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有哪些資質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70年,是國防軍工與航空工業標准化的推動者和開拓者,在標准化、質量工程、信息化、適航性與安全性等領域,為政府和軍方提供決策支持,為企業提供高技術服務解決方案。現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擁有國家標准件產品和機械電子產品環境與可靠性兩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航空綜合環境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實驗檢測機構,設立有總裝備部電子信息基礎部標准化研究中心、國防科技工業標准化研究中心,是總參陸航部、空軍、工業和信息化部標准化技術支撐單位。
2008年經中央批准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合並組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英文名稱:Aviation In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是一家由國家出資設立,受中央管理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實行母子公司(事業部)管理體制,注冊資本640億元,擁有企事業單位近200家,擁有上市公司21家,其中3家在香港上市。
研究機構
301所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北京)
303所 中國航空精密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機械技術研究所(北京)
304所 中國航空計量技術研究所(北京)
601所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602所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景德鎮)
603所中航第一飛機研究院,原西安飛機研究所(西安)
605所 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荊門)
606所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
607所中航雷達與電子設備研究院(原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內江607所與蘇州長風有限責任公司171廠合並成立)蘇州。
608所 株洲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
609所中國航空附件研究所(襄樊)
610所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襄樊)
611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612所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
613所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
614所 中國航空動力控制系統研究所(無錫)
615所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上海)
618所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
620所 中國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北京)
621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622所 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
623所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西安)
624所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綿陽)
625所 中國航空工業製造工程研究所(北京)
626所 沈陽空氣動力研究所(並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
627所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與627所合並成立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
628所中國航空信息中心(北京)
629所 結構熱強度研究所 (長安)
630所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西安)
631所 中國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西安)
633所 上海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
634所 北京長城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
637所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
640所上海飛機研究所(並入中航第一飛機研究院)
648所貴州飛機設計所
649所 貴州航空發動機設計所
650所 南昌飛機設計研究所
2. 株洲的地理環境
株洲是「十字型」國家級鐵路樞紐,和鄭州並稱「北鄭南株」。市域內主要有株洲站(京廣線客貨運輸特等站)、醴陵站(浙贛線客運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廣線貨運、編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一等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建設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3縣設有攸縣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個客運站
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廣、滬昆2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十字交匯,株洲站是中國客貨運輸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鍾接發列車一次,日接發車達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個路網性編組站之一,同時也為特等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中,株洲也成為其樞紐。規劃中,株洲北通長沙、岳陽,西至湘潭、婁底,東往醴陵,南達衡陽,四個方向都銜接著重要城市。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白馬壠、時代、雲龍、新株洲、七斗沖五個火車站。2016年12月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僅僅只需要25分鍾。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長株高速公路(S21)、滬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規劃中的京港澳高速復線、滬昆高速復線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里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
株洲市內已有7座大橋橫跨湘江。株洲將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現已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橋(蘆淞大橋)2012年,株洲啟動湘江六橋(楓溪大橋)的建設。2013年,株洲啟動湘江七橋建設,用於拉通株洲縣與京珠高速的聯系。 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37公里,經長株高速公路25分鍾可以到達。
此外,正在建設株洲通用機場,位於株洲市東南部的蘆淞區五里墩鄉境內。一期工程按運12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可以起降最大起飛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飛機、直升機,飛行區等級為1B,按晝間目視飛行要求建設,跑道長度為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規劃》經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原則審議通過。根據該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4條地鐵線路。2018年將開始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里,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淥口鎮,全長30.9公里,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里。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里。
國家統計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參考資料》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顯示,株洲城市綜合實力進入全國60強,在全國286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進了16位。評價還顯示,除直轄市和31個省會城市外,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中,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居第一位。 2010年,株洲市委會議宣布株洲市綜合競爭力在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繼續保持第一,穩居全省第二。 2012年,湖南日報作「中部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1 株洲轉型跨越」專題報道。
2013全年實現GDP1960億元,增長1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3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2013年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5項,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一步提升,建成標准廠房10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18.5%。非公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1.5%,佔GDP比重達到57%,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一等獎。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3.5%。
2013年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發展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城鎮蔬菜新擴基地1萬余畝。著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著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著名商標、市級以上品牌53個,麻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規模化生產發展迅速,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強勁,養殖業向標准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得到加強、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支持保障環境逐步完善。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15.9億元,增長4.3%;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2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2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1萬處,增長4%,投入資金8億元,增長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2012年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上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1億元,分別增長15.7%、19.7%、17.2%和22.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億元和48.9億元,分別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面為6.3%,增長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佔全市規模工業的33.7%。 全市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135.4億元,增長24%,佔比63.3%;上劃中央收入64.4億元,增長18%,佔比30.1%;上劃省級收入1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149.9億元,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0.9億元,增長1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 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一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凈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為942.5億元,增長18.4%,凈增146.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812.4億元,增長19.5%,凈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總額483.7億元,增長25%,凈增96.7億元;短期貸款余額310.7億元,增長12.2%。全市存貸比為51.1%,提高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為841.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戶,同比減少14188戶。全年新增直接融資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868.6億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險機構有40家,其中,人壽險公司19家,財產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各項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保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7%;人身保險收入22.3億元,增長10.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增長30.1%。保險賠付比為29.6%,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15.7%,壽險賠付比為13.7%。 明清年間,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得到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中共地下黨員彭松林與友人合資在株洲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 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組織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城」、「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品牌市場」等業界榮譽稱號,規模為中國十大服裝市場第二名。 株洲中心商圈,被媒體譽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廣場商圈與南部的火車站蘆淞市場群組成。中心廣場為株洲城市核心,由東西向主幹道新華西路和南北向主幹道建設路匯合而成。創立於1958年的株洲百貨大樓坐擁中央。年交易額500億元的蘆淞市場群商品豐富,已經是國家級3A景點。
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鍾鼓嶺步行街、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蘆淞市場群、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貿正在形成批發和零售並駕齊驅的格局。
3.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內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容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防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等10大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
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
合並後總部在北京朝陽區建國路國貿橋東南角
4. 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最高水準嗎
是的。
航空工業是材料、技術和工藝集成度最高,要求也最高的工業項目,航空發動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
自上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實現人類第一次動力飛行以來,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世界大國地位的標志逐漸從制海權躍升為制空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飛行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飛行器幾乎成了所有戰爭武器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力量。「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2000多年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孫子的一句名言成了描述20世紀現代戰爭特點的准確預言。
二戰之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航空工業成為任何一個希冀在國際舞台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在打造自己綜合國力時不得不進行角逐的制高點。而在這場角逐中,以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方和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方各自走出了一條大相徑庭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反思。前蘇聯走的是一條相對封閉的單純軍事工業的道路,從而走向衰落;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絲毫不放鬆對航空軍事武器研發的同時,積極地讓航空飛行器大規模進入民用市場,並與整個經濟體系相輔相成,從而構建起一個軍民結合、良性互動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在市場運作中日趨成熟,甚至一度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個越做越強,一個越做越弱。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啟示。☆
一、注重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
理論上講,發展軍用航空武器應該以打得贏作為壓倒一切的硬道理,為了贏得戰爭,可以不惜血本。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戰爭勝負的條件卻越來越復雜,能否打得贏,首先取決於能否打得起。美國所創造的模式詮釋了這樣一種規則:民用航空發展中遵循技術領先的原則與兼顧經濟適用性原則不可或缺。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航空領域一枝獨秀的是「高低搭配」模式,美國再次率先推出新一代(第四代)戰斗機F-22,並且已開始小批裝備部隊。與此同時,與F-22相搭配的多用途四代戰機F-35也進入研發的攻關階段。先發展一種技術領先、性能全面、成本較高的主戰飛機(F-22造價約每架2億美元)後,再選擇其中經濟性好的通用技術發展一型低成本主戰飛機。兩型飛機搭配裝備部隊使用,這是美國人從第三代戰機開始創新的一種模式,實現了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保證了美國在未來戰爭中既能打得起,又能打得贏。這就是著名的「高低搭配」發展模式。
美國在這個模式的運用上,可謂屢試不爽。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世界戰機發展歷史。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問世以來,戰機已發展了四代。第一代以前蘇聯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為代表。這兩種戰機在朝鮮戰場上過了招,結果是米格-15明顯占上風。而且從兩種飛機推出的時間來看,前蘇聯也略為領先於美國。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的競爭讓當時的美國感到巨大壓力,因此奮起直追,很快推出了F-105「雷公」、F-4「鬼怪」式等著名二代戰機。與此同時,歐洲還推出了「幻影」、「超軍旗」等具有代表性的二代戰機。但是在第二代戰機的競爭中,前蘇聯也未示弱,推出了由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9、蘇-25等組成的第二代戰機大家族。按照不同作戰用途來看,蘇制二代戰機品種齊全,蔚為壯觀。而美國在主戰飛機方面則顯得花色品種較為單一。但是美國不甘示弱,率先讓戰斗機配備空空導彈,扳回一局。盡管F-4在越戰中吃過不帶航炮的虧,但空空導彈的應用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導致前蘇聯也不得不急起直追。可以這樣說,二代戰機的角逐中,美蘇打了個平手。但是,美國在轟炸機(比如B-52)、偵察機(U-2)、運輸機(C-130)、直升機等方面都明顯勝出前蘇聯,顯示出西方在發展航空武器方面已開始建立了系統的指導思想。就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大大領先於前蘇聯的。
指導思想的領先,決定了美國終於在第三代戰機的角逐中與前蘇聯決出了高低。經過越戰的洗禮,美國在對戰爭的指導思想上開始出現了當代軍事變革的萌芽,認識到了只有打得起,才能打得贏,經濟適用性和技術先進性是同等重要的指標。因此,美國在設計理念、發展速度、技術水平、裝備模式上進行了系統的優化統籌,從而全面超越前蘇聯,占據了航空霸主的地位。美國第三代戰機的推出,同時也創新了主戰飛機發展的新觀念,開創了一個技術領先和經濟適用相統一的發展模式,即「高低搭配」發展模式。美國空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5,與低端的F-16搭配;在海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4,與低端的F-18相搭配。具體做法是先集中力量拿下體現當時最高技術水平的高端戰機,做到先聲奪人,佔領技術制高點。然後再根據未來戰爭的特點設計出一型經濟適用的低成本戰機。所謂低端,並不是技術水平低,而是針對於低成本的經濟性而言的,在設計上盡量減少了使用概率較低的功能設置,爭取最佳的使用費效比,突出其實用性。
海灣戰爭中,第三代戰機的這種搭配模式充分顯示出其優勢。空軍的F-15戰機和海軍的F-14戰機負責奪取制空權,剩下大打出手的事全部交給F-16和F-18戰機。實際上,F-15和F-14隻不過是一個顯示美國領先掌握現代航空工業制高點的標志而已。這兩型戰機從問世到現在,沒有參加過一次真正意義的空戰。美國維系這種象徵是煞費苦心的。美國在對外軍援中,F-16戰機可以賣,但在四代機問世之前,F-15戰機則輕易不賣。到了今天,海軍主戰飛機中,F-14戰機已全部退出現役,留下來的是經過幾輪改型發展而成的F-18戰機。而F-18在技術水平上已比最早的F-14戰機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已大大降低,經濟性非常好。可見「高低搭配」的發展策略中,高端戰機一方面僅僅是象徵而已,另一方面也為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推廣應用做了很好的鋪墊!
這樣一種模式也為後來緊趕慢趕追上來的前蘇聯第三代戰斗機所仿效。前蘇聯推出的蘇-27戰機(高)和米格-29戰機(低)搭配,但由於與美國理念上的差距,效果遠沒有美國的好。以至後來這兩種飛機在發展中主次不分,反而是蘇-27戰機衍生發展走到米格-29前面,形成一個大系列,而且還大量外售、到處賣。在第三代戰機發展中,前蘇聯失手的不僅在主戰飛機,在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空中預警等特種飛機的發展上都處於下風。前蘇聯解體後,這種情況雪上加霜,終於使今天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較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是一落千丈,敗局難以挽回。
第四代戰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空技術發展先進水平的標志,具有短距(垂直)起落、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智能化航電系統等優化特徵。第三代戰機在飛行表演中,沿與飛行方向平行的軸線側滾的高難度動作已經令人大開眼界。而新的四代戰機,則還可以沿著與飛行方向垂直軸線作類似於體操表演中360度前空翻的空中動作,甚至可以瞬時做到尾朝前頭朝後的飛行,技術水平之先進是過去人們難以想像的。美國在發展第四代戰機中,繼續沿用「高低搭配」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並在技術集成性、通用性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使空、海軍可以共用一個飛機平台來發展,從而使經濟性更加突出。
從以上四代主戰飛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即便是發展國防科技工業,西方國家也始終貫徹以市場意識和經濟性作為指導思想不動搖。實際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現代意識。而在這方面,前蘇聯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思路上的差距,決定了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然處於落後局面。而今天,對於整個體制機制都脫胎於前蘇聯模式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這種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要趕上和超越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工業的水平,首先必須有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超越。☆
二、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統一
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相結合,實現軍民良性互動,是促進現代世界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的航空企業極少有隻生產軍品的純粹軍工企業,所以他們的寓軍於民,通常是在生產民用航空產品基礎上生產軍用航空產品。而像生產發動機、航電等重要航空元器件或系統的重要企業,其寓軍於民的含義就更是廣義的,不但生產同類民用航空產品,而且這些企業往往是產融結合、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集團。比如生產F-15、F-16戰機的發動機(F110)和F-14、F-18的發動機(F404)的美國GE公司,不但生產了波音、空客系列民機用的發動機,而且從電燈泡、火車頭、醫療CT到塑料、金融、租賃、保險、房地產,甚至NBC廣播電視等行業都涉足,是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企業。而生產F-22戰機發動機(F119)的聯合技術公司,同時也是生產著名的開利空調、奧悌斯電梯的生產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讓重要的軍工企業都寓軍以民,甚至實行多元化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實現以軍轉民的戰略。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以軍轉民戰略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軍轉民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我國軍轉民是純粹的軍工企業全面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或部分轉向民用產品生產,實現軍民結合,因此我們軍轉民僅僅是在生產能力上的調整,甚至針對當時軍工生產能力剩餘,提出了「大轉、快轉、全面轉」的口號,要求一部分企業徹底實行從軍工轉向民用。而西方的軍轉民則是利用政府軍備采購方面的公共投入,發展軍民兩用的領先技術,首先在軍用航空器上使用,成熟後立即轉向民用領域,從而大大降低了民用航空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風險,實際形成了政府對航空科技工業的保護,大大提高了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政府直接對競爭性行業進行補貼和保護是不合理的。尤其在WTO的制度框架下更是不允許的。然而軍用產品則是一個特別的例外,「軍工」成了有條件的國家用於保護本國高技術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籬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政府通過大量的航空軍用產品開發投入和軍需采購的轉移支付,實現了政府對本國航空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和保護。表面上資金投入在軍事產品上,這樣政府的行為不受WTO規則的限制,然而所形成的技術卻可以順其自然地轉向民用產品領域,從而提升了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的競爭力,使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的競爭中得到好處,佔了便宜。
這樣的範例在西方航空科技工業發展過程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過於民用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上個世紀中葉,噴氣式飛機問世後首先是應用於軍事領域。而當時的民用飛機都還是速度緩慢的螺旋槳飛機。後來西方英、美等國率先把噴氣技術用於民用航空領域。特別是美國波音公司把軍用噴氣技術應用於民用航空領域,開發出民用噴氣式客機,從而一舉奠定了此後超越原來在民用飛機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麥道公司的基礎,直至上個世紀末乾脆把麥道兼並。二戰期間,波音公司生產了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的B-29大型轟炸機。二戰之後,波音、羅克韋爾國際和羅斯羅普公司生產了美國戰略轟炸機三傑——B-52、B-1和B-2。美國波音公司藉助政府對軍品投入的支持,在以軍轉民方面好戲連台,表現十分出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波音公司在競爭大型軍用運輸機時失利,敗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的C-5A「銀河」之後,直接把投標方案改成後來馳名於世的大型洲際客機波音747,使波音公司獲利巨大,並且以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國國內民機的霸主地位,並一度橫掃歐洲競爭對手。
以軍轉民的另一個生動例子是歐洲空客公司(Air Bus)的崛起。當美國民用航空工業大有獨佔全球市場之勢的時候,歐洲航空工業坐不住了,下決心聯合起來和美國抗衡。然而,要在競爭中戰勝已成氣候的美國民航工業並非易事,沒有技術上的明顯優勢是不可能的。歐洲空客起步時,舉步維艱。後來空客公司在開發A320型飛機時,大膽創新,選擇了一項在軍用飛機上已經使用過的電傳操控技術。實際上,這項技術是美國人率先使用在F-16戰機上獲得成功的。但在把這項技術及時轉到民用飛機的問題上,美國人打了個盹,讓歐洲空客公司佔了個先手。空客公司由於使用了新的電傳操控技術,設計出新的客機,大大地改善了飛機操縱控制性能,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機械操控的一些致命缺點。駕駛員駕駛傳統的機械液壓操控的飛機,每一型飛機必須做一次適航取證,而且各型飛機的訓練模擬器都是不同的,民航公司擁有幾型飛機就要有幾型訓練模擬器,使其運行成本居高不下。而採用新型的電傳操控技術的飛機,不管有多少型號,都可以共享一套訓練模擬器,而且駕駛員也無需進行復雜的重復取證。僅僅這一項技術就使空客飛機別開生面,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度過了艱難的時刻,從而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歐洲民機工業。競爭促進了發展,以後波音公司在所開發的型號中也不得不採用電傳操控技術,世界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得以整體提高。
其實西方航空工業軍民良性互動,還體現在其產業整體發展上面。如前所述,當西方在第三代主戰飛機的新一輪競爭中使前蘇聯敗北之時,恰好也正是西方航空產業蓬勃發展之日。他們在民用航空產品中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又反過來支持這些軍工企業不斷對技術進行超前研究,而新技術的不斷啟動和突破,也使得政府支持這些企業的信心不斷提升,促使政府對航空工業作出更多的扶持。相比之下,當俄羅斯在第三代戰機勉強跟上美國時,民航飛機的發展勢頭則已是日薄西山。以致於今天,俄羅斯開始大量使用西方的民航飛機。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由於與西方截然相反的發展思路決定的。西方的航空科技工業無論是提供軍品的企業自身,還是從事軍品采購、公共開支的政府和軍隊,都樹立了牢固的市場意識,把經濟性作為重要指標來考量和把握,並把航空科技工業深入到整個經濟體系(特別是金融體系)的每一根神經,從而走出了一條軍民技術互動、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
三、提升綜合國力和創造虛擬價值相統一
前蘇聯的解體,一代超級大國香消玉殞,後人對前蘇聯興衰成敗的緣由指點評論頗多,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有一點是和航空工業發展有關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前蘇聯窮兵黷武,花巨資發展軍事工業,結果犧牲了關系民生的民用工業發展,使前蘇聯經濟出現危機,認為這是導致前蘇聯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一種觀點,俄國人自己也是認同的,因此蘇聯解體後,他們又是賣航母,又是賣飛機,理由是他們沒有錢,養不起。可令人費解的是,同樣是窮兵黷武,美國怎麼就沒折騰垮台,而且越活越滋潤,這其中的奧秘在什麼地方呢?對於此,那些批評前蘇聯過度發展軍工的人們往往疏忽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前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前蘇聯只發展實體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立足於創造物質產品。而美國則不同,它成熟的市場體制,包括了一個世界上最為龐大和發達的證券市場,美國在不斷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大力發展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不但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還創造大量的非物質財富,甚至把本國貨幣發展成世界硬通貨,以致於只要印出鈔票就意味著創造出財富。
幾乎所有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儲備美金。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憑什麼對美國如此有信心?答案是:美國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沒有人相信美國會垮台,沒有人懷疑美國的強大,所以盡可能放心地存儲美元作為硬通貨而高枕無憂。可見,美國不惜斥重金發展軍事科技工業,是有其經濟價值的,因為美國一直是把以軍事力量為重要基礎的綜合國力,轉化為以證券業等為代表的虛擬價值進行尋租獲利的,由它支撐著讓美國成為金元帝國,讓全世界都信任美元。
於是理所當然地,西方的航空工業企業幾乎都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由於軍工概念的特殊性,往往可以讓具有軍工概念的股盤居高不下,一旦發展的需要,就可以最低的成本籌融所需的資金。因此,美國表面上是投巨資發展航空工業用於軍事目的,但卻有另一個順手牽羊、以小博大的目的,即通過發展航空科技工業來增強綜合國力,從而作為「抵押」換取信心,在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市場上尋租獲利,獲得更大利益。可以這么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投資都沒白投,他們從虛擬經濟市場上換回來的價值遠超過他們的實際投入,所以美國始終也沒有前蘇聯在航空工業投入上那種捉襟見肘的尷尬。這個奧秘,到今天也不是世人都能看明白和理解的,但美國卻深諳此道。
難怪乎,美國和前蘇聯在發展新式航空武器時,在對外保密宣傳方面往往採用完全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前蘇聯號稱「鐵幕後面的國家」,對於所發展的航空武器產品往往是嚴格保密的。而美國恰恰相反,經常是一種新一代武器在預研和概念設計階段,就開始大肆炒作,甚至像炒作好萊塢大片一樣下功夫。原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用一隻眼睛盯著研究發展新一代航空武器時,同時就把另一隻眼睛盯著打造其股市上的虛擬價值。應該看到,這樣一種以綜合國力進行價值尋租獲利的運作,只存在於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前蘇聯所不具備的,所以前蘇聯窮兵黷武,越搞越窮,而美國同樣窮兵黷武,則越搞越富,形成巨大反差。
可以想像,美國投入資金不斷研發新型航空武器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打造綜合國力創造新概念的過程,新航空武器還沒有完成研製開發任務之前,所投入的資金也許早已從證券市場上撈回來了。所以,美國十二個航母戰斗群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揚威地游弋時,全世界人民都透過證券市場為美國買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然而這一切,在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蘇聯則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前蘇聯並未敗在技術層面,而是在指導思想上首先敗北,正所謂思想有多遠,步子就能走多遠,兩個超級大國在航空工業上的競爭,最終表現在整個經濟運行體系、產業發展思路、運作模式、綜合國力的角逐上。☆
四、結束語
以上從世界現代航空工業發展中得到的三個啟示,恰恰是今天我國航空工業在發展進程中都沒有做到的。如果說,我們的航空技術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可以用算術級數來衡量,那麼,我們在運作管理方面和西方的差距恐怕就要用幾何級數來衡量了,甚至有些西方國家已經駕輕就熟的發展運作模式,我們想都沒想過,更不用說在實際發展中融入這些概念。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並且應該下決心迎頭趕上。
在整個航空科技工業發展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國航空科技工業與現代社會廣義虛擬經濟體系的深刻關聯,始終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堅持經濟思維(即使發展國家采購、政府買單的航空武器產品也不能例外)。我們必須拓展兩個市場,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從過去航空工業只有軍品一個市場,轉變為軍民結合的完整市場,從而創造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良性互動的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還須認識到,要達成此目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企業管理變革的層面上,中國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破繭而出,必須下大決心突破軍工過度神秘的慣性思維,敢於讓軍工企業真接上市,大踏步地走向資本市場,深化軍工企業體制機制改革,走產融結合的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趕上和超過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
5.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有哪些上市公司股票名稱是什麼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防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等10大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西飛國際 sz000768 力源液壓 sh600765 中航精機 sz002013 貴航股份 sh600523 中航光電 sz002179 成飛集成 sz002190 深天馬 sz000050 飛亞達 sz000026 飛亞達B sz200026 中航地產 sz000043 哈飛股份 sh600038 東安動力 sh600178 洪都航空 sh600316 南方宇航 sz000738 昌河股份 sh600372 中航三鑫 sz002163 航空動力 sh600893 東安黑豹 sh600760 成發科技 sh600391 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股0161 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紅籌股)0232 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股)2357 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機、轟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寓軍於、軍融合作為重要發展原則,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大力發展軍用運輸機產業,研製生產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渦槳支線飛機,運-8飛機、運-12飛機,直-9直升機等多種機型,是ARJ21新支線客機的主要研製者和供應商,是大飛機重大專項的主力軍。按照只有合作夥伴、沒有競爭對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業領域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在開展梟龍飛機、K8飛機、EC120直升機、ERJ145渦扇支線客機等國際合作項目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航空項目的開發,大力開展航空轉包生產業務;將航空高技術融入汽車、摩托車及其發動機、零配件等領域,大力發展燃氣輪機、製冷設備、電子產品、環保設備、新能源設備等機電產品,並提供飛機租賃、通用航空、交通運輸、醫療服務、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產業服務項目。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領軍者之一,擁有由中國航空研究院和33個科研院所組成的高水平科研體系;擁有一大批院士和國家級專家;擁有一批達到亞洲一流或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試驗設施;擁有中航網聯通國內所屬成員單位,具備異地協同設計製造能力和現代化信息傳輸能力。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宗旨,弘揚「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理念,牢牢把握財富革的契機,大力實施「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謀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發展,以豪邁的步伐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大集團邁進。
6. 吉利繽越運動版游俠如何安裝第三方軟體
各位繽越車主用再折騰沒用,因為吉利還沒開發出來想要安裝第三方APP,只能另闢內蹊徑面進入教程。其容實這個教程也適用於吉利其它車型。會員信息按HOME鍵返回主界面,就可以安裝第三方軟體了,但要注意兼容性哦!
7. 高分懸賞:尋未來有前途的航天軍工股票
西飛國際(000768)
央企整體上市第一股!
亮點一:
西飛集團飛機業務資產注入公司,是軍工資產整體注入上市公司的開始,通過定向增發,公司形成了完整的飛機製造產鏈,完成了從飛機零部件製造商向整機製造商的轉變。西飛集團注入的資產包括飛機研發、飛機生產製造等及輔助生產系統的相關資產和負債。從事整機的製造和銷售,必將顯著提升公司的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由於集團公司的防務資產注入了公司,公司已然成為我國首家真正意義上的軍工上市公司,批量生產成熟的航空產品全部進入公司,對其整體盈利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注入資產將在2008年度充分發揮盈利提升作用,看好公司未來盈利增長前景。
亮點二:
民機成長潛力巨大
此前,公司在定向增發修改方案中增加了民機投資,擬分別投資發起設立一航成飛、一航沈飛兩家民用飛機公司。公司成立後主要從事國外轉包生產,ARJ21 支線飛機零部件和其他民用飛機生產。公司承擔60%工作量的國產新支線飛機ARJ21銷售在我國一航新市場戰略下訂單快速增長。前期ARJ21-700飛機總裝下線儀式上,深圳航空與中國一航簽署了購買100架ARJ21的訂單,ARJ21訂單總數已達173架,合同價值約52億美元。近期西飛集團與雲南英安航空簽署購買和租賃10架新舟60合同,意向訂購10架。整體上看,旺盛的市場需求、價格優勢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將給公司民機業務帶來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8.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有哪些分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防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等10大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
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寓軍於民、軍民融合作為重要發展原則,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大力發展軍民用運輸機產業,研製生產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渦槳支線飛機,運-8飛機、運-12飛機,直-9直升機等多種機型,是ARJ21新支線客機的主要研製者和供應商,是大飛機重大專項的主力軍。按照只有合作夥伴、沒有競爭對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業領域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在開展梟龍飛機、K8飛機、EC120直升機、ERJ145渦扇支線客機等國際合作項目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航空項目的開發,大力開展航空轉包生產業務;將航空高技術融入汽車、摩托車及其發動機、零配件等領域,大力發展燃氣輪機、製冷設備、電子產品、環保設備、新能源設備等機電產品,並提供飛機租賃、通用航空、交通運輸、醫療服務、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產業服務項目。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領軍者之一,擁有由中國航空研究院和33個科研院所組成的高水平科研體系;擁有一大批院士和國家級專家;擁有一批達到亞洲一流或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試驗設施;擁有中航網聯通國內所屬成員單位,具備異地協同設計製造能力和現代化信息傳輸能力。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民」宗旨,弘揚「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理念,牢牢把握財富革命的契機,大力實施「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謀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發展,以豪邁的步伐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大集團邁進。
9. 防空導彈概念股個股有哪些
江南紅箭
製造銷售拖內配件、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工礦機械配件、專用組合機床、摩托車、工程車、金屬材料;銷售家用電器、建材化工、中西葯保健品、房地產開發、娛樂、餐飲服務、動力機械及相關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研製、開發、家用電器、對外綜合投資開發;本企業自產的拖內配件、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工程機械配件、專用組合機床、摩托車工程車、金屬材料(不含稀貴金屬)的出口業務;本企業生產、科研所需原輔材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零配件的進出口業務;製造、銷售通訊器材(不含無線電發射設備)、新材料(不含國家限制項目)、計算機軟硬體開發及成果轉讓、提供網路產品及工程、電子系統工程服務(不含國家限制項目)。
航天電子
公司的航天高科技產品主要包括:高性能感測器、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特種電子通信、自動跟蹤系統和數據收集、傳輸處理系統、衛星電視廣播系統,數字化有線電視網路設備,衛星通信地球站,星上精密機構及結構部件,大型地面工程業務測控站和電子支持設備,以及火箭、衛星、艦船、飛機、核能等產品配套使用的各種電連接器、繼電器、電子儀器設備、電纜網及開關設備,GPS/GLONASS/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系統及終端設備等,被廣泛地應用於各類型號衛星、火箭運載工具、相應的地面通信測量與控制設備及工業自動化控制設備中。
撫順特鋼
撫順特鋼是「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公司位於素有「中國煤都」的遼寧省撫順市,是東北特鋼集團旗下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是中國不可替代的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使用特殊鋼材料的生產研發基地。
航天信息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技、工、貿於一體的具有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的高新技術企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等十二家中國航天領域的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在原航天金穗高技術有限公司、原北京航天金卡電子工程公司和北京航天斯大電子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於2000年11月1日共同發起成立。2014年03月04日宣布與京東商城就共同建設與發展電子發票相關應用簽署合作協議,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10. 湘潭經濟為什麼比不上株洲
一、株洲工業興旺,發展平台厚實
新中國成立後,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個工業城市之一。我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 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50多個「全國第一」相繼在株洲誕生 。株洲有世界五大硬質合金基地之一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 中國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廠和電力機車科研製造基地,有江南最大的鐵路貨車製造基地航空發動機和火花塞製造基地.株洲的醴陵與景德鎮並稱全國兩大日用瓷生產基地,又是全國6大煙花鞭炮生產基地之一,醴陵生產的雙面釉下五彩瓷是中國近代制瓷史上最為獨特的一大創造, 曾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 被作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的專用瓷和饋贈外 國元首的高檔禮品瓷。株洲現在是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感測技術產業化基地,並連續四屆奪得全國科技進步(科教興市)先進城市。目前株洲有幾大支柱產業:交通設備製造業、有色冶金、基礎化工、生物醫葯和食品、陶瓷等,這些產業都有雄厚的基礎、有上市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帶動、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株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極,其三個園區——河西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田心高科技工業園和董家段高科技工業園都在不斷加快發展步伐。株洲已經上市的公司有5家:湘火炬、南方摩托、國光瓷業、金德發展、時代新材;千金葯業已獲發審委通過,即將上市發行;還有四家企業通過華銀電力、中鎢高新、深石化、湖南海利間接上市。
二、株洲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株洲是「火車拖來的城市」,是貫穿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通道,人稱「北有鄭州,南有株洲」。從鐵路運輸來看,株洲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樞紐、全國五大客貨運輸特級站之一,是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干線的交匯點,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間鐵路運輸的必經之地。公路運輸方面,上海到昆明的320國道、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北京至珠海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公路都在株洲穿過,湖南的金三角——長株潭三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聯。航運方面,長江最大的支流——湘江從市內蜿蜒流過,千噸級船舶可常年直抵長江沿岸城市。空運方面,市區到黃花國際機場約30分鍾車程。世界銀行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研究報告中,已經把株洲定位為交通運輸組團、製造業基地和區域物流中心。正在和即將建設的湘江航電樞紐、湘江生態經濟帶、長株潭現代物流中心、衡陽至炎陵縣高速公路,以及鐵道部正在組織規劃設計的武廣客運專線和株洲-長沙鐵路樞紐等等,都將極大地增強株洲樞紐的聚集和輻射作用。正在規劃設計的京廣快速客運專線建成後,株洲到廣州坐火車只須3小時,到北京6小時。快捷的交通,使株洲這座既不靠海、也不沿邊的內陸城市,可以很快融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高速發展的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