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治理企業過度融資
首先,主業不突出,項目不優,融資效益不明顯。上市公司主業競爭優勢不明顯,存在制約和影響上市公司發展的瓶頸。只有調動上市公司本身的資源,促使一致行動人共同維護上市公司發展,避免盲目減持,才能為上市公司再融資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否則,就難以形成上市公司主業競爭力的有效推手,反而會因為過度融資,使上市公司背負沉重的融資壓力和包袱。
其次,著重圈錢,難以做出合理的融資效益評價。要建立小額、快速、常態化的滴灌式再融資,而不是大水漫灌。通過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機制的改進和監管,使上市公司再融資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突出支持上市公司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優化上市公司治理項目,避免上市公司再融資額度和資金浪費,影響上市公司的市場形象。
第三,再融資的個人利益觀明顯,忽略企業主體利益。要加大對上市公司董監高減持股份的管理,尤其要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資實現二級市場的投機套利,損害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要通過再融資的風險控制體系,建立上市公司再融資過程中的董監高的股份鎖定機制,建立上市公司分紅機制,待上市公司再融資效果得到有效評估後,再進行二級市場減持,避免將上市公司再融資作為支撐上市公司股價的籌碼,對證券市場正常交易秩序產生不利影響。
最後,忽略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促使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因素。通過向二級市場普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實施再融資,其實是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損害。只有不斷豐富上市公司再融資模式,如發展可轉債、優先股等,避免單一融資模式,才能更好降低二級市場的過度融資行為。保持合理的融資結構,豐富融資形式,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在證券市場融資風險可控、可測和可承受的范圍內,建立小額、靈活、快速的再融資機制,將有利於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融資模式,改進上市公司融資結構,都必須建立在鼓勵優質藍籌股上市公司融資的基礎之上,避免劣質公司尤其是運用並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資條件等虛假的融資現象發生。針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監管,也必須從有利於改進上市公司經營環境和促進上市公司投資回報能力上下功夫。資本天生是逐利的,只有避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資金浪費,建立合理的資金流動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護上市公司再融資資源,實現證券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B. 過渡融資 是什麼意思啊
進行首次公開上市前,企業採用的一種融資方法,旨在取得足夠的資金用於維持營運。
C. 從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一個企業的融資能力強還是不強
樓上幾位都說很多了,但我認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在成熟的市版場經濟環境下。在我國當前經濟權環境中,企業融資一直都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個人認為企業的融資能力還是要看企業的性質。只要是非民營企業,都有政府和銀行作為其後台,但中小企業就不同了,這其中也有政府一直主導的因素在裡面。所以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很多朝陽企業只能靠風投了。
D. 什麼是過度融資,怎樣判定企業存在過度融資
就是借的錢太多了
E. 過度投資的形成原因
委託代理所帶來的經營者偏離所有者財務目標,所有者財務監督不力而形成的 在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下,經營者追求自己的私人目標(比如閑暇、個人帝國、迴避風險、高獎金),這會偏離所有者的財務目標,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代理沖突不可避免。例如,經理人不像他們在最佳時期付出那麼多努力。Jensen認為經理人可能使用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符合其自身最大利益的負NPV項目,因為他們能從控制更多資產中獲得私人利益(比如安插自己的親屬、在工程承包方選擇中尋租、在物資采購中收受回扣等)。 經營者對投資的未來前景過於自信而造成的盲目投資 一些經理的性格特質屬於過度自信型,對宏觀經濟和行業前景過於樂觀,在決策中好大喜功,決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學性不夠,造成「跟風型」投資泛濫。郝穎等(2005)基於行為金融視角,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人員過度自信的現實表現及其與企業投資決策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研究表明:第一,在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員具有過度自信行為特徵;第二,同適度自信行為相比,高管人員過度自信行為不僅與投資水平顯著正相關,而且投資的現金流敏感性更高;第三,過度自信高管人員投資的現金流敏感性隨股權融資數量的減少而上升;第四,在我國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權安排和治理結構下,過度自信高管人員在公司投資決策中更有可能引發配置效率低下的過度投資行為。 所有者財務考核和激勵不當而帶來的投資規模偏好 在我國企業的當期績效評價和激勵中,凈利潤的絕對數使用頻率很高,這就使得一些經理為了個人效用原因投資熱情高漲,項目真實報酬率是否低於股東要求的報酬率無所謂,只要其大於零就能有效增加凈利潤,就會增加經理的個人效用。
企業過度投資帶來的危害,既浪費了股東可貴的資本,又損害了企業的價值,導致企業業績滑坡。
F. 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困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近年來伴隨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需求下降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使中小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惡化,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海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正逐步顯現,並且由外銷為主的企業向內銷企業蔓延。
二是直接融資渠道不通暢。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尚未建立,雖然開設了中小企業板塊,但上市融資的標准並不低,而且今年以來發行審核速度放緩,發行市盈率降低,境外市場不振,影響企業海外上市融資,從而使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額大幅減少。國內創業板遲遲未推出不但影響了一批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也挫傷了創業投資對中小企業的投資熱情。
三是中小企業先天不足。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資產規模、盈利能力、財務規范性、經營管理水平、從業人員素質、抗風險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可抵押物少,不利於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
四是信用體系還不健全。企業與資金提供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解決信息不對稱主要靠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或其他投資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難以獲得融資支持。擔保體系可部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但多數擔保機構規模較小、實力弱,難以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必要、及時的擔保服務。
五是金融機構配套服務未跟上。由於中小企業貸款筆數多、金額小、收益低、擔保困難,單位貸款額的管理成本高且風險較大,造成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慎貸」。部分國有大型銀行總行雖然制定了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的總體指導意見,但相關配套政策及細化措施並未出台,缺乏專門的適應小企業特點的評級和審批制度。大多數銀行機構尚未建立起針對小企業貸款的科學合理激勵機制,如要求貸款投放「零風險」,經辦人為第一責任人,承擔主要責任等,迫使信貸人員抵制承辦對小企業貸款業務,另外,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太少 。
高科技企業,意味著高收益,同時也具有高風險項目,這是銀行融資最大的障礙。
G. 過度融資該如何抑制
為抑制多頭融資抄、過度融資行為,襲有效防控重大信用風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日前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對在3家以上銀行業金融機構有融資余額,且融資余額合計在50億元以上的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聯合授信機制。
對違反銀企協議,提供虛假信息,超出聯合授信額度對外融資,逃廢成員銀行債務的企業,可由牽頭銀行組織成員銀行按銀企協議約定,採取一致行動進行聯合懲戒。來源:人民日報
H. 過度融資的標准
可放款的企業活力不足。經營遇到問題。
容易造成還款困難。
這時候就容易資金鏈斷裂。風險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