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希法亭金融資本

希法亭金融資本

發布時間:2021-05-14 15:54:21

㈠ 1.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主要有()、()、()、()等

背景:1、三國干涉還遼 ,拉開瓜分的序幕
2、《中俄密約》1896李鴻章:俄國取得中東鐵路的修築權,這是導火線 ;3、在工業革命的刺激下,帝國主義迫切需要擴大市場和尋求原料,這是最主要的國際背景。

瓜分狂潮的方式:
1、租借地;2劃分勢力范圍
德國膠州灣山東
俄國旅順、大連長城以北、新疆
法國廣州灣兩廣雲南
英國新界、威海長江流域
日本台灣福建
3、資本輸出(方式):a、政治貸款;b鐵路礦山修築;c、開礦設廠
提問者評價
謝謝大家~~~

㈡ 再生產公式的參考書目

①C.貝特爾海姆:《凱恩斯和馬克思著作中的國民收入、儲蓄和投資》,1948年英文版。
②J.格洛姆鮑夫斯基:《擴大平衡再生產和固定資本》,1976年英文版。
③魯道夫?希法亭:《金融資本》(1910),1981年英文版。
④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1913),1951年英文版。
⑤R.羅斯多爾斯基:《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形成》(1968),1977年英文版。
⑥保?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1942年英文版。
⑦都留重人:《凱恩斯與馬克思──總體方法論》(1954),
⑧衛興華:《政治經濟學原理》(2004年版),
⑨載D.霍羅維茨編《馬克思與現代經濟學》,1968年英文版,
⑩楊斌林,《再生產平衡表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⑾楊斌林,《政治經濟學創新與西方經濟學批判》,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㈢ 能不能認為的製造金融危機難道貨幣戰爭中的銀行家控制市場都是假的嗎

貨幣戰爭相關問答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盡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 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征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 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 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麼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 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麼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 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 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 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裡,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 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 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 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 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 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么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麼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家也算作「國際銀行家」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 行所代表的國家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家」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產與實際產出之 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家」們能否真正團結 起來?盡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 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家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像的。眼下歐美國家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 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家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們關 注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家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 家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家,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 大區主席;盡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決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 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沖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 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 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 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產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系。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英語 「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眾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
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著一句話:美聯儲主席只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 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曲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 他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 這台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麼後台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只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家」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 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家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 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 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麼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 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 大的沖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像的情節,有 讓讀者著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家」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託,穿起 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家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 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系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家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台,以期實現猶太國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
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么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 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向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 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有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累還不允許我對其 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麼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著他 們。《歷史是什麼》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盡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 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 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 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家」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 「國際銀行家」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數或環節。這里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 行家之間的關系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家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家或金融家操縱政治 家。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家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家掌控國家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 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家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系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系,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 系,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家」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家」的個人利益只有同國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 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 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 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贊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 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著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德爾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了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鉤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范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裡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產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產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生產,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煙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 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麼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志。這就應了好像是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 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怎麼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才提的問 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掛鉤,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顯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意味著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家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 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為美國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制,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 經濟增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 比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 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向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 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 本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盡管採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只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系 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裡。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 家,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家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系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著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 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 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佔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 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 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借貨幣佔了很大便宜的國家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盡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後面還有 寫不下
希望採納

㈣ 什麼行業主宰著當今時代經濟命脈

金融資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
圖書《金融資本》
[編輯本段]版權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壽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440000
頁 數: 374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定價:¥48.00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金融資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並深入分析了馬克思曾預言過但是沒有能夠詳細分析的現象,特別是以托拉斯和卡特爾為形式的壟斷現象。他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把資本區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 該書為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告訴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進行財富積累的權威讀本。
金融資本給資本籠罩了一層神秘面紗,它使人很難看到資本的本質。從形式上看,金融資本是在獨立的運動,其實,金融資本也是資本的一種反映形式。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分道揚鑣,對此我們必須加以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全部資本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不認識金融資本的運動規律,就不可能認識現代資本主義。——魯道夫·希法亭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金融資本》是作者最具影響的代表作,作者對馬克思以後的世界經濟發展作了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因而在當時的理論界被當做《資本論》的第四卷而大受歡迎。希法亭把資本分為了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論述資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希法亭對經濟學有濃厚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了一系列經濟學著作,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權威理論家,也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編輯本段]目錄
原序
導讀
一、本書的體例
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和馬克思時代以後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三、希法亭的新觀點
四、《金融資本》的特殊價值及當今金融資本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一篇 貨幣和信用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第二章 流通過程中的貨幣
第三章 信用貨幣
第四章 在產業資本中流通的貨幣
第五章 銀行和產業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虛擬資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證券交易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銀行資本與利潤
第三篇 金融資本和對自由競爭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潤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爾與托拉斯
第十三章 壟斷和商業
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銀行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歷史趨勢
第四篇 金融資本和危機
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第十七章 危機的原因
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
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第五篇 論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爭取經濟區的斗爭
第二十三章 金融資本和各個階級
第二十四章 圍繞勞動契約的斗爭
第二十五章 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
[編輯本段]書摘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在交換過程中,如果某種商品畿夠證明自己具有使用價值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那麼,這種商品也就可以成為滿足同樣條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於是,這種商品便開始向貨幣轉化。這樣,商品便成為了貨幣,成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成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體。由於一切商品都通過使用價值的讓渡而轉化為貨幣,貨幣也就成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轉化形式,成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貨幣轉化的結果,成為了一般勞動時間的直接對象化,成為了個人勞動外化的產物。
理解為由全體社會成員自己決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統一組織機構的社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里,社會生產者被分解為相互分離的生產個體,他們的生產不再是社會的事務,而是表現為他們自己的私事,他們被社會的分工強制發展成為相互之間必須發生關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們發生這種關系的活動,是生產產品的交換,因為,只有通過這種交換活動,才能使以私有制為主體的、以生產個體為單位的社會發生聯系。但是,產品交換只是社會聯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論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因為,社會主義社會里也允許產品交換,不過,這種交換是社會有意識地統一了分配標准之後的交換,可以這樣說,這種交換是對社會分配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是服從於社會主觀情緒的一種私人活動,因此,它不會成為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它在經濟學理論中所產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兒園中,洛德和福里基兩個孩子相互交換玩具一樣,這種交換與他們的父親在商店裡購買玩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用錢購買玩具這種交換,是社會交換活動總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通過這種交換,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共同體,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換活動,被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會才能聯結為一個整體。
如果馬克思在某個地方說:在交換關系中,上衣在內部的交換要比在外部的交換具有更多的意義。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交換關系在一個有一定聯系的社會內部要比在另一種社會內部具有更多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必須通過交換才能產生社會聯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使每一個人相互分離而又彼此制約的社會里,交換才能具有社會統一的規定性,才能行使指揮社會生產的職能。在可以對社會生產進行自覺調節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央機關自覺地決定生產的對象、數量、地點和人員,在這個社會,所有的成員都必須貫徹執行中央的決定。總之,通過交換告訴商品生產者的道理,同社會當局必須將「自覺調節生產、決定勞動秩序」等道理告訴給社會成員是完全一樣的。理論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認識這種交換的規律。由這種規律必然產生出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產調節,這就像在社會主義當局的法律、命令和規定中,必然產生出社會主義經濟不受干擾的運行過程一樣,不過,這種規律不是直接地規定人們在生產中的行動,而是以自然規律的方式通過「社會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來發揮作用。
因此,那些本來應該由獨立的手工業者或資本主義企業家來回答的問題,也必須通過產品交換來回答。例如,商品生產怎樣由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發展?商品的交換關系是怎樣產生及其變化的?我們認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交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說,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交換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量的關系。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交換的基礎是支配交換的比例關系,即體現在交換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交換的基礎則表現為主觀意志的相同。在這里,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它既不能成為理論經濟學的考察對象,也不能進行理論分析。由於交換總是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量的關系,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很少察覺到這種區別。
社會產品必須進行變換,正是這種變換,使交換活動變成了社會物質變換的中介。盡管那些個別的或分散的交換活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會的產品交換成為可能,只要它能促進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這種交換活動就能長期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生產是進行交換活動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交換活動,個人才能同社會發生聯系,並在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果即社會的分配中獲取其中的一個份額。
交換活動與整個社會生產的關系,使個別交換和分散交換沖破了偶然性和主觀性的羈絆,變成了一種符合社會客觀規律的事物,並成為社會物質變換的條件,於是,交換活動具有了必然性。因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通過交換活動才能存在,而社會也必須通過經濟上的交換才能成為社會,也只有在這種社會,交換活動才能成為一種特殊的分析對象。
那麼,在這種社會,作為社會物質變換中介的交換活動又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在這種社會的交換活動中,貨物已經成為商品。所謂的商品,是指這樣一些物質,這些物質不再只是用於個人的需要,而是用於整個社會,它的蕭條和興旺也不再是由個人的需求決定,它的命運可能比奧德賽的命運更加變幻莫測。在這種社會,貨物之所以成為商品,是因為這些貨物的生產者,是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相互對立並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貨物作為勞動產品,不僅具有自己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成為了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去探索這個作為生產共同體即勞動共同體的社會的規律,現在,個別勞動已經成為這個生產共同體所支配的總勞動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已經成為形成價值的勞動。
事實上,交換活動是可以進行分析的,因為,交換活動不光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它在使個人需要變成一種工具的同時,把個人需要限制在社會需要的范圍內。相對社會需要而言,個人需要是前提條件,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需要就無從談起。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交換不具有集體主義社會中那種滿足個人需要的職能,而是通過交換將個人需要納人社會生產的范圍,個人需要要想得到滿足,就必須參與交換。在這里,交換只是表現物與物之問量的關系,而在交換中所置換的量,則被看成是社會生產總量中的一部分。社會生產總量由社會製造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時問決定,社會是用全部勞動力來製造產品的統一體,而從事生產勞動的個人,則是社會統一體中的器官。在交換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產這些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相等,那麼,商品就可以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
如果商品交換的條件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自己生產資料的佔有者,並用這些生產資料製造出產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那麼,這種交換就是價值平等的交換。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大多數人的財產被剝奪,少數人壟斷佔有生產資料,這使交換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由於交換活動體現的是一種平等關系,所以,社會上的不平等在交換活動中則表現為平等,但這種平等不是價值的平等,而是生產價格的平等,勞動耗費的不平等被利潤率平等所掩蓋,這說明: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決定性因素,商品交換不再以等量勞動為條件,而是以等量資本為條件,商品不是按它們的價值出售,而是按它們的生產價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交換活動中,這種勞動時間常用來表示物與物之間的等量關系。商品的價值,並不用具體的勞動時間來表示,也就是說,並不表示為8小時的勞動、l0小時的勞動或l2小時的勞動,而是用來表示另一種商品的一定量,即用來充當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碼麻布的等價物。這件上衣與20碼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為上衣與麻布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物化,有了這樣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為等價物。
商品的價值可以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這是由商品生產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人的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這種勞動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必須通過交換活動才能產生。因為,只有在交換活動完成之後,生產者才能夠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他花費的勞動時間是否真正體現了商品的價值。
商品生產者不需要什麼人以社會的名義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價,商品生產者要證明自己是商品生產社會的合格成員,只需拿出他用於交換的商品,通過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會證明他的能力。因為,社會是將自己的事務建立在物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體意識的基礎上,因此,能夠證明商品生產者能力的,就是社會的交換活動。商品生產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換活動後,才能證明他生產的產品是社會需要的產品,這樣,他才能重新開始生產。在交換活動中,為了讓一種商品能表現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於是,一種特殊商品出現了,這種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在交換活動中,只有當產品互相交換後,商品生產者A和商品生產者8才能作為商品所有者與社會生產發生關系。事實上,當一件上衣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的時候,這種關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產已經社會化,那麼,裁縫的生產就必須通過交換來進行,這時,他不再是只同麻紡織者發生交換關系,他還要同更多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麵包進行交換,由於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將發生這樣的交換關系,從而產生了無數的交換冬式,在這些等式中,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商品來衡量,這給交換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人們便開始固定地用某一種商品來衡量所有商品的價值。隨著這種商品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最後,這種商品便成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價值尺度。
……

㈤ 奧地利是唯物主義嗎

【唯物論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內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容.也就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唯心主義(idealism)即唯心論,又譯作理念論,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系的討論及看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唯我論 solipsism 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為「我」的表象或「我」的創造物的哲學觀點.它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邏輯結論.典型代表者有18世紀英國哲學家G.貝克萊、19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E.馬赫等人.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認為只有自我及其意識才是唯一真實的、本原性的存在.

㈥ 什麼叫金融資本

隨著工業資本的集中,銀行業也走向了高度集中,從而導致了銀行業的壟斷。銀專行業壟斷的形屬成使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銀行壟斷的產生和銀行作用的變化,使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關系日益密切,不斷融合,從而產生了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既支配著工業又控制著銀行業同時又主宰著國家經濟命脈的一種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是資本存在的一種高級形式。 我們這里所指的金融資本有兩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於增殖的貨幣(資本)本身。這些貨幣以與用於工業、商業中的貨幣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過貨幣本身的直接周轉-增殖自身,中間不會轉換為生產資料製造商品,也不會通過買賣一般商品賺取差價。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貨幣,並將其(部分地)用於金融資本用途的企業及機構。 就後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資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險公司(人壽、財產、再保險等)、證券公司、金融集團..

㈦ 財經 名詞解釋 貨幣 生產價格 金融資本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為貨幣。
生產價格——是指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之和。
金融資本——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

㈧ 貨幣戰爭上的內容可信嗎

你可以把它當小說來看,但要把它當學術研究資料來看那就算了,通篇其實就倆字——陰謀。
比如你說地球是方的,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這是你的學術自由。但你要說出你的觀點支撐是什麼,你的資料來源出處你憑什麼說地球是方的,只有這樣你的東西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信服。
《美國貨幣史》這本『小兒書』。。。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我很喜歡作者的一點就是他非常會灌水。。。會把他的數據或者理論支撐點的來源非常明確的告訴你,幾乎每一頁都有一小半的篇幅列舉這個數據的來源是什麼。這樣在你看他的書時如果感覺寫的不對,顛覆了你的認識的時候你可以很輕松的找出其來源,然後你可以通過研究這個來源去認同作者的觀點或者駁斥作者的觀點。

㈨ 哪裡有地方購買金融資本證明

金融資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 圖書《金融資本》 [編輯本段]版權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壽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440000 頁 數: 374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定價:¥48.00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金融資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並深入分析了馬克思曾預言過但是沒有能夠詳細分析的現象,特別是以托拉斯和卡特爾為形式的壟斷現象。他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把資本區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 該書為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告訴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進行財富積累的權威讀本。 金融資本給資本籠罩了一層神秘面紗,它使人很難看到資本的本質。從形式上看,金融資本是在獨立的運動,其實,金融資本也是資本的一種反映形式。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分道揚鑣,對此我們必須加以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全部資本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不認識金融資本的運動規律,就不可能認識現代資本主義。——魯道夫·希法亭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金融資本》是作者最具影響的代表作,作者對馬克思以後的世界經濟發展作了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因而在當時的理論界被當做《資本論》的第四卷而大受歡迎。希法亭把資本分為了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家認為,這是「一部論述資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希法亭對經濟學有濃厚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了一系列經濟學著作,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權威理論家,也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編輯本段]目錄 原序 導讀 一、本書的體例 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和馬克思時代以後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三、希法亭的新觀點 四、《金融資本》的特殊價值及當今金融資本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一篇 貨幣和信用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第二章 流通過程中的貨幣 第三章 信用貨幣 第四章 在產業資本中流通的貨幣 第五章 銀行和產業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虛擬資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銀行資本與利潤 第三篇 金融資本和對自由競爭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潤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爾與托拉斯 第十三章 壟斷和商業 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銀行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歷史趨勢 第四篇 金融資本和危機 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第十七章 危機的原因 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 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第五篇 論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爭取經濟區的斗爭 第二十三章 金融資本和各個階級 第二十四章 圍繞勞動契約的斗爭 第二十五章 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 [編輯本段]書摘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在交換過程中,如果某種商品畿夠證明自己具有使用價值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那麼,這種商品也就可以成為滿足同樣條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於是,這種商品便開始向貨幣轉化。這樣,商品便成為了貨幣,成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成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體。由於一切商品都通過使用價值的讓渡而轉化為貨幣,貨幣也就成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轉化形式,成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貨幣轉化的結果,成為了一般勞動時間的直接對象化,成為了個人勞動外化的產物。 理解為由全體社會成員自己決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統一組織機構的社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里,社會生產者被分解為相互分離的生產個體,他們的生產不再是社會的事務,而是表現為他們自己的私事,他們被社會的分工強制發展成為相互之間必須發生關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們發生這種關系的活動,是生產產品的交換,因為,只有通過這種交換活動,才能使以私有制為主體的、以生產個體為單位的社會發生聯系。但是,產品交換只是社會聯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論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因為,社會主義社會里也允許產品交換,不過,這種交換是社會有意識地統一了分配標准之後的交換,可以這樣說,這種交換是對社會分配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是服從於社會主觀情緒的一種私人活動,因此,它不會成為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它在經濟學理論中所產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兒園中,洛德和福里基兩個孩子相互交換玩具一樣,這種交換與他們的父親在商店裡購買玩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用錢購買玩具這種交換,是社會交換活動總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通過這種交換,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共同體,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換活動,被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會才能聯結為一個整體。 如果馬克思在某個地方說:在交換關系中,上衣在內部的交換要比在外部的交換具有更多的意義。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交換關系在一個有一定聯系的社會內部要比在另一種社會內部具有更多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必須通過交換才能產生社會聯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使每一個人相互分離而又彼此制約的社會里,交換才能具有社會統一的規定性,才能行使指揮社會生產的職能。在可以對社會生產進行自覺調節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央機關自覺地決定生產的對象、數量、地點和人員,在這個社會,所有的成員都必須貫徹執行中央的決定。總之,通過交換告訴商品生產者的道理,同社會當局必須將「自覺調節生產、決定勞動秩序」等道理告訴給社會成員是完全一樣的。理論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認識這種交換的規律。由這種規律必然產生出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產調節,這就像在社會主義當局的法律、命令和規定中,必然產生出社會主義經濟不受干擾的運行過程一樣,不過,這種規律不是直接地規定人們在生產中的行動,而是以自然規律的方式通過「社會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來發揮作用。 因此,那些本來應該由獨立的手工業者或資本主義企業家來回答的問題,也必須通過產品交換來回答。例如,商品生產怎樣由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發展?商品的交換關系是怎樣產生及其變化的?我們認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交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說,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交換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量的關系。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交換的基礎是支配交換的比例關系,即體現在交換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交換的基礎則表現為主觀意志的相同。在這里,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它既不能成為理論經濟學的考察對象,也不能進行理論分析。由於交換總是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量的關系,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很少察覺到這種區別。 社會產品必須進行變換,正是這種變換,使交換活動變成了社會物質變換的中介。盡管那些個別的或分散的交換活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會的產品交換成為可能,只要它能促進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這種交換活動就能長期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生產是進行交換活動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交換活動,個人才能同社會發生聯系,並在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果即社會的分配中獲取其中的一個份額。 交換活動與整個社會生產的關系,使個別交換和分散交換沖破了偶然性和主觀性的羈絆,變成了一種符合社會客觀規律的事物,並成為社會物質變換的條件,於是,交換活動具有了必然性。因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通過交換活動才能存在,而社會也必須通過經濟上的交換才能成為社會,也只有在這種社會,交換活動才能成為一種特殊的分析對象。 那麼,在這種社會,作為社會物質變換中介的交換活動又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在這種社會的交換活動中,貨物已經成為商品。所謂的商品,是指這樣一些物質,這些物質不再只是用於個人的需要,而是用於整個社會,它的蕭條和興旺也不再是由個人的需求決定,它的命運可能比奧德賽的命運更加變幻莫測。在這種社會,貨物之所以成為商品,是因為這些貨物的生產者,是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相互對立並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貨物作為勞動產品,不僅具有自己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成為了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去探索這個作為生產共同體即勞動共同體的社會的規律,現在,個別勞動已經成為這個生產共同體所支配的總勞動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已經成為形成價值的勞動。 事實上,交換活動是可以進行分析的,因為,交換活動不光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它在使個人需要變成一種工具的同時,把個人需要限制在社會需要的范圍內。相對社會需要而言,個人需要是前提條件,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需要就無從談起。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交換不具有集體主義社會中那種滿足個人需要的職能,而是通過交換將個人需要納人社會生產的范圍,個人需要要想得到滿足,就必須參與交換。在這里,交換只是表現物與物之問量的關系,而在交換中所置換的量,則被看成是社會生產總量中的一部分。社會生產總量由社會製造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時問決定,社會是用全部勞動力來製造產品的統一體,而從事生產勞動的個人,則是社會統一體中的器官。在交換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產這些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相等,那麼,商品就可以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 如果商品交換的條件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自己生產資料的佔有者,並用這些生產資料製造出產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那麼,這種交換就是價值平等的交換。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大多數人的財產被剝奪,少數人壟斷佔有生產資料,這使交換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由於交換活動體現的是一種平等關系,所以,社會上的不平等在交換活動中則表現為平等,但這種平等不是價值的平等,而是生產價格的平等,勞動耗費的不平等被利潤率平等所掩蓋,這說明: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決定性因素,商品交換不再以等量勞動為條件,而是以等量資本為條件,商品不是按它們的價值出售,而是按它們的生產價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交換活動中,這種勞動時間常用來表示物與物之間的等量關系。商品的價值,並不用具體的勞動時間來表示,也就是說,並不表示為8小時的勞動、l0小時的勞動或l2小時的勞動,而是用來表示另一種商品的一定量,即用來充當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碼麻布的等價物。這件上衣與20碼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為上衣與麻布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物化,有了這樣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為等價物。 商品的價值可以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這是由商品生產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人的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這種勞動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必須通過交換活動才能產生。因為,只有在交換活動完成之後,生產者才能夠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他花費的勞動時間是否真正體現了商品的價值。 商品生產者不需要什麼人以社會的名義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價,商品生產者要證明自己是商品生產社會的合格成員,只需拿出他用於交換的商品,通過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會證明他的能力。因為,社會是將自己的事務建立在物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體意識的基礎上,因此,能夠證明商品生產者能力的,就是社會的交換活動。商品生產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換活動後,才能證明他生產的產品是社會需要的產品,這樣,他才能重新開始生產。在交換活動中,為了讓一種商品能表現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於是,一種特殊商品出現了,這種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在交換活動中,只有當產品互相交換後,商品生產者A和商品生產者8才能作為商品所有者與社會生產發生關系。事實上,當一件上衣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的時候,這種關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產已經社會化,那麼,裁縫的生產就必須通過交換來進行,這時,他不再是只同麻紡織者發生交換關系,他還要同更多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麵包進行交換,由於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將發生這樣的交換關系,從而產生了無數的交換冬式,在這些等式中,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商品來衡量,這給交換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人們便開始固定地用某一種商品來衡量所有商品的價值。隨著這種商品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最後,這種商品便成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價值尺度。 ……

㈩ 帝國主義的概念探討

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國主義》和德國經濟學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資本》等著作中試圖系統的闡述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觀點。列寧在1917年出版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批判、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思想,第一次對作為資本主義特殊階段的帝國主義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列寧認為,「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頁)列寧在該書中指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後完成的。

閱讀全文

與希法亭金融資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經理工資高嗎 瀏覽:769
房企融資多個渠道收緊 瀏覽:398
四通股份還投資了哪些公司 瀏覽:649
科創板投資者可以有幾種交易方式 瀏覽:780
基金風險准備金的計提會計處理 瀏覽:321
天津納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692
景順長城財富號基金好嗎 瀏覽:586
馬來西亞mfc理財平台 瀏覽:596
a輪融資占股 瀏覽:349
理財經濟 瀏覽:486
兒童理財書 瀏覽:530
羅普斯金3600價格 瀏覽:817
郵政銀行貸款月利息是多少錢 瀏覽:457
信託理財收益率 瀏覽:79
安徽國厚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98
豆蔓理財招聘 瀏覽:11
天地茶業股票 瀏覽:752
融資per 瀏覽:703
北京博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46
買基金什麼時候上車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