。 就股東而言,可以免費得到股票,用投資的觀點來看,是投資收益。配股是發行公司對老股東按一定比例和價格(低於市價)配售發行股票的行為。由於是按股東原持有股數平等攤配,這樣可以維護股東在公司的原有地位,使其按比例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企業經營狀況好,規模不斷擴大,必然需要更多的資金用於對新項目的投資。通過配股增資,公司的股本自然不斷增加資金不斷增多,有利於公司的發展壯大。
目前對我國尚不成熟的股票市場而言,每年大量的送配股,使市場擴容加速,容易導致二級市場失血過多,對股市的長遠發展不利。為此,中國證監會分布的《關於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暫行規定》對於上市公司向股東送配股做了明確的規定和限制。這些規定的頒布是對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我國股市長遠的健康發展。
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是上市公司股本擴張方式之—。資本公積金大 致包括以下幾類:
1.溢價收入。公司發行新股時,凡超過票面認購的部分,得到的收益,是為溢價收入。例如某股票面5元,而以10元發行時,每股便有5 元的增資溢價收入。
2,處分資產。出售公司資產如土地、廠房、機器等而得到的資金。
3.資產重估增資。老公司對早年購置的資產如土地、房產等進行重估,增值的部分可列入公積金。
4.購並收入。也就是合並公司所得的資產總額,減去它的負債和並購價款,剩下的余額。
5.受領贈與。接受他人的贈與,這種情況極少。
股本擴張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蘇寧。2004年7月21日,蘇寧電器(002024)在中小板上市時,總股本9316萬股,流通股份只有2500萬股,按當日收盤價32.7元計算,總市值只有30億元左右。在此後的近5年時間里,蘇寧電器將中小企業的成長性演繹到了極制:總股本增至44.86億股,增長45倍,總市值655億元,增長21倍。蘇寧電器的股本擴張除了一次2500萬股的增發以外,其餘的都是通過送股(轉增)來實現,4年來共送股(轉增)6次,其中10轉增10的次數就有4次,同時還有4次現金分紅,每股累計分紅0.43元。更為可喜的是,蘇寧電器股本擴張的同時業績也保持了同步增長,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機的2008年,其每股收益仍然達到0.74元,每股經營現金流量1.28元。蘇寧電器的高速增長也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以2009年5月22日的收盤價為基準,其復權價高達643.78元,從其走勢圖分析,蘇寧電器其本上沒有套牢過投資者,前期介入的投資者更是收益豐厚。
那麼如何衡量公司的股本擴張能力呢?
一:資本公積金是基礎
從歷史統計可知,公司大比例進行股本擴張,基本上都是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為主。因其不屬於利潤分配范疇,不需交納20%的所得稅。而以當年利潤、未分配利潤或盈餘公積金送股均屬於利潤分配,需交納20%的所得稅。 但是,不管是以送股或轉增股本對於公司股本擴張僅是殊途同歸,通過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可以讓上市公司大股東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合理避稅。 因此,每股資本公積金指標可以衡量轉增股本的能力。
二:盈利能力是基本條件
從最近三年的分紅統計數據顯示,上市公司股本擴張的可能性與其上一年度的業績水平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即高送轉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及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比低送轉公司分別高出50.63%、130.30%。
三:小盤股擴張意願強
統計發現,總股本小的公司股本擴張的要求較為強烈,而公司的股本越大其進行股本擴張的慾望也就越低,送轉比例與總股本多少成正相關;另外,高送轉不但與總股本有關,而且與流通股本也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但不如總股本對送轉比例的影響大。
四:影響上市公司送轉股分紅方案政策因素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市場因素,包括市場投資者偏好、以及上市公司為迎合市場莊家炒作等因素。
那麼股本的擴張能力對於股權激勵有什麼作用呢?
股權激勵以股本擴張能力為前提股本擴張為未來實現股權激勵打下了良好基礎,這將使公司的管理層和股東利益進一步統一,有利於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