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晚明覆滅於五大利益集團

晚明覆滅於五大利益集團

發布時間:2021-05-31 10:39:21

① 明實亡於萬曆其實,萬曆一生都在和文官利益集團做斗爭嗎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明亡於萬曆。亡於萬曆,不過是文人給扣的帽子,我覺得明亡,東林黨要負60%的責任,皇帝30%,制度10%。

制度其實都是皇帝和朝臣控制的,萬曆朝沒幾個人造反,建州女真被明朝壓著打,國庫也充盈,這些是因為我們所說的某位“奸佞”的魏忠賢實行的收商稅減農稅,名將袁崇煥也是他提拔起來,其實他也並不能一手遮天,只是比東林黨稍微強那麼一點。

萬曆三十年沒有上朝,卻還能把持著朝政,這不就是他的過人之處嗎?我還是比較佩服他的,畢竟當時明朝國力也是不怎麼樣,他卻還能讓國家穩定三十多年。

萬曆是一個聰明的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辦事,有名的三大征就是明證。萬曆時期的明朝軍事實力不差,軍事人才輩出,比如戚繼光,余大遒,譚倫,李成梁,以及李成梁的兒子們,個個都是將才。尤其是抗倭援朝戰爭,在中日的戰爭史上,除了二十世紀的抗日戰爭以外,那是唯一勝利的一次抗日戰爭。明朝滅亡主要是崇禎疑心重,不會用人,再加上太勤政,別人做事他都不滿意所致。哪怕是他哥哥,木匠皇帝當政,明朝也不會亡。

② 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者之一嗎

不是 絕對不是 我用比較白的話說下 東林黨其實就是一群二桿子 這群二桿子有道德有思想更有權謀~他們沒有把持朝政時標榜正人君子看不起別的黨派如浙黨 齊黨等 他們掌權時 更是把別人說成非我族類~往死里整別的黨派~ 但東林黨的人幾乎(是幾乎)都是以振興明朝為己任的 總體來說他們是一群有愛國心的比小人還陰的正人君子~ 但最後東林黨幾個領袖級人物讓魏忠賢玩死之後(都死的慘不忍睹 死的大義凜然!)東林黨就變質了~成了魏忠賢的爪牙了~~..總之東林黨不是主要責任者 當時的原因太多了 說魏忠賢算個還差不多

③ 實力不弱的明朝,滅亡了有點虧,東林黨和閹黨誰要為此負責

導讀:在封建王朝中,明朝的滅亡 一直都讓人匪夷所思,在明末的時候,並不是說國力多麼衰弱,軍隊多麼不禁打,卻依然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有很多人說,明朝的滅亡有點虧,很大程度上是東林黨和閹黨爭斗導致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於明朝的滅亡,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插曲,但是東林黨和閹黨的爭斗多少還是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④ 小冰期和資源被攫取,到底哪個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說起大明的滅亡,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當時的大明正處於小冰期,被天災連累所亡。

時至今日,這種觀點越來越流行。因為寫史書的古人並不懂什麼叫小冰期,所以現代人在接觸了自然科學之後,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地興奮:原來明末是小冰期啊,難怪因此而亡!

⑤ 明朝是被誰滅亡的

1644年,明朝被農民軍推翻,清朝繼之入關,從而開辟了有清近三百年的「洪業」。在這段歷史進程中,演繹了許多復雜的變故,最終清統治者以勝利者的姿態繼承了明的江山。從歷史發展的客觀作用上講,清朝之所以能夠入關是因為明朝本身為滿族統治者提供了若干契機。造成這些契機的根本就在於:明朝瀕於滅亡的事實。因此,對明朝滅亡原因的分析有利於我們客觀地認識明清嬗代的若干歷史條件,從而進一步有利於我們認識17世紀中國復雜的社會歷史變革。再者,由於許多史家總是將明清兩朝作為一個單獨的歷史時期來看待,因此,對明史諸多方面的認識必然會有利於我們對清史的認識。基於此,本文欲對明朝滅亡的原因作淺要的分析。 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上講,明朝的滅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國傳統王朝發展到後期的結果。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宦官專權、黨社之爭使得明朝的統治秩序混亂,最終導致了滅亡。許多學者還從階級關系和階級對立的層面認識明朝的滅亡,認為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囤積居奇、佔地奪田)而廣大中下層人民所承受的賦役和稅收卻不斷加重,結果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農民起義爆發。在論證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導致明朝滅亡時人們往往從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顯的一個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間未上過一次朝)講到萬曆的斂財以及天啟對朝政的荒廢。在這些論證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對國家滅亡的責任,而忽視了整個官僚集團腐化以及吏治混亂對國家滅亡所產生的影響。在論證宦官專權時,多數人認為宦官是造成明代後期政治混亂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團對明朝滅亡的影響進行了各種分析。但事實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監,比如:馮銓、王安等,他們對士大夫的主張還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專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時是應該有針對性和具體所指的。從明初開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是明代的特殊性。黨社之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有目共識的。明末黨社之間出於集團利益或政見上的差異而大肆爭斗從而使統治集團的力量分散,影響和延誤了政府的正常運作。由於黨爭明朝對遼東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煥也因此被處死。也正由於黨爭從而使北京政權在面臨南遷的選擇時不能決斷。所以黨社之爭的弊端以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是無可爭辯的。從階級關系和階級對立的角度上講,豪強地主階級的勢強與廣大中下層平民所受賦役、剝削的加強可以用來解釋農民起義的發生,但關鍵在於要有對比性,要將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負擔和此前的進行對比,從數字上說明明朝末年賦役和稅收確實加重了;而不能以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作為唯一的標志,從而習慣性地認為明朝末年和任何傳統王朝末期一樣賦役十分沉重、剝削亦很嚴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終爆發起義。事實上,在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應該看到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爆發最多的河南、安徽、陝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對老百姓徵收的賦役和剝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由於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等因素,從而使農民的生存競爭和壓力增大,產生了許多無業流民,最終爆發起義。對此進行反正的實例便是:東南江浙地區為何長期以來沒有爆發農民起義?所以不能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賦役和剝削加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農民只有造反,在考慮這一因素時要看到地區間的差異性,即各地對賦稅和剝削的承受力。 以上所說的這些看法散見於許多著作和文章中,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明朝的滅亡。但是,正如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所指:「中國傳統的歷史學家總是願意用道德來解釋歷史,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當德才兼備之人掌握政權時,政府的資金自然殷實充足。與此相反,腐敗總是與領導者無能相伴而生」,以上這些政治經濟角度的認識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釋歷史的囹圄,他們過多地強調當權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國外的學者試圖從制度上來解釋明朝滅亡。黃仁宇就指出明朝的滅亡是僵化和收斂的財政體制所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惡果,即:皇權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專權、黨社之爭等等。總之,明朝的滅亡是早期歷史因素發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這些分析外,也可以從官僚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繫上來解釋明朝的滅亡。由於明末統治者疏於朝政、宦官專權,因而使許多願為國家盡忠的知識分子受到排擠和打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階層對國家的信任。再加上黨社之爭愈演愈烈,從而使士人在維護正義和保全自身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結果有識之士要麼居廟堂之外,要麼紛紛投靠後金。按照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遼東武人和士人兩股勢力實現了混一中國的戰爭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識分子與王朝的離心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雖然史學界對清朝入關的必然性尚持懷疑態度。但是女真人在關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遼東,從而忽視了內地的起義,而且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清朝在與明朝的不斷爭戰中既消耗了明的國力,也加速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 一些國外學者還指出,明朝的滅亡是與17世紀世界范圍內的商業衰退密切相關的。他們首先論證了從明朝前期開始,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密切相關性。而且指出,在17世紀的前三十年中,中國從世界貿易中獲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銀經馬六甲、馬尼拉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從而供應了中國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貨幣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間,歐洲發生了貿易危機,在加上世界范圍內產銀量的銳減,從而使輸入中國的白銀量減少,最終導致了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衰退,加劇了明朝經濟的崩潰。這種認識能夠解釋明代後期江南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的衰落,但不能說明全國都因普遍的商業危機而終至滅亡。當然在解釋明朝滅亡的原因時,這種認識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范圍內的氣候變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17世紀中葉,中國與北半球許多國家一樣經歷了地質史上的一個寒冷期(見《劍橋明代中國史》P633引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動的初步研究》),伴隨這個寒冷期所產生的是一系列旱災、洪災、蝗災以及瘟疫。特別是在1637年—1644年間,全國范圍內災害頻仍,鼠疫從山西開始傳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邊許多地區。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減少、農業歉收。基於此,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曹樹基通過分析各種數據資料提出明朝是滅亡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所謂生態環境的惡化事實上正是由於地質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顯然,不能將明朝的滅亡統歸咎於氣候因素,但事實上17世紀氣候變遷的影響是顯見於明史中的。這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總的說來,明朝的滅亡並非出於某一單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屬於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環,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建國初期社會結構的重構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權下二元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同時經歷近三百年的發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會結構和分配,所以明的滅亡是對此前傳統王朝歷史的重現;但另一方面又由於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時代性,因而使後人能夠從另一些特殊的角度來分析明的滅亡。

⑥ 張居正發現了大明的病根並挑戰整個利益集團,他是奸臣嗎

張居正在歷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為大明續命100年之說,但是也有人說他是權臣奸臣,死後被萬曆帝清算,還差點被鞭屍,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廢止,那麼張居正此人該如何評價呢?

所以,個人舉得他的改革絕對是為了這個國家和人民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的確在張居正在地時候,明朝國力軍力都開始恢復強盛,雖然他推動的改革手斷有些不好,只要是幹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一些小問題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會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為公,只是沒有處理好小皇帝萬曆的關系,遭到萬曆的嫉恨,死後遭到別有用心人的暗算,萬曆清算張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學者說明亡實亡萬曆!

⑦ 張居正發現了大明的病根之後,為何敢挑戰整個利益集團

張居正在歷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為大明續命100年之說,但是也有人說他是權臣奸臣,死後被萬曆帝清算,還差點被鞭屍,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廢止,那麼張居正此人該如何評價呢?


所以,個人舉得他的改革絕對是為了這個國家和人民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的確在張居正在地時候,明朝國力軍力都開始恢復強盛,雖然他推動的改革手斷有些不好,只要是幹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一些小問題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會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為公,只是沒有處理好小皇帝萬曆的關系,遭到萬曆的嫉恨,死後遭到別有用心人的暗算,萬曆清算張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學者說明亡實亡萬曆!

⑧ 關於明朝滅亡及崇禎弔死的具體情況(言簡意賅,但不要太簡)

明朝滅亡從直接原因來說是李自成為代表的流民摧毀了北方的地方統治,打進了北京。從深層次原因來說,是罕見的天災(陝甘連續五六年的絕收,北方大旱災),小冰河期使得南方也歉收,突然而來的鼠疫大災又讓北方士兵死了大半(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照樣感染不少,精銳同樣損失慘重)政府維持不了提防安靖,加上建奴入寇,內憂外困讓明朝滅亡。
根本原因是,明朝有著所有漢族政權中最垃圾的財政,明太祖雖然英雄絕世,但是畢竟農民出身,對於財富認識不夠。開國祖制兩大弊端,手下是低得不得了的商稅,還有有功名讀書人不用納糧當差。到了中後期,尤其是隆萬大開海以後,掌握國家最多財富的商人富得流油,卻在南方士子的支持下,對抗皇帝,不用交稅。崇禎時期江南只收下了個位數的茶稅,而大量白銀的流入又使得通貨膨脹,白銀購買力下降。明朝政府在收入最高的張居正時期,也不過收上了五六百萬白銀,張居正還因此被清算(明朝的既得利益集團記吃不記打,等到清朝用屠刀輪一遍之後,順治時期年收入是三千萬輛白銀以上)。讀書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兼並土地,又不交稅。國家的納糧負擔只能轉移到那些苦巴巴的百姓身上,最終,窮了政府,反了百姓,募兵也募不起來,只能靠那群混得和乞丐一樣的軍戶去打仗。士大夫們倒是富得流油,靠著資本主義萌芽和收不來的稅收在對抗皇權中大占上風。最富的東林黨階層斗完閹黨之後再內斗,就是不管國事。直到清兵南下,將整個中國的大城都屠了一個遍,掠其妻子,收其財富,剃發易服讓其為奴隸之後才清醒,可惜倒是晚了。
崇禎死前,說大臣皆可殺,上吊之後只有一個太監以死謝恩。勛貴和官僚迫不及待地其迎李自成,然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⑨ 明朝後代是這樣嗎 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繁衍至100萬人之多。作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是這樣的,朱氏皇孫後代基本都處於民軍勢力范圍之下,他們又廣積錢糧自然成為攻殺目標,殺他們還可以樹立威信,他們不死誰會死

⑩ 明朝哪一年滅亡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 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

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

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2月8日,李自成建立「大順」國,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 年。

4月25日(農歷三月),大順軍會師北京城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親自指揮大軍環攻九門。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飛梯奮力攻城,越牆而入,攻佔外城。也是農歷三月十九。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大一統政權結束,南明開始。

(10)晚明覆滅於五大利益集團擴展閱讀

1644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歷甲申年,是猴年。這一年中國正值大明、大順、大西、大清政權交替。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朝鮮仁祖二十一年,越南後黎朝真宗福泰元年。

這一年的第一天是星期五。這一年,發生由李自成、張獻忠等甲申之變與清兵入關戰爭時的一系列事變。因1644年為甲申年,史稱「甲申國難」。

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入主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百姓多所死傷。不久,在大清入主中原的征服過程中,曾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大清軍隊為報復漢人的反抗,對抗清軍民發生過多次大型屠殺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

閱讀全文

與晚明覆滅於五大利益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邑股份投資5G 瀏覽:891
外匯培訓招聘 瀏覽:869
海通證券資金賬戶銷戶 瀏覽:560
一百人民幣兌換多少西非法郎 瀏覽:546
如何模擬外匯交易 瀏覽:66
股票的日記賬 瀏覽:16
金杯汽車股票的歷史價格 瀏覽:878
海外匯款限制 瀏覽:276
股票學術論文 瀏覽:894
人民幣對泰銖匯率今天 瀏覽:552
企業的銀行融資租賃 瀏覽:388
主力資金是當天買當天賣 瀏覽:893
天首集團股票 瀏覽:47
股票質押債權 瀏覽:928
九鼎華信投資管理 瀏覽:744
999黃金回收價格走勢圖 瀏覽:606
px行業融資 瀏覽:535
四川久遠投資 瀏覽:148
人民幣美金股票 瀏覽:441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分錄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