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本積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改變了嗎
社會再生搜索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邏輯縝密地提出了自己關於社會生產平衡的思想,對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學習有助於認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社會各部門保持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不管生產過程的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他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馬克思的這一段話揭示了再生產過程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將在分析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其對於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協調比例均衡和社會三大產業關系的指導意義。一、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概述(一)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當作個別的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來分析,即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自身的生產。假定了資本在流通領域內所經過的形態變化,但未進一步考察它們。而這些未考察的內容,正是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要研究的。總之,在前面資本積累理論中考察的是個別資本,生產過程,這里考察的是社會資本,資本運動的全部過程;前面考察的重點是資本積累與擴大再生產,這里考察的重點是資本簡單再生產。社會資本亦稱社會總資本,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中互相交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單個資本與社會資本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單個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個體和總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微觀和宏觀的關系。馬克思說:「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二)社會再生產的起點「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他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所以,再生產為一切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但是,再生產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市場經濟形態下,再生產的起點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起點不是自給自足形態下和計劃經濟形態下的以多種必須的生產要素以實體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資本積累特別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存在。《資本論》對貨幣資本的作用、貨幣流通在交換中的媒介作用有專門的論述。馬克思認為,貨幣的作用有二:第一,資本主義生產的是商品生產為統治地位的生產形式,貨幣形式的資本,即貨幣資本是整個生產過程的啟動力,也是生產過程持續進行的動力,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流動資本上。全部預付資本價值,即資本的一切由商品構成的部分——勞動力、勞動資料和生產材料都必須用貨幣先去購買。第二,適應著生產資本的一定規模,必須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與它並存的貨幣形式的資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支付工資,這是保證生產連續性和正常周轉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貨幣作用的分析,進而對貨幣資本重要性的闡述,實際上揭示了市場經濟形態下貨幣資本積累是再生產的起點這個一般規律。因此,鑒於市場經濟以商品交換為主要形式,故而也必須是一種貨幣經濟。資本首先表現為貨幣形式,沒有貨幣資本就沒有生產的前提。資本積累不但是再生產起點,而且必須達到一定數量。一方面貨幣資本的數量必須滿足購買所需數量的多種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再生產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產,在生產出的商品出售完成之前,還要有足夠數量的貨幣資本為保證生產連續性和正常周轉而必須的購買和支付。(三)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問題和理論基礎以及實現條件1.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社會總產品是指社會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以年為單位)所生產出來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即社會的總商品資本。第一,從社會總產品出發進行研究,既可以考察資本運動中的生產消費,又可以考察個人消費;既可以考察資本流通,又可以考察一般的商品流通。第二,從商品資本出發研究,能夠揭示出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因為在商品資本的運動形式中,既要說明商品資本的每一組成部分是如何銷售出去實現其價值的,同時又要說明生產要素的各個組成部分從什麼地方購買到。從形式上看,社會總產品有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在物質形式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在價值形式上表現為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就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要說明一定時期內已經消耗的資本價值如何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是要說明一定時期內已經在生產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質資料如何替換。2、社會再生產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分析社會再生產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點:(1)馬克思指出,社會再生產是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統一。宏觀經濟即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兩者的統一,單個資本即微觀經濟只是生產消費和交換的過程。馬克思指出:「這個過程,既包括生產消費(直接的生產過程)和作為其媒介的形式轉化(從物質方面考察,就是交換),也包含個人消費和作為其媒介的形式轉化成交換。」(2)馬克思指出社會再生產實現核心問題在於實現兩個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物質補償,表現在市場上,就是要求所有生產部門做到兩個方面,一是要賣得出去,把全部產品賣掉,收回價值,實現價值補償。二是要買得進來,通過購買,把已消耗掉的各種物質資料買回來,實現物質補償。這個理論點歸根到底就是要全社會不同部門之間以及部門內部的生產要按照比例進行。(3)馬克思分析社會再生產實現條件時,是從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入手的。從實物構成上看馬克思把社會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從而社會生產部門相應的地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Ⅰ)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Ⅱ),當然兩個部類的內部,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更小的生產部門。從價值構成上看,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c,v,m。社會總產品按實物構成分為兩大部類和按價值構成分為三個部分,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的基本理論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產,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就要同時受到社會產品使用值物質形式的制約和社會產品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比例的制約,即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和實物形態都要求在交換時得到補償和替換。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現實意義通過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理論的系統闡述以及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成果來看,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包含了許多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也對於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具有指導意義。(一)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與貨幣作用貨幣資本積累是市場經濟再生產的起點這一規律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起點是先完成貨幣資本積累,然後運用這些資本去購買相應的經濟資源,使之變成生產要素,進而組織生產。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初期至今,資金問題仍然是全國各個地區以及各個部門發展經濟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貨幣資本積累是市場經濟形態下再生產的起點這一規律在發揮作用。另外,完成了貨幣資本的積累還需要貨幣資本的大量集中必須運用於購買再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要素,這才會使貨幣成為再生產的起點。同時,又要合理安排貨幣資本的結構,否則就是對貨幣資本積累的浪費。2008年第一季度,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一些經濟問題有所凸顯,比如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居民消費價格受災害等影響上漲較快等。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針對這一狀況,央行2008年以來4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共2個百分點,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和信貸結構優化: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增長明顯放緩,3月末余額同比增長14.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5個百分點,比上年年末低1.3個百分點。第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3萬億元,同比少增891億元。(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與積累、消費的比例問題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包含了結構均衡和總量均衡的分析,在社會再生產條件下,市場經濟中的各個經濟部門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因此必須按照比例協調發展。很多經濟學家都認識到,國民經濟中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問題是市場經濟運行中最為重要的問題。過分地強調積累就會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然而過分強調消費,就會使經濟發展缺乏後勁,投入生產的貨幣資本缺乏。2008年度實行從緊貨幣政策以來,過熱的投資需求就有所緩解,居民的存款有所上升。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9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6萬億元,同比多增6617億元,金融機構存款穩步增長。所以,應當給積累和消費一個合理的比例,使經濟能夠又快又好地發展。國家在這一方面可以通過運用宏觀的財政政策實現對經濟比例的協調,即國家預算、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例如,糾正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的經濟狀況時政府可以充分運用財政政策。當積累率過高而消費不足時,可以增加政府消費支出和轉移性支付支出。政府可為個人、企業或下級政府提供無償資金援助,以調節社會分配。而當消費率過高而積累不足時,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公債、增加政府投資和加強稅收征管來予以調整。而各類消費比例的安排要做到合理,確保在生產規模擴大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過去的經濟發展是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就致使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投入基金較大,而在文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有大部分社會成員無法負擔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十七大強調經濟發展應該兼顧效率與公平,因此,國家在安排財政資金時,要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減輕弱勢群體的生活負擔。同時,制定合理的稅制,縮小居民貧富差距,提倡培養中產階級。(三)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與經濟結構調整前文提到,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在理論上將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部類。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則是按照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來劃分和組織生產的。由於第一和第三產業其最終產品,主要是提供消費資料的,而工業主要是提供生產資料,因此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基本上反映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所以要使得經濟運行平穩高效就應該協調好三大部類產業結構。結構性問題也正是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特點是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過大,體現在對投資品供給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費品供給的連動擴大。即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的供給大於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類的內部失衡;而通過投資品供給巨大帶動的相關消費品的供給擴大,又使得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的供給大於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造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不平衡。表明,生產資料的供給和需求要實現均衡,投資的結構要進行較大的調整,也就是說,要通過優化投資結構來實現。對一些出現過熱勢頭的行業,應壓縮投資規模。比如近年來表現在房地產市場的過熱投資,投機買房者的炒房行為和房地產商大興商品房建設不僅刺激了住房需求非理性增長還使得房價由於哄抬而不斷飆升,因此,隨後中央出台的各項針對房地產市場過熱的政策以及銀行金融體系對於房貸市場的壓制政策,都是出於壓縮熱勢,使經濟結構趨於合理化。第二部類內的結構失衡還表現在消費品結構失衡上。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在傳統產業的生產能力上是遠高於高科技產業。雖然改革後這一現狀有所扭轉,但仍不容樂觀。消費品結構失衡使消費品供給出現扭曲:一方面,傳統產品如紡織品、普通家電等大量積壓供給過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產品,多附加值產品如電子信息產品等發展較弱。由此看來,消費資料的供給和需求的均衡與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是息息相關的。傳統產業的發展,應當注重在關鍵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的技術進步,提高自主開發能力。改進傳統重工業的增長方式、生產方式,推動產業發展的節能、節材、低污染,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在高技術產業中,要加速自主開發能力的形成,加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加速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關鍵零部件的開發、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位置;在基礎產業中,尤其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總之,是要實現以信息產業為帶動的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升級。三、結語馬克思《資本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已經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中被無數次地證明。其關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即使是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也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在其著作中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一般性規律,而我們對這一理論的運用,也充分地做到了立足於現實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許多地問題需要我們理性地對待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基點的理論研究,將其合理運用於社會經濟實踐。就上邊這這個,,自己看著刪掉一些
Ⅱ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
1、金融企業是不直接參與生產的,只是以債權人的身份為資金需專求方提供屬資金,但是作為一個需要發展下去的行業來說,金融業不光要支持實體產業的發展,它也要有自己的盈利積累,從而形成金融資本。
2、產業資本需要靠生產、流通與銷售來實現資本積累,而金融則需要從實體經濟及金融各個細分領域中的投資來形成金融資本。
3、產業資本形成過程中離不開實體的商品,而金融資本形成過程中則以金融元素如各類貨幣及金融工具為生產要素來實現生產與再生產。
Ⅲ 哪位神人能解答「儲蓄、資本積累和產出」三者之間的關系,考試用,急,在線等
城鄉居民將暫時不用或結余的貨幣收入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一種存款活動。又稱儲蓄存款。
資本積累(capitalaccumulation)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產出是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它們可以用於消費或用於進一步生產。產出主要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物品和服務。我們來看看一塊比薩餅的「生產」。可口的比薩餅就是其產出。在教育中,有教養、有知識的公民則是產出。
在經濟活動中,百姓將錢存入銀行,銀行將資金貸款給企業,投資人通過自籌和銀行貸款完成經濟活動,最終實現產品的產出。這樣就構成完整的產業鏈。
Ⅳ 請問一下資本積累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怎麼樣的謝謝
在新古典經濟學派里將資本的積累視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及動力,但是在凱恩斯主義里,將調整需求即調整勞資關系視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而將資本的積累視為調整勞資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福特製危機後,新經濟興起,按照美國社會積累結構理論(SSA)的觀點,經濟發展的重心由調整勞資關系轉向資本保護,由對資本積累的關注轉向資本循環的關注,即資本循環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實際上,當前隨著新經濟模式的發展,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擴大,資本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少,而技術創新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Ⅳ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原始積累和基本積累三者之間是什麼關系
三者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括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和資本積累階段。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常態階段,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積累的基礎和條件,資本積累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再次積累方式。
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生產以銷售為目的,出現買賣勞動力的市場,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資本家佔有資本,支配著生產過程和金融決策,經濟行為以尋求利潤為目標;資本之間存在著競爭,但實質上則趨於壟斷。
(5)金融資本積累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的必要特徵是以法規制度來確立和保護私人的財產,尤其是對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私人財產權在早期的法律制度便已存在,例如古羅馬,但對於這些權利的保護則較為困難,因為當時羅馬便沒有警察存在。羅馬和一些早期的制度經常逼迫弱者付費給有權勢的庇護人或貴族以換取保護。
在資本主義經濟里,絕大多數的生產能力都屬於以追求利益為目標的公司組織所有。這包括了一些早期經濟系統存在的組織如獨資企業和合夥公司。在資本主義體制里的非利益組織則包括合作社、存款互助社、和公社。
資本主義制度更獨特的組織是法人,可以用作利益和非利益的用途。這種實體在法律上能如同自然人一般承擔法律責任,這也替公司的股東創造了獨特的優點,使股東只需承擔有限責任。
Ⅵ 資本積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概念
資本,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及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定義:能夠創造、帶來新增價值的價值附著物叫做資本。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精神和信用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基本含義(l)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投入(生產資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勞務,土地,資本。資本是指: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是耐用品。根據現今主流宏觀經濟學觀點,資本可以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物質資本:(physicalcapital)物質資本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人力資本:(humancapital)人力資本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自然資源:(naturalresources)自然界提供的生產投入。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knowledge)對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核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系,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系。資產=資本+其他積累+負債即:資本+其他積累=資產-負債=資本權益價值規律告訴人們,資本總是流向高利潤行業。(2)從企業會計學理論來講,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生產經營,能產生效益的資金。資本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一項基本要素,是企業創建、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企業創建需要具備必要的資本條件,企業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資本規模;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地籌集資本。商業銀行的資本通常指會計資本,也就是賬面資本,等於金融機構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減去負債後的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優先股等。資本在商業銀行的作用:1、資本為商業銀行提供融資;2、吸收和消化損失;3、限制商業銀行過渡業務擴張和風險承擔;4、維持市場信心;5、為商業銀行管理,尤其是風險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驅動力。資本主義的資本是什麼?就是一套社會權力的計量手段,這是基於商品經濟的。資本不斷增值的特性,來自私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其剩餘勞動作為資本積累在了資本家手裡。而資本家則運用這些資本爭奪控制生產的社會權力——購買商品不是資本增值的目的,資本對應的不是具體的商品,而是政治權力。按資分配實際就是按對勞動者剝削程度進行社會權力的分配。誰剝削勞動者最有效率,積累的資本越多,誰就獲得控股權,成為首席決策者,按資分配的股份制度,完全可以拿貴族共和來形容——誰掌握的軍隊多,土地多,那麼誰就更有發言權,擁有最多土地,奴役最多農奴的大貴族則成為首席貴族,換到現代來說就是第一大股東。貴族按照土地來劃分權力,共同組成國家,而資本家則以資本來量化權力,共同支配整個社會,以公司或國家的形式,他們的社會權力,都是由勞動者的血汗堆砌起來的。勞動者的剩餘勞動積累成為了他們手中的權力。在一個消滅了商業規則的社會,資本就無任何用武之地,它的資本權威得不到這個社會的承認,也得不到這個社會勞動者的響應。那麼其效率為零,如同貴族征發在商業社會里效用為零一樣。沒有了那套商品價值的標准體系,那麼操控社會權力的資本家也就喪失一切權力。這種社會權力,當社會成員普遍不承認時,也就沒有了意義。
Ⅶ 簡述資本積累和資本的關系
資本積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家把從僱傭勞動那裡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資本,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資本積累就是通過對於工人剩餘價值的剝奪,增加資本,通過資本的運營,產生和積累更多的財富
Ⅷ 為什麼說資本積累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
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所決定,並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可用C:V表示。資本積累和集中的結果是:總資本中的不變資本的增長速度相對加快,使資本價值構成提高並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Ⅸ 資本積累什麼意思
資本積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所有者把從勞動者那裡賺來的利潤的一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追加的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
資本積累是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1、追逐利潤是企業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濟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決定了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必須進行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2、資本積累也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誰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得擴大生產規模,追加投資。競爭迫使每個企業都要拚命地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9)金融資本積累擴展閱讀:
資本積累規模決定:
資本積累的規模是由決定剩餘價值量的因素決定的。決定剩餘價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餘價值率的高低。剩餘價值率越高,同量可變資本獲得的剩餘價值就越多,資本積累的規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從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提高剩餘價值率,加速資本積累;商品價值的降低,還可以使同量的可變資本推動更多的勞動力,同量的不變資本體現在更多的生產資料上,從而生產出更多的剩餘價值,增加資本積累。
③所使用的資本與所消費的資本之間的差額。所用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全部發揮作用的資本;所費資本是指逐年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資本價值。
Ⅹ 資本主義積累和資本積累有什麼關系和差別
資本主義積累是指整個資本主義形成、發展的過程,是宏觀的,是有階級性的。
資本積累是人類金融學說方面的內容,是微觀的,資本積累沒有階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