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怎樣教孩子理財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 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我們不妨來品味一下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兒童理財教育中的獨特「菜餚 」。盡管社會背景存在著差異性,但這些理財教育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美國:讓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 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的錢,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的教育 體系與美國濃厚的商業社會氛圍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經濟和商業常 識。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繫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 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 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 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 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人常常將自己 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 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各種切合實際的金錢教育,美國人的孩子基本具備了很強的獨立性、經濟意識以及經濟 事務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話,一個十五六歲的美國少年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大都不成問題。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提起英國人,向來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 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 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摺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 省的錢不省很愚蠢。尤其善於理財的英國女性,年輕的時候,她們積蓄錢財,省吃儉用,熱熱衷 於在各地購買房產,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出租或出售,獲得大量收入。自然,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 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 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 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 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 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 蓄借貸的金融機構。日本:自立更生、勤儉持家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 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 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勤儉持家的觀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內部則分外重視對孩子們的理財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個月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家長會教育 孩子節省使用零花錢以及儲蓄壓歲錢。而在給孩子買玩具時,無論高收入的家庭還是低收入的家 庭,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在孩子漸漸長大後, 一些家長會要求孩子准備一個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的賬本。
② 培養孩子理財意識,家長需要做到哪些呢
言傳身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庭生活環境也是影響孩子對於錢財意識的關注,俗話說窮家孩子早當家所以在理財方面有天生的規劃,富家子弟環境寬裕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就很隨性,這是需要有正確人生觀和正能量做引導。美國:賣玩具換收入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
興趣使然,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並非每個人都必須去掌控各種技能,但是有好的條件從小培養是值得鼓勵的,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理財不等於把錢抓在手裡不放,要因地制宜地引導然而,中國的投資者教育還處於初級階段。別說孩子的理財投資觀念了,就連很多成年人都並不具備合格的投資者理念。
③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理財呢
大多數父母認為,賺錢花錢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要長好身體,好好讀書,其他的不用操心。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象是,一方面,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備受寵愛,每年一個孩子得到的壓歲錢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這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勞而獲、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和意識,等到長大走向社會,便特別容易感到生活的拮據和失落;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經濟報酬不僅是一個人財富的象徵,更是一個人成功的體現,一個善於理財的人就能在社會競爭中體驗到成功感和富足感,否則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失去生活的幸福感。難怪有人這樣感嘆:「我哪一點比別人差,論學歷比人家高,論資歷比人家深,做的也比人家多,可憑什麼人家買了房子又買車,可我什麼都買不起。」
3.正確的培養理念應該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每個月或每周給孩子固定數額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支配。
如果她想要買一個對她來說比較貴重的物品,她就會學會如果攢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她提前花光了這個月的零花錢,買不到需要的東西,下個月的時候她便會吸取上個月的教訓,採取更好的方式支配零花錢了,這樣久而久之,才能起培養孩子投資理財的觀念。
④ 家長課堂: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從小規劃自己錢怎麼花,要有自己的金錢觀
⑤ 該怎麼給孩子上理財課呢
以前的家長很少和孩子談錢,孩子主動問到錢的事情還可能會受批評,其實是家長自己覺得金錢沒有正確的看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孩子從小對金錢了解越多,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長大後越有可能正確面對財富,擁有幸福的人生。
再次,過春節時,孩子一般都會得到一筆大額的壓歲錢,那麼一大筆錢,讓孩子自由支配,當然不合適,但父母若是強行替孩子保管,孩子可能不領情,也會錯失一個學習理財的機會。
這時候可以帶孩子將他的壓歲錢存在銀行里,藉此讓孩子明白錢生錢的過程,接觸一些簡單的理財知識,從而能逐漸形成理財意識。
⑥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消費理財意識,需要考慮哪幾點
第一堂課:教給孩子錢是什麼樣子。把各種面值的錢放在一起,教孩子認識一分錢、一毛錢、一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什麼樣的,它們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有方的、圓的,有紙幣和銅幣。讓孩子有種很直觀的認識。也可以給孩子講錢幣上的人像和風景的故事。
第二堂課:錢是用來交易的。帶孩子買東西,或者讓孩子自己買小東西。讓孩子了解什麼是交易。以錢換物的過程是什麼。也可以了解錢的面值之間的關系,了解找零是怎麼回事兒。讓孩子通過簡單的過程,了解商業社會有一種東西就是競爭、公平交易,這種公平的關系通過貨幣的溝通完成的。
第三堂課:錢是通過勞動獲得的。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回事,錢的價值在哪裡。你要向孩子解釋,不是你到提款機上一按,那裡就能印出鈔票來。那是我們存在銀行里的錢,當你花掉這些錢的時候,它就沒有了,直到你又賺來錢存進去,才會再有。如果你買東西花了50元錢,你可以拿出來50元人民幣,告訴孩子這些錢在卡里被花掉了,這樣錢和卡就有了關聯了。你要向孩子解釋刷卡是為了方便,只要你願意,每個月都會把錢花光的。孩子應該明白,錢的價值跟勞動有直接關系,錢不是白給的,而是你做了事情得到的報酬。想得到錢就要付出勞動,這樣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且不是你想要什麼就能買什麼,而是必須要認真地挑選你要付錢的東西。
第四堂課:培養孩子的金錢能力。如果孩子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加減法,你就可以用買東西的游戲讓他鍛煉錢的兌換、找零。從1分錢到1毛錢到1塊錢,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商店游戲,把家裡的東西貼上價錢,5毛錢一支鉛筆、1元錢一塊橡皮、4元錢一個玩具小汽車。幫孩子算出每樣東西花多少錢,然後給他5元錢一張的人民幣,向他解釋這些只能買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和一個玩具小汽車中的兩樣東西,讓他自己選擇。
第五堂課:錢不是萬能的。美國有一種棋類玩具,叫「monoply」(壟斷)的游戲,它把實際商業社會的東西放在游戲里,讓孩子意識到這個社會是競爭的,通過勞動才能獲取利益。同時還在告訴孩子錢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有很多東西錢是買不來的,比如:人的道德、誠信。
第六堂課:錢有用但你不要貪婪。不要讓孩子覺得他要錢是父母應該給的。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意識。父母為孩子花錢是要有意識、有規劃的,不要太溺愛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第七堂課:理財初級課程---存錢罐。先讓孩子有個存錢罐,有個儲蓄意識。了解有些東西要存夠錢才能買。讓孩子認識錢,並不是讓他對錢本身感興趣,而是讓他知道錢衍生出來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感興趣,讓他知道和錢有關的事情是很多的。
第八堂課:理財中級課程---銀行。銀行就像一個大的存錢罐,你可以隨時把錢放進去,到你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如果你放在那裡很長時間不花,銀行還可以給你一點利息作為獎勵。
第九堂課:理財高級課程---保險、基金、股票。孩子的壓歲錢,數目較大,可以給孩子買國庫券、國債或保險、基金、股票。重要的是對未來的積累,這種投資讓孩子知道,有利有弊的,可以讓孩子知道,但不要讓他有依賴。這可以作為選修課程,如果孩子對此有興趣,你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給孩子聽。
⑦ 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理財呢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幾元到現在的幾十、上百元。到了初中以後,家長怕孩子在學校吃不飽、吃不好,零花錢更是有增無減。 他們在家長的「默認」和「縱容」下養成了不良的消費習慣:花錢大手大腳,沒有節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只知道有錢就花,花完了再向父母要,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個人的金錢觀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金錢是把雙刃劍,關鍵就在於用它去做有益的事情還是有害的事情。這提醒我們,指望用金錢堆砌出一個好孩子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實際上,給孩子金錢容易,但培養一個好孩子卻很難。用金錢毀掉一個孩於容易,在金錢充斥的世界裡塑造孩子不為金錢所動的性格則要難上加難。而這,更需要家長有正確的金錢觀和科學教育孩子的技巧與方法。
因此,從現在起,作為初中生的家長,對孩子金錢觀的教育不容忽視,一定要引起重視。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一、告知孩子什麼是正確的金錢觀
雖然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但很多外在行為仍會受父母的影響。所以當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或不能做什麼事,要先想想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影響到孩子的價值判斷。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才有說服力。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才可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家長們的錢袋漸鼓,本不是什麼壞事,問題是金錢多了,物質豐富了,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卻沒有跟上。家庭的經濟付出與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並未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並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越高,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越有利。
作為家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給孩子金錢時,別忘了同時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⑧ 中國家長如何給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一定要這么做
中國家長怎樣給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一定要這么做
嫑忘
中國大部分家長一般會很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成績,卻忘記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良好的生活習慣。妙資金融理財師認為,後者才是決定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有理財方面的能力。
現在大多數城市家庭孩子從小沒有體會過拮據的滋味,缺什麼父母就給什麼,而且父母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買了一大堆衣服、玩具等。有的孩子看到別人有新奇的玩具,自己也一定要。在他們的概念里,錢似乎是憑空生成的一樣。妙資金融理財師認為,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更需要進行理財方面的教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理財教育這個話題。
一、英國父母的理財教育有哪些特色
最近,妙資金融理財師在某門戶網站閱讀了一位在英國定居的華裔爸爸寫的文章,這位中國爸爸李先生在英國的生活經歷和感觸,他們一家從2009年移民到英國,今年孩子已經快8歲了。和英國人接觸以後,才發現英國不僅政治制度、社會環境和中國不一樣,教育觀念尤其是理財教育更是另一番景象。
在大多數中國父母的觀念中,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至於賺錢那都是大人的事情,也很少主動和孩子談錢,更不要說進行金錢教育了。
來英國後,李先生發現英國家庭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理財意識,他們會根據孩子成長特點,每個階段要求他們掌握的內容也不一樣。英國消費比較理性,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灌輸這樣的理念,孩子們要學會用紙幣買麵包牛奶,並學會找零錢。
上小學後,父母和老師會教育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學會「省著花」。比如是去超市買瓶裝水還是自帶水壺。
大部分英國家長都會鼓勵孩子做家務、打工賺錢,小到洗碗掃地、大到幫助鄰居除草、做臨時保姆、送報紙,只要能賺錢的活都會鼓勵孩子去做。雖然我們很多人會對英國父母讓孩子做家務賺錢的教育方法感到反感,但是通過勞動去實現願望的體驗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也更早地認識社會現實。同時,他們從賺錢的不易中更珍惜勞動所獲得的回報。通常來說,孩子會把錢花到有用的地方,也不會大手大腳不知節制。
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多父母會幫助孩子開設屬於他本人的銀行賬戶,將孩子從親朋好友所得的饋贈、孩子勞動所得、每個月零花錢存到銀行,甚至為孩子購買股票以便積累未來上大學的學費。很多10幾歲的學生在學校會學習如何使用金融工具,包括怎樣進行預算和儲蓄。不少中學開設理財課程,教育孩子學習社會生存技能、商業管理、貿易的本質、理財等知識。
二、中國家長應該如何進行理財教育
中國家長一般都會主動給孩子零花錢,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把零花錢和理財教育結合起來豈不是更好。家長們應該鼓勵孩子做家務,通過勞動培養他們的金錢意識。比如說,每項家務明碼標價,做多少活,給多少錢。讓孩子主動發現「賺錢的機會」並學會和家長談判「我可以做什麼,你要給我多少錢」,讓他們從小就認識到:努力勞動才有零花錢,只有依靠自己不斷努力,才能不斷賺取零花錢。
如果想要孩子學會理財,那麼應該先讓孩子注意身邊與錢相關的細節。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玩游戲,可以通過游戲方式幫忙他們建立基本的理財意識。玩「大富翁」類游戲可以讓孩子建立起投資的初步印象,對投資知識有初步了解。家長平時有意識地和孩子玩一些買賣物品的小游戲,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計算能力,還能建立起金錢概念、對東西的價格高低有初步認識。
妙資金融理財師認為,雖然國情不一樣,但是國外優秀的理財教育對我們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家長們可以從小讓孩子自己支配自己的錢,幫忙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培養為自己負責的態度,這樣等他們長大以後更好地應對生活和財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