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兩國不同的理財觀念有何不同
美國人比較重視稅收的作用,無論是投資股票和基金,還是買房和積累養老金,都會考慮到稅收的問題。
1、房產稅
如果你買房子是自己住,除了買房子當年的過戶費用一部分可以抵稅外,主要的抵稅項目是地產稅與貸款利息。
在美國購買房子後,你支付的貸款利息可以從個人所得稅中扣除。這是政府為了鼓勵民眾自購房屋的優惠政策。美國的稅賦比較重,如果你年薪五萬,購買價值四十萬左右的房屋,貸款三十萬,每月要支付貸款約一千八百元,其中利息平均一千五百塊,一年是一萬八千塊,在年終報稅時,扣除一萬八千塊的利息,你的報稅基數就降低為三萬二千,節省了很多。因此,租房不如買房,買房必定會使用按揭就是這個道理。
2、股票稅
美國個人所得稅中其中重要的一項申報就是股票稅(CAPITAL GAIN OR LOSE),它還包括黃金白銀的買賣、原材料期貨的買賣、股票和共同基金的分紅等等。
交納股票稅有一個嚴格的定義,股票的盈利以你賣出的價格高於你買進的價格為標准。如果你在當年12月31號之前,沒有賣出自己的股票,你的股票價格在股市上即便高於你買進時的價格,你的股票也不算盈利。更准確地說,你無需交納股票稅。
如果你的股票在當年12月31號或之前賣出時低於你買進時,你的股票便是虧損。虧損不但不用交納股票稅,而且可以從你的年薪中減去股票虧損的那一部分。舉簡單一例,如果你年薪六萬,股票虧損五千,你便以五萬五千年薪收入向聯邦政府報稅。因此,在拋售股票或基金時,美國人會首選虧損的股票先拋,充分享受稅收上的好處。
而在中國,想獲得稅收上的減免基本沒有可能,尤其是大量的工薪階層,工薪收入的所得稅是代扣代繳的,即便你股票虧得再多,也不會減你一分錢稅。當然,這也讓中國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做短線交易,因為股票交易不收資本利得稅,賺到的都是自己的。而在美國,資本利得是要納稅的,持有不超過1年的資產,資本利得稅的稅率要高於持有1年以上的資產,這也是為什麼做短線交易的美國人相對較少的原因。
【消費】
全球銀行卡普及率最高的當數美國。截至2011年,有超過六成的美國人擁有信用卡,平均每個持卡者擁有的信用卡數量更是高達7.3張。美國人早就把信用卡當成最主要的支付工具了,甚至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要依賴信用卡來維持生活。
而近幾年信用卡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也相當迅猛,一些大城市居民的平均持卡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平均水平。資料庫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中國累計發行銀行卡45.40億張。
與美國不同的是,大部分中國持卡人更傾向於一次性還清欠款,只享受免息期帶來的好處,而不支付高額的循環利息。而美國人中因為過度刷卡成為卡奴的比例要遠高於中國人。
在美國負債是一種本事,資料庫數據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美國消費者負債規模增加2410億美元,創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最大季度增幅。美國人平均個人負債5萬3850元。
【子女教育】
中國人更願意在子女身上花錢,念書要上最好的學校,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子女教育支出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家庭的主要經濟支出之一。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總支出的76.1%,占家庭總支出的35.1%,占家庭總收入的30.1%。
不僅如此,很多家長不僅會提供子女讀大學的費用,還會提供子女出國留學的費用。據報道,中國90%資產超過1億元的富人計劃將孩子送到國外,而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父母中,有85%願意送孩子出國接受教育。2013年底,在世界各地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為45萬。到2014年,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中國家庭達到50萬個。
過去10年裡,中國留學生數量增加了3倍多,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中下層家庭的增長尤為明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2009年底,出身自中下層家庭的留學生僅占總數的2%,但到2010年底,這一比例已上升至34%。
而美國的孩子大多在免費的公立學校接受12年義務教育,到了大學階段,學費和生活費的來源也不完全是家長,獎學金和教育貸款成為了支持大學學習的重要資金來源。
美國的文化比較崇尚孩子18歲以後自己在社會闖盪,盡量減少家庭的資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學生習慣貸款付學費的原因。美國助學貸款目前已超過1萬億美元,有71%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是依靠貸款完成學業的,人均借貸2 .94萬美元。
【購房】
雖然買房並不難,但35歲以下的美國人,房屋擁有者僅佔了36.3%!美國年輕人經濟獨立,沒有來自父母的資助。同時也不怎麼存錢,因為觀念不同,而且要還各種貸款,加上近幾年經濟發展緩慢,很多年輕人根本就沒有什麼結余。而那些能存下錢的人,也不一定就這么早想買房安家。再加上投資種類繁多,買房容易養房難,還是租房各種省事,種種原因造成了美國年輕人買房的比率較低。
而在中國,父母為子女購房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數據顯示,在對中國30歲以下年輕購房群體的調查中,84%表示父母一起出資買房,僅16%的人表示是靠自己買房,父母沒有提供資金。而在出資的人群中,有75%的人父母是提供首付,另有25%的人表示,父母給其全額付款。
在父母提供首付款的人群中,有62%的人表示父母提供全部首付,而其餘38%的人父母會提供一定的首付,但另一部分讓孩子自己出。首付出資在20萬~50萬元和50萬~100萬元的父母比例最多,各佔到27%。
【保險】
美國人更願意把保險當成一種保障,因此他們在財產險、汽車險方面的投入較大,在人壽保險方面,他們更傾向於購買價格相對較便宜的定期壽險。而中國人則更多地把保險當成是一種生財的工具,能不能收回本金是最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返本產品最受中國人的青睞。
從未來的趨勢看,中國人在借鑒美國的現代金融意識的同時,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如講究安居樂業、量入為出、重視子女教育等。如果我們能夠將中美兩國兩種理財觀念和文化加以融合,一定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㈡ 最出名的理財教育是哪個國家
1、心態擺正 要理財不要發財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不無道理,但千萬不要指望著通過理財來一夜暴富。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不要被高息誘惑,時刻保持理性是基本條件。
2、不要看不上小的復利和收益千萬不要看不起每天1%的收益,如果你拿5萬元去炒股,能堅持每天賺1%就離場,那半年後你的本金就會翻至30.08萬!很多時候小小的1%所帶來的收益會比空等漲停板要實際的多。
3、重視分散投資 還是那句老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當你對理財產品不能有很好的掌握,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時,要以穩健性理財為主。
4、勤於學習 理財不能盲目,還是要下功夫勤學苦練,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選擇好的理財平台獲得更高的收益。
㈢ 財商教育,看看國外父母怎樣教孩子理財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雖然我們說要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但家長們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和能力,絕不是讓孩子變為金錢的奴隸。
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美國:3歲開始幸福人生計劃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繫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裡,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美國人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他們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 14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摺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在孩子漸漸長大後,日本家長會要求孩子准備一本賬本,用於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 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日本少年兒童整個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於理財的品質和能力。
法國:給孩子開設賬戶
法國的家長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認定,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不知不覺讓他們建立理財的意識。
法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早早擁有屬於自己的「私房錢」,有利於培養孩子經濟上一定的獨立性。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後和孩子交流感受,幫他們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子從中獲取經驗,汲取教訓。 隨著孩子的消費慾望和消費種類的增加,法國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也適當地提高。
法國家長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並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不少的,有的會有上千甚至數千法郎。之所以這樣做,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附: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階段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都買回家,因此必須作取捨;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帳戶里;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並知道在購物時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物美價廉的商品,並有打折等概念;
12歲能夠制定並執行兩周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能夠為自己擬定短期和眼下的財務目標,如星期五晚上租盤錄像帶,到夏天買個新的CD機,計算簡單的利息,編寫和修改預算;
17歲能比較各種儲蓄和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比較年利率,從誰那裡借錢;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㈣ 獨到教育:美國家長如何教自己的孩子理財
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商數(MQ)愈來愈重視,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認識理財觀念,並奠下財富基礎。我們來看看各個國家對孩子理財都是怎麼引導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長大一點,就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德: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賣玩具換收入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終歸有一點,他們都不害怕讓孩子接觸錢,反而更高興他們懂得理財,並且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說有教無類,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學習知識的權利,家長們可別為了傳統,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哦。
㈤ 外國的家長是怎樣教他的小孩理財的
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商數(MQ)愈來愈重視,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認識理財觀念,並奠下財富基礎。我們來看看各個國家對孩子理財都是怎麼引導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長大一點,就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德: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賣玩具換收入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終歸有一點,他們都不害怕讓孩子接觸錢,反而更高興他們懂得理財,並且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說有教無類,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學習知識的權利,家長們可別為了傳統,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哦。
㈥ 有沒有哪一部美國電影有關於家長對孩子的理財教育
股票經紀上演咸魚翻身推薦:《當幸福來敲門》(美國)
沒學歷沒文憑、瀕內臨破產、老婆離家、帶著年容幼兒子領救濟……日子過成這樣,還能翻身的人有幾個?雖然是電影里的情節,但是生活高於藝術,這部講述一個股市交易員咸魚翻身的電影就取材自真實生活,奮發指數98%,催淚指數90%,容易感動的人請必備紙巾。
這部電影改編自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Chris Gardner)的自傳《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成功詮釋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㈦ 美國學校怎樣教孩子理財
他們堅持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在教育中注意針對兒童少年的身心特點,按不同階段,由淺入深,培養理財觀念,學會掙錢和節儉。
這一教育主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途徑進行,要求達到這樣的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我們無法把商品買光,必須作出選擇;5歲時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7歲能夠數大量硬幣;8歲知道他們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里;9歲能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時懂得每周節省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11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能夠制定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美國人認為,理財教育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如不能從小掌握理財之道及適當處理投資事務,便會逐漸被淘汰。
㈧ 中國的青少年財商教育與美國,日本青少年財商教育有何區別
前陣子英國有個新聞,說英國包括抵押、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消費等在內的個人債務總額每4分鍾就增加100萬英鎊(約合1300萬人民幣)。每7分鍾就有一個英國人因債務纏身,無法解脫而破產,已經有200萬多人負債嚴重,處於終生還債狀態。英國媒體在檢討此事時說:「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經濟困境,這更提醒我們,兒童時期的理財教育非常重要。」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 所以,我們的家長朋友也不要羞於和孩子談「錢」。孩子走上社會以後,獨立成家以後,必然要和「錢」打交道。孩子們的學校教育和課本中,沒有「理財」這一課,家長們就該為孩子補上這一課,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我聽說深圳就有這樣一家機構現在就是從事這樣的教育,他們的老師全部是教授教孩子,財商的老師是深圳大學金融學院的教育教授在教,你可以去看看,好像叫什麼優樂培教育,就在梅林中學對面,你找找看,
㈨ 為什麼理財教育,從小做起
現代父母都是有知識有思想的年輕一代,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當然理財也是其中一個重大的工程,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教育起步更早,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建立理財觀念,並奠下財富基礎。
在美國,多數3歲的孩子就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而一個9歲的孩子就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的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中;10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而這些對大部分同齡的中國兒童來講,是難以想像的。
在孩子的兒童時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非常強,而對稍有難度的理財能力的培養應在5至15歲時進行為宜,相對於國外,國內兒童理財教育的起步,相對顯得落後很多,很多父母壓根沒想到訓練兒童理財能力這件事。出現這種隋況,與國人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因為中國人教育孩子普遍偏重智力教育,許多父母只要求孩子好好念書,寧願自己省吃儉用,而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小孩隨便吃喝玩樂,忽略了其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理財能力的培養。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母親,生前積累了巨額財富,死後留下近億元遺產,母親滿心希望提供給兒子最好的物質生活。結果從她過世後,她的兒子即買房、買跑車、出國旅遊,出入各種名流會所,恣意享受人生,結果不出三年,上億元的遺產揮霍一空。出現這樣的情況,和許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的孩子不會理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使有限的資產不斷增加,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的最有價值的財產。我們的家長該如何教孩子正確地理財呢? (1)訓練孩子的數字敏感度
對五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即使會數數了,也未必懂得數錢,因為那隻是抽象的聲音或文字,在孩子的大腦里沒有概念,必須讓孩子具體感受數字和實物之間的關系,讓孩子明白多與少到底有什麼不同,才能建立金錢觀。
(2)讓孩子去付錢
去超市購物時把孩子帶上,在買東西時,教孩子看價錢,告訴孩子怎樣買比較劃算:清楚地讓他們知道,同一樣東西,只是包裝和品牌不一樣,價錢貴的你就不買,怎樣買比較劃算;貨比三家不吃虧;而有的東西是奢侈品所以你不買。
在付款的時候,可以把錢交給孩子讓他去支付,而對於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便利超商買醬油、鹽的時候,讓孩子去買,偶爾把找回來的零錢給孩子當獎勵,並教孩子開始建立儲蓄的觀念,不過不要養成孩子只有在獎賞時才肯幫忙的習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3)讓孩子記賬
就算是在同一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消費觀念也可能有很大不同,有些孩子生性慷慨、不拘小節,長大後往往容易成為入不敷出的人,但有些孩子從小過於小心謹慎,長大後成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理財行為,父母必須從旁指導。讓孩子記賬,由於孩子年紀小,不知如何記賬,剛開始時,父母可幫助孩子將下一周所需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幫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幾次記錄後,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記賬。該步驟的好處是,父母們可藉此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若發現有偏差,可適時糾正。
(4)從玩中學會理財
小孩子都貪玩,愛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能扼殺孩子的天性,又不能讓孩子玩物喪志,而台灣的一款「大富翁」游戲算是入門的理財學習法,有買賣、投資行為,而機會、運氣的設置,更是讓參與游戲的人可以體會到,人生有許多不能預期的變數和風險,所以必須要有適度的規劃,否則有可能面臨負債累累甚至破產的情況。從游戲中能看到模擬的人生,在游戲結束時可以讓孩子說一些體會,加深孩子的理財印象。
(5)儲蓄也是一種投資
教孩子儲蓄,當儲蓄罐裝不下孩子的零花錢時,那就要帶孩子一起到銀行去開設一個屬於他的存款賬戶,最好讓孩子保管自己的存摺。有了這個賬戶後,不管存錢還是取錢,最好都讓孩子全程參與,讓孩子明白銀行的功能,存錢是有利息的,雖然不多卻也是一種投資。
㈩ 什麼是尷尬的理財教育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既不夭折,也難成材。 ——陶行知
也許會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讓他(她)過早地接觸金錢,更沒必要也不適合學習如何理財。事實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很多發達國家,比如美國,他們對少年兒童的理財知識教育就有一個明晰的目標和要求。比如他們要求3歲左右的孩子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在5歲時要灌輸「等價物」的概念;而在我國,3歲的兒童大部分還不知道錢為何物,或都只是對硬幣感興趣卻不識鈔票。下面就讓我們看兩個事例。
事例一:
有一天傍晚,在一個國有企業的家屬大院里,天上突然雪片般飄下百元大鈔,路人紛紛擦亮眼睛,發現鈔票竟然是真錢,於是哄搶空中、地下的鈔票。雖然有小區保安員緊急制止,但也只是找回一部分。
原來,錢是從家屬區10樓的陳先生家裡掉下來的。陳先生和妻子曾經都是這家國企的職工,後來,企業破產之後,陳先生和妻子便在大院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做起了水果生意。每天傍晚當人們外出回來,是水果的銷售高峰時間,陳先生的妻子便經常出去幫忙。因為這段時間不是很長,陳先生的妻子通常就把5歲的兒子旭旭一個人留在家裡,而旭旭一般這個時候都是一個人在家裡安安靜靜地看電視動畫片。
可讓陳先生夫婦後悔莫及的是,這一天,陳先生的妻子臨出門前,把半個月來賣水果的將近3500元有零有整的錢裝在了一個信封里,沒有封口就直接放在電視櫃上。等她出門後,好奇的旭旭竟然將信封拿了出來。看到花花綠綠的票子,對金錢一無所知的旭旭不但把鈔票扔得滿地都是,還從陽台的窗戶上玩起了「天女散錢」。結果,人們便看到了開頭的一幕——一張張鈔票從天而降。
這次「事故」讓陳先生夫婦損失了1000多塊錢,這對一個以賣水果為生的家庭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演出的一場鬧劇,然而只要我們往深處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國,由於受傳統思想文化觀念的影響,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針對少年兒童金錢和理財方面知識的教育十分欠缺,或者說基本上是個空白。這就使得很多孩子,特別是文化水平有限的父母在對孩子金錢和理財的認識上,表現出不合乎智力發展水平,甚至不合乎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低能」現象。做家長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錢方面的知識,省得犯下連自己都想不到的錯誤。也要以此為鑒,轉變觀念,從「我」做起,從「早」做起,加強對孩子金錢和理財知識的教育和培養——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事例二:
如果說5歲的小旭旭「散錢」其中有父母疏於看管的客觀原因,那麼一群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大擺生日宴所反映出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
有一天傍晚,在一家頗具檔次的飯店裡,一群人正忙著給一位同伴過生日。在一個豪華包間里,牆壁、天花板上張燈結綵,音箱放著時下流行的歌曲,各種經過精心包裝的大大小小的生日禮物堆滿了沙發。餐桌上則擺了十多道菜和各種飲料、啤酒……
當生日歌曲唱完、酒足飯飽之後,大家自然又少不了去卡拉OK高歌一曲。最後,在飯店消費1000多元之後,這幾個人三三兩兩地打的回了家……
如果說這是幾位成年人組織的生日聚會,倒也正常,可是如果這幾位出手動輒上千元的「消費者」是幾位年齡只有十一二歲的小學生,你又作何感想呢?
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有許多已失去了樸素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奢侈。在他們之間,盛行各種聚會:生日、離別、節日、考試,等等,都能成為聚會的理由,檔次也越來越高,相互間贈送的禮物動輒十幾元,甚至幾十元,而往昔表達友誼的形式如生日卡、祝福卡早已相形見絀。至於校園「新貴族」們的消費就更令人瞠目。
另外,不少做父母的不論經濟條件如何,對孩子的吃、穿、住都是盡量滿足,唯恐孩子生活上受委屈或因條件不如別人被瞧不起,而孩子之間盲目的攀比心理,也助長了他們盲目的消費。
同時,這件事情反映出父母對孩子在理財方面教育的脫節。從孩子的角度說,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會擁有自己的零用錢,甚至數額相對不小的壓歲錢,他們願意擁有自己的錢,更想自由支配自己的錢,但是具體如何支配,他們大多心裡沒有具體合理的計劃。因此父母在把零用錢交給孩子支配的同時,應該主動教會孩子如何「理財」,至少應該讓孩子在實踐中慢慢體會錢的意義、價值,最終養成合理支配、合理消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