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宣達集團破產

宣達集團破產

發布時間:2021-05-07 19:45:36

㈠ 封建社會的國家機構由什麼組成

在此我僅以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說明
一、皇帝「家天下」制度
皇帝「家天下」制度是繼承西周的國王「家天下」制度進一步發展演變而來的,歷代基本上沒有變化。如西漢的名臣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這時的「家天下」由於已實行土地私有制,有些情況已與土地國有制時期有所不同,主要偏重於政治意義。當然利用政治特權,亦可實現其經濟特權的目的。這—制度的主要特點有三:
1.皇權至高無上
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一點與西周時的「王權至上」基本相同,但有新的發展和更有加強。情況亦分兩個方面:一方而,神化皇權,宣揚皇權神授說;另一方面,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2.皇位世襲制度
皇位世襲制是由西周的王位世襲制發展而來的,此制度亦始於秦始皇,為後世稱作「皇統」,看作是皇帝家庭的私事。
3.皇族特權制度
皇族享受特權,這是皇帝「家天下」制度的組成部分。但政治特權過大,於國於家都利少害多,因之限制政治特權,給予經濟照顧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制度萌芽於春秋後期的各大諸侯國中,戰國時期有較大的發展。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以原秦國的制度為基礎,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行之於全國。這套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史稱「廢封建,置郡縣」。秦始皇的這一變革,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變革,具有革命性質。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的狀況及其發展的要求,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
1.中央機構
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此制度是以後兩千餘年間歷代王朝中央機構的基礎。但是各朝由於政治需要,亦有一些興革。今擇其典型階段分述於下。
(1)秦漢行三公九卿制
秦滅六國後,於中央機構廢除由宗法貴族掌權的「世卿世祿」制,改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就是宰相,為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掌監察。這就是在皇帝領導下,以總攬政務的宰相與軍事和監察首腦三人組成的權力核心。九卿即中央各行政機構的總稱,一般稱之為中央的「庶政機構」,相當於後代中央的九個部。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僕,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民族事務;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農業、財政;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扎卿之外,還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師治安;將作少府,掌修治宮室等。還有為太後、太子服務的高官,職位相當於卿。
三公九卿制主要實行於秦和兩漢,約四百餘年。此制雖為中央集權而首創;可是此後的發展變化,是大權逐步向皇帝手中集中,皇帝身邊的人的權力日重,而三公九卿的權力則逐步削弱,最後連同制度相繼被廢除。
三公九卿制的削弱始於漢武帝時,重點在削弱「三公」。漢武帝即位不久,首先廢止太尉一職,20年後又設大司馬以代之。以後此職的名稱多有變化;權力不明確,軍權歸皇帝直接掌管。其次是漢武帝又開始削弱相權,重用在皇帝身邊做秘書工作的尚書辦事。尚書台原為少府屬下的三十餘個部門之一,長官稱尚書令,屬員為尚書,共5人,為皇帝管章奏文書,職位低下;可是大臣們的章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先送尚書台。此一工作性質決定了尚書這一職位的重要性。漢武帝又選用了一些有學識才辯的士人為低級的郎官,加以侍中、給侍中、常侍等頭銜,出入宮廷,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為中央的決策機構。原以丞相為首的由三公九卿組成的中央政府稱作「外朝」,為執行機構。從此以後,尚書台的權力日重,大臣如需參預中樞,就要在其官職上加「領尚書事」或「平尚書事」的頭銜;東漢時,尚書台的權力更大,有6位尚書分曹辦事,稱「六曹尚書」。當時已有「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執重,責之所歸」之
說。三公改稱司徒、太尉、司空,職位雖高,但無實權。大臣需參預中樞,要加「錄尚書事」的頭銜,錄與「領」同,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獨攬大權,無所不總。這就是所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漢武帝對三公中之御史大夫所掌監察一職,不僅未予削弱,反而有所加強。在中央,監察百官的違失。在地方,秦朝原於每郡置監御史1人,司監察。西漢前期取消,改由丞相臨時派員視察地方,不設專官。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分全國為13個州部,每個州部設一刺史,專司監察,刺史歸御史大夫領導。
(2)隋唐行三省六部制
中央機構又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發展演變,機構更加復雜而詳密。至隋唐時期,主要權力機構為「三省六部」,這是以漢魏的尚書台與侍中等官發展演變而來的。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頒發皇帝的詔令,其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侍郎。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議政令,駁正違失,其長官為納言(侍中),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負責執行重要政令,其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為左、右僕射(ye葉)。《新唐書·百官志》曰:「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巾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宰相所以一分為三,主要是為了分散相權,不使相權過大。這樣還感到「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如「吏部尚書參議朝政」、「秘書監參預朝政」或「參議得失」、「參知政事」等都是宰相。這樣的做法使宰相的職位不明,人員不定,以便於皇帝直接掌握大權。
六部是尚書台的六曹發展而來的,秦漢時九卿所掌政事至此時均歸六部分管。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屬於尚書省。吏部掌官吏的考核任免,戶部掌戶口、賦稅,禮部掌禮儀制度,兵部掌軍政,刑部掌法律、刑獄,工部掌水陸工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
三省六部職司分明,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
隋唐都設御史台,其長官為御史大夫,「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副長官為御史中丞。下設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察中央和地方。
(3)明行六部、內閣制與清行六部、軍機處制
宋、元時期繼續削弱或分散宰相之權。宋朝之制.「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都直隸於皇帝。元朝則實行一省制,即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總理全國政務,其長官為中書令,下設右丞相和左丞相各—員,為宰相。中書省下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明初沿用元制,可是洪武十三年(1380),因丞相胡惟庸專權,且欲謀反,朱元璋殺胡惟庸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委大政於六部,從此六部尚書為一級長官,分別自隸於皇帝。皇帝之集權又加緊了一步。這也是中央體制的一大變化。六部各省尚書和副職侍郎為主管長官。下設各司,辦理庶政。吏部掌用人大權,為六部之首;戶部掌土地、財政;禮部掌禮儀、學校;兵部掌軍事,地位也很重要;刑部掌刑法;工部掌水陸工程。
朱元璋廢止丞相制後,曾用職位較低的殿閣大學士備顧問,這些大學士並不參預機要。明成祖時,選用翰林學士參預機要,稱為內閣學士,漸升為大學士。大學土不過五品官,仍屬於顧問性質,凡事由皇帝裁決。成祖之後,繼位皇帝們用六部之尚書、侍郎等兼殿閣大學士,代皇帝處理章奏文書,內閣之權日重,大學士雖不稱宰相,但稱為輔臣,有首輔、次輔、群輔之分,實掌宰相之權。如嚴嵩為首輔二十餘年,操縱國事,吞沒軍餉,無惡不作,政治黑暗。但從制度上來說,內閣不應干預六部之事。
明朝的兵權由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共掌。兵部掌任命將領。發布凋令等,不直接統率軍隊。五軍都督府掌軍籍、軍政,分領在京及各地軍隊.但不能任命將領,調遣軍隊。二者互相鉗制,大權歸於皇帝。
明改歷代御史台為都察院,專司監察,長官為左、右都御史, 與六部尚書平行,合稱七卿,操彈劾、建言之權。朱元璋又另設六科給事中,六科亦名吏、戶、禮、兵、刑、工,輔助皇帝處理奏章,分別稽察駁正六部違失,權力很大。
清朝初年亦行明制,以內閣大學士為宰輔,但權力不大。雍正、乾隆時,整頓內閣,主要官員大學士,滿、漢各1人,均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1人,均為從一品;學士,滿6人,漢4人,均為二品。內閣權力加強。但是清朝設置軍機處,應是中國封建時代皇權達到最高點的標志。此機構於雍正七年(1729年)以用兵西北而設,研究軍事機密,人員並不固定,因需要而增減,由皇帝簡選親王、大學上、尚書、侍郎充任。分為滿、漢四班,各8人,每班有領班1人。無固定職責,隨時接辦皇帝交辦事務,一切決定於皇帝。自軍機處成立,內閣吏無實權,只辦理例行公事。後來軍機處成為在皇帝直接指揮下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兼管軍、政。
清朝也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制度與明朝基本相同,權力很大,直接對皇帝負責。
2.地方機構
秦始皇為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在地方行政方面,徹底廢除了西周以來行用了800年的分土封侯制,在全國范圍實行郡縣制度。在此後兩千餘年間,歷代王朝雖對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秦始皇所創立的這套制度一直是各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這說明了這一制度基本上是符合中國當時的社會需要的。但是亦有些王朝曾對郡縣制有所削弱,曾部分或大部分地恢復過「分封制度」。這樣做的結果,在政治上,或在全國范圍引起過巨大混亂。關於此事,談如下幾個問題。
(1)郡縣制度
秦始皇統—中國之初,分全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下設若干縣,此為地方行政兩級制。郡設3個主要長官:郡守,掌行政和軍事;郡尉,輔佐郡守,並掌軍事;監御史,掌監察,直屬中央的御史大大。郡有丞,為秘書長性質。縣亦設3個主要長官:縣令(長),掌行政;縣尉,掌軍事;縣丞,掌文書、刑法等事。縣以下設鄉、亭、里,這些地方小吏都由本地富厚人家充當,
般不列為國家官職。
西漢初年,曾在郡縣制之外,又分封了若干諸侯王國,實行郡國並行制。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削弱王國權力,由中央派官治理王國,諸侯王不再治國,從此王國與郡同。東漢後期,為廠鎮床農民起義,在原刺史臨察的州部改置州牧,位居郡太守之上,形成地方行政三級制(州郡縣)。隋唐時,又為兩級制,時為州縣,時為郡縣。兩宋亦為府(州、軍、監)縣兩級制。但隋唐宋等朝代都曾將州(郡)或府之上的道或路等監察區改為政區,則成為地方行政二級制。元朝用省、路(府、州),縣二級制。以省管理地方為元朝的創舉。大都(京城)附近的今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直屬於中書省。此外,另設十個行省,分管全國各地,行省遂成為最高地方政區的名稱。明清兩代基本上沿用元朝的建制。
從隋唐至明清,國家疆域遼闊。地方政區和官職名稱復雜而多變,尤其是在邊遠和民族地區的情況更為繁雜。但其意義與秦漢之制相差不多。縣以下仍有鄉里劃分,或稱都、圖、里、保等,意義亦無大變化。
(2)關於「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爭議
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國占代國家制度的—大進步,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對祖國的統一與邊防的鞏固,對各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促進各民族間的團結與合作,都是一項根本性的制度和措施。可是,在實行此項制度的2000年間,歷史並不平靜,尤其是在發生地方叛亂或國家分裂,特別是危及王朝和皇帝的存在之時,總會有人對「郡縣制」的實行發出抱怨。認為一切禍害、災難都來自「廢封建,置郡縣」。似乎只有恢復「分封制」,才能長治久安,天下太平。
可是事實並不如此,而且情況恰恰相反。如從秦漢到明清,共發生重大叛亂事件5次。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土之亂」,唐朝有「安史之亂」,明朝有「靖難之變」,清朝有「三藩之亂」等。唐朝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柳宗元曾以漢、唐兩次事件為例,將「制」與「政」分開評判引發暴亂的原因。「制」是「制度」;「政」是「政事」,就是政策、措施或政情等。他說:西漢行「郡國並行制」,則「有叛國而無叛郡」,此是「失在於制,不在於政」。唐朝行「州縣制」,後又於各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則「有叛將而無叛州」,此是「失在於政,不在於制」。或謂之「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柳氏的見解很高明,觀點清晰,很有見地,
關於國家分裂的原田,也要具體分析。從秦漢到明清,共發生國家分裂情況4次。而其中「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和「南宋與金」,是由於北方民族南進引起的疆土分裂,與通常所說的國家分裂不同。只有「魏蜀吳三國鼎立」和「五代十國」兩段歷史可稱為真正分裂的時期。不過仍要具休分析。如東漢後期由統一走向分裂,不是實行郡縣制的罪過,而是由於宦官長期專權,政治黑暗,經濟凋敝,廣大農民破產流亡,以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各地武力集團與豪強地主結合,先是鎮壓黃巾起義,後來形成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如用柳宗元的話說:「失在於政,不在於制。」如說最後兼並而成的「三國鼎立」之勢為分裂時期,並不恰當。因為「三國鼎立」正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渡,後來統一於西晉。造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與實行郡(州)縣制無關,是唐朝後期在地方各軍事重鎮設節度使的結果。各節度使在州之上,兼管軍、政,世代相襲,武力強大,不奉朝命,稱作藩鎮,與宦官時而勾結,時而斗爭,天下分崩離析。這一局面的形成,如用柳宗元的話說也是「失在於政,不在於制。」或謂之「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後來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據今河南)率軍入長安,殺掉宦官數百人,後又殺唐昭宗,廢哀帝,自立為帝,同號梁,唐朝滅亡。各節度使乘機紛紛獨立,稱帝稱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導致統一國家發生變亂或分裂的主要原因,除了制度這一根本性的問題之外,還有兩大原因:一是皇帝昏庸,朝廷軟弱,政治黑暗;其中皇帝昏庸是最主要的。二是地方武力集團強大,中央政令不行,尾大不掉。再加上皇帝或朝廷唯唯諾諾,姑息養奸,以致釀成災禍。所以歷代有識見的政論家都認為,要保證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正常運轉,應當實行「強干弱枝」政策,中央指揮地方,應「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兩干余年的歷史證明,任何一個王朝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制度合理,政策正確,如西漢文帝行「治安策」,景帝行「削藩策」,武帝行「推恩令」等,都是為了糾正分封制偏向而採取的補救措施。即使在郡縣制正常運轉的情況下,還必須要堅持如下二大根本性原則:第一,皇帝必須英明,堅持兼聽納諫;朝廷大臣必須干練,還能直言極諫。這樣才能組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和管理機構;第二,地方主要官吏必須忠於朝廷,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第三,嚴格監察制度。
(3)厲行監察制度
監察制度既察中央百官,也察地方群吏。這里主要講下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問題。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制度,始創於秦始皇。後來劉邦建立西漢,一度廢除這項制度時長達100年之久。到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5年)前,國家面臨的地方形勢,主要有兩大問題:
一是疆域廣大。疆域東西9300餘里,南北13000餘里,劃分為郡國102個,縣道侯國邑1500餘,民族復雜。如何有效地統治、管理這樣—個大國,關鍵在於督導好與之相應設置的這個龐大的官僚群,尤其是郡太守一級。
二是社會動盪不安。西漢文、景時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的生活亦有改善。可是貧富分化、土地兼並的情況亦日益嚴重,豪強地主勾結官府,武斷於鄉曲,大批農民破產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如何有效地制止豪強兼並土地,打擊其不法行為,這又是一個重大社會問題。
在這樣的形勢下,漢武帝於元封五年恢復並完善了監察地方的制度:分全國為13個州部為監察區(不包括京師附近七郡),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專司監察。刺史秩六百石,相當於—個中等縣令,但卻監察郡太守和王國相,體現了漢武帝的「以內制外,以小制大」的政策。刺史以「六條問事」,一條察強宗豪右,五條察郡太守和王國相。據規定:「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太守、王國相等)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刺史受御史大大督導,直接受命於皇帝。每年於8月巡視所屬郡縣,年終回京上報皇帝。另設司隸校尉,監察京師附近七郡。從歷史事實來看,監察諸侯王和不法貴族也是其重要任務。
漢武帝重用御史大夫,內置侍御史,又外設部刺史和司隸校尉,構成一套嚴密的監察網路,加強了漢武帝對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監督和控制。在東漢時,刺史長駐地方。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成為州的軍、政長官。
監察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混亂,可能與當時的分裂割據、政局不穩有關。到隋唐時期,又有新的發展,並形成為獨立的監察系統。中央設御史台,長官為御史大大,專司監察、執法。副長官為御史中丞。下屬分為二院:一為台院,由侍御史組成,掌糾舉百寮,推鞫獄訟。二為殿院,由殿中侍御史組成,掌殿廷供奉儀式及京畿地區的糾察。三為察院,由監察御史組成,「掌內外糾察,並監祭祀,及監諸軍、出使等。」品秩雖低,權力卻很大。唐前中期對地方的監察亦很重視,時全國分十道,後為政區,亦為監察區。皇帝隨時派遣監察御史、尚書等赴「十道巡按」,「監察御史」有「巡按」之名,自此始。也是「以六條問事」,「六條」近於西漢,主要監察地方主管官員和不法地主。「其一,察官人善惡;其二,察戶口流散,籍賬隱沒,賦役不均;其三,察農桑不勤,倉庫減耗;其四,察妖猾盜賊,不事生業,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異等,藏器晦跡,應時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並縱暴,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明朝對地方的監察制度更完備更嚴厲,主要由中央和省兩級執行。中央設都察院,相當於前代之御史台,但其機構和職權更大得多。都察院下設十三道(按省劃分十三道為監察區)監察御史,共11O人,代表天子出巡州縣,人事奏裁,小事立斷,權力極大,稱為「巡按」。省沒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之司法、監察。下設按察分司,分巡省內各道。清朝的地方監察制度基本上沿用明制。
歷代的監察制度都是貫徹「以內制外,以小制大」的原則,這樣做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加強皇權是有利的。

你要問的國家機構說到這里就夠了,下面的是完善說明封建社會的統治結構。
三、官僚制度
秦始皇為有效地實行中央集權,在選官制度上也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主要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採用「官僚制度」,此制在戰國時期已有初步發展,而以行用於秦國的官僚制度比較系統和完整。這一制度實際是一種僱傭制度。其主要特點有四:一是,選官不問原來的出身,以國家需要為標准,量才錄用;二是,實行俸祿制度,以谷或半錢半谷為薪俸,按年計算。在官則有俸,免官則無俸;三是,官吏有任期,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非終身制;四是,官吏均不世襲,官吏的子孫無特權。
關於選官制度,以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西漢以「察舉」、「徵辟」制選官
兩漢前期,主要官吏為開國功臣,另無明確的選官制度。文帝為了詢訪政治得失,曾下詔征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選以授官。武帝即位,董仲舒建議用「察舉」的辦法從民間或基層選官,自此始有明確的選官制度。董仲舒曰:「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即創行「察舉制度」,所選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科。但由於主選者並不都忠於職守,所選良莠不齊。東漢章帝詔曰:「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在民間也流傳著批評這一選官制度的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西漢還有徵辟制度,是由三公和二千石等中央和郡太守等從民間徵聘僚屬之制,也有由皇帝特召授官的。
2.魏晉南北朝以「九品中止」制選官
察舉、徵辟的大權都掌握在官僚、地主和世家大族手中,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很難有仕進的機會。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曹操曾行「唯才是舉」的政策。至其子曹丕稱帝,制定並實行「九品中正制」,用以選官。就是中央—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屬郡的「中正」,由他們察訪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為九等,以備選用。選用原則,「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這與其父的「唯才是舉」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可是由於中正官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佔據,這一制度很快變成為他們培植門閥們私家勢力的重要工具。段灼曾對晉武帝說:「今台閣選舉,徒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篳(閉)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當時有諺語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亦反映了這一選舉不公的狀況。這是西晉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唐至明清以「科舉制」選官
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數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不問門第。隋煬帝即位,增設進士科,—般都說從此時起,科舉制正式產生。「科舉」是分科取士之意,此制度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士人仕進的必由之路。由於此制不論應考者的身份,就打破了數百年來世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和貧寒子弟可由此而走上仕途。此一選官制度的改革,削弱了官僚和門閥大族世代把持政治大權的狀況,為庶族地主和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參與政治開辟了道路。這為封建政權拓寬了階級基礎,也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唐代沿襲隋制,又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僚的主要途徑。唐代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有明經、進士、明書、明算等。投考者以明經和進士兩科比較集中,而以進士科最為重要,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制舉是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主要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和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錄取後優予官職。科舉在唐朝分地方和中央兩級考試,到宋朝,增加殿試,為三級考試。明朝沿用宋制,亦行三級。其一為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得中者稱「舉人」,第—名俗稱「解元」。二為會試,於鄉試的次年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會試得中者再參加殿試,也叫做廷試,由皇帝主持。殿試結果分三甲出榜,一下三人,賜進上及第,三人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山身。一、二、三甲總稱進士,進士可以授官。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自元代定科舉必須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出題,發揮題意也以《集注》為根據。明代相沿不改,又以「八股」為應試文章的程式。文在「破題」、「承題」之後,即為「起講」,後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闡發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每個段落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因稱「八股文」。
清朝沿用明制而不改,直到光緒三十—年(1905年)推行現代學校教育,科舉制度才被廢除。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時代中後期創行的一種比較完善的選官制度,對於健全國家制度、改善吏治、推動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當然,科舉制度畢竟是封建制度,即使貧寒子弟得中為官,仍要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服務。何況在當時的社會中,一般貧寒子弟實在缺乏與地主、官僚子弟競爭的條件,所以科舉制度基本亡是選拔地主、官僚子弟為官的制度。此外,以「四書」出題考試,以「八股文」為文章的程式,都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智慧,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是不利的。至於在執行中的各種流弊也多有發生。但作為封建時代的選官制度來說,這些缺點是居於次要地位的。
兩漢以來,高級官吏有致仕後以低級俸祿養老的制度,也有「任子」為郎官之制。郎官一般稱「郎」,為光祿勛屬吏,職位低下,秩比三百石,掌皇室車騎、門戶、宿衛等事,常接近皇帝,多侯補丞、尉、令、相等官,是直上青雲的捷徑,所以有「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之說。這種對高級官吏的特殊照顧,在後代的各王朝也存在。

四、「多民族」與「大一統」
「多民族」與「大—統」是我國歷史上的兩大重要問題。尤其是自秦漢至明清的兩干余年問,這兩個問題可以說在任何時期、任何朝代,都是歷史的主要內容。如民族的團結與斗爭,國家的統一與分裂,都關系著當時中國的命運與各民族社會的進步。可是這兩個問題又幾乎與任何時期、任何朝代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密不可分。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作為我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徵之—是比較恰當的。
1.各民族為奠定祖國疆域、增進民族團結所做的貢獻
(1)秦漢至西晉時期漢族的貢獻
(2)東晉至清朝中期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的貢獻
3)邊疆其他民族的歷史性貢獻
2,「多民族」與「大一統」國家觀的形成

㈡ 宣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待遇,福利怎麼樣還有工作氛圍如何職業發展前景好不好

我個人覺得自己的福利是要靠自己創造的,如果你有能力和才幹,不怕公司不給你福利,關鍵在於自己,首先進入公司先適應工作和生活環境,唯有適應公司制度,你才能有立足之地

㈢ 溫州最大的閥門生產商是那家

超邦閥門有限公司 品牌實名:暫未申請[全國· 五金工具 ·生產商]產品與服務:生產1Cr18Ni9Ti CF8 CF8M CF3 CF3M等各種材質的球閥
溫州市超邦閥門有限公司創建於1990年,一直從事不銹鋼閥門鑄造,加工到閥門成品一條服務產業鏈,將以一流的品質,最優的價位,齊全的品種向您提供最優的服務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龍水東路212號
信泰閥門有限公司(龍灣區) 品牌實名:暫未申請[全國· 五金工具 ·生產商]產品與服務:鑄鋼 不銹鋼 絲口 法蘭閥門 閘閥
浙江信泰閥門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閥門企業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沙城鎮滄寧村沙城食品工業區
龍灣金屬閥門鑄造有限公司 品牌實名:暫未申請[全國· 五金工具 ·生產商]產品與服務:專業生產各種閥門 空氣壓縮機配件等
州市龍灣金屬閥門鑄造有限公司位於甌越寶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非常方便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浹底村龍浹路2號

㈣ 宣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宣達公司

主要產品包括油田專用閥、電站配套閥、冶煉專用閥、襯里防腐閥等系列閥門;耐腐蝕泵、流程泵;鋼塑復合襯里管及配件、玻璃鋼襯聚四氟乙烯復合管及配件;襯里塔、釜、罐、槽等各類容器及化工成套設備。企業自主研製的改性聚丙烯襯里閥門、塑料襯里對夾式蝶閥(硫酸專用蝶閥)、610℃ 三偏心金屬硬密封蝶閥、1200℃高溫調控蝶閥、高溫濃硫酸液下泵五項產品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其中,1200℃高溫調控蝶閥、XDS特種不銹鋼材料還被列入科技部中小型企業科技創新資金項目、國家級重點火炬計劃項目;十二項產品被認定為省級新產品;擁有七項國家專利產品,多項產品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產品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電力、冶金、食品、造紙、制葯、建材等行業。 公司系中國石化物資資源市場成員廠、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煉化備品配件一級供應網路成員,中國泵行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閥門、純鹼、硫酸、磷肥、環保、化工防腐技術協會會員,榮獲浙江省名牌產品,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省知名商號,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骨幹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AAA級信用企業,溫州「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重點骨幹企業,資信百佳企業,納稅大戶等榮譽稱號。企業已取得自營進出口權,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保護管理體系、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宣達實業集團上海奧格利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為化工、環保提供工程設計、技術咨詢、設備製造及安裝的企業。
宣達公司遵循「遵紀守法,確保安全,珍愛環境,鑄就精品,真誠服務,爭創一流」的經營理念,以市場為導向,竭誠為廣大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㈤ 溫州喬宇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溫州喬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企業電子商務網站建設、網路推廣、網路營銷等企業互聯網路應用服務的高科技公司,專業提供域名注冊、空間租用、企業郵局、網站建設、網路推廣、網路營銷等信息技術服務。秉承「專注網路,用心服務」的經營理念,憑借其自身在企業e化道路上的實踐和多年來針對企事業用戶的服務經驗,建立了專業化的技術、銷售服務團隊和客戶服務體系。先後與國內外著名的IT服務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本著一貫的社會責任感,並以推動中國信息化建設為己任。自成立以來,先後為宣達集團、雙達集團、溫州市四川商會、鵬業不銹鋼、美國鯊魚皮鞋、上海袋鼠服飾、甌海藝校、瑞安市安陽中心幼兒園、百先得服飾、北斗手機網、開關商務網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實施網站建設或網路推廣等服務,獲得了客戶的認可和青睞。
法定代表人:李偉
成立時間:2009-09-17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30300004211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天河鎮永豐西路350號

㈥ 宣達實業集團溫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宣達實業集團溫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宣達實業集團的控股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
法定代表人:呂金松
成立時間:2011-03-16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32400006095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永嘉縣甌北鎮東甌工業區

㈦ 從溝通的角度說明這句話的意義:「失敗和倒閉的公司,也一樣有總經理,都裝電腦,都在開會,都打廣告。」

這其實就是一個溝通的問題。

(1)角度1:總經理。

(2)角度2:電腦。

(3)角度3:開會。

(4)角度4:廣告。

◇角度1:總經理

哪個公司沒有總經理?可是有的總經理在溝通的時候,底下的人並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這就是失敗和倒閉的公司。有的總經理溝通得就很好,這就是成功的公司。

李先生當初在做飲料時,沒有幾個人說他不懂飲料。其實他以前不是做實業的,嚴格講起來,他做飲料主要是財務操作。李先生也許認為,財務操作和資產操作可以將公司迅速膨脹起來,他這個想法底下有多少人以為然,或不以為然?在企業裡面,一定有很多廠長和副廠長是做實業起家的,但是李先生年紀輕輕,二十幾歲就能當總裁,而且剛開始時做得很好。於是李先生在跟底下的人溝通時就出現了一種障礙。李先生認為做公司就是要把它做大,但底下的人總是認為要穩扎穩打;李先生認為重要的是收入,但底下的人只在想從哪裡獲得收入;李先生認為只要能夠將別的公司吞並就吞並,但底下的人認為吞並下來後是否養得活。

由此類推,可發現總經理和下屬溝通時,有以下幾點不良表現:

第一,開會是總經理的話先講,其實總經理的話要後講,多聽人家講話。

第二,開會時總經理的話總是多講,其實是要少講,總經理最重要的是做結論。

總經理要常常聽別人講話,而不要坐上了總經理的「寶座」,就認為什麼話都應該是由我來講,如此一來,中間就會產生溝通的問題。所以,總經理應該多把話留給別人講,自己的話放在後面講,要善於聽話,善於做總結,這樣才可以聽出來別人的問題,才可以發覺到別人的想法。否則,你的話一講完,就再也沒人去補充了,這叫做失去了溝通。套用一個典故,公司成也總經理,公司敗也總經理。

許多公司一開會,就喜歡搞一條長桌子,上面坐很多領導,像工作匯報一樣,「劈里啪啦」都是上面的人在講,底下一點聲音都沒有。這哪裡叫做開會?這叫做政令宣達!如此這般,何必開會呢?乾脆把宣達的內容擺在網上,大家看一看就算了。就溝通而言,大費周張的「大場面」並沒有什麼大的意義。其實領導應該是坐在底下,誰要講話誰上去講。這樣不但使下屬感受到平等,營造了暢所欲言的氛圍,還有利於提升組織內有效溝通的能力。

◇角度2:電腦

成功的公司都裝電腦,倒閉的公司也裝電腦。電腦是什麼?很多人都認為,電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其實不然,電腦會加減、統計、分析、繪圖,但是電腦不會作決策,所以總經理不要常常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坐在電腦前。

有一次,我走出辦公室,站在一個職員後面。那個職員一直在操作電腦,他以為我在欣賞他的打字速度,越打越快。我故意不講話,看了大概15分鍾後,我就問他:「小周,你從剛才打到現在,在打什麼?」「總經理,你不是在看嗎?」「我是要你告訴我,你覺得你剛才打的東西有哪些對公司很有幫助。」他就不吭聲了。於是我提高聲調說:「全體同仁,大家都注意了,我在跟他講話,其實是在跟全辦公室的人講話,大家記住了,一個人電腦打得再快沒有用,重要的是打了些什麼東西,一個人天天上網沒有用,重要的是抓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一個公司如果是虧本,你的圖做得再漂亮也是虧本;一個公司的產品有問題,你設計了半天的表格還是有問題。電腦不會代替我們去思考,反而會讓我們沉入電腦裡面,不知道尋找答案。因此千萬別弄錯了,以為都在操作電腦,就表示都在上班。其實電腦並不是特別有用,它只是在計算上面替我們加快了速度,在分析圖裡面替我們設計了一個個統計符號,但是你要在那裡面找到答案,不太可能!所以千萬不要很得意地告訴別人,你們公司很厲害,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個筆記本電腦。根據經驗,操作電腦最快的員工通常職位最低,不太會操作電腦的都是總經理和董事長,因為人家用腦筋在思考和工作嘛!

很多人到客戶那邊喜歡拎個筆記本電腦,「啪」地打開給客戶看。但事實上,東西能夠賣掉,不是因為帶著電腦去。電腦帶去又怎麼樣呢?打開給客戶看又怎麼樣呢?很多業務員犯這個毛病,以為有了筆記本電腦就非常方便,「啪」地就打開,還一直念給客戶聽。客戶說:「關起來,你把那個碟片留下,你回去。」口才>談判就結束了,從今以後這個生意就沒得做了。客戶不需要你念那些東西,你把盤留下來,讓人家自己看就是了。你跟客戶說你的東西好,好在哪裡?客戶為什麼要買你的東西?這個電腦說得出來嗎?許多公司都犯這個毛病。自從有了電腦以後,一停電好像全公司就放假了一樣,這是為什麼?大家都以為電腦就是一切。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電腦買得越多的公司,可能倒閉得越快。

◇角度3:開會

成功和失敗的公司都要開會,在幾種溝通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開會,因此我們的企業在每天、每周、每個月都花很多時間在開會。

為什麼大家都這么喜歡開會?研究的結果是,開會是一種癮,不開難過,大家一見面,就說我要開會去了。這就說明,開會是一種權威和滿足感的體現,開會當主講者、當主席,有一種非常興奮和自我滿足的感覺。原來開會是一種興奮劑,所以每到開會時,「哎,各位 我們要開會」,講這個話的領導透著喜悅的心情,底下的人又都活躍起來了:「呵呵,又要開會了!」

一大堆人坐在裡面,不曉得在開什麼,這就是開會的通病,它可以寫成一首新的「了字歌」:

事先沒有講清楚了,

然後事先也沒有準備了,

進去就隨便講話了,

然後大家也沒有興趣表決了,

一舉手就都統統起立鼓掌了,

開完會後也沒有人去管了……

會議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應該先從哪裡做起?以下七點建議供參考(如下圖):

會議改善樹形圖

建議1:誰參加

通常,參會的人太多就不知道誰真的該聽,誰可以不用聽,最後的結果是,大家就不講話了。其實開會要分兩種人:

第一種:非要參加的那種人,就非講話不可;

第二種:不需要參加的人,聽著就可以了。

在這方面,高效能公司發會議通知的時候,上面一般會特別寫上兩行,其中一行寫明哪些人員是必須參加的,另一行寫上哪些人員隨意參加即可。這中間有什麼區別?必須參加的人不到,領導者要追究其責;隨意參加的人高興就進去聽,不高興就可以不進去,對不進會場聽的,會後把會議記錄復印一份給他即可。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只想聽會議裡面的其中一個部分,比如說今天會議談到一個物流的議題,那麼倉儲的人就過來聽聽,談完他就走了,因為下面是財務的議題,跟他沒有關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將公司的會議桌設計成如下圖所示的樣子:

形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開會時要區分兩種人:一種人是必須參加的,坐在裡面那一圈,不但要到而且一定要發言,不然你來干什麼呢?另一種人可隨意參加,坐在後邊座位上,可以聽也可以發言。再強調一點,要先把會議的各個議程表發下去,這樣有利於隨意參加的人掌控時間,他一看:「嗯,這個議題我有興趣。」那麼他就在那個時間進來,這一議題完了,他就出去了。所以,為什麼一開會,就是統統都要參加呢?結果耽誤了很多事情。

不要動不動就將總經理的名字寫到會議通知上去。很多公司有這樣一個毛病,認為開會沒有總經理就不像個會,結果總經理那天沒來,因為有一個客人;下次總經理又沒有來,因為他要到北京去;再下次總經理又沒有來,因為他出國;最後那個月末會他又沒有來,因為他生病在家……這樣的後果是,會議通知單一發下去,上面寫著總經理要參會,大家就會說:「他不會來了,他不會來了。」所以一開會,大家就抱著汽水、瓜子、花生米統統進去了,文山會海,一天到晚在那邊開會,除了每個月吃掉六斤瓜子以外,什麼事都沒有干,這種會開與不開有什麼區別呢?

建議2:誰主持

很多公司的會議都由總經理主持。對這件事情不要不以為然,作為公司的高級主管,應該多聽少講,不要什麼會都是你主持。

一個公司開會的時候,坐在上面的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主席,可把這種人定位為副總;第二種人是導言人,可把這種人定位為經理;第三種人是觀察員,可把這種人定位為總經理。這個會是指大會。如果是小會的話,那麼經理是觀察員,副理是主席,主任與組長是導言人。如果是工廠,廠長是觀察員,副廠長是主席,導言人是車間主任。在這一體系裡,最重要的人應該是導言人。

大家看過外國的電影,都知道在外國的法院里,法官的位子稍微高一點。在公司的會議室里,導言人在前,主席在後,主席的位子也應坐高一點,意思就是主席是維持秩序的人。真正講話的是導言人。觀察員呢?應坐在主持旁邊觀察,必要的時候,插一兩句關鍵的話,但是大部分的時間是沉默的,除非會場發生事情,發生問題大家爭執不下才講話。作為總經理,在會場上,重要的是用腦冷靜地去思考他們在講些什麼。

建議3:誰控制

這個會場是誰在控制,上面談的三種人各有各的功能,我們來看答案。主席是控制秩序的,導言人是控制時間的,比如說今天下午公司開會,從兩點半開到四點,也就是90分鍾。那麼就可以給每個人20分鍾,四個議程,一共80分鍾,另外10分鍾給主席,或者給觀察員作結論,大致上這樣子分配,這是什麼意思?這就表示你的時間是20分鍾,而且議程排得很清楚,中間有一個是物料部門,他也有20分鍾,結果與他有關的倉儲部門想要來聽,只需聽20分鍾即可。

建議4:誰先發言

建議5:誰負責和誰追蹤

除非把負責人找出來,我從來不願意這樣子,把自己弄得這么慘,我來盯全部的事情,我在加班,他們在外面唱KTV,這叫做誰負責和誰追蹤。這兩件事情在散會之前如果沒有答案,就是召集人的事。我們公司規定,誰召集會議誰負責,難怪大家都喜歡開會,反正吃瓜子、喝茶,開完會以後,總經理要倒霉了,哪有這種事情?誰召集誰負責,除非你能夠把當場負責的人給我點出來,這是第五個建議。

建議6:誰在浪費時間

為什麼開會一開就是兩三個鍾頭?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原來是有人在浪費時間。很多公司將開會議程都寫得很好,今天早上開會,9∶30會議室集合,但是從來沒有人寫幾點鍾散會,就是寫了也是假的,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那就是資料不應該在會場閱讀,而應該在開會前發給參會者,一到會場就能直接討論和表決。開會的目的就是為了馬上把結果找出來,而不是拿著一疊資料到會場上來看。

有一次開會,我看到小鄭在那裡看資料,盡管他掩飾著,但那動作一看就知道,我就問他:「小鄭,我看你好像沒有讀過資料。」他笑一笑。我說:「小鄭,我們現在就要表決了,你沒有讀資料就沒有辦法表決,你現在出去,將資料讀一下,讀完了再進來。」他就紅著臉拿著資料出去,坐在門口那裡讀。接下來我就說:「各位,資料都看過了吧?」底下一片沉默。「好,現在開始就第一個議題進行表決,表決完了以後,我們開始復議第二個議題。」20分鍾我們的會就開完了,出去的時候小鄭還在那裡看,那個資料有140頁,他才看到第20頁,我走到他面前就講了最後一句話:「小鄭,這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後一次。記住了!」

會議在講一個電磁管,參會者卻聊到廚房去了,這么亂七八糟地開會,所以就是一天到晚浪費時間。在會議中,大家不斷地翻閱資料是浪費時間。不能准時開完會,同樣也是一種浪費。

有一次開會,我把鬧鍾帶進去:「各位,我今天帶了鬧鍾來,十一點半散會。」他們都笑起來,我沒有吭聲。結果到十一點半,「叮鈴鈴」鬧鍾響起來了,會卻只開了一半。我說:「哎呀,鬧鍾響了我們散會。」這時有人說:「還有一半沒有開呢。」「我不是告訴你們到十一點半散會。各位主管,會明天重開。散會!」

第二天我又把鬧鍾帶進去:「各位,今天我們重開,十一點半散會。」每個人眼睛都盯著鬧鍾,結果11∶28就結束了。

真理是一個必須成熟以後才能摘下來的果實。

——〔法〕伏爾泰

真正的價值並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們扮演的角色中。

——〔德〕席勒

建議7:誰結論

會開了半天沒有答案,那開這個會有什麼用?這叫做無能。沒有答案的會一個月內就不要再開第二次了。

在我的管理實踐中,我體會到,作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總經理即使有答案,也不要先把它講出來。其實人與人是一樣聰明的,只是運氣好,我坐在這個主管的位置,可底下人的腦子並不差。問題是你要逼迫他。所以我在開會的前一天,就把我的答案放在口袋裡,但開會的時候我不會拿出來。第一個我要激勵他們;第二個我要要求他們;第三個我要利用他們。結果真的沒有答案,我就站起來說了:「各位,我們公司的規定是,沒有答案不準開門,要開會就要有一個結果。剛才好像各位都沒有什麼答案。在沒有答案以前,我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還好,這一招我很少用。有的時候,我的紙片還沒有掏出來,聽他們在講答案了,我就開始流汗了,他們的答案比我的還好。

不要再漫罵文山會海了,其實,這是一個公司總經理要負的責任。以上七點建議都與總經理有關,總經理如果有決心要改善這個會議,會議不可能得不到改善,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在那裡批評,這個事情就一直不斷地演變。結果這個會沒有開好,溝通變成了不通,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角度4:廣告

行銷學上有一句名言:「全世界的廣告至少有一半是無效的。」不相信?昨天晚上看過電視嗎?對昨天晚上的電視節目,印象最深刻的廣告是哪三個?說得出來嗎?可能沒有幾個能夠馬上答出來。其實昨天晚上的廣告有幾十個、幾百個,在你的印象中連講三個都有困難,這就證明廣告猛打,不見得有用,沒有幾個不得了的企業是靠廣告成功的。如果廣告可以幫助一個公司成功,花個一千萬的廣告費,不就行了嗎?廣告並不見得能夠幫助我們的企業,追根究底,你想要傳達的信息,消費者能否感受得到,這中間有一個溝通問題。

這是某通信公司的廣告。一個黑黑的巷子,上面畫了一對翅膀,翅膀上面還有一個光環。很少有人說得出來這個廣告代表的意思,有人還為此問過該公司:「這個廣告代表什麼意思?」對方說:「我也不知道。」這個廣告要傳達的意思,沒有幾個人說得出來,而這個廣告卻花了兩百萬。

消費者對廣告是直覺的,他覺得進去了就是進去了,他覺得沒進去就是沒進去,更何況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買東西也不是真的靠廣告。

小結

閱讀全文

與宣達集團破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配號和中簽 瀏覽:559
期貨滑點厲害 瀏覽:570
電廠投資估算 瀏覽:557
美年股東投資 瀏覽:890
麥田英語融資 瀏覽:192
理財產品電銷 瀏覽:479
私募基金2019持股 瀏覽:414
基金星期天更新收益嗎 瀏覽:517
000851是什麼類型股票 瀏覽:833
誠邁科技主力資金流向 瀏覽:165
股市有多少支股票 瀏覽:883
貨幣型基金的價格 瀏覽:730
漢鼎宇佑有無投資葯業種植 瀏覽:328
外匯干貨外匯衍生品 瀏覽:680
雲南貴金屬交易所騙人 瀏覽:966
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瀏覽:97
匯添富科創板基金A類C類 瀏覽:350
股票尾盤買入 瀏覽:2
登錄椰子理財 瀏覽:655
外匯黑市換匯技巧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