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人和集團張興梅

人和集團張興梅

發布時間:2021-06-06 05:54:23

A. 陝西人和產灞隊老闆資料

戴永革,生於1968年,人和商業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2008年9月,該集團在香港上市。戴永革的企業從地下商業區的開發和經營管理,以「地下服裝商業地產」聞名,主要為大型人防商場及服裝批發集散地,項目均在注入哈爾濱、廣州、鄭州等各大省會城市。在2008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戴永革是雄踞前250名的人物。同時,他也是中超球隊陝西綠地滻灞俱樂部的幕後大老闆。
希望選為最佳答案

B. 誰知道陝西中新隊老闆戴永閣的履歷,他是做什麼行業的,怎麼國內對他這樣的富豪一點報道都沒有

戴永革-基本資料 戴永革,人和商業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2008胡潤百富榜: 第68名

2008 財富(億):75

年齡:40

出生地:哈爾濱

公司:人和商業

總部:黑龍江

主要領域:商業地產
[編輯本段]
戴永革-個人經歷 戴永革的家族財富圖,也是通過其親屬和眾多子公司實現的。人和商業上市文件稱,戴永革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分別擔任哈爾濱人和世紀董事、廣州人和副主席和鄭州人和主席,並負責人和集團位於哈爾濱、廣州和鄭州的策略規劃和管理。他在去年12月任人和商業執行董事、今年2月任公司行政總裁,今年8月任公司董事長。而其夫人張興梅,則在人和商業中任非執行董事,此前,其任哈爾濱人和世紀主席,也任人和旗下子公司寶榮的董事。在廣州和鄭州人和中,張興梅主要負責監察地下商城項目的營運。

事實上,人和集團在上市前就擁有多家海外和香港公司,例如賢華、億祥、快達、君裕、凱信、妙代、明智、展發、卓華、人和管理和其他不活躍的公司,戴永革的姐姐秀麗?好肯就曾擔任哈爾濱人和董事、哈爾濱寶榮董事和多家海外公司董事。

據上市文件披露,戴永革家族在上市公司人和商業中的控股正是通過戴永革的姐姐秀麗?好肯完成的。秀麗?好肯是耀山公司的控制人,耀山公司持有超智公司約137.9億股,約占總股本68.96%,而超智公司持有人和商業128.56億股,約佔64.28%股權,如此判斷,即使在秀麗?好肯於耀山公司中的控股比例未透露的情況下,秀麗?好肯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人和商業股份也超過30%。按人和商業10月23日收市價1.25港元計算,秀麗.好肯代表的戴永革家族股份市值約110億港元。
[編輯本段]
戴永革-家庭 夫人:夫人張興梅,在人和商業中任非執行董事,此前,其任哈爾濱人和世紀主席,也任人和旗下子公司寶榮的董事。在廣州和鄭州人和中,張興梅主要負責監察地下商城項目的營運。

姐姐:秀麗·好肯,出生於哈爾濱,原名戴秀麗,嫁給英國人後才改姓好肯(Hawken)。她198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獲中國文學學士。畢業後先後在《哈爾濱日報》及《珠海特區報》任職,1991年到英國留學後轉行從事金融業,並在當地定居,1994年回到內地創辦人和商業。秀麗·好肯坐鎮指揮,通過其親屬和眾多子公司逐步描畫出戴永革家族財富圖。

C. 戴永革的家庭成員

夫人:夫人張興梅,在人和商業中任非執行董事,此前,其任哈爾濱人和世紀主席,也任人和旗下子公司寶榮的董事。在廣州和鄭州人和中,張興梅主要負責監察地下商城項目的營運。
姐姐:秀麗·好肯,出生於哈爾濱,原名戴秀麗,嫁給英國人後才改姓霍肯(Hawken)。她1986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獲中國文學學士。畢業後先後在《哈爾濱日報》及《珠海特區報》任職,1991年到英國留學後轉行從事金融業,並在當地定居,1994年回到內地創辦人和商業。秀麗·好肯坐鎮指揮,通過其親屬和眾多子公司逐步描畫出戴永革家族財富圖。

D. 有誰認識長官有個叫張興梅的人嗎30多歲

·福建最早的名稱是"閩",其土著居民在歷史上稱為閩人。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方民族。七閩的分布地域甚廣,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廣東東部潮梅一帶、浙江舊溫、台、處三府屬。古閩人是拜蛇為祖先的。這種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著。

·周晉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國亡於楚。越王族於是航海入閩,越國國民徙居越遷山(今福建長樂縣)。越族人的體質特徵和生活習慣與中原華夏族有很大差別,越人身體矮小、短面、須發少、鼻形廣、眼睛圓而大,習慣傍水而居、好水斗、善於駕舟行筏、還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但勾踐卻自稱為夏禹後裔,居然同北方的齊魯晉衛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越國人善冶煉,福州北的冶山和劍池,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

·越族入閩之後就與七閩土著發生融合,並在閩中傳播吳越和中原文化,閩越族由此形成。

·無疆又七傳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成為閩越族的首領。與當時的越東海王搖同為越王勾踐的後裔。秦始皇佔領福建後,廢無諸、搖的王,降為君長,但仍留在閩中,秦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守尉令長治閩。秦始皇在福建設立閩中郡,但只是名義而已,並沒有實施統治。閩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轄地與七閩基本相同(實際上它還包括了今江西鉛山縣)。

·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族人遷移到現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內等處;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這一政策客觀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閩越族的漢化創造了條件。

·秦末暴發農民起義,無諸率兵由閩中北上,閩越軍隊跋涉關山,深入中原,參加中州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達8年之久。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漢語,當時給閩越語言極大的影響。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因無諸有功,封其為閩越王。

·閩越國重新立國後,國勢日強,多次擴大領地,成為漢王朝勁敵。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朱臣率領大軍,兵分四路進攻閩越,無諸的繼承者東越王余善在閩中築城抵禦漢軍。余善兵敗,閩越內部發生兵變,余善被殺。漢武帝把閩越貴族官僚勢力階層、軍隊、部分人口集中的閩越人都遷到江淮一帶居住,閩越國92年的統治到此結束。

·前111年漢置揭陽縣,所轄包括整個潮汕、興梅和閩南、贛南一些地方。前85年,漢廷在福州設立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縣。冶縣建立之初,戶口不及1萬,主要集中在閩東和閩北山區,居民結構主要是閩越遺民,還有少數南下吳(漢)人。

·由於福建的閩越北遷,泉州一帶人去樓空,而因秦亡漢興而不得歸的秦人的後裔,則開始在泉州一帶建立屬於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家園。這前後歷時300多年。這批帶來的漢語在與少數閩越遺民交際中接受土著語言的一些影響,吸引了它的一些語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漢語的主要面貌。潮汕、興梅一帶土著因未遭遷徙,仍不時作亂,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帶僅存失勢的閩越遺民,無法形成氣候,對無從構成威脅。於是,分散於閩中郡各地的先秦遺民,無不紛紛尋找安靖之處,相聚到此時已人煙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帶。 閩越入北遷,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關鍵。 但這個時期的在當地仍屬少數,所以漢語在這之前還不可能取代閩越族語言。

·自西漢設立冶縣,到東漢末賀齊入閩(公元196年),歷300多年,閩中安靖,與外界少有戰事紛爭,這不僅使住在泉州的秦(漢)人得到相對的發展,同時還促使不少中原和江東進入閩東、閩北並與逃遁山林復出的閩越人交融。據朱維斡《福建史稿》統計,東漢末福建戶數已發展到10萬戶左右。

(二)中原大規模進入

·東吳從建安元年開始,至257年,62年來五次出兵平閩,閩中方歸孫權。為了加強對閩中的統治,吳國於260年撤銷南部都尉,在福建設立建安郡(在今建甌),下轄5個縣。撤都尉改設郡,實現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統治的局面。

·此時,江南漢族居民分別由海路和陸路入漫漫,散居全閩各地,尤其是閩東和閩北,他們帶來的語言奠定閩東和閩北方言的基礎。

·早在三國以前,閩南已有一定數量的居民,戶數估計有一萬左右。由於冶縣建立之後的300年來,閩南泉州地區是朝廷鞭長莫及之處,偶有戰事也都集中在閩北、閩東,直至東吳入閩,戰火也只波及閩江周圍。因此這些入閩漢族逐漸占據了整個閩南地區,並且同化這一帶的閩越遺民。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晉於282年從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設晉安郡,下轄8個縣。於是,福建有兩郡十六縣:閩北的建安郡所轄建安、吳興、東平、建陽、邵武、將樂、延平、綏城;沿海和閩西的晉安郡所轄侯官、原豐、溫麻、晉安、同安、新羅、宛平、羅江。

·西晉末期,中原地區更加,南遷入閩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胡、何、邱、詹。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漢族人就有進入福建的,但為數較少;永嘉年間及其以後,北方入閩較多,形成了一次。

·漢族人與閩越人朝夕相處,免不了會受閩越語的影響,語言多少吸收了閩越語的一些成分。但是總的說來,泉州地區已是主體,閩越遺民不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較低,因此終以壓倒多數的板塊遷移方式使漢語佔有主導地位,最終取代閩越語。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來的中原語系和當地的土著語系(閩越語)混合在一起,經過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設今南安豐州鎮。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亂,三吳淪為戰場,長江中下的廣陵(揚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都成為荒涼之地。這個時期,大批難民離開吳會入閩。三吳難民足跡遍及福建和廣東的潮州。這批是避難而來,且又分散各地,他們帶來的語言(吳語)雖然客不壓主,無法取代當地語言,但卻給泉州方言等閩語次方言注入了新鮮血液。這個時期的語言交融促使閩語內部各次方言進一步趨於一致,留下了一批吳語詞彙。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治所在今福州),為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省級建制,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降建安、南安二郡為縣,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歷史上始見"泉州"地名。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至此,閩中全境之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合並為建安郡;全閩九縣裁並為閩縣、建安、南安、龍溪四縣。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622年,唐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鎮;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仍設今南安豐州鎮。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隸屬武榮州。700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於今泉州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4縣。

·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改泉州為閩州都督府(省級建制機構),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此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屬嶺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屬江南東道。清源郡領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縣)、晉江四縣,後來清源郡復為泉州。

·733年唐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始稱"福建"。唐代相繼設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觀察使,成為地方最高長官,形成頗具規模的行省雛型。

·669年,陳政光父子帶領軍人及其隨軍家屬征蠻並在福建駐紮下來。據《穎川開漳族譜》,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他們最終在漳州立足,被稱為開漳始祖。

·"安史之亂"時中原地區戰亂頻繁,而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卻又成為北方避亂南遷的樂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緒由於無法應付大軍閥秦宗權的勒索,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於885年進入福建,有眾數萬。後來,由於王緒濫殺部眾,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舉為新的統帥,由南康經贛州、再轉潮陽、到達泉州、立足福州,終於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審知繼之,審知死,其子延翰建閩國,更四主而亡。從王氏入閩至閩國滅亡,王氏經營福建達60年之久。在其統治期間,光州、壽州散布於福建各地,發展繁衍,對福建人口影響很大。唐代福建地廣人稀,元和年間僅有74.4677萬戶。唐末黃巢入閩,"殺人如蟻",使福建人口又進一步減少。從當時福建人口比重來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過數萬戶而已,而入閩的光、壽又達數萬人,若以一戶五口為計,僅僅這一批北方,可能就佔了福建總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時期入閩帶來的語言已經是中古時期的北方官話方言(即白話文系統)。是時泉州方言民經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無法改變泉州方言系統,而只能"入鄉隨俗",最終融入泉州方言。

·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立為東郡,領福、泉、建、汀、漳、鏞(將樂)、鐔(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閩國"被南唐滅亡,南唐和吳越分割建州與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為南唐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割據,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並改泉州為清源軍。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割據。陳洪進割據漳州、泉州達19年之久,擁有近2萬人的武裝部隊。9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978年陳洪進上《納地表》,將其所轄漳、泉二州14縣獻給宋廷。

·宋代的地方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稱為"八閩",共轄42縣。

·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和仙游縣游洋鎮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一部分,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 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益王趙在福州即位,改景炎,提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 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同年底興安州為元軍所陷,興安州改為興化路。

· 北宋仁宗時期閩學開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學入閩,閩學創始。南宋紹興至淳熙年間,福建人朱熹對北宋以來的理學思潮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閩學發展成熟。

·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佔領,中原漢族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有相當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戶數已突破百萬大關,到嘉定年間戶數達到159萬多。

(三)徹底漢化之後的福建

·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機構,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

· 1280年,改福建路為福建、泉州、隆興三個行中書省,後來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 南宋時泉州與廣州並稱為全國兩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軍政大權的蒲壽庚棄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沒有受到破壞,反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許多從海上絲綢之路直接湧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寺,由於教過於興盛,以至不少被融合而皈教。當時不僅泉州,閩中、閩北也出現許多。天主教於元代傳入泉州,元代中國天主教僅有兩個教區,一個在泉州,另一個在。

· 1357年,亦思法杭人賽甫丁憑其所擁有的武裝和舶的財源,夥同阿米里丁割據泉州,伺機北略興化、福州,妄圖建立"亦思法杭國"。1366年福建行省參政陳友定奉命番寇,收復興化,攻克泉州,收復漳州,長達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亂遂告平息。

· 1367年,朱元璋在東南一帶擊敗方國珍,決定分水陸兩路向福建進軍。其中水路則由征南將軍湯和、副將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寧波)浮海取福州。不數日,湯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諭興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以掌行政、司法、軍事大權,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 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於布政司,合計"八府一州"。明代福建在造船業、印刷業、制瓷業等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教育繼元代中落後,又進入一個昌盛時期;雖然王陽陰學說的出現的沖擊了朱子學說,但閩學在福建不但長盛不衰,還有創造性發展。在充滿希望的十四世紀,福建如果憑借發展起來的工商經濟機制,憑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條件,應該在全國最早崛起。但明代統治者志在鏟除東南沿海已有的城經濟基礎,再加上倭禍嚴重,明代統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實施嚴厲的海禁,規定瀕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與番國,並強迫沿海一些島嶼居民內遷大陸。二百年的海禁,極大遏制了福建的發展。海禁促使民間走私貿易發達,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龍海的月港,成為與福州港、泉州港、廈門港並稱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貿商港。

· 倭禍,在宋元時代就有了。元末明初,日本為南北朝。西南各領主,為了籌集餉款,常派武士來中國沿海搶掠。南朝覆滅後,一部分武士不肯歸順北朝,便下海為寇。明初,被朱元璋消滅的張士誠、方國珍的殘余勢力逃竄海上,與倭寇相勾結。另有中國沿海一些豪商抵賴不還倭商的貨債,倭商憤而燒殺搶掠這些豪商後,也加入倭寇隊伍。中國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盜,為了與官府對抗,也與倭寇狼狽為奸,使中國東南沿海的倭禍日益嚴重。戚繼光取得抗倭勝利。

· 清初,福建先後隸於南京弘光和福州隆武,並兩次被清軍攻佔,一次為浙江魯監國起兵克復。至1661年清實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處於鄭成功(奉南明永曆為正朔)和清朝兩面的統治之中。

· 清廷為斷絕沿海與鄭成功,不準本地商船運貨出海,又下詔沿海地區內遷三十里。後來雖允復界,但又實行閉關政策,沿海一帶仍然恢復緩慢。至清統一後,才准許商民出海貿易,福建對外貿易轉至以廈門為中心,漳州、泉州為兩翼。

· 清朝,省下分道、府、縣三級。與府並行的有直隸廳、州;與縣並行的有廳。

· 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清初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1684年增設府。至1886年,才分出府設省。至清末,有九府二州、五十八縣、六廳。

閱讀全文

與人和集團張興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
金融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385
網路融資新聞 瀏覽:265
東方財富手機版看資金流向 瀏覽:382
什麼是股票的關鍵價位 瀏覽:812
中厚理財 瀏覽:41
中融信託客服電話 瀏覽:591
無錫中國黃金今日價格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