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信重工和東方網路,哪個股更好
個人還是相信中國重工 網路股短期應該是沒問題 這個東西就是炒個概念而已 他就是吃了一個高科技的飯 我中國重工是做實驗的,虧肯定虧不到哪裡去?╯▂╰ 網路股一虧一無所有
2. 日本川崎重工與三菱重工詳細資料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各家軍工企業之首。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如F-2和F-15J型戰斗機,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衛隊和陸上自衛隊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衛隊,三菱重工則建造了幾乎一半的潛艇,和三分之一的驅逐艦。三菱重工企業內部有完善的研發、製造、銷售體系,與三菱系其它兄弟企業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其目前的軍工生產規模,只是處於「維持」狀態的體現,與其背後真正的軍工生產潛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該企業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五十七。 該企業在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八十五。 該企業在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四十三。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年間。1884年,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從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所,此後發展為三菱造船株式會社。至1934年,由於公司業務已拓展至重型機械、飛機、鐵路車輛等領域,公司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解體財閥的政策,三菱重工於1950年被分割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等3家公司。但隨著美國政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並,重建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至今。這期間,三菱重工的汽車部門於1970年獨立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目前,三菱重工業務涵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力、交通等領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冊資本金2656億日元,員工人數34306人。擁有9家海外事務所或代表處,9家分公司,6個研究所,9個事業所。年訂貨額21592億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銷售額19401億日元(統計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計算,船舶·海洋部門佔8%,核能部門佔23%,機械和鋼結構部門佔20%,航空·宇宙部門佔17%,車輛、機床等產業部門佔29%,其它產業佔3%。 三菱重工屬於三菱財閥的成員。今天的日本財閥,是以所謂keiretsu(日文漢字「系列」的發音)的形式出現的。三菱系列公司均為三菱集團組織「金曜會」(意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成員,它們包括(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為其日文漢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各個公司在自己分工負責的領域內,可以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產品或較低的價格。例如由日本郵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門的訂貨大戶,三菱電機則為三菱重工提供機電產品,三菱制鋼、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則可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門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銀行和東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貸款和特殊保險服務(如航天發射保險)。尼康公司負責的光學產品、三菱樹脂負責的新材料等,對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過大集團的協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夠從兄弟企業和團體,獲得資金、技術、原材料、上游產品、金融服務、銷售等多種支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簡稱川崎重工,是一家以重工業作為主要業務的日本公司,與JFE鋼鐵(原川崎制鐵)及川崎汽船有歷史淵源。主要製造航天、鐵路車輛、建設重機、摩托車、船舶、機械設備等。川崎重工起家於明治維新。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地造船所,1896年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這就是川崎重工的前身。至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蓬勃的造船業,經歷昭和時代的二戰、戰後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以至日本近代史及工業史,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型大小之一。川崎公司成立後藉助政治關系,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1906年向日本軍隊交付了第一艘國產潛艇,並於當年建造了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車,1939年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二戰期間該公司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二戰結束後,川崎重工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其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發動機、摩托車、機器人等領域,代表了日本科技先進水平。 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目前注冊資本1043.28億日元,銷售額為8899.63億日元,集團員工30653人,川崎重工集團下轄主要有車輛公司、航空宇宙公司、燃氣輪機、機械公司、通用機公司、船舶公司等部門,產品涵蓋海陸空各個領域,對軍工訂貨的依賴程度低於10%,但航空航天部門主要依賴軍工訂貨才得以維持。目前川崎重工是日本軍工產業的重要成員,僅次於三菱重工,是日本自衛隊飛機和潛艇的主要生產商。
3. 中信重工自動化的介紹
中信重工自動化是全國最大的礦山生產企業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母公司隸屬於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4. 三菱旗下到底有哪些產業
來源:阿里巴巴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5. 中信重工和中信銀行標志相同,且其英文都是Citic,他們的關系是什麼
都屬於中信集團,名下還有中信信託、中信證券。
6. 日本的重工公司
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各家軍工企業之首。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如F-2和F-15J型戰斗機,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衛隊和陸上自衛隊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衛隊,三菱重工則建造了幾乎一半的潛艇,和三分之一的驅逐艦。其在日本軍工行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歷史沿革及概要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年間。1884年,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從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所,此後發展為三菱造船株式會社。至1934年,由於公司業務已拓展至重型機械、飛機、鐵路車輛等領域,公司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解體財閥的政策,三菱重工於1950年被分割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等3家公司。但隨著美國政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並,重建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至今。這期間,三菱重工的汽車部門於1970年獨立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目前,三菱重工業務涵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力、交通等領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冊資本金2656億日元,員工人數34306人。擁有9家海外事務所或代表處,9家分公司,6個研究所,9個事業所。年訂貨額21592億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銷售額19401億日元(統計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計算,船舶•海洋部門佔8%,核能部門佔23%,機械和鋼結構部門佔20%,航空•宇宙部門佔17%,車輛、機床等產業部門佔29%,其它產業佔3%。
三菱重工屬於三菱財閥的成員。今天的日本財閥,是以所謂keiretsu(日文漢字「系列」的發音)的形式出現的。三菱系列公司均為三菱集團組織「金曜會」(意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成員,它們包括(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為其日文漢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各個公司在自己分工負責的領域內,可以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產品或較低的價格。例如由日本郵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門的訂貨大戶,三菱電機則為三菱重工提供機電產品,三菱制鋼、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則可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門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銀行和東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貸款和特殊保險服務(如航天發射保險)。尼康公司負責的光學產品、三菱樹脂負責的新材料等,對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過大集團的協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夠從兄弟企業和團體,獲得資金、技術、原材料、上游產品、金融服務、銷售等多種支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為三菱重工軍品相關部門的介紹:
船舶•海洋事業本部
船舶工業是三菱重工最早起家的部門。目前,該事業部下屬4家中,長崎、神戶、下關等3家造船廠建造軍品。
長崎造船廠:長崎造船廠二戰時期曾經建造過「武藏」號戰列艦,目前也是自衛隊主要的驅逐艦生產廠家,先後建造過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朝霧級、金剛級、高波級等多型艦艇。最新一艘高波級驅逐艦4號艦「漣」號(さざなみ,sazanami),便是於2005年2月在長崎造船廠服役的。
下轄本部、香燒工廠、幸町工廠和諫早工廠。總佔地面積2420127平方米(以下均為2004年數據),建築面積929976平方米,員工人數6299人。該工廠是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水面艦艇建造地,截至至2004年4月,已為海上自衛隊建造艦艇105艘522000排水噸,修船266艘次858000排水噸。
本部目前擁有225000噸船塢一座,80000噸船台一座,300000噸和95000噸的修船塢各一座。並擁有岸壁5段1120米,水深6~10米。
香燒工廠是1972年完工的造船工廠,擁有1座長990米,寬100米,深9.55~14.5米的100萬噸級船塢,以及一座500000萬噸級的修船塢,並擁有岸壁3段1053米,水深9.5米。
幸町工廠是船用發動機、發電機、舵機、壓縮機等設備的生產工廠。
諫早工廠是軍用產品的總裝工廠,也是火箭和人造衛星用的姿態、軌道控制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地。
根據三菱重工給出的數據,長崎造船廠的年生產能力為:新造船190萬總噸,修船550萬總噸。陸地•船舶用蒸汽輪機400萬千瓦,船用推進器100具。2004年,該工廠產品生產額3796億日元,其中船舶•鋼結構產品佔39%,船用設備佔9%,陸用鍋爐和汽輪機設備佔42%,航天和其它產品佔10%。
神戶造船廠:神戶造船廠二戰前即生產過潛艇,戰後成為自衛隊的專業潛艇生產廠家,海上自衛隊的潛艇均在該廠和川崎重工的神戶造船廠建造。神戶造船廠先後建造過春潮級、夕潮級、親潮級潛艇,最新一艘親潮級潛艇「高潮」號,也是於2005年3月在該造船廠服役的。
實際上,該廠的主要產品集中在核能和發電領域,產品包括壓水型反應堆,核動力發電機組等,至今已經完成23台核電機組的建造,功率共計2000萬千瓦,形成了完善的核電、核動力機組設計生產能力。2004年,在該造船廠2918億日元的銷售額中,53%來源於發電機及核動力領域,只有22%來源於船舶•海洋領域。同時由一個工廠負責潛艇和反應堆的建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
該造船廠的建造部門包括本部及二見工廠,本部負責修造船工作,二見工廠負責鑄造、大型機械組裝以及核動力相關產品的生產。兩工廠目前共計佔地面積1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2300平方米,員工4607人。
下關造船廠:位於本州西端的下關,是自衛隊小型艦艇的生產地之一,海上自衛隊最新型導彈艇隼級的1、2號艇,就是在這里生產的。目前,該廠有33000噸船台一座,600噸輕質合金艇體專用船台一座。40000噸、17000噸、4000噸和1000噸船塢各一座。
橫濱製作所:該工廠主要從事柴油機、汽輪機,以及船用輔機的生產,也承擔修船業務,其本牧工廠有2個修船塢。
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
「凡用機」指的是各種民用機械,「特車」是日文「特殊車輛」的簡稱,也就是指軍用或治安用車輛。該事業部生產了陸上自衛隊主要的裝甲戰斗車輛,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戰車、87式自行高炮、90式坦克搶救車、91式架橋坦克等型號。並為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艇生產了6NMU型非磁發動機。
相模原製作所:該工廠隸屬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位於東京附近的神奈川縣的相模原市。也是「特車事業部」軍用車輛的生產地。除了軍用車輛外,該工廠也生產建築工程機械,各種發電機和發動機等民用產品。
凡用機特車事業部,近年來在北海道的千歲又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下轄航空宇宙事業部,軍用飛機部(日文為「防衛航空機部」),制導武器部(日文為「誘導機器部」),民用飛機部(日文為「民間航空機部」),航天事業部(日文為「宇宙機器部」)。
三菱重工的航空部門歷史悠久,1920年代即製造了日本海軍最早的國產戰斗機10式艦載戰斗機,二戰前及二戰期間的著名產品還包括89式艦攻、96陸攻、零式艦戰、一式陸攻等各型飛機。二戰以後,該部門於1950年代仿製了F-86F型戰斗機,1960年代仿製了F-104J型戰斗機,1970年代進入大規模的軍品生產階段。目前,該分部的主要產品如下:
航空產品(包括許可生產和組裝):包括F-2、F-15J、F-1、F-4EJ等型戰斗機,T-2型教練機,SH-60J、UH-60J、HSS-2B、MH-53E等型直升機,YS-11、MU-300等型民用飛機,多種航空發動機,並承擔波音777、波音747、空客A-340等型飛機部件的轉包生產。
航天產品:H-IIA型火箭,國際空間站日本部分。並且正在研製更大推力的低溫火箭發動機以及太空梭等其它航天器。
其它武器裝備:「愛國者」導彈,ASM-2型空艦導彈,SSM-1型艦艦導彈,AAM-3型空空導彈,97式魚雷。
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製作所:該工廠為三菱重工的戰斗機和直升機生產廠,其產品涵蓋前述提到了三菱重工所生產的各型飛機和火箭,也是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戰斗機、直升機生產商。該製作所下屬三個工廠,大江工廠負責研發、管理和部分零件製造,飛島工廠負責航天產品的總裝和航空產品的部分分裝。小牧南工廠則負責航空產品的總裝和試飛工作。
該工廠也負責日本磁懸浮列車技術的試驗和生產。目前日本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山梨線所使用的列車,就是由該工廠與東海鐵道株式會社共同研製的。
名古屋制導推進系統製作所:該工廠負責生產各型航空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制導武器和制導頭。下屬本部工廠和田代試驗場。2003~2004財政年度,該工廠生產額1396億日元,其中50%為導彈產品,34%為航空、火箭發動機,16%為其它制導裝備。其產品涵蓋前文提到的三菱重工生產的各型導彈和制導武器,以及H-2A型火箭所用的發動機。
該公司目前為自衛隊「愛國者」型導彈的主要生產商,並即將開始生產「愛國者」III型導彈,日本若參與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工廠將會是海基和陸基攔截器的主要承包商。
其它生產機構
廣島製作所:該工廠的產品領域涵蓋各種機械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該工廠負責日本位於青森縣六所的鈾濃縮工廠的建造,該工廠採用離心法獲得濃縮鈾,設計能力1500噸SWU(分離功單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基地,其名義則是為了安全處理核廢料。
高砂製作所:該工廠主要生產各種動力裝置,目前年生產能力為:火力、核動力發電機組400萬千瓦,燃氣輪機720萬千瓦,水電機組200萬千瓦。工廠佔地面積98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3206平方米,員工人數3380人。
研發體制及機構
三菱重工負責研發的機構是技術本部。
技術本部下轄各個研究所和技術研修部、技術企劃部及知識產權部。
技術本部從事研發的主要機構是各個研究所,它們包括:
先進技術研究中心:地處橫濱市,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環境、運輸和防衛、工業等方面的尖端技術,例如太陽能電池、薄膜技術、新元素、激光技術及各種感測技術。
長崎研究所:主要方向為船舶工業相關的流體動力、材料、工藝、聲學、制導等方面技術。該研究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民間企業所屬試驗水池群,包括推進性能水池、適航性水池、淺水水池、水洞以及冰海水池等。該研究所可以視為日本船舶工業最為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高砂研究所:位於兵庫縣高砂市,主要從事能源、交通和動力方面的研究,包括燃氣輪機、核電、高速公路信息系統、空調製冷或供暖設備、機器人、發電機組管理等方面。
廣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尖端技術,包括新材料、固體高分子電池、燃料電池、X射線照相機、高純度制氫設備等。該研究所也從事鋼鐵、化工、建築、交通、印刷和風力發電技術的研究。
橫濱研究所:主要方向為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包括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也進行柴油機、蒸汽輪機等發動機領域的研究。
名古屋研究所:該所的特長在於為包括機械、船舶、建築等各個領域提供工業設計方案。也從事流體動力、聲學、電子制導、高分子化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三菱重工企業內部有完善的研發、製造、銷售體系,與三菱系其它兄弟企業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其目前的軍工生產規模,只是處於「維持」狀態的體現,與其背後真正的軍工生產潛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該企業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五十七。
富士重工
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Fuji Heavy Instries Ltd)是日本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中島飛機公司,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在1941-1945這幾年間,總共為日本海陸軍生產19561架軍用飛機,36400台航空發動機。產量遠遠超過了日本另外兩大航空巨頭三菱重工(軍用飛機12513架,航空發動機41534台)和川崎航空(軍用飛機8234架,航空發動機10274台),其研發和生產能力在當時日本航空企業中首屈一指。 日本戰敗後,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把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肢解,重組為數家獨立企業,如岩手富士工業(原中島黑澤尻製作所)、日特金屬工業(原中島田無鍛造工廠)、富士精密工業(原中島濱松製作所)等,其中以由原來中島發家地:群馬縣的吞龍工廠和太田製作所重組而成的富士產業株式會社尤其引人注目,富士產業株式會社於1953年更名為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以下我們都簡稱為富士重工。
1955年它合並富士工業、富士汽車、大宮富士工業、宇都宮車輛、東京富士重工業而形成現今的多元化集團,主要生產汽車,兼制飛機、鐵路車輛、發動機等。
凡是關注國際汽車比賽的人士都會注意到,在眾多參賽的品牌車中,經常會見到富士重工的汽車。早在十年前(1989年1月),在美國鳳凰城由國際汽車聯合會(FIA)舉辦的世界汽車耐力賽(GT)中,三輛富士力獅跑車以平均223.345公里的時速,連續賓士19天,同時刷新了10萬公里競速世界記錄,記錄保持多年未破。
在汽車生產領域中,由於富士重工是由飛機製造業起家,具有豐富的機械製造技術和嚴格的工藝管理,繼承質量唯大的衣缽,因此富士重工的汽車在耐用性、可靠性和操縱性方面具有過人的一面。同時他們非常注重汽車技術的創新。日本最早的微型轎車是富士重工的斯芭魯360,此車誕生在1958年,正值日本經濟全面起飛的前夕,它的出現鋪開了轎車走向大眾化的道路,在50-60年代是日本百姓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暢銷12年沒有改變一次型號,在經常推陳出新的日本汽車業中,確是一個奇跡。在1965年推出前置發動機前驅動(FF)轎車斯芭魯1000,成為日本最早的前驅動轎車;同時開發出水平對置式發動機,降低了發動機的重心;1984年研製出無級變速器,其結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富士重工的汽車牌號是SUBARU,標志為6顆星連在一起的牡牛星座,日語音譯「斯芭魯」,英語音譯「速波」,但現在一般人都將其稱為富士汽車。主要產品有四驅動轎車、微型車、輕型汽車和大客車,其中以四驅動轎車暢銷世界,著名品牌有力獅和翼豹。富士重工在中國內地有合作項目,與中國貴航集團合資生產雲雀微型轎車。
川崎重工起家於在明治維新時代,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底造船所,1896年更名為株式會社川崎造船所,這就是川崎重工的前身,至大正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蓬勃的造船業,經歷昭和時代的二戰、戰後的日本經濟急劇增長以至日本近代史及工業史,川崎重工仍為日本企業中的老字型大小之一。 川崎公司成立後藉助政治關系,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1906年向日本軍隊交付了第一艘國產潛艇,並於當年建造了第一台國產蒸汽機車,1939年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株式會社。二戰期間該公司為日本軍隊提供了「飛燕」戰斗機、五式戰斗機、一式運輸機等空軍裝備,還建造了著名的「榛名」號戰列艦和「加賀」號航母。二戰結束後,川崎重工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其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發動機、摩托車、機器人等領域,代表了日本科技先進水平。
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目前注冊資本1043.28億日元,銷售額為8899.63億日元,集團員工30653人,川崎重工集團下轄主要有車輛公司、航空宇宙公司、燃氣輪機、機械公司、通用機公司、船舶公司等部門,產品涵蓋海陸空各個領域,對軍工訂貨的依賴程度低於10%,但航空航天部門主要依賴軍工訂貨才得以維持。目前川崎重工是日本軍工產業的重要成員,僅次於三菱重工,是日本自衛隊飛機和潛艇的主要生產商。
本公司誕生於19世紀末期,在整個20世紀,我們從造船開始,向鐵路車輛、航空機、摩托車、各種工業用成套設備以及機械領域不斷推進發展。時至今日,川崎重工集團在廣泛開展以新干線為首的高速鐵路車輛及近郊電車、地鐵車輛、波音777及T-4 「Blue Impulse(藍天沖力)」等航空機、直升機、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油輪等運輸設備的製造業務的同時,作為奠定社會及工業基礎的綜合性重工業製造企業,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此外,摩托車及「JET SKI®」(私人水上摩托艇)等娛樂產品是本公司集團唯一向大眾消費者提供的產品,這些產品以享有盛譽的Kawasaki為品牌,向世界各國的忠實用戶提供喜悅和歡樂。
創業以來,川崎重工集團以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產品為依託,從而服務於社會作為集團使命。但是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地球環境問題正在成為重大課題。在這種形勢下,作為生存於21世紀的企業,本公司集團認為需要進一步明確集團的使命和價值觀,因此我們新制訂了「川崎集團•使命宣言」,將「Global Kawasaki,為世界上人們的豐裕生活和地球環境的未來作出貢獻」作為「集團使命」。
以節能及環保技術為首,川崎重工集團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產。本公司將最大限度地運用這些技術資產,創造新的價值,不僅企業可得以持續性發展,而且還可對社會發展和地球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我們將運用這些技術資產,通過其成果開發更新、更先進的技術,向下一代傳授。目前,川崎重工集團應完成的使命就是通過這種不斷的技術開發過程,在推動企業成長的同時,對社會做出貢獻。
川崎重工集團將「使命宣言」作為全體成員的共識,並且通過實行的過程,創造以各位股東、客戶、員工、當地社會為首的相關利益者的價值,進一步提高企業價值,謹請諸位今後予以進一步的支持和合作。
7. 什麼是跨國集團
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Firms)
目錄
[隱藏]
1 跨國公司的定義與性質
2 跨國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3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4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5 跨國公司用人策略
[編輯]跨國公司的定義與性質
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Firms),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國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初,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組成了由知名人士參加的小組,較為全面地考察了跨國公司的各種准則和定義後,於 1974年作出決議,決定聯合國統一採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
跨國公司主要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內經營業務,而不論其採取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第二,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第三,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信息以及分擔責任。
[編輯]跨國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企業類型
按所有制
中央企業
地方企業
國有企業
集體所有制企業
新型國有企業
全民所有制企業
國有控股公司
民營企業
私營企業
個體企業
獨資企業
公營企業
合夥企業
外資企業
商業企業
有限合夥企業
國有獨資公司
國際獨資企業
混合聯合企業
混合所有制企業
中外合營企業
國營貿易企業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國際合資經營企業
國際合作經營企業
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
按企業形式
企業集團
家族企業
監獄企業
房地產企業
中小企業
微型企業
跨國公司
一人公司
特殊目的公司
受控外國公司
按公司結構
控股公司
總公司
分公司
子公司
全資子公司
國外分公司
國外子公司
按公司性質
股份公司
人合公司
資合公司
人資兼合公司
無限公司
有限公司
兩合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兩合公司
股份企業集團
按經營業務
工業公司
金融公司
工商公司
工貿公司
農工商聯合公司
技術開發公司
信託公司
投資公司
咨詢公司
[編輯]
跨國公司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與資本輸出密切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輸出大大發展起來,這時才開始出現少數跨國公司。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大型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開始跨國性經營。例如,美國的勝家縫紉機器公司、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愛迪生電器公司、英國的帝國化學公司等都先後在國外活動。這些公司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跨國公司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有所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美國跨國公司的數目、規模、國外生產和銷售額均居世界之首。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對全球跨國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殼牌集團(RoyaI Dutch Shell),美國的Ford、 GM、Exxon、 IBM,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資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蘭的飛利浦,美國的 Mobil。前十名中美國佔了五名。這是按公司海外資產進行的排名。若按銷售額排列,美國依然居前列。 1987年按銷售額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國佔了10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高達250億美元。在緊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國佔了21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達100億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銷售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2%,西歐佔32%,日本佔18%,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僅佔2%。
從利潤收益來看,1980—1987 年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日本跨國公司則在平均水平以下。這可能與日本為了加強競爭,在這段時期內大量投資進行科研創新活動有關,而美國跨國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的比重在這一時期都下降了。據聯合國有關機構1993年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國公司其海外附屬公司總計達17萬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國家的,90%中又約有一半屬於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義大利五國。屬於發展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只有2700家。在跨國公司的發展中,美國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而日本作為起之秀窮追不舍,亦不可小看。據權威雜志《幸福》評選的1993年全球最跨國公司排名以銷售額為序,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美國獨鰲頭,有159家上榜,其中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埃克森名列前三名;日緊隨美國之後,有 133家企業入圍。另外上榜的有:英國41家,德國32家法國26家,韓國12家,瑞典12家,澳大利亞10家,瑞士9家。在全球最大的500家服務公司中,美國佔136家,英國和德國各43家,日本40家其三井公司名列榜首,法國29家,加拿大17家,義大利15家,西班牙14家.
[編輯]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一、跨國公司具有全球戰略目標和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
跨國公司作為在國內外擁有較多分支機構、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與國內企業相比較,是有其一些區別的。這些區別表現在:
1.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目的是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而國內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
2.跨國公司是通過控股的方式對國外的企業實行控制,而國內企業對其較少的涉外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實行控制。
3.國內企業的涉外活動不涉及在國外建立經濟實體問題,國內外經濟活動的關系是鬆散的,有較大偶然性,其涉外經濟活動往往在交易完成後就立即終止,不再參與以後的再生產過程;而跨國公司則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並且這種「一攬子」活動必須符合公司總體戰略目標而處於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國企業一樣參加當地的再生產過程。所以,跨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必然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
二、跨國公司從事綜合多種經營
(一)跨國公司搞綜合多種經營的形式
1.橫向型水平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主要從事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專業化分工,但公司內部轉移生產技術、銷售技能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數額較大。
2.垂直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按其經營內容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的、但卻相互有關的產品。它們是跨行業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行業,如開采種植→提煉→加工製造→銷售等行業。另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一行業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藝階段的產品,主要涉及汽車、電子等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的行業。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它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以管道、油槽和車船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經營大型煉油廠,從原油中精煉出最終產品,批發和零售幾百種石油衍生產品。而法國的珀若一雪鐵龍汽車公司則是後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公司內部實行專業化分工,它在國外的84個子公司和銷售機構,分別從事鑄模、鑄造、發動機、齒輪、減速器、機械加工、組裝和銷售等各工序的業務,實現了垂直型的生產經營一體化。
3.混合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經營多種產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而且它們之間互不銜接,沒有必然聯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業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後改為混合多種經營,經營范圍包括:汽車、建築機械、發電系統產品、造船和鋼構件、化學工業、一般機械、飛機製造業等。
(二)跨國公司重視搞多種經營的原因
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成,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用率。
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
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二、以開發新技術推動跨國公司的發展
戰後以來,全世界的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產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這是跨國公司能夠幾十年不衰反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國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例如,80年代中後期,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研究與開發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 19億美元,並聘用了1.5萬名科研人員,其中2100人獲博士學位,4人曾先後獲得4 項諾貝爾物理獎。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種半組合式五金類用品,其新產品層出不窮,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產品部門行銷經理的話解釋為:該公司每年營業額的7%用在研製新產品上,業務宗旨是每年必須有 30%的銷售收入來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產品。由此可見其研究的超前。跨國公司不僅注重開發新技術,而且非常善於通過對外轉讓技術獲得高額利潤及實行對分、子機構的控制。
三、競爭是跨國公司爭奪和壟斷國外市場的主要手段
在國際貿易中,傳統的競爭手段是價格競爭。即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或其他企業同類商品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打擊和排擠競爭對於,擴大商品銷路。而今,由於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費品支出占總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圍內的持續通貨膨脹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產品生命周期普遍縮短等因素影響,價格競爭己很難為跨國公司爭取到最多的顧客,取而代之的是非價格競爭。事實證明,非價格競爭是當代跨國公司壟斷和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裝潢及規格,改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的支付條件,更新商標牌號,加強廣告宣傳和保證及時交貨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素質、信譽和知名度,以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商品的銷路。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商品非價格競爭能力:①提高產品質量,逾越貿易技術壁壘;②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商品性能,延長使用期限;③提供信貸;④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花色品種;⑤不斷設計新穎和多樣的包裝裝潢,注意包裝裝潢的「個性化」;⑥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改進廣告銷售術。
四、跨國公司經營方式多樣化
和一般的國內企業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較,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生產經營方式明顯較多,包括進出口,許可證、技術轉讓、合作經營、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為主要形式開展和擴大其全球性業務。
[編輯]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長
1993年,全球跨國公司已達37000家,其海外附屬公司總計達17萬家。自1982年以來,跨國公司成長非常迅速,至1992年底止,全球海外直接投資額累計達2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掌握在排名前100名的大的企業手中。1992年全球跨國公司海外銷售額總計達5.5萬億美元,比商品出口額高出1.5萬億美元。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比國貿易更大的作用。事實上,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國際經濟、科學技術和國際貿易中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隨著跨國公司投資總體的呈上升趨勢還會得到增強。
二、跨國公司對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影響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戰後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表現在,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從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減少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也使得發達國家的產品較順利地進入和利用東道國的對外貿易渠道並易於獲得商業情報信息。
三、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影響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私人信貸,補充了發展中國家進口資金的短缺。
2.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戰後,發展中國家引進外國公司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使某些工業部門實現了技術跳躍,促進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改變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3.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戰後,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實施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初級產品出口工業化、進口替代工業化和工業製成品出口替代工業化三個階段。進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關稅、進口數量限制和外匯管制等嚴格的限制進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業品進口,扶植和保護本國有關工業部門發展的政策。實行這項政策的目的在於用國內生產的工業品代替進口產品,以減少本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出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工業的發展,用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促進出口產品的多樣化和發展,以增加外匯收入,並帶動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四、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貿易
目前,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的貿易。跨國公司40%以上的銷售總額和49%的國外銷售集中在化學工業、機器製造、電子工業和運輸設備等四個部門。
五、跨國公司控制了國際技術貿易
在世界科技開發和技術貿易領域,跨國公司,特別是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跨國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專利權,基本上壟斷了國際技術貿易;在發達國家,大約有90%的生產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被這些國家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所控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是當代新技術的主要源泉,技術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西方跨國公司操縱技術轉讓,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
1.由母公司向國外子公司進行技術轉讓。在這種轉移方式下,關鍵技術仍控制在母公司手裡,只是將部分技術轉移給國外的子公司。這樣,既可以保持母公司對技術的壟斷權,又可以通過向子公司出售技術和工藝獲得收益,增加利潤。
2.公司通過技術許可貿易向外轉讓技術。國際貿易中技術許可貿易主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技術專利使用權的轉移;二是技術訣竅的轉移;三是商標使用權的買賣,跨國公司通過技術許可貿易,有助於打入直接投資無法進入的市場和部門。
3.公司向合資經營企業轉讓技術。跨國公司也向其國外合營企業提供技術轉讓,這樣既可獲得技術使用費收入,還可從合營企業的盈利中獲得分成,甚至可獲得東道國的一些優待。有時,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組成的合資企業本身就是以技術折價入股的。
[編輯]跨國公司用人策略
一、用人標准:視人才為第一要素
美國知名學者托馬斯·彼得斯認為,企業或事業唯一真正的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作好工作。在美國,企業公司的人事副總裁已成為決策班子中舉足輕重的成員,說明了企業對人才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為了挑選適合自身發展的可用之才,知名跨國公司往往在人才招聘和使用過程中頗具匠心,鮮招迭出,雖然形式與內容都各具特色,但他們的擇才標准和用人哲學卻大有相通之處。
誠信品質
這是名企用人的一個基本點和出發點,也是首要原則。名企在聘員工時,「誠信」是最被看中的東西,如果應聘者品行不符合公司要求,就算專業水平再高,工作能力再強,企業也不會錄用。著名的宜家公司特別不能容忍欺騙,他們如果發現員工有存心欺騙公司的行為,就毫不留情地將其掃地出門,並且不會再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團隊精神
許多名企都尊崇「員工就是合夥人」、「企業就是大家庭」的管理理念。他們並不強求員工個人能力都非常強,但必須有團隊精神,服從團隊利益,他們利用企業文化把員工緊緊擰成一股繩,抱成一團球,成為市場競爭中的銳利武器。世界快餐業巨子麥當勞招聘員工時,選擇的就是相貌普通、教育程度一般的「中才」,經過企業全方位培訓,融合麥當勞企業文化,使他們很快成為麥當勞堅定的一份子。
創新激情
企業發展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名企用人不僅看他是否能勝任現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精神。微軟公司寧願冒失敗的危險,任用曾失敗的人,也不願要一個處處謹慎卻毫無建樹的人。正是憑借這種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得微軟能夠成為計算機業中的「藍色巨人」。
發展潛能
名企重視文憑,但不唯文憑,看重的是你未來的發展潛質。飛利浦公司對員工進行業務評估工作時,除業務評估外,還對員工做潛能評估,而後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和選拔,使員工感受到在飛利浦更有熱情和動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個人能力進一步增強,真正實現了員工與企業的同步發展。
學習能力
許多知名企業十分重視應聘者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尤其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企業往往將學習能力和求知慾作為考察的重點。很多跨國公司表示,公司不是很在乎應屆生與公司要求之間的差距,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培訓體系非常自信,只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能力一定可以通過系統培訓脫穎而出,因此在面試中這兩項考核十分關鍵。
融合程度
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常常會考慮到員工是否能夠認可和適應該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這將決定員工是否能夠很好地為企業服務。例如SONY公司在招聘過程中把員工能否適應日本文化尤其是索尼的企業文化作為重點考核內容。通用電氣有限公司在招聘中也要看學生是否喜歡、是否認同GE的價值觀,即「堅持誠信、注重業績、渴望變革」。
二、人才儲備:領導人從內部提拔
許多大公司都把挖掘人才的工作提前到大學畢業生擇業之前,甚至更早。這些公司大多建有自己的人才儲備庫,對新人才的成績、能力和行為進行綜合分析,以備將來使用。人才庫吸納了成千上萬各類人才,且來自世界各國。比如阿爾卡特公司的人才庫掌握著4000多人,其中包括領導人、潛在的接班人。
這些公司一般會早早地為一些關鍵性職位制定接班計劃,以免在最後一刻才採取行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法國液氣公司,每隔一年半就要對其「戰略職位」進行綜合考察,並會排列出6人作為接班人。
人才庫瞄準的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一般都必須具備業務好、能力強、有豐富的經驗。所以,要想成為這些公司地區性的企業領導人、貿易部門的負責人,僅有專業才能是不夠的,還要突出自己豐富的經驗和人格魅力。英國一家知名公司的領導人說,「10年前,有一張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的文憑是很重要的,而今天,首先是要有才幹」。
在領導人選拔方面,很多大公司60%至90%的領導崗位都是通過內部晉升的人員擔任的,並逐步擺脫對獵頭公司的依賴。DRH公司的負責人說:「我們大多數領導幹部都是從我們自己的人才儲備庫中挑選出來的」。一大批長期穩定的人才才能保持住和合作夥伴的關系。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合並和收購,企業還會重新調整自己的組織機構,以便使自己的新領導人能夠適應新的挑戰。此外人才庫對不合格人才的淘汰也是毫不留情的,不少人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因為公司稱,它們需要新鮮血液。
三、招聘趨勢:人才本地化策略
中國加入WTO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跨國公司的勞動力成本不可避免會出現大幅上升,再加上現在很多國內企業現在也開始重視給員工高工資和高待遇,對員工進行定期的培訓等。面對這種趨勢,跨國公司開始重新對自身的經營戰略進行審視,即從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轉變為利用中國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從而將中國重新定位為研發基地和營銷中心。
為了適應這樣的戰略,跨國公司內的人才需求重點將實現從簡單的製造工人向研發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轉變。微軟、諾基亞等跨國公司面對中國入世的第一反應便是加強在中國的研發力量和對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爭奪。目前,這些大公司到名牌高校搶優秀畢業生,免費提供機票到公司考察,承諾各種培訓機會等做法就是這種意識的體現。
跨國公司的人才本地化戰略,不僅包含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而且包括員工對企業歸屬感和忠誠度的培養。而本土員工除了要求跨國公司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外,更重視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即企業能否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鑒於此,很多在華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向高校或是培訓機構發出邀請,幫助他們培訓高級人才、聯辦MBA班等,這都表明,跨國公司過去「高高在上」的用人心態,已越來越趨於平和。
四、跨國企業招聘三步曲
西方跨國企業招聘高級管理人員的工作,基本上是按下面三個程序進行。
首先進行初步面試。初步面試通常由公司的人力資源部主管主持進行,通過雙向溝通,使公司方面獲得有關應聘者學業成績、相關培訓、相關工作經歷、興趣偏好、對有關職責的期望等直觀信息,同時,也使應聘人員對公司的目前情況及公司對應聘者的未來期望有個大致了解。面試結束後,人力資源部要對每位應聘人員進行評價,以確定下一輪應試人員的名單。
具體操作是:
1、就應聘者的外表、明顯的興趣、經驗、合理的期望、職務能力、所受教育、是否馬上能勝任、過去僱傭的穩定性等項目打分(1-10分)。
2、就職務應考慮的優缺點,如對以前職務的態度、對生涯或職業期望等作具體評議,應聘者提供的書面材料也供評價參考。
其次進行標准化心理測試。由公司外聘的心理學者主持進行。通過測試進一步了解應聘人員的基本能力素質和個性特徵,包括其基本智力、認識思維方式、內在驅動力等,也包括管理意識、管理技能技巧。
目前,這類標准化的心理測試主要有《16種人格因素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適應能力測驗》、《歐蒂斯心智能力自我管理測驗》、《溫得立人事測驗》等等。心理測試的評價結果,只是供最後確定人選提供參考依據。
第三步進行「模擬測驗」。這是決定應聘人員是否入選的關鍵。其具體做法是,應聘者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工作中常碰到的問題,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不同角色以測試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過程由專家和公司內部的高級主管組成專家小組來監督進行,一般歷時兩天左右,最後對每一個應試者作出綜合評價,提出錄用意見。「模擬測驗」的最大特點是應聘者的「智商」和「情商」都能集中表現出來,它能客觀反映應聘者的綜合能力,使企業避免在選擇管理人才時「感情用事」。
8. 為何世界五百強的前15名都是重工業企業而世界品牌500強前十則鮮見重工業企業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自己仔細看下你的問題題目啊!!!!!
世界500強是指是總體經濟的500強,世界品牌500強是品牌的500強,
有些東西雖然能進世界500強但不一定是世界出名的品牌,
所以當然進不了前500強。
比如說 世界500強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他們的總體經濟是很強,但是他們不是世界的品牌啊,他們屬於中國的企業啊,就是在怎麼勉強也只能說是中國品牌,但還是不滿足世界品牌的范圍。。
但是沃爾馬能兩個都進入就是他既是世界總體經濟的500強又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品牌,在各個國家都有,所以2個都能進,
區別就在這里,我講的很明白了,希望能拿到你的懸賞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