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范蠡有什麼書
相關作品
《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可能是後人所託),內容如下: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能安業: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能還帳:多少先後,酌中而行。 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陶朱公生意經》內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委託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范蠡為封建歷史學家所不容是必然的 ---讀劉祖典新作《商聖范蠡辭官經商考》
Ⅱ 陶朱公理財十二則翻譯
Tao Zhugong's Financial Management—Twelve Principles
Ⅲ 怎麼理解《陶朱公商訓》
《商訓》即《陶朱公商訓》,又稱《陶朱公生意經》或《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原名范蠡,春秋戰國時代越國人,是越王勾踐的謀士.他在幫助越國消滅吳國後,功成隱退,自號陶朱公,經商理財,富甲天下.後世商人尊他為商祖、經營之神.他的經商原則「陶朱公商訓」被捧為商人之寶,傳揚海外.陶朱公的經商原則包含了經營和管理的各個層面,以謀士和商祖的奇智曉諭商人們審時度變,預測行情;薄利多銷,長遠經營;質高貨真,誠一致富;出奇制勝,善於競爭;識人用人,善於管理。
一直以來,社會關注的重點都是從商贏利的手段,而忽略了商人應有的品格.陶朱公的《商訓》用簡單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道理:」欲從商,先為人」.待人接物、規矩方圓、誠信為本、勇於決斷,這些不僅僅是為人的品德,更是一個商人成功秘訣。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商人的成功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的成功,其次才是從商謀略的成就.為人陰險狡詐,做事不講規矩,只求蠅頭小利,遇事畏首畏尾,不僅是經商大忌,為人也必生嫌隙.這樣的「商人」最終只能「傷人傷己」。
Ⅳ 中國古代有哪些理財名人
一、范蠡
范蠡大概是古代第一個暴發戶,而且是單乾的。史書上只說他三致千金,但他究竟是
怎麼先富起來的,沒有記載。這很是急壞了我們這些想富的現代人。
據我猜想,范蠡在激流勇退之後,作了自由作家,寫了諸如《我在勾踐身邊的日子》
、《勾踐的成功之路》、《我與西施———不得不說的故事》、《我所知道的勾踐》等一
系列暢銷書,因而一躍成為富翁的。
大概是出版社約稿太多,忙不過來,齊國人請他做官他都不幹;又擔心遭人暗算,於
是用了之夷子皮和陶朱公等筆名。
二、伯樂
伯樂原名孫陽,因為善相馬,被人稱為伯樂。雖然沒有看到書上說伯樂有多少錢財,
但伯樂肯定是富起來的一部分———因為他是相馬界權威人士。
書上說,有人在市場上賣馬,去了三次都沒人買,正巧伯樂站在該馬前面看了看,臨
走的時候還回頭看了一眼。結果……結果是該馬身價猛增十倍,成了搶手貨(暴利啊,物
價部門也不管管)。
接下來的事書上沒有說,但可以想像,那個賣馬人開心極啦,開心之餘與伯樂聯手售
馬,能不大把賺銀子嗎?
伯樂還向領導推薦專業人才———九方皋。這九方皋實在不是專業人才,連馬的公母
和顏色都分不清,領導問他怎麼舉薦這樣的人時,他居然還說了一番道理。九方皋有沒有
送些銀子給伯樂,實在有待考證。假如伯樂專門推薦這樣的人才,恐怕銀子有得賺也。而
且伯樂已經到了給人作序的級別,遂天天給後進們的書作序,潤筆費實在不在少數。
非但如此,伯樂自己也寫書,至少寫過一本《相馬經》。這本書的價值有多高我們不
知道,只知道伯樂的兒子看了該書也是不得要領,相馬相出了蛤蟆。
雖然書寫得不怎麼樣,但憑著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地位,伯樂能不富嗎?
三、方仲永的爸爸
方仲永是神童,方仲永的爸爸更是致富能手。眼看方仲永身上蘊含著商業價值,就拉
他出去巡迴表演(當場賦詩)、簽名售書,等等,反正是好處撈了一大把。據說還給方仲永
買了跑車,夫跑車者,高檔消費品也,由此可見方氏之富,亦可見方仲永的爸爸的經營頭
腦。
四、智永禪師
智永和尚的字寫得好————這當然是專業技能。所以上門求字的人這個多呀,竟然
把門檻都踏破了,而我們的智永和尚是很節約的,他在門檻上包了一層鐵皮,這樣僅僅換
門檻的費用,一年就可以節約開支若干。
智永和尚的妙處不僅僅在於節約,還在於開反炒之先河,人家求字他不給,還呆在樓
上幾年都不下來————據說是專心練字。這樣一來,名氣反而更響,不用說,身價定然
陡增。聽說巴黎有一家店鋪,專門賣女士皮包,但有規定,每天只賣五十隻,來晚了明天
請早,結果是該店生意火爆。很顯然,這只不過採用了智永的老辦法。
智永和尚還有驚人之舉,他寫了八百本千字文分贈浙東諸寺。這一行為完全是炒作行
為。首先,千字文不過是一本啟蒙讀物而已,寺院里要那個幹嘛?其次,別人求字而不得
,他偏偏白送若干到寺院里。這整個是追求轟動效應,這種做法,跟現在的人砸大奔砸空
調是一個道理。就憑這吸引眼球的功夫,智永和尚也應該先富起來。
五、柳永
柳永先生一不小心因為一句詞丟了前程———本來柳永是打算走三年清知府的路線的
———只好奉旨填詞。柳永先生苦思冥想之後,決定走下半身路線。於是寫出了大量膾炙
人口的詩歌作品並迅速引起了轟動效應,以至於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看他的作品。
這種情形下,你說柳永先生不富,打死我也不信。
大概那時候大家的版權意識不強,以至柳永一旦喪失了寫作能力,就無收入可言,明
乎此就可以知道柳永身後蕭條的原因,也可以知道版權保護的重要性了。
六、白居易
說老實話,白居易富不富我不知道。但推斷起來,恐怕不富不行。
首先,白居易會走後門,初到長安就謁見名士,雖然先被人看不起,但走後門的勇氣
是可嘉的。再加上詩確實寫得好,出名簡直是等閑事耳。
其次,白居易是做官的,千里求官只為財,在任上弄了銀子沒有,實在說不清楚。
再次,白居易的商業頭腦簡直是比當時的人高出幾個數量級。他在著名的《賣炭翁》
里寫道:心憂炭賤願天寒。這說明白居易已經深刻的理解經商必須注意外部環境的道理。
這比那些賣羽絨服而不知道暖冬來臨的人高出了若干倍。
有此數點,白居易先生想要不富,可得之乎?
Ⅳ 陶朱公如何躲避災禍的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20多年,終於打敗了吳國,報了會稽之仇。他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上將軍」。范蠡受封之後,想到越王勾踐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安樂,自己盛名之下是難以久安的,不如辭官回鄉,於是他便攜妻帶子辭官而歸了。范蠡曾對別人說:「計然的策略有7項,越國只用了5項,就成了強國,過去我用他的計策強國,現在我要用他的計策行之於治家。」
計然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一位公子,姓辛名研,字文子。他游學來到越國,結識了范蠡。范蠡向他請教治國大計,兩人愈談愈投機,於是成了親密的朋友。那時越國已淪為吳國的附屬國,越王勾踐剛剛被吳王釋放回國,始終不忘復仇雪恥,他也向計然請教復國之策。計然便為越國出了7計,他說:「吳越之戰後,越國已元氣大傷,要想重新富強起來。只有艱苦奮斗,上下同心,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計劃。貴國的情況是,12個年頭里有6個豐年、6個災年。掌握了豐歉循環的規律,豐年時多儲備糧食,以備歉年之需,就不會盲目樂觀、任意浪費,歉年也不會餓死人了。」計然告訴勾踐,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生產是維持國家安危和人民生死的特殊商品,應由國家進行控制,而且國家應該鼓勵農業生產。他一口氣講了7條計策,越國執行了5條。10年之後,越國變得國富民強,所以范蠡很佩服計然。他棄官從商之後,運用計然的理論經營,不久也成了巨富。
范蠡辭官之後,首先來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稱是「鴟夷子皮」,意思是「酒囊子的外皮」,這樣開始自己的創業歷程。齊國是東方的大國,農業和工商業都很發達。范蠡父子在海邊以種為生,辛勤勞作,合力整治生產。由於同心協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多久,他就積聚了數十萬財產。由於他的能力和才幹,在齊國很快成了名人。齊人聽說范蠡很勤勞、很賢能,便請他出來做卿相,並且送來了相印。這與范蠡的本意是相違的,他感嘆道:「在家能夠艱苦奮斗聚集千金,做官則能位至卿相,這是一個平民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長久享受尊名卻是不祥的事情。」於是他奉還相印,並把家產分給了朋友及鄰里,自己一家只帶了金銀珠寶秘密地離去了。
他來到定陶,認為這里是四通八達的商業樞紐,居於天下之中,在這里謀生治產是完全可以致富的,於是在這里住下來,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他面對新的形勢,對自己的治產又作了新的調整。范蠡帶領兒子們親自耕種和飼養牲畜,戰勝了各種困難,才獲得了莊稼的豐收、六畜的興旺。他又不失時機地進行商業活動,積累資金,大膽地買進賣出,只謀取1/10的利潤,買賣做得十分紅火。沒有過多久,他又積累了數百萬的財富。天下人都知道定陶有個陶朱公,富甲天下。
有位叫猗頓的人來向范蠡請教致富的辦法,范蠡告訴他,要想盡快致富,必須辛勤勞動,而且要不怕艱苦,同時多養六畜。又有人問他:「你十幾年中,三次聚財至千金,家資巨萬,有什麼訣竅嗎?」范螽就把自己經商理財的十八則說出來:「第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那樣什麼事也幹不成;第二價格要標明;第三生活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第四是切勿濫出;第五是貨物需面驗,切勿濫入;第六是出入要謹慎;第七是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第八優劣分明;第九貨物要修整,切勿散漫;第十期限要限定;第十一買賣要快捷,切勿拖延;第十二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第十三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第十四切勿暴躁,和氣生財;第十五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第十六臨事要盡責;第十七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第十八切勿浮躁,浮躁失事多。」這些經驗之中,幾乎沒有一條離開了勤勞致富、艱苦創業這個根本,所以范秀才能在十幾年之中三致千金。
Ⅵ 陶朱公范蠡,為何能夠成為中國富豪鼻祖
要說從古到今最成功的商人,我就會想到范蠡。在他的身上貼了有太多的標簽,商人,政客,投機家,同時又是一個浪漫的文人。最為讓人羨慕的是,西施最後嫁給了他,成為了他的老婆,所以范蠡簡直就是歐皇附體。在春秋時期商人的地位其實挺高的,在當時商人是可以跟世家貴族分庭抗禮的存在,而范蠡在當時毫無顧忌地撲繪著自己的商業帝國。以至於到了現在很多人都尊稱范蠡為中國商人的聖祖。范蠡這一輩子想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尋找商機在哪裡,另一個就是尋找如何從商機里邊賺取利潤。在范尼的一生當中,他賺過很多的錢,不過在賺錢之後,他就會把這些錢財分給自己的鄰居。放到現在就是事業有成,然後回到老家造福鄉里。所以在當時范蠡在民間的威望是很高的。再加上他善於總結,因此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經商方式,這也是為什麼范蠡被後世商人稱為聖祖。
Ⅶ 中國古代的名人理財案例有哪些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陶朱公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願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
2.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人,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
他以投機商業的手段投機政治,並不是讓人只要金子,不要銀子。面對現實中要有準確的把握,對市場前景進行理性分析,呂不韋崇尚的更多的是投資方面,喜歡去發掘一些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然後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來賺取差額獲得利潤。當然投資這些領域,你一定要懂行。
3.蘇軾,北宋人,控制自己的開支
他為了能節約開支,每月將自己的4500文錢俸祿,分成30份用繩子串起掛在房梁之上,每天需要使用的就取下一串來使用。如果每天沒用完的錢,他便用繩子重新串下來。而且規定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的,這樣通過方法也控制自己一定的消費。
4.白圭,戰國人,後人稱「商聖」他不貪圖眼前小利,善於推測觀測市場的走勢,然後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來獲得最大收益。
喜歡觀察市場情況,當穀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絹帛綿絮;當蠶繭養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從而賺取中間的差價。
知道了中國古代人的理財方式,其實我們可以明白,理財方法千變萬變,卻不會離開幾條最基本的原則,省錢、控制消費、關注行情、抓住投資機會。
Ⅷ 陶朱公經商理財致富《十二戒》是什麼意思
理財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憂柔,勿強辯。
勿懶惰,勿固執,勿輕出,勿貪賒。
勿爭趣,勿薄蓄,勿昧時,勿痴貨。
Ⅸ 《陶朱公商訓》詳細解釋
《陶朱公商訓》
1. 能識人:知人善惡,賬目不負
有辨人的能力,能判斷他人的善惡,則賬目就能算清,不會出錯。
2. 能接納:禮文相待,交關者眾
能接納別人,而且對顧客彬彬有禮,提供極佳的服務,如此和你交易的人就自然會增多。
3. 能安業:厭故喜新,商賈大病
開始做一件工作時,不論中途遇到任何情況,都一定要將它完成。厭舊貪新是商家大忌,絕對不可中途轉移目標,要貫徹開始時所作的決定。
4.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將物品好好的整理,並且貨品齊全,如此則能吸引更多人的眼光。
5.能敏捷:猶豫不決,終歸不成
經商要有敏捷快速的行動力。如果推拖,猶疑不決,終將一無所成。
6. 能討賬:勤講不怠,取討自多
想辦法收回債權及顧客的賒賬金。也就是「債權回收」要兼具熱心與耐心,回收的金額自然多。
7.能用人:因才器使,任事有賴
「要擅於用人」,將事情交給適合的人去做,使適才適所、則任何人都可以倚賴。
8.能辯論:生財有道,闡發愚蒙
凡是能守護自己財產的,必然有它的道理存在,並不是盲目就能守得住的。將這種道理條理分明的說明,讓根本不了解的外行人,也能夠了解。
9.能辦貨:置貨不苛,蝕本便經
對商品要精通。只要能夠精確的采購商品,就算多增加一點資本,財務也不會因此失去平衡。
10.能知機:售貯隨時,可稱名哲
作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巧妙的掌握時機。該賣的時候賣,該存的時候存,不要讓機會白白錯失。能掌握適當時機來作生意,就能成為商場上的高手。
11.能倡率:躬行以律,親戚自生
領導者要訂下一定的規律約束自己,凡事領先前進。能如此,則上下之間自然能產生親近感及信賴感。
12.能遠數:多寡寬緊,酌中而行
經商時,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應該將眼光放遠,連久遠的情況也要事先預估。
(9)陶朱公理財擴展閱讀: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