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鴻兵到底想說是誰在金融風暴中賺了錢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②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演義成分比較大,那麼在真實的世界中,洛克菲勒,羅斯柴爾德那樣的家族能否左右世界金融
當然不可能,通過杠桿撬動地球只能是在理論上存在,或許這些金融家族可以通過某些手段影響世界金融,但這種影響無疑是自己的生命和影響結果進行博弈,一旦出現負面結果,毫無疑問這個家族就會完蛋,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只是影響世界金融,就是完全可以操控世界金融又有誰敢用了,現在大概就算是美國整體實力也談不上左右世界金融,更不用說只是某個家族,畢竟對於金融戰場來說,每一次戰爭都是需要投入真金白銀,而對方作為國家政府一旦結果不如意完全可以掀桌子不讓你玩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就是這樣被納粹蘇聯玩壞的嗎,在現實世界裡國家組織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③ 貨幣戰爭裡面的事說的到底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
《貨幣戰爭》為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宋鴻回兵。宋鴻兵用貨幣戰爭來答描述了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3)宋鴻兵談理財擴展閱讀:
貨幣戰爭的相關情況:
1、自2007年《貨幣戰爭》出版以來,該系列叢書不僅持續風靡中國大陸多年,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海外,曾被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廣泛報道。
2、在波蘭,被波蘭第一副總理向政府官員大力推薦,並親邀作者前往波蘭討論「貨幣戰爭」;在俄羅斯,《貨幣戰爭》系列將作為莫斯科市政府的推薦書介紹給廣大市民。
④ 宋鴻兵:為什麼我反對人民幣過快升值
宋鴻兵:為什麼我反對人民幣過快升值
「人民幣升值並不是表面看來的對外貿易中損失的幾個就業機會,或者有多少產業可能受到影響,這些都是小問題,並不是本質問題。」宋鴻兵認為像小陳這樣失業的現象只是表面問題。
「人民幣升值的實質究竟是什麼?我覺得在很多相關的研究中有相當重要的一點沒有被解讀出來,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手中持有大量美國債券、金融資產,美元迫使人民幣升值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對中國來說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相當於中國國內的儲蓄被美國剝奪了,是國家財富直接受到損失的問題。」當人民幣升值10%—20%,國內損失可能高達數萬億人民幣,也許相當於一年財政總收入,相當於GDP的10%,是這個數量級的損失。也就是說,你的錢變成美元借給美國之後,當美國迫使你升值的時候,意味著你國內的儲蓄直接被美國沒收了。
老欒是一位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股票不炒,受不了股票上躥下跳的刺激;理財產品不買,怕一不留神上當受騙。一輩子的積蓄只有一個出路,就是存銀行,錢放在國家的銀行里,老欒的心裡最踏實。說起人民幣升值無形中使存在銀行的錢被美國人拿去了,老欒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連聲說道,「不可能,不可能,我的錢一點沒少,誰說被美國人拿去了,我的錢可是存在國家的銀行里的。」
「老百姓不理解人民幣升值直接帶來儲蓄損失,情有可原,因為很少有學者去探討人民幣升值使國內儲蓄損失的問題,也沒有媒體報道這事。」宋鴻兵很能理解老欒的感受。
針對有學者認為人民幣升值有沖銷通貨膨脹作用,宋鴻兵認為,那是每年發生一點點,是分段分攤出來的,而財富損失是立刻的,宣布人民幣升值的一瞬間就已經產生了上萬億人民幣的損失,這種損失可不是說能夠通過通貨膨脹慢慢攤銷的,二者不是一個數量級。
宋鴻兵舉例說,外匯占款,比如說中國央行的資產,資產項上是美元資產,負債項是人民幣發行基礎貨幣投放,如果這些人民幣發行的抵押品美元資產縮水10%,相當於資產項少了10%,要想做平整個資產負債表,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央行向政府掛賬,欠政府錢;另一個是財政部發行人民幣,補足資本金。否則資產負債表是做不平的。央行的自有資本才一二百億人民幣,當美元資產縮水10%,按現在3萬億的美元資產算,也就是說3000億美元就沒了,摺合人民幣近2萬億,你的資產負債表馬上就被打穿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平衡資產負債表?最終是通過財政部發行特種國債去補足資本金,而財政部的國債都是與未來所有中國人的稅收作抵押的。這種損失被平攤到中國儲蓄者和中國未來納稅者的頭上,這就是一種損失。
「這才是我為什麼反對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原因。這么升值,相當於把錢白送給別人,或者相當於別人把你的儲蓄直接拿走,這已經不是偷而是搶了。」宋鴻兵對於國內的許多學者或決策者沒有意識到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對於中國來說,最後的損失是通過印鈔票來填補,印鈔票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所有儲蓄人的購買力下降,這些損失,還是用貨幣變相增發的手段使老百姓腰包里的鈔票縮水為代價來實現。」
宋鴻兵為我們算了筆賬,2003年~2008年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匯儲備損失了5000億美元,相當於2004年、2005年中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相當於13億人民白幹了一年,這個損失是相當驚人的。「這就是我從始至終一直反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原因,這不是一個所謂經濟的問題,實際上涉及了道德問題,這是明搶。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堅守底線嗎?美國讓中國損失這么大,有什麼對價給中國?我們憑什麼白白損失這么多錢?除非美國能拿出合理的對價跟中國談,這是個商務談判的問題,不是一個純粹的外交問題;這是中國損失數萬億人民幣能換來什麼東西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可能中國搞政治、搞外交的人對金融的研究不夠,他們把這個問題想成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搞金融這批人又不關心政治問題,搞學術的又不關心這兩者的問題,因此中間出現了很多空白點,沒有使國家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而在這個領域內出現了很大的損失,這個損失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對此感到遺憾。」
⑤ 怎樣評價宋鴻兵的《鴻觀》
貨幣戰爭看過兩本,但是根據他的節目來看,現在已經出到第五部了.知乎上很多人給宋鴻兵的評價是一個"神棍"或者"陰謀論者",都說按他的<貨幣戰爭>理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應該算作冶金類書籍...當初看的時候我也覺得哈哈一笑,的確,就我看過的前兩本而言,的確專業性不組,陰謀論有餘.
最早觀看鴻觀的時候,我也是帶著些許不屑的心理去看的,但是由於我是鴻觀開播一年多以後,接近60期左右開始看的.由於有著這一年多的滯後性,看很多先前的節目會有一種後知後覺的感覺.鴻觀中對很多的實事分析和預測實際上是准確的.不僅如此,宋鴻兵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決經濟問題的思路對於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泛濫的情境下是更恰當的.對於我對世界經濟的認識而言,在當前世界形勢下,單單從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古典經濟學角度以看不見的手來做分析是與當前各國經濟政策決策不相符的.在鴻觀節目中所謂的"大棋論",以國家視角以文化歷史角度解讀經濟政策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有益的.
之前看過我答案的應該知道我是曉說和曉松奇談愛好者,相對於曉說和曉松奇談而言,鴻觀所講解的知識面僅限於經濟層面,即使是討論歷史政治地緣也是為經濟服務的.這相對較窄的講解保證了節目的專業性,尤其是其中幾期對中亞解讀非常靠譜,可以看出來宋鴻兵在底下是自己做了很多研究的.節目中也提到了他的信息源,他介紹的那幾本書也都是可信度很高的書籍,對於節目的專業性是有保證的.
⑥ 宋鴻兵在太原為啥被打啊
好像他給泛亞代言過,泛亞是個理財公司,後資金鏈斷裂,打他的是泛亞的投資者
⑦ 宋鴻兵們有沒有站錯台
宋鴻兵們站錯了台。
宋鴻兵曾作為主講嘉賓於2014年10月受邀去昆明,出席由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聯合主辦的全國巡迴投資報告會。當時有媒體報道,稱其較堅定看多貴金屬投資,並將泛亞「定性」為和「寶類」理財相提並論的互聯網產品,可謂扎扎實實給泛亞站了次台。
從宋鴻兵遭圍攻的情況來看,專家、學者們到底應當怎樣做,可能也是一件不能忽視的事。從總體上講,失去良知的專家、學者確實越來越多了,誤導投資者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宋鴻兵們在對圍攻者表示不滿的同時,是否也應當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也失去了底線,是否站錯了台。
⑧ 為什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飽受質疑
下面我來談談我得看法,首先我不是他的粉絲,但是我還是挺看好他的。我第一次聽到洪兵在看中央電視台新聞的時候,有一個節目要采訪宋鴻兵。那一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了,中央電視台采訪了他,就好像他預測了2007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采訪中,他談到了他在房地美工作的經歷,並通過邏輯推理得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結論。
事實上,那些貪婪和投機的人應該受到公正的懲罰。宋鴻兵的第一集《股市狂飆》,我認為已經證明了他的投資態度。宋紅兵不是經濟學家,但他是一名金融藝人。為什麼他沒有腦子,卻嫉妒他呢?
⑨ 關於宋鴻兵的問題
國家!即政府!
抑制通貨膨脹就要錢
錢怎麼來不可能象美國發行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國家還沒那麼強大
搞不好有人聚積人民幣就完了的
美國人的錢都掉到人民的手裡了,你也知道次貸危機了
美國人拿政府的錢不換,政府拚命的賺人民的錢死循環只有發行貨幣
大家都有才能解決!
⑩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怎麼沒提及骷髏會,共濟會
骷髏會是耶魯大學的學生社團。和《貨幣戰爭》的主題金融沒有直接關系。
共濟會有側面提到,沒有直接說。估計你沒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