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社會融資規模變動存在哪些特點
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同比多增。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7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億元。二是債券市場融資明顯回升。上半年,企業債券凈融資為1.0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8萬億元。三是股票融資有所下降。上半年,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為2511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799億元。四是表外融資明顯多減。
「資金運用方面,前期有較多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企業。去杠桿過程中,這些行業的不規范融資在減少。資金來源方面,委託和信託貸款的部分資金來源於理財產品。上半年銀行表內資金對表外理財產品投資下降1.76萬億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億元,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資金來源明顯收縮。」阮健弘說,6月末人民幣貸款、企業債券余額分別同比增長12.7%、8.7%,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委託貸款、信託貸款下降的影響。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做好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金融機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未來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來源:人民日報
2. 2013年,我國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額的比例是多少請提供答案來源
佔11.7%。
直接融資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融資。
2013年這兩項合計內2.02萬億元,比容上一年少4819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1.7%,比上一年低4.2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80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次高水平,最高是2012年,2012年債券融資達到了2.2萬億元以上,所以2013年比2012年少453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219億元,比上一年略少289億元。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www.chinairn.com
3. 我國社會融資規模變動有哪些特點
社會融資增速下滑與加強監管、去杠桿政策效應逐步發揮有關,從結構看,社會融資規內模變動有以下特點:容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同比多增。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7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億元。
關於廣泛關注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滑,阮健弘表示,這主要與各方面加強監管、去杠桿政策效應逐步發揮有關,比較突出的體現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上。6月末,委託貸款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月擴大1.2個百分點;信託貸款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月回落5.9個百分點。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做好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金融機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未來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來源:人民日報
4. 中國人民銀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的具體構成有哪些
從指標構成看,省(市、自治區)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其他。2012年央行建立了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季度統計制度,目前匯總的地區社會融資規模與全國數據間的誤差率一直穩定在0.2%左右,明顯低於匯總的地區GDP數據與全國GDP的誤差水平。
5. 2013年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答案】D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根據題意,當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鼓勵貸版款消費不權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債發行規模,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故排除①③入選。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能夠增加財政支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社會融資屬於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故②④入選。
考點:本題考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6. 社會融資是什麼意思
就是大家一起做大事。如果沒有社會融資,現在可能連鐵路都沒有。
社會融資相對於新增貸款量是更廣義的貨幣流通量統計指標,社會融資總量除了包含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外,還進一步納入股票、債券融資等,使貨幣流量統計延伸到股市和債市等渠道的融資來源,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社會經濟資金的供求狀況。
面對直接融資的逐年擴大,央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日增,為更好地執行宏觀審慎政策,中國人民銀行醞釀推出了基於社會融資的貨幣流通量統計口徑——「社會融資增速指標」。該指標立足於描述社會融資規模,或將部分取代M2(現金+居民儲蓄存款+企事業存款)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參考指標地位,意味著股市等資產價格將被納入貨幣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從而有利於按照宏觀審慎監管的要求來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監測范圍。
中國人民銀行2011年年度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2011年1月18日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強調「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這標志著社會融資作為新的概念正式進入中國貨幣政策制定與操作的實踐。
7. 社會融資規模有哪些原則,社會融資規模有什麼實踐意義
一、社會融資規模的原則
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主要有四項原則:即居民原則、金融原則、合並原則和增量統計與計值原則。
一是居民原則。社會融資規模的持有部門和發行部門均為居民部門。按照居民原則,外商直接投資、外債和外匯占款均不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二是金融原則。按照金融原則,國債發行不計入社會融資規模。因為國債發行的主體是政府,國債的發行與兌付屬於財政政策的范疇。
三是合並原則。社會融資規模包括各種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支持。因此,在統計社會融資規模時,要將金融機構相互間的債權和債務關系合並處理。在數據匯總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和所有權關系相互軋差,不重復計算。例如,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股權、相互持有的債券等等,都不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四是增量統計與計值原則。社會融資規模是增量概念,為期末、期初余額的差額,也可以是當期發行或發生額扣除當期兌付或償還額的差額。
二、社會融資規模的實踐意義
1.全面反映社會融資規模的總量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與經濟關系發生較大變化,理論研究與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確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全口徑統計指標。傳統的金融與經濟關系,一般是指銀行體系通過其資產負債活動,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在金融機構資產方主要體現為新增貸款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負債方主要體現為貨幣創造和流動性增加。目前人民幣貸款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發放的一般貸款及票據貼現,它反映了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近年來,我國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
據初步統計,200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1614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7%。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 6.33萬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79.7%。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快速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直接融資快速發展。2010年企業債和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分別達1.2萬億元和5787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6.8倍和9.5倍。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2010年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運用合計約1.68萬億元,是2002年的8倍。2010年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33.4%,相當於一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一年的新增貸款規模。三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量增加。2010年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從金融體系融資分別達 2.33萬億元、1.13萬億元和3865億元,而在2002年這些金融工具的融資量還非常小。
社會融資總量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融資總量。綜上所述,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社會融資總量為一定時期(每月、每季或每年)的新增量,具體統計方法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融資總量快速擴張,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2002年到2010年,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由2萬億元擴大到14.27萬億元,年均增長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9.4個百分點。2010年社會融資總量與GDP之比為35.9%,比2002 年提高19.2個百分點。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見圖)。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金融結構也多元化發展,金融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一是2010年企業債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和保險公司賠償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8.4%、4.1%和1.3%,其中企業債融資比2002年上升6.8個百分點。二是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2010 年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16.3%、7.9%和2.7%,分別比2002年高19.8、7和2.7個百分點。
2.統計監測和宏觀調控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金融業發生巨大變化,金融市場和產品不斷創新,直接融資比例逐步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金融調控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迫切需要確定更為合適的統計監測指標和宏觀調控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物價穩定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一般都要根據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中間目標。較長時期以來,我國貨幣政策重點監測、分析的指標和調控中間目標是M2 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關注。然而由於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准確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因此只有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和直接融資都納入統計范疇,才能完整、全面監測和分析整體社會融資狀況,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因過度關注貸款規模而形成的 「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即商業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繞開貸款規模。這些表外業務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以2010年為例,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同比少增1.65萬億元,但是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和委託貸款從金融體系新增融資達3.47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的 24.2%,同比多增2.33萬億元(見表1)。
衡量一個指標能否作為調控的中間目標,有兩個重要標准,一是它與最終目標的關聯性,二是它的可調控性。實證分析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社會融資總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相互關系更緊密。衡量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在統計上一般採用相關性分析,測算得到的相關系數絕對值一般在0與1之間。相關系數越高,說明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越緊密。我們採用基於2002-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新增人民幣貸款與主要經濟指標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見表2),結果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我國社會融資總量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CPI的關系更緊密,相關性顯著優於新增人民幣貸款。
同時,我們採用統計檢驗進行相互作用的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可以對這兩個變數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以分析變數之間相互作用的長期均衡關系,並根據均衡關系進行預測。我們基於2002-2010 年的年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測算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這說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有規律的,可以根據GDP和CPI等指標推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相應的社會融資總量。通過完善金融統計制度,加強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監管部門和有關方面協調配合,可形成社會融資總量的有效調控體系。
3.統計需科學准確及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推薦成員國編制信用和債務總量指標,主要包括各類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成員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編制。由於國情不同,我國社會融資總量指標名稱和口徑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在充分考慮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的可得性、可測性、可用性及其與宏觀調控最終目標相關性的基礎上,我國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及資金流量核算原則,開始編制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完整可得,採集及時准確。社會融資總量是增量概念,為期末、期初余額的差額,或當期發行或發生額扣除當期兌付或償還額的差額,統計上表現為每月、每季或每年新增量。社會融資總量各項指標統計,均採用發行價或賬面價值進行計值,以避免股票、債券及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等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波動扭曲實體經濟的真實籌資。社會融資總量中以外幣標值的資產折算成人民幣單位,折算的匯率為所有權轉移日的匯率買賣中間價。在數據匯總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和所有權關系相互軋差,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例如,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股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債券等等,都不計入社會融資總量,以真實反映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社會融資總量中的銀行承兌匯票是指金融機構表內表外並表後的銀行承兌匯票,即銀行為企業簽發的全部承兌匯票扣減已在銀行表內貼現部分。並表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不重復統計。
8. 2013年投資形勢和整體投資環境與 2015年相比差異大嗎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在合理區間運行,基本實現政策目標
▲經濟增長實現目標,但面臨下行壓力。2014年,中國GDP實現63.65萬億元,增長7.4%,符合年初增長7.5%左右的政策目標。但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需求方面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過快,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供給方面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延續回落趨勢,全年累計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由工業用電量增速、鐵路貨運量增速和銀行中長期貸款增速合成的指數整體回落,全年累計同比為5.83%,增速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
▲物價漲幅低位徘徊,出現輕微通貨緊縮。2014年,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累計同比增速從1月份的2.49%下跌至12月的2.0%,2015年1月,CPI當月同比增速跌至0.8%。全部工業品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35個月負增長,2015年1月,PPI當月同比增速跌至-4.30%。物價下跌原因,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跌,二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壓縮了流通環節成本。這兩個方面都是利好;三是產能過剩,四是需求不足。因此,要對症下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既要適度放鬆貨幣,又要加大結構調整和改革力度。
▲就業形勢較為穩定,但面臨結構性問題。2014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1322萬人,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6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9%。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7億人。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吸納了較多就業人口;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每年自然退出工作崗位人數增多,成為保障就業的有利因素。未來幾年,中國勞動力適齡人口比例將下降,但是重點群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跨境資本流出快速增長。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從2007年的10.08%下跌,已連續四年低於3%。2014年,經常項目順差213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244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累計值為2%。外匯儲備增長顯著放緩。2014年四季度的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表明跨境資本流動由流入轉向了流出。
增長動力趨緩,結構出現優化
▲固定資產投資下滑。2014年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50.20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33.6萬億元,累計同比增長25.4%,增速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底,一產投資完成額累計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3.9%,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二產投資2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增速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三產投資28.19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
▲消費增長小幅回落,出現新的消費熱點。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26.24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特別是餐飲業收入增長疲弱,2012年餐飲業平均增速為14%,2013年徘徊在8%~9%,2014年恢復到9%~10%。但是,網路零售保持旺盛,信息消費快速增長。2014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累計增長56.2%,通訊器材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32.7%,增速同比加快12.3個百分點。
▲外貿形勢疲弱,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平穩增長。2014年,進出口總值4.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2.3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口1.96億美元,同比增長0.4%;貿易順差3824.6億美元,同比增長47.7%。相比2013年,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下降4.15、1.72和6.84個百分點。2014年,全國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3778家,同比增長4.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未含金融業數據)。新增對外直接投資102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
▲經濟結構優化。供給方面,2014年第4季度,一產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4.1%,對GDP增長貢獻為5.2%;二產增加值增長7.3%,對GDP增長貢獻為43.2%;三產增加值增長為8.1%,對GDP增長貢獻為51.6%。需求方面,2014年第4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1.2%,增速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2014年,資本形成對GDP貢獻下降,凈出口對GDP貢獻波動較大。
財政金融運行平穩,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財政收支。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累計140350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中央財政收入64490億元,同比增長7.1%;地方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同比增長9.9%。全國財政支出累計151662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22570億元,同比增長10.2%;地方財政支出129092億元,同比增長7.8%。近年來,收入分配結構趨於改善。2014年9月,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同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累計同比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累計同比分別增長8.1%、9.3%和9.7%,都超過了當期GDP增速。
▲貨幣金融。2014年,廣義貨幣M2增速保持中性,呈溫和下跌趨勢,從2013年底的13.6%下跌到2014年底的12.2%。狹義貨幣M1增速下跌較快,從2013年底的9.3%下跌到2014年底的3.2%。全年社會融資規模16.4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萎縮4.8%。截至2014年底,各項貸款余額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6%。2014年2季度以來,穩健貨幣政策逐步朝寬松方向微調,服務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成為重要任務。總體看,貨幣供應增長平穩,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社會融資結構和跨境資本流動出現新的變化,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性增強,跨境資本流動從「流入」轉向「流出」;加強影子銀行體系監管,同業及理財等表外業務監管加強;銀行資產負債規模擴張勢頭趨緩;存貸利差收窄,利潤增速放緩;信用風險增大,不良風險暴露增多;資金「脫媒」趨勢增加。金融調控劍指「融資難、融資貴」,企業融資成本有所下降。
▲房地產市場。2014年底,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10.5%,增速同比下滑9.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下滑24.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金額同比增長-6.3%,增速同比下降32.6個百分點。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和二手住宅價格指數逐月下跌。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當月同比增長-4.3%,同比下跌13.5個百分點;12月,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當月同比增長-3.9%,同比下跌9.1個百分點。2014年4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跡象。12月,50個城市房地產銷售面積在相對10至11月高位水平上,環比出現7%以上增長,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為20%。但是,隨著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樓市供求關系從過去供不應求轉變為整體平衡和局部過剩,房地產市場不會出現持續性暴漲。
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出現新變化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快。2014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糧食產量達到1214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一連增」,其他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900元左右,實現「十一連快」;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下降到3∶1以下;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但是,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了「天花板」,農業生產補貼也遇到了「天花板」。與此同時,農業成本仍處在上升通道,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
▲工業經濟運行平穩,企業經營困難增多。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回落1.4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累計同比增長9.4%,高於采礦業的4.5%。在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較高的行業中,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及運輸設備製造等產業佔大多數,顯示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企業經營困難增加。2014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3%,同比回落8.9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虧損達4.3萬家,累計同比增加12.2%,同比上升7.9個百分點;虧損金額累計同比增加22.5%,同比上升27.9個百分點。
▲服務業快速發展。2014年,中國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7萬億元,同比增長8.1%;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8.2%,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批發和零售業累計同比增長7.0%,增速同比下滑0.2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累計同比增長9.7%,增速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累計同比增長6.2%,增速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金融業累計同比增長9.1%,增速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累計同比增長2.3%,增速同比下滑5個百分點;其他服務業累計同比增長7.6%,增速同比下滑1.4個百分點。
▲中西部經濟發展快於東部。2014年12月,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分別為7.1%、8.1%、10.6%,表現為西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東部,但與2013年底相比都有所下降,增速同比分別下降1.8、2.4和0.7個百分點。近年來,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宏觀政策給予中西部支持,內陸省份迎來更多發展機會,加大了公路鐵路、城鎮化等基礎建設投資。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深化區域合作,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了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增強了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
2015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平穩運行。預計全年經濟增速為7.1%左右,CPI漲幅保持在1.8%左右;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300萬個;固定資產投資繼續穩中略降,預計增長14%左右,回落至本世紀以來最低點;消費保持穩定,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出口增長6%左右,進口增長4%左右,全年外貿順差略有擴大,佔GDP比重保持穩定。
2015年的經濟發展存在四個有利條件。
▲世界經濟將持續復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5%,比2014年提高0.2%。但也要看到,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總體仍較為疲弱,短期內難以真正走出低谷,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出現分化,金融市場動盪加劇。
▲前期政策效應逐步釋放。2014年中央出台的定向降准、結構性減稅、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建設、穩定外貿、擴大信息體育消費,以及在年底實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礎設施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執行。
▲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內需增長有很大潛力。供給方面,勞動力人口減少、儲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資本、資本存量等要素供給質量提高。消費方面,目前就業形勢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投資方面,「十二五」規劃即將收官,一些規劃項目建設進度將加快,出口回暖也將帶動相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中國地緣遼闊,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可以創造巨大投資需求。
▲改革紅利顯現。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還將實施一批重大改革,改革紅利將逐步釋放。
2015年經濟發展也面臨四個不利因素。
▲全球經濟及其政策分化,影響中國出口。美國經濟穩定增長,失業率穩步下降。歐盟經濟止跌企穩。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回升,但回升勢頭較弱。特別是美聯儲加息、歐元區量化寬松政策和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等,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受製造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影響,民間投資意願減弱。短期內房地產市場難以走出低迷,制約了投資和相關行業增長。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償債進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桿」投資能力有限。部分地區在建項目和儲備項目不多。
▲企業經營困難。PPI持續負增長提高了企業融資實際利率。企業整體負債率偏高,加之經濟處在下行通道,受資產負債表收縮影響,企業債務杠桿率將加大。受主要工業品價格下降影響,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加,庫存周轉率下降,企業去庫存壓力加大。企業的資金、用工、土地、運輸成本上升,在環保、技改和節能減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財政增收壓力較大,存在加重企業負擔現象。
▲環保指標約束,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的政策建議
2015年的宏觀調控,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繼續統籌兼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擴開放」,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守底線,堅持速度服從質量,注重改革釋放活力,為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和「十三五」順利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適當擴大中央財政支出與赤字規模。2015年中央政府預算赤字增加到1.7~1.9萬億元、擴大赤字率至2.5%~2.7%。實現地方政府債務與融資體制平穩轉換,保障地方公共服務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圍繞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創新及「兩化融合」項目;採取政府收購商品房作為保障性用房方式,維護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加大對首次購房者信貸與稅收優惠,適當放寬二套房貸款政策;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縮小高檔消費品境內外價差,促進海外奢侈消費品消費迴流國內市場;促進電子信息消費、農村服務消費、綠色循環消費等新型消費。落實好社會政策「兜底」要求。財政支出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完善轉移支付功能。擴大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范圍。擴大對小微企業減稅力度。降低進口環節關稅,促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調整稅制結構,支持企業研發、成果轉化。理順中央與地方稅收關系,規范發行自發自還的地方債券,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
▲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注重政策的松緊適度、定向調控和改革創新。M2增長維持在13%~14%,新增人民幣貸款11萬億元左右,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7萬億元左右。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金融環境。適時對金融機構全面降准2~3次;下調基準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調0.25個百分點;指導商業銀行適當降低各類貸款利率,緩解企業融資貴的問題。發揮信貸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作用,加強定向調控,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加大企業債務重組,避免風險擴散。適當放寬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沖銷規定,將企業擔保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共享。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基礎上相對穩定。利用各地自由貿易實驗區,穩步推進資本賬戶對外開放,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外匯資金跨境流動監測和監管,豐富企業外匯避險品種,防範資本流動風險,維護國內金融穩定。加快發展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9. 社會融資總量的實踐意義
全面反映社會融資規模的總量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與經濟關系發生較大變化,理論研究與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確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全口徑統計指標。傳統的金融與經濟關系,一般是指銀行體系通過其資產負債活動,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在金融機構資產方主要體現為新增貸款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負債方主要體現為貨幣創造和流動性增加。目前人民幣貸款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發放的一般貸款及票據貼現,它反映了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近年來,我國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
據初步統計,200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1614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7%。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 6.33萬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79.7%。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快速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直接融資快速發展。2010年企業債和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分別達1.2萬億元和5787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6.8倍和9.5倍。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2010年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運用合計約1.68萬億元,是2002年的8倍。2010年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33.4%,相當於一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一年的新增貸款規模。三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量增加。2010年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從金融體系融資分別達 2.33萬億元、1.13萬億元和3865億元,而在2002年這些金融工具的融資量還非常小。
社會融資總量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融資總量。
綜上所述,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社會融資總量為一定時期(每月、每季或每年)的新增量,具體統計方法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融資總量快速擴張,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2002年到2010年,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由2萬億元擴大到14.27萬億元,年均增長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9.4個百分點。2010年社會融資總量與GDP之比為35.9%,比2002 年提高19.2個百分點。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見圖)。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金融結構也多元化發展,金融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一是2010年企業債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和保險公司賠償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8.4%、4.1%和1.3%,其中企業債融資比2002年上升6.8個百分點。二是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2010 年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16.3%、7.9%和2.7%,分別比2002年高19.8、7和2.7個百分點。
統計監測和宏觀調控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金融業發生巨大變化,金融市場和產品不斷創新,直接融資比例逐步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明顯增強,金融調控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迫切需要確定更為合適的統計監測指標和宏觀調控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物價穩定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一般都要根據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中間目標。較長時期以來,我國貨幣政策重點監測、分析的指標和調控中間目標是M2 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關注。然而由於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准確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因此只有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和直接融資都納入統計范疇,才能完整、全面監測和分析整體社會融資狀況,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因過度關注貸款規模而形成的 「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即商業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繞開貸款規模。這些表外業務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以2010年為例,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同比少增1.65萬億元,但是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和委託貸款從金融體系新增融資達3.47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的 24.2%,同比多增2.33萬億元(見表1)。
衡量一個指標能否作為調控的中間目標,有兩個重要標准,一是它與最終目標的關聯性,二是它的可調控性。實證分析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社會融資總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相互關系更緊密。衡量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在統計上一般採用相關性分析,測算得到的相關系數絕對值一般在0與1之間。相關系數越高,說明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越緊密。我們採用基於2002-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新增人民幣貸款與主要經濟指標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見表2),結果表明: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我國社會融資總量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CPI的關系更緊密,相關性顯著優於新增人民幣貸款。
同時,我們採用統計檢驗進行相互作用的分析,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可以對這兩個變數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以分析變數之間相互作用的長期均衡關系,並根據均衡關系進行預測。我們基於2002-2010 年的年度數據,對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測算結果表明,社會融資總量與GDP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這說明,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有規律的,可以根據GDP和CPI等指標推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相應的社會融資總量。通過完善金融統計制度,加強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監管部門和有關方面協調配合,可形成社會融資總量的有效調控體系。
統計需科學准確及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推薦成員國編制信用和債務總量指標,主要包括各類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成員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編制。由於國情不同,我國社會融資總量指標名稱和口徑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在充分考慮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的可得性、可測性、可用性及其與宏觀調控最終目標相關性的基礎上,我國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框架及資金流量核算原則,開始編制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完整可得,採集及時准確。社會融資總量是增量概念,為期末、期初余額的差額,或當期發行或發生額扣除當期兌付或償還額的差額,統計上表現為每月、每季或每年新增量。社會融資總量各項指標統計,均採用發行價或賬面價值進行計值,以避免股票、債券及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等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波動扭曲實體經濟的真實籌資。社會融資總量中以外幣標值的資產折算成人民幣單位,折算的匯率為所有權轉移日的匯率買賣中間價。在數據匯總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和所有權關系相互軋差,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例如,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股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的債券等等,都不計入社會融資總量,以真實反映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社會融資總量中的銀行承兌匯票是指金融機構表內表外並表後的銀行承兌匯票,即銀行為企業簽發的全部承兌匯票扣減已在銀行表內貼現部分。並表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不重復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