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隊世界盃奪冠華帝啟動退全款這場營銷誰贏了
北京時間7月16日凌晨,法國隊4:2擊敗克羅埃西亞隊,捧起世界盃!以「法國隊奪冠退全款」作為營銷大手筆的華帝,也啟動退全款了,並在天貓等平台發出退款流程公示。
法國奪冠之後,華帝官方微信公號第一時間發布文章稱,作為法國國家隊官方贊助商,「慶祝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啟動」。這篇文章很快刷屏。
華帝退款多少?不超過7900萬
當然,華帝「退全款」福利是有條件的:需在2018年6月1日0時至7月3日22時期間購買華帝「奪冠套餐」。
其中,指定的煙灶套餐在線下門店及多家線上電商有售:華帝天貓旗艦店、11家華帝天貓專賣店,華帝在京東、蘇寧、國美的旗艦店;指定的熱水器和洗碗機則在線下門店及華帝的全網授權店有售。
華帝股份董事長潘葉江
2017年度,華帝股份營收57.31億元,同比增長30.39%,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0億元,同比增長55.60%。
來源:搜狐新聞
2. 怎樣理解合夥創業,風險同當
一個人干有一個人的好處,合夥有合夥的利益,到處都是合夥成功的標志,一個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有時候想要做一個大事業的時候,就需要有合作夥伴的資金,合作夥伴的建議等等,一個人很多時候忙不過來,也承受不起。
選好一個合作夥伴是最重要的,否則辛苦得來的企業就只能付諸東流了,有人說合夥創業就像是婚姻一樣,選對了那就是長盛不衰,越過越甜美,選錯了,那就是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最後導致的只有離婚。
在創業的開始階段,由於資金、人才、經驗的不足,又沒有家族公司那樣的條件,這時選擇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夥開創工商業的成功之路,是許多公司老闆的強烈願望。
歷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或商業比賽中,一般是團隊合作,集體勝出;在矽谷流傳著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則」:由兩個MBA和MIT博士組成的創業團隊,幾乎就是獲得風險投資的保證。雖然,這有些誇大其詞,卻蘊含這樣的事實:創業已非純粹追求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團隊創業成功的幾率要遠高於個人獨自創業。
讓我們看一個合夥創業的案例:
華帝熱水器的創業群體被人稱為是「七星北斗陣」。7個「發小」都來自廣東中山市小欖鎮的農民家庭,他們打破了中國人「一人是條龍,三人是條蟲」的偏見,樹起合夥創業的大旗。
1978年,鄧新華、黃文枝、潘權枝、李家康4人一起被分配到了一家鎮辦機電廠工作。他們工作勤奮,都成為了業務骨幹,1980年黃文枝還當上了主管生產的副廠長。然而1981年,機電廠卻因多種原因而被鎮里關閉了,員工全部解散。與此同時,黃啟均在一家鎮辦農具廠當鐵匠,是廠里鍛焊高手楊建輝的徒弟,關錫源則在一家鎮辦印刷廠當排字員。
1991年底,7位老朋友偶然間聚到一起,此時每個人都事業小有成就。沒有了生存的壓力,就有了發展的苦惱,他們商量著日後的發展大計。開燃氣用具配件加工廠的黃文枝說:「我的廠最近一年給幾家燃氣灶具生產廠提供配件,每個月的要貨量都在大幅遞增,證明生產灶具是有利可圖的。」大家一聽來了興趣。
1992年4月,7人一致推舉鄧新華為董事長,黃文枝為總經理,將企業更名為中山華帝燃具有限公司。在股權分配上,村政府佔30%,餘下的7人平分,各佔10%,而黃啟均和關錫源均以管理和營銷知識入股,這在當時的中山市可謂是一大新聞,7位股東表現了驚人的膽識與氣魄。7位老闆都沒有讀過大學,最高也就高中畢業。7個人開始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長」的基本原則,進行了合理的簡單分工,每個人兼任一個部門的經理。同時,他們實行民主集中制,在重大決策問題上,7個人中有4個人贊成即算通過,徹底杜絕了個人獨裁決策的失誤,從制度上保證了華帝的健康發展。他們還約定了「不許親屬進華帝」的「君子協定」,從制度上堅決根除個別董事培植親近勢力的可能性。
華帝熱水器的崛起,源於當時所有的燃氣灶具都不注重品牌形象,產品缺乏差異性這一問題。他們率先發現問題,並聘請專業形象設計公司為企業導入「CI策劃」,公司銷售、宣傳等事務用品全部按規范「CIS'』化,使得華帝氣派典雅的高品位形象很快得到了消費者認同,逐漸在熱水器市場成為一支奇兵。
沒有知識優勢,憑借著膽識、合夥人的信任、齊心協力與規范管理,華帝熱水器終成大器。從華帝的成長中不難看出合夥創業比單槍匹馬有著獨特的優勢,也就是通常講的一加一大於二。
合夥創業有很多不可抵擋的優勢,讓創業從開始就有競爭力,它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資源共享:不管創業者在某個行業多麼優秀,他都不可能具備所有的經營管理經驗,而藉助團隊就可以擁有企業所需要的一切。例如顧客經驗、產品經驗和創業經驗等,而且人際關系網路也能更多地幫助創業者。
2.群策群力:由於組成合夥創業的基石在於創業遠景與共同信念,因此團隊能夠提出一套能夠凝聚人心的遠景與經營理念,形成共同目標、語言、文化,作為互信與利益分享的基礎。在決策時可以群策群力,這些正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堅固基石。
3.風險共擔:團結就是力量。許多時候,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麻煩,如果完全親手解決,可能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而團隊是一體的,成敗是整體而非個人,成員能夠同甘共苦,經營成果能夠公開且合理地分享,團隊就會形成堅強的凝聚力與一體感。
裝飾公司的老闆曾先生就是這樣考慮的,他大學畢業後把兩位十幾年的兒時夥伴「拉下了水」,經營一家知名食品的專賣店。現在生意經營得較為如意,他們現在商業旺地廣州中華廣場地段經營,准備再到北京路尋找店面開分店。曾先生說,單干有單乾的好處,但是合夥的好處更多。
無論是在資金上還是人力上,合夥人都可以互相協助。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怕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也怕自己一個人承受不起這樣的風險,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曾先生認為,只要大家都信得過對方,又有共同的創業目標,就可以合夥創業,這樣大家都輕松很多。一個人創業的壓力很大,發展也很慢。
一個美國老闆在回憶開辦自己的公司時說道:「當我自己開始干時,像許多其他人一樣,也想成立個合夥公司,而且我也物色了幾個合夥人。當我做完市場調查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風險挺大的。我想:以我自己的能力可能還辦不了公司,如果我有幾個可以依靠的人,這事可能容易得多。」
因此在創業之前就要調查好市場的風險。
總之,由於沒有人會擁有創立並運營企業所需的全部技能、經驗、關系或者聲譽,因此,從概念上來講,如果想要創業成功,就必須組成一個核心團隊。團隊成員對創業者來說將發揮不同作用:他們或是合夥人,或是重要員工。他們不可或缺,有了他們,可以解決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
案例一:1998年,鄧鋒與同班同學柯岩共同創辦了Netscreen網路安全公司,6年後,Netscreen成為全球第三大網路安全設備公司。公司於2001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2003年市值達40億美元。
案例二:1996年,鄧傑與兩位清華校友共同創立了ACD公司,2001年成功完成ACD公司與UT斯達康的並購,隨即出任UT斯達康ACD部門總裁。
案例三:周雲帆和楊寧,1997年在美國斯坦福的同學,1999年回國共同創辦China Ren網站;2002年創立空中網,致力於發展彩信、WAP、JAVA等2.5G移動增值業務;2004年7月空中網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事實表明:由研發、技術、市場、融資等方面組成的優勢互補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一項調查也顯示,在創業成功的公司中,70%都屬於合夥創業。
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合夥創業都可以成功,也見到了許多不成功的例子。創業者中類似這樣合合分分的事情似乎天天都在上演。一項調查顯示,中關村每天新誕生20家公司,但同時又有至少兩家公司歇業或散夥,親朋好友合攢一家公司,創業時能志同道合,但稍有起色便鬧分家,甚至對簿公堂。相對於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的合夥人「分手」事件更多,對企業的影響也更大。
據國外一家研究機構對100家成長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調查,發現其中有一半的創業團隊無法在公司頭5年中順利存活,而在另一家機構所研究的12個創業團隊的個案中發現,只有兩家在創立後的5年後創業團隊還保持創立初期的完整。
與家族公司不同,合夥公司缺乏血緣這種天然的紐帶。因而更容易分崩離析。合夥開公司之所以壽數不長,大都是因為在合作之初,公司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要解決,大家專心於創業,對名利、地位的爭奪不太熱衷。當公司發展起來後,名利開始在個人心中發酵了,每個人都有了私心。就這樣合夥公司開始出現了裂縫,雖然還不至於立即翻臉,但是一個公司內部出現這樣各懷心思的人,公司的經營怎麼能不走下坡路。
矛盾出現後,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是「分家」,許多公司被一拆兩半,甚至是一拆幾半,這樣的了斷徹底倒是徹底,只是好端端的公司哪能經歷這樣的折騰,分家後無論資本和人才都不能和以前相比,競爭力馬上下降。許多合夥公司在分家後一蹶不振,就是這樣的原因。
連中國房地產「大鱷」潘石屹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他被昔日公司合作的3位小股東告上了法庭。此番將潘石屹推上被告席的,卻是多年前與他一起打拚創業的夥伴。
這3名昔日的夥伴認為,潘石屹通過整體轉讓股權的方式清洗了他們的股份。創業時的「難兄難弟」忽然變得與他們所創業的公司沒有關系,這3人為此向潘石屹索要一億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處理了這起罕見的小老闆告掌門人的億元大案。
不管最後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導致這樣的結局都是大家所不想要的,合夥就想要讓集體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可是只要一分心了,合夥就算是失敗了。所以,在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事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