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歌爾股份怎麼樣是不是真的是全球前三啊
歌爾股份主要從事精密製造和智能製造,在聲光電領域是無可爭議的巨頭。在微型器件製造方面在全球都是居於前列的。
⑵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案例,越多越好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5月1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合並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等。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支付給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的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使得聯想的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 持續虧損達5億歐元(約合6.13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於上月被中國台灣最大的手機廠商明基收購。明基也因此一舉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根據雙方的協議,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門子集團將補足西門子手機部門此前的虧損,以沒有負債的凈資產方式將其手機部門移交給明基,同時西門子再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和服務支付明基,投入未來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以及品牌推廣。此外,西門子還將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權 以目前明基股價計算約為2.5% ,成為明基戰略股東。此次交易,明基將免費使用西門子所有與手機相關的專利。西門子在與明基達成的交易中約定,自2005年10月1日開始,西門子手機事業體將在凈值無負債的基準下,將資產完全轉移至明基,包括現金、研發中心、相關知識產權、製造工廠以及生產設備與人員等,明基將開始負擔一切生產及人工等開銷。 金融界網站6月11日消息 據《金融時報》報道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家電製造商青島海爾(Haier)正考慮收購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並已開始就顧問服務與投行接洽。 海爾是全球眾多有意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潛在競標者之一,交易價值可能高達70億美元。 該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來自韓國、德國、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義大利的家電製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團都在考慮收購這塊業務。該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72億美元,但長期以來一直是通用電氣盈利能力最差的業務之一。 2005年,海爾與私人股本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聯合競購另一個美國的象徵——家電集團美泰(Maytag),但最終輸給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商一直在競購美國製造企業,希望將其低成本生產設施與美國的品牌和分銷結合起來。中國的家電和消費電器製造商不僅能夠在價格,而且能夠在質量上與韓國和日本競爭對手相抗衡。 同時,對於中國和印度企業而言,與幾年前相比,資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礙。 在最初考慮收購美泰時,海爾缺乏資金,不得不依賴於合作夥伴為交易提供資金。 但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而且中國政府正鼓勵企業投資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務之一就是為這類海外收購提供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等銀行也可能會為競購提供資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權。 盡管海爾現在不再需要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了,但管理問題仍是中國企業的弱項。 這意味著,海爾可能會考慮與美國本土合作夥伴結成戰略聯盟。 通用電氣拒絕置評,記者也未能立即聯繫到海爾對此置評。
⑶ 海外並購的相關信息
適合中國企業的Mini盡職調查
正式進入並購流程後,以最少的成本減少並購風險是關鍵性原則。
所有企業都必須有風險意識。尤其是在並購項目中首先考慮的應是風險,而不是收益。設計一個項目的交易結構,應先把項目中可能產生風險的環節找出來,提出解決方案。若無風險控制能力,並購項目的成功就難以保障。
並購顧問發現,在中國中小企業在德國進行並購時,企業普遍會直接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律師事務所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縱觀中德並購項目,在欲收購德國企業的中國企業中,竟有高達50%以上的中國企業在進行完詳細盡職調查後最終依然選擇放棄收購,原因是盡職調查結果不盡人意。詳細的盡職調查包括財務、商業、稅務及信息技術等一系列盡職調查內容,費用極為高昂。企業一旦放棄收購,就意味著浪費了一大筆資金,且白白投入了企業寶貴的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因此,進行一個前期初步的調研是切實有必要的,只有基於一個合理的調查確定項目的可操作性後,企業方可放心大膽地繼續執行收購計劃。
根據多次跟蹤並購的經驗,制定出了針對中國企業的Mini盡職調查服務項目。Mini盡職調查是在買方簽訂收購意向書及進行真正的盡職調查前所進行的初步前期盡職調查,旨在:
1. 判斷項目質量,直接確定並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為企業節省日後不必要的支出;
2. 給企業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整改辦法,推動項目的進一步實施。
3. 結合該Mini盡職調查結果,進行進一步深入分析探討財務及稅務風險規避。
2009上半年我國企業重要海外並購一覽表 行業 金額 公司 被收購公司國別 備注 能源 4億英鎊 中化集團 英國 中化集團正在與英國油氣公司Gulfsands Petroleum Plc洽談收購事宜,最高出價4億英鎊(6.514億美元)。
Gulfsands與中化集團正在並購的Emerald Energy為敘利亞東Khurbet油田的合資夥伴。如果對Gulfsands的並購成功,中化集團將擁有東Khurbet油田的全部權益。 8.75億美元 英國 8月,中化聲明稱,以8.75億美元(約59.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現金收購Emerald能源公司,交易溢價約11.%。
Emerald能源公司為一家在倫敦上市的油氣上游企業。 —— 印尼 中化集團宣布,該公司與印尼一家私營石油公司Pt. Sele Raya成功地交割了印尼勘探區塊的工作權益。 這是中化公司第一次收購海外純上游勘探資產。 17億美元 中石油 加拿大 中國石油同意斥資19億加元(約17億美元),向阿薩巴斯卡油砂公司(Athabasca Oil Sands Corp),收購旗下位於加拿大西部省份阿爾伯達東北部地區的Mackay River及Dover油砂專案的60%開采權益。 410.3億美元 澳大利亞 26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有條件批准埃克森美孚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於上周簽署的LNG(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
8月18日,中石油與埃克森美孚澳大利亞資源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計劃從後者處每年購買225萬噸的LNG,協議期限為20年。該協議交易量高達4500萬噸,總價值500億澳元(約合410.3億美元),為中澳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 100億美元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私營企業M erapoh在吉隆坡媒體會上表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將在馬來西亞向一價值100億美元的煉化項目投資,並同意在20年內收購該煉廠生產的油品。
此煉廠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的吉打,日煉化量將達35萬桶,項目仍在等待有關環保部門批准,預計9月出結果。 —— 日本 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收購新日本石油大阪煉廠49%股權。 10.2億美元 新加坡 —— 加拿大 法國道達爾集團4月宣布已將其在加拿大「北極之光」油砂項目的10%股權,出售給中石化集團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但並未披露具體交易價格,至此中石化已擁有了此油砂項目50%的股權。 30-50億美元 中海油 迦納 8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證實參與競購非洲的油氣企業Kosmos Energy的油田。
Kosmos Energy擬出售的油田資產位於迦納,交易價值將達30億美元至50億美元,該離岸油田是過去10年來西非發現的最大油田之一。 189.51億元人民幣 兗州煤業 澳大利亞 8月13日,兗州煤業披露收購澳洲煤礦,交易收購價為每股16.95澳元。總收購代價約為33.33億澳元,折算為人民幣約189.51億元。 1.04億元人民幣 神華 澳大利亞 7月,神華證實收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北部的6處農田,預計成交支付金額為1873萬澳元(摺合人民幣1.04億元)。中國神華的目的不是做個悠閑的「農場主」,而主要用作開礦和煤礦的緩沖區。 鋼鐵 1.62億澳元 鞍鋼 澳大利亞 2008年11月時,鞍鋼宣布擬斥資1.62億澳元,以0.85澳元/股的價格認購金達必新發行的1.9億股股票。這項議案在金達必公司股東大會以及FIRB的批准。加上之前購買的股票,鞍鋼集團完成認購後將合計持有金達必36.28%的股權,從而躍居其第一大股東。 12.718億澳元 華菱 澳大利亞 華菱鋼鐵在注資FMG公司,交易價值12.718億澳元,華菱擁有17.3%的股份以及一名董事,華菱成為FMG僅次於董事長Andrew Forrest的第二大股東。 2.4億美元 武鋼 加拿大 中國武漢鋼鐵集團與加拿大專營勘探開發的礦業公司Consolidated Thompson Iron Mines Ltd.達成交易意向,武鋼以2.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LM公司19.9%的股份。 有色金屬 13.86億美元 五礦 澳大利亞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宣布,經OZMinerals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投票通過,中國五礦100%收購OZMinerals公司主要資產的交易獲得成功。此次交易將有效增加我國鋅、銅、鉛等主要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儲備。 1.4億美元 廣晟資產 澳大利亞 7月1日,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銅礦上市公司泛澳公司,廣晟資產以1.4億美元認購泛澳公司4.6億股新股,每股作價0.395澳元,約占擴股後19.9%股權,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4500萬澳元 中金嶺南 澳大利亞 2月,中金嶺南公司收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PERILYALIMITED50.1%股份,價值4500萬澳元。Perilya公司旗下共有三個礦山,按照已探明的情況估計,三個礦山的鋅儲量約222萬噸,鉛約141萬噸,銅約20萬噸。 900萬美元 中色國際 英國 中色集團旗下的中色國際與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簽署協議以收購後者19.9%的股份,交易金額900萬美元。 農業 —— 中化集團 澳大利亞 7月26日,中化集團公司稱,其正與澳大利亞農業化學集團新農公司(NuFarmLimited)就潛在收購項目進行前期探討。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農業化學公司新農公司主要生產和銷售除草劑、草甘膦等農葯產品,屬仿製農葯類別,公司銷售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現有市值為24.25億澳元,合135億元人民幣。 家電 —— 蘇寧 日本 蘇寧電器宣布認購LAOX定向增發股份,持有LAOX公司27.36%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正式入主這一有近八十年歷史的日本老字型大小電器連鎖企業。 服裝 —— 上海中服 義大利 上海中服進出口有限公司與皮爾·卡丹公司中國地區代表在上海宣布,上海中服整體收購皮爾·卡丹大中國區(包括大陸和港澳台地區)商標所有權。 汽車 20億美元 吉利汽車 瑞典 吉利汽車以18億美元收購福特旗下沃爾沃汽車。
⑷ 海外並購與海外收購的區別是什麼
收購是抄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並購是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並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並購一般是指兼並和收購。兩者的區別在於:首先,收購屬於並購的一種形式;其次,並購除了採用收購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兼並的方式,兼並又稱吸收合並,是指兩個獨立的法人兼並和被兼並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合二為一,被兼並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消亡其財產和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概括轉移於實施並購公司,實施兼並公司需要相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然而收購則是收購者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並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購者為公司時,體現為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⑸ 如何收購國外公司
你們要收購的外國公司,要解決很多關鍵問題。
1。法律問題。該公司所在地是否使用被收購的行為,需不需要當地或者該國的管理部門批准。
2。外匯結算問題。
3。收購公司的性質問題,是分公司還是代表處還是研發中心還是什麼其他,都需要考慮,這和你的財務管理方法息息相關。
4。對收購公司的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主要涉及這樣幾點:1語言,2文化,3當地政治經濟穩定性,4法律稅收制度,5習俗,6其他外部條件,如衛生醫療治安等。這些問題,空降一個合適的人,恐怕很難很難。國外大公司做海外投資,都會考察同類企業很長時間,甚至上10年。如果是往發達國家投資,對不安定因素考慮會少一些,但是對法律風險要考慮更多一些。
5。最好是安排一個委員會,由幾個高層領導組成,共同管理。同時委派一個人負責執行委員會的決策。這個人不需要很強的業務能力,主要是用作溝通和執行。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很強的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對收購後的企業充分了解之後,在來慢慢改變其不合理的制度,跟公司協調統一起來管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看公司規模而定。最少也得半年左右。
你的問題太抽象了,我也只能籠統的回答。我公司有多次收購海外企業的行為,都是我在經手,希望能有所幫助。
⑹ 中國收購了哪些外國手機公司,哪位懂行的給個詳細點的標准解答
目前手機行業中國並未有受夠海外廠商的案例,因為國外勞動力價格比國內高很多,生產手機的成本很大,目前這種情況不會有中國人去受夠國外的手機廠,這么說吧,發達國家都把廠向中國轉移,生產成本很低,比如蘋果手機95%都在中國生產,有點經濟知識的人都不會把海外手機廠收購
⑺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⑻ 2009年中國收購外國那些企業,詳細點,謝謝。
行業 金額 公司 被收購公司國別 備注 能源 4億英鎊 中化集團 英國 中化集團正在與英國油氣公司Gulfsands Petroleum Plc洽談收購事宜,最高出價4億英鎊(6.514億美元)。 Gulfsands與中化集團正在並購的Emerald Energy為敘利亞東Khurbet油田的合資夥伴。如果對Gulfsands的並購成功,中化集團將擁有東Khurbet油田的全部權益。 8.75億美元 英國 8月,中化聲明稱,以8.75億美元(約59.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現金收購Emerald能源公司,交易溢價約11.%。 Emerald能源公司為一家在倫敦上市的油氣上游企業。 —— 印尼 中化集團8月7日宣布,該公司近日與印尼一家私營石油公司Pt. Sele Raya成功地交割了印尼勘探區塊的工作權益。 這是中化公司第一次收購海外純上游勘探資產。 17億美元 中石油 加拿大 中國石油同意斥資19億加元(約17億美元),向阿薩巴斯卡油砂公司(Athabasca Oil Sands Corp),收購旗下位於加拿大西部省份阿爾伯達東北部地區的Mackay River及Dover油砂專案的60%開采權益。 410.3億美元 澳大利亞 26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有條件批准埃克森美孚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於上周簽署的LNG(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 8月18日,中石油與埃克森美孚澳大利亞資源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計劃從後者處每年購買225萬噸的LNG,協議期限為20年。該協議交易量高達4500萬噸,總價值500億澳元(約合410.3億美元),為中澳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 100億美元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私營企業M erapoh在吉隆坡媒體會上表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將在馬來西亞向一價值100億美元的煉化項目投資,並同意在20年內收購該煉廠生產的油品。 此煉廠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的吉打,日煉化量將達35萬桶,項目仍在等待有關環保部門批准,預計9月出結果。 —— 日本 7月10日,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收購新日本石油大阪煉廠49%股權。 10.2億美元 新加坡 中石油5月24日發布公告稱,通過其全資擁有的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新加坡公司與新加坡吉寶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吉寶油氣服務有限公司達成附生效條件的協議,將收購吉寶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交易的現金對價為每股6.25新元,共計約合10.2億美元。 33億美元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4月24日稱,中石油集團與哈薩克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聯合收購哈薩克曼格什套油氣公司,對價為33億美元。 72億美元 中石化 瑞士 8月,中石化以每股47.8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ddax石油公司1.576億股股票,整個合同總金額達72億美元。 —— 加拿大 法國道達爾集團4月宣布已將其在加拿大「北極之光」油砂項目的10%股權,出售給中石化集團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但並未披露具體交易價格,至此中石化已擁有了此油砂項目50%的股權。 30-50億美元 中海油 迦納 8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證實參與競購非洲的油氣企業Kosmos Energy的油田。 Kosmos Energy擬出售的油田資產位於迦納,交易價值將達30億美元至50億美元,該離岸油田是過去10年來西非發現的最大油田之一。 189.51億元人民幣 兗州煤業 澳大利亞 8月13日,兗州煤業披露收購澳洲煤礦,交易收購價為每股16.95澳元。總收購代價約為33.33億澳元,折算為人民幣約189.51億元。 1.04億元人民幣 神華 澳大利亞 7月,神華證實收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北部的6處農田,預計成交支付金額為1873萬澳元(摺合人民幣1.04億元)。中國神華的目的不是做個悠閑的「農場主」,而主要用作開礦和煤礦的緩沖區。 鋼鐵 1.62億澳元 鞍鋼 澳大利亞 2008年11月時,鞍鋼宣布擬斥資1.62億澳元,以0.85澳元/股的價格認購金達必新發行的1.9億股股票。這項議案在今年或金達必公司股東大會以及FIRB的批准。加上之前購買的股票,鞍鋼集團完成認購後將合計持有金達必36.28%的股權,從而躍居其第一大股東。 12.718億澳元 華菱 澳大利亞 今年初,華菱鋼鐵在注資FMG公司,交易價值12.718億澳元,華菱擁有17.3%的股份以及一名董事,華菱成為FMG僅次於董事長Andrew Forrest的第二大股東。 2.4億美元 武鋼 加拿大 3月30日,中國武漢鋼鐵集團與加拿大專營勘探開發的礦業公司Consolidated Thompson Iron Mines Ltd.達成交易意向,武鋼以2.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LM公司19.9%的股份。 有色金屬 13.86億美元 五礦 澳大利亞 6月11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宣布,經OZMinerals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投票通過,中國五礦100%收購OZMinerals公司主要資產的交易獲得成功。此次交易將有效增加我國鋅、銅、鉛等主要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儲備。 1.4億美元 廣晟資產 澳大利亞 7月1日,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銅礦上市公司泛澳公司,廣晟資產以1.4億美元認購泛澳公司4.6億股新股,每股作價0.395澳元,約占擴股後19.9%股權,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4500萬澳元 中金嶺南 澳大利亞 2月,中金嶺南公司收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PERILYA LIMITED50.1%股份,價值4500萬澳元。Perilya公司旗下共有三個礦山,按照已探明的情況估計,三個礦山的鋅儲量約222萬噸,鉛約141萬噸,銅約20萬噸。 900萬美元 中色國際 英國 中色集團旗下的中色國際與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簽署協議以收購後者19.9%的股份,交易金額900萬美元。 農業 —— 中化集團 澳大利亞 7月26日,中化集團公司稱,其正與澳大利亞農業化學集團新農公司(NuFarmLimited)就潛在收購項目進行前期探討。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農業化學公司新農公司主要生產和銷售除草劑、草甘膦等農葯產品,屬仿製農葯類別,公司銷售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現有市值為24.25億澳元,合135億元人民幣。 家電 —— 蘇寧 日本 6月24日,蘇寧電器宣布認購LAOX定向增發股份,持有LAOX公司27.36%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正式入主這一有近八十年歷史的日本老字型大小電器連鎖企業。 服裝 —— 上海中服 義大利 上海中服進出口有限公司與皮爾·卡丹公司中國地區代表在上海宣布,上海中服整體收購皮爾·卡丹大中國區(包括大陸和港澳台地區)商標所有權。 汽車 20億美元 吉利汽車 瑞典 有媒體稱,吉利汽車可能20億美元收購福特旗下沃爾沃汽車,此交易仍在談判中,最終結果尚需時日。
⑼ 創維收購了哪些海外公司,能具體說一下么
這個就太多了,目前的情況是,創維自有品牌在海外的市場已經覆蓋全球五大洲四分之三的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