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華為融資規模

華為融資規模

發布時間:2021-05-13 18:56:04

1. 華為不上市,它是怎麼融資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華為上願意上市,它又靠什麼途徑來解決自己的融資問題呢?第一,華為與房企不同,房企是高負債經營,而華為業績年年增長,信用度較高,完全可以發行債券。之前華為發行了16億元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利率僅為4.55%,而且發行圓滿成功,說明華為的信用度高。

第二,華為可以通過企業內部集資的方式,來解決融資問題。華為長期給予內部股份和分紅,員工對股份和所得分紅的信用非常高,這就導致了如果華為要內部配股或者增發新股,馬上可以得到新老員工的積極支持。而且華為職工的收入也比較高,華為每年支出的員工薪資應該在600多億的水平,要想內部集資也並非難事。

第三,華為若是要融資,還可以向銀行借貸,對於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哪家銀行不將其奉為上賓?就算一般有點實力的民企都有「小巨人稱號」可獲得銀行一定的授信額度,更何況是華為向銀行借錢?現在是銀行害怕華為不肯借錢,而非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借不到錢。華為向銀行借錢的成本也很低,根本也無需上市。

平說財經張平

2. 華為營收遠超阿里和騰訊,為何華為的估值卻遠低於這兩家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很好地去理解,華為營收高,估值低,遠低於阿里與騰訊的估值,其實歸根到底兩個原因,其一對華為的估值不合理,其二上市公司與未上市公司的區別,只要弄明白這兩個原因答案迎刃而解了。

(1)華為的估值不合理

估值不等於價值,估值是對於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商品進行的評估,評估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公司的盈利能力,發展前景,融資情況~~~等多方面進行評估的。估值的高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評估人和評估機構,針對每個人或者每個機構對一家公司和一個商品都會出現不同的評估價。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現在華為也是一家上市公司,華為股價與阿里巴巴股價在170美元,與騰訊股價330港元的話,你覺得華為的估值還是會是12000億元嗎?答案是肯定不是,而華為是未上市的企業,屬於原始股,假如原始股1原來計算,原始股跟幾百元上千元的高價股最終市值和估值肯定相差非常大的,這就是上市與未上市的兩者區別。

綜合以上對於這個問題的分析,現在的華為其實跟阿里、騰訊雖然不在同行業,但從規模上不輸阿里與騰訊,但是從估值卻遠低於阿里與騰訊的估值,我個人覺得這以上這兩個因素就是真正原因。

3. 華為國內首次發債,固投圈高潮,任正非真的缺錢了嗎

事實上,華為經營狀況良好,現金流很穩定。我認為,華為整體肯定不缺錢,有局部缺錢的可能,大概率是某個子項目需要追加投入,才有這次國內發債的行為。

根據發債透漏出的財務數據顯示,華為公司現有的貨幣資產超過2000億人民幣,但並不意味著就真的就一點不差錢。巨無霸級別的超級公司,其產品線、業務線多且長,公司每年的預算額度有闕值上限,各個項目組、事業部無可避免有資源爭奪,跟公司高層關系好、負責的是公司重點項目,不用擔心資金的問題。那些,公司根基不深、又想做事的項目負責人,向外尋求融資成為了一種切實的選擇。華為能成長為行業第一,公司團隊肯定很團結,但這不意味著沒有內部競爭。項目預算超標,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合情合理。

4. 華為境內首次發債,如此財大氣粗的華為為什麼還要募資

那麼,如此財大氣粗的華為為何還要募資呢?

對於首次在境內債券市場籌資,11日晚間華為回應稱:「華為一直堅持通過合理的融資布局,持續優化資本架構,以確保公司財務穩健。境內債券市場快速發展,目前市場容量全球第二,債券融資已成為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公司通過境內發債打開境內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整體融資布局。

聯合資信在評估報告中稱,華為是一家100%由員工持股的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並且列出了華為的優勢:擁有通信業界完整的、端到端的產品線和融合解決方案,在基礎研究、專利規模、底層技術支持、5G技術及標准制定等方面構建了顯著的競爭壁壘和規模優勢,規模效益和客戶資源優勢顯著等。

支持華為。

5. 華為到底有多大

一張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在上海虹橋機場獨自排隊等計程車的照片在網上瘋傳,網友紛紛刷屏爭相一睹為快。任正非一夜爆紅,成為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網路紅人」。
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網路、騰訊這些表面看上去巨頭,都是受外國資本所操控,華為不僅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國民營企業,還是一家沒有上市圈錢的公司,並已成為全球通信產業龍頭。
現狀全球已經有超過20億人每天使用華為的設備通信,即使在4G技術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佔率。它在150多個國家擁有5百多名客戶,營收7成來自海外!
華為究竟有多牛?任正非身價究竟有多高?不了解他苦難的昨天,你又怎能妄評他樸素的今天?今天來給大家來做一個分析:
他因為工作失誤被國企除名、後與妻子離婚,44歲的任正非住過棚屋、打過地鋪,背著200萬的巨債和籌集到的21000塊錢資金,創立了華為公司。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但也就是身處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他逆襲成功。
1、論體量
華為的體量相當於中國互聯網最掙錢的BAT的總和!
BAT員工:阿里3萬,網路5萬,騰訊大約3萬。員工總數11萬,華為全球員工總數為17萬!
BAT納稅,阿里納稅109億,網路納稅22億,騰訊納稅70多億,納稅總額200億;華為自己納稅337億!
BAT利潤,阿里234億,騰訊242億,網路105億,利潤總額580億;70%被外資拿走,而華為自己利潤279億!
從2000年開始的最近十五年,華為累積營收2.3萬億,超過70%來自海外,在外國人身上賺的錢達1.38萬億。下面是華為同BAT的營收對比:華為2882億,騰訊789億,阿里708億,網路490.5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800億;
在納稅方面,華為納稅337億,阿里納稅109億,網路22億,騰訊70多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130億;
華為累積利潤、累積納稅均超過2000億!
有人說阿里巴巴只有三萬人,但是別忘了,華為在2004年員工人數也是3萬人,營收卻可以做到462億。按通貨膨脹率計算,當時的1塊錢頂現在的4塊錢!
不僅又想到了小米手機,同樣做手機起家,小米雖然非常善於借勢,還沒上市就已被估值450億美元,它可謂是創造了互聯網公司發展史上的奇跡,那時的華為依然腳踏實地的在做手機,沒有藉助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任正非也從來沒有像雷軍那樣被中國的創業者所推崇!然而時至今日,小米早已被遺忘,這個世界只有時間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2、論結構
華為可以做到不上市、不融資就有如此業績,因為它融的是員工的心!它融的是人心,這才是未來企業的真正出路。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數字游戲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捲起袖子苦乾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堅決不讓華為上市,寧可選擇把利潤分享給員工。這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
華為沒有上市,而是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創辦人任正非只擁有公司1.4%的股權。華為所掙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的,都是合夥人的。分享的是現在的82000多名的合夥人。這些股東除了不能表決、出售、股票之外,股東可以享受分紅與股票增值的利潤。並且,每年所賺取的凈利,幾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給股東。
以2010年為例,華為凈利達到有史以來最高的人民幣238億,配出了一股人民幣2.98元的股息。若以一名在華為工作10年績效優良的資深主管,配股可達40萬股,該年光是股利就將近人民幣120萬。這個數字,甚至比許多外商公司的高級經理人還要高!
3、論產品
華為不僅早就把小米遠遠甩了十萬八千里,並且已經超越了蘋果!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 ComTech(簡稱「KWC」)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間,蘋果iPhone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份額兩年來首次遭遇下滑,幅度為3.2%,最終停留在22.2%。而華為,在中國城市的智能手機份額,是24.4%!
任正非說:「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什麼「物美價廉」,什麼「讓消費者享受低價」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產品品質,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決心,需要幾十年厚積薄發。你一味低價,就沒有好產品。而消費者根上的需求是好產品,是高品質的產品。企業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就把他們逼出中國,到日本等國去狂購。
這斷話狠狠的打了小米一個巴掌,一味追求低價、抄襲、以營銷擅長的雷軍,最終被我們遺忘,實踐證明:風口上的豬早晚都會摔下來!
而華為從來不做這種搶風口的營銷,華為即使宣傳也只會宣傳自己的低調!就憑這種營銷的境界,就足以秒殺一切公司
請再看一組數據:中國A股154家化工企業研發費用支出總額56.2億元。其中,中國石化( 600028.SH)以12.9億研發支出排各公司首位,對應凈利潤為474.3億元。其中166家機械設備企業研發費用支出總額172.7億元。三一重工以12.9億研發支出排各公司首位,中聯重科、振華重工分別位第二和三位。而中國A股67家醫葯行業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支出,總計約為53.56億元。『十二五』期間,國家撥款給數控機床的研究經費總規模或將達到百億元。也就是說平均一年20億,不到4億美元。
再那華為對比一下:華為僅2014年的研發經費是400億!也就是說,華為的研發經費,比A股154家化工+166家機械設備+14家機床業+67家醫葯的近400家企業的總和還多幾十億。
再看看BAT的研發經費,研發投入比例最大的網路70億,騰訊阿里估計是百億,總額270億,2015年BAT的研發經費總和,都不能跟華為相提並論!
另根據2006-2015財年財報顯示,聯想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去年一年的研發支出!所以柳傳志離任正非差的境界不是一點點!
華為注重研發的最直接結果,是它已經擁有了3萬項專利技術,其中有4成是國際標准組織或歐美國家的專利。因此在100多家各種標准組織中擔任了主席、副主席、董事、各子工作組組長、報告人、技術編輯等至少90個職務。

6. 華為「不差錢」,為什麼卻要發債300億

「一個無實際控制人、涉重大刑事訴訟、董事長女兒被邊控、大量業務在海外、賬面有大量現金卻首次境內發債200億的3A民企,額度僅保留15分鍾……好資產太稀缺了……」

「不差錢」的華為華為首次內地發債,是兩筆、總計60億元、期限3年的中期票據,用途是「將用於補充公司部及下屬子公司營運資金」。業內好奇的是,看似不差錢的華為,為何要發債。一種猜測是融資利率。根據募集說明書,華為的融資成本並不算高。擔保類貸款中,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貸款佔比最高,利率在4.41%~4.90%,而LPR實施之前的1-5年期基準利率4.75%。與之相比,9月11日,3年期中期票據(AAA)收益率為3.39%。

信用借款中,美元借款佔比最高,利率在3.57%~4.50%。不過,美元融資利率在走高,境外的美元貸款通常根據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加點報價,根據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調研組今年2月調研,美元Libor 2018年以來持續走高,加點後的美元實際貸款利率相應走高,優質企業境外美元貸款成本已從去年底的3.1%左右上升至目前的4.1%左右。

7. 網傳格力投資華為20億,阿里投資華為2000億,是真的嗎

其實什麼都不用說,單單看兩者的金額,你就知道是假的。一是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幾百個億,2018年更是突破了1000億元,這個規模的體量,你認為格力投資20億能起到什麼重要?甚至翻起一點風浪都沒有,而且這也不符合鐵娘子的風格;二是阿里巴巴短期內拿不出2000億的資金,根據阿里巴巴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財年(2019.4.1-2020.3.31)的凈利潤1492.63億元,要拿出2000億元,需要阿里巴巴一年半左右的凈利潤,考慮到阿里自身再投資需求等等,最少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不止,而這還不一定能通過阿里董事會的同意,阿里巴巴成立至今,就沒有單次對外投資超過1000億元的,更何況是2000億的資金,所以說這個消息虛假的概率更高。

對於華為而言,目前最最最重要的不是錢,其實如果是資金缺口,就算沒有其他渠道,國家肯定也會出手,畢竟華為這種企業,百年難得一遇,華為當前最缺的是人才,這點從華為海思宣布: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即可看出。

總結

綜上所述,目前網路上流傳的格力、阿里、騰訊、萬達、李嘉誠等等投資支持華為的消息,基本上可以肯定都是虛假的消息,當然如果是真的消息更好,可以看到國內各企業聯合企業對抗美國的打壓,這是何其幸事一件!

8. 2019年華為任正非持股佔比是多少

華為的成功離不開任正非,在華為,任正非已經成為其精神領袖,是企業的領導者,絕大多數人都認可他,崇拜他,其實我也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他能左右企業的發展,除了他是企業的絕對領導者外,他也是最堅定的戰略執行者。華為本身已經不是任正非的華為,但其發展戰略確是任正非參與制定的,都是得到所有人認同的。在華為,所有人都必須聽從戰略指揮棒的指揮。這是制度的力量,也是所謂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然王國的實踐。其實,任正非1%的股份控制華為已經成為一個偽問題,任正非已經不在控制華為,而是華為在控制自己。華為也已經不是任正非的華為,而是世界的華為,當然,華為是中國的。當一個人的境界達到這樣的程度就已經說不上控制和不控制了,因此華為的控制權在不在任正非手中已經都不重要,對他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華為能發展好!中小企業股份制要不到50%就很難有效管理,這是一個中國式的偽命題。如果企業中的每一個人都認同你企業的發展戰略,那麼你控不控制企業50%的股權有什麼區別呢?你需要擁有50%的股權才能控制這個企業那說明其他股東還沒有認同你的發展思路,因此你要以權壓人才能保證自己能控制企業。其實,如果其他人都認同你的話,你就算有30%的股權,他們也同樣跟你走的,你照樣能掌控企業。

閱讀全文

與華為融資規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
外匯年檢是什麼 瀏覽:658
布魯克融資 瀏覽:84
瀘州老窖股票最低價是多少 瀏覽:981
通達信手機版沒有國際貴金屬 瀏覽:781
融資性擔保的性質 瀏覽:511
香港的信託基金 瀏覽:187
基於macd的價格分段研究 瀏覽:707
基金東方紅169101 瀏覽:273
旺順閣融資 瀏覽:785
短線寶投資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