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打殺殺是戰爭,那麼金融戰爭你知道嗎
當一些金融體系的資本家族不斷發展,直到掌握了一個國家的資本命脈,那麼這些資本金融就已經間接的控制了國家金融命脈,若是他們成為了另一個國家的傀儡或者是其他國家的資本家族的時候,就會成為金融戰爭的一份子。
㈡ 請問世界上有哪些金融戰爭的先例
你可以看看《貨幣戰爭》這本書
㈢ 金融與戰爭、經濟又什麼關系
每一次世界財富的轉移都伴隨著血腥的大戰。清朝,世界財富集中在中國,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後來世界財富轉移到了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然後世界財富轉移到了中東,50年到現在,中東是5場大戰,小仗無數。現在世界財富又轉移到了中國,所以你懂的.................
㈣ 金融危機是怎樣引發戰爭的
比如最典型的二戰吧。
美國的股市全面崩盤的「黑色星期二」迅速波及全世界,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西方主要國家經濟陷入蕭條。
德國的魏瑪共和國無力挽救國內經濟困局,最終成就了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以後決定整頓經濟,但是首先德國缺乏殖民地,既沒有充足的原材料供給,又沒有足夠龐大的傾銷市場,而且也無法像美國那樣通過大規模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來提供大量就業。
於是希特勒將目標放在了軍工產業上。
他大力擴張軍隊、發展軍工產業,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崗位。
但是軍工行業有個重要的軟肋,即因為市場較小,其擴張是短暫性的,如果無法維持龐大的軍工合同,那麼只需要幾年時間,這種通過軍事工業拉動經濟的情況就會化作過眼雲煙。
於是德國悍然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一方面通過戰爭來維持龐大的軍工體系和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則將社會矛盾向外轉移,此外還可以通過戰時經濟管制來緩解經濟危機的壓力。
㈤ 國際金融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什麼作用
吃了東家吃西家,大發戰爭財!
首先支持德意日三個軸心國走法西斯道路,特別是投資內德國讓這個容一戰損失最慘重的國家重新武裝起來,投資日本讓這個一戰第二大受益國在軍國主義路線上越走越遠;然後又加大對同盟國主要是美國的投資,讓這個世界工廠滿負荷運轉開動戰爭機器;最後在將整個歐洲打了個稀巴爛後,投資歐洲掌控這些國家的資本。
㈥ 求歷史上經典的金融戰爭
我只想說,這都不是絕對的,寫貨幣戰爭的作者,並非能預知未來!這單方面可以說是作者的片面觀點! 1.貨幣穩定和貨幣主權,不能完全理解為只能二選一,不能一棒摧死!現在看來,或許這個定理是正確的,因為他是以美國的觀點來反映中國貨幣!美國是沒做到,二者結合!美國貨幣是得到了主權貨幣的稱號,但是他們的貨幣並不穩定!可是中國呢!不一定,這和很多方面有有關系!國家,文化,人民!這只能說,在中國貨幣走向主權的路上才能反映出這個定理是否正確!中國在其他金融學者的以前對中國的判斷上,和定理上,有很多都超越了!都是超呼預期的!所以我覺得貨幣戰爭這書的想法是新奇的,作者也有很多理論和預期正確的,但是也有很多觀點是片面的,或許現在認為是對的,但是等時間的推移,或許這個判斷並不正確!因為未來是一個不可預料的時間! 2.對於任何外匯長期看了都會對黃金貶值!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也並不是一定的! 這可以人為干預!我為什麼這么說,只叫一個國家能做試驗,我保證,這個國家的外匯對黃金長期看是升值的!呵呵!那麼我闡述下這句話的意思! 為什麼說外匯長期看了都會對黃金貶值呢,那麼我們就要看這兩個的本質!首先外匯,就是別國貨幣,只是一張紙頭,他們想多發就多發!自然,每個國家的貨幣流動性肯定是越來越多的,不會越來越少~那麼黃金的本質呢,是礦物,是稀缺資源!這也可以用到,供需問題!黃金的世界需求量,永遠是越來越需求的,供應會越來越少~所以黃金必定漲!(長期看~)而貨幣呢,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的增長,世界上貨幣的流通量也大大加大!這里我們還要分析很多問題,這就先說個別問題,理解就可以了,首先一個國家發行過多貨幣,會使其過貨幣超過需求,貨幣貶值!那麼對於不管黃金還是什麼物品都是升值的,這只是其中一點~另一點是,黃金的開采和世界貨幣的增長,黃金的開采永遠跟不上世界貨幣的增長量的,因為一個是實體,而貨幣說難聽只是發行紙頭而已!所以這就有區別了! 那麼你要問,為什麼我剛說,這不一定呢,而且我那麼肯定的說,如果只叫讓一個國家做實驗,那麼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貨幣永遠對黃金升值呢!原因很簡單,這個國家每年都對本國貨幣做緊縮狀態,就是回籠本國貨幣!那麼貨幣流通量減少,而他們的經濟在增長,貨幣自然升值,因為跟不上市場經濟的需求了,那麼這時候來說,貨幣比黃金要值錢,貨幣自然升值,這都是供需問題! 不知道你明白不明白!哪裡不明白,請補充問題!
㈦ 戰爭對戰爭國的金融有何影響
經濟學家對戰爭的分析顯得有些「殘酷」:因為戰爭,財富在毀滅中又被創造。縱觀歷次大的戰事,幾乎都是在短期內造成經濟的劇烈波動而其後則成就了經濟的繁榮。這也難怪 美國經濟學家貝努瓦會在其《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和經濟增長》一書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軍費開支與經濟增長速度成正比。不過,今天的戰爭已經不同於以往的戰爭了。今天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也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影響了。在今天這樣一個可以保證互相摧毀的時代,談及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我總感覺有些莫明的恐懼和悲哀。大國之間的核戰爭是很難打起來的。當今世界是「核恐怖」的世界,也是「核平衡」的世界。在大國之間的「核恐怖平衡」讓每一個國家都會非常謹慎。大國之間往往理性勝於感性,誰也不會為了一點爭執而「核兵相見」。說實話,犯不上,也受不了。小國與大國之間也很難打核戰爭。盡管有人說某些小國來說非理性,但我以為非理性是最大的理性。大國擔心核擴散,你有了,別的小國也想有;小國擔心自己在國際上沒有生存空間,結果變本加厲,適得其反;小國的近鄰害怕的不僅僅是因此而導致的「核外患」,更害怕的是因此「核內憂」。如果這種外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很長時間,近鄰的國內秩序就會被打亂:銀行的擠兌,大量的人口流動,恐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如果總是存在不確定性,發展也就不存在了。即便沒有戰爭,半戰爭狀態也足以讓周邊的鄰國無法承受。這,就是當前最大的現實。但是,誰為這半戰爭狀態的外部性埋單?好在各國還沒有到這一步:大家撕掉最後一點掩飾,相互核打擊。大國承受不了哪怕一點核打擊,而小國則承受不了被摧毀。如果大國率先發難,那就意味著也會在某處遭受打擊;如果小國率先發難,那就等於自取滅亡。未來的形勢要看誰更能承受,更重要的是要看誰來承受。所以,市場對核試驗的反映平淡:股市還在漲,油價還在跌,「形勢一片大好」,除了中國股市的軍工板塊暴漲之外,我們從市場的反映當中看不到什麼異常。這一方面是市場對於核戰爭發生可能性的預期為零,另一方面也有對此次核試驗威力的真實性的懷疑。如何去解決這一現實的難題。。。。。。。(此處略去幾百字)我們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與世界大國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利益共同點,我們現在是不折不扣的利益相關者。而我們與這個鄰居的關系自然不如從前了:利益共同點少了,國際責任不同了,想法差別大了。鄰里之間,有人富了,有人比以前更窮,關系怎麼也好不了的。當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對這個鄰居的行為都表示反對甚至指責時,這只能說明它孤立了。這種國家地位和鄰里關系的變化正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意志。好在我們曾經是好鄰居,好在我們手裡還有很多牌可以打,這就給了我們充分的時間。如果我們可以把握好的話,我們還是可以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這種損失來自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如果我們可以把握好的話,經濟就會如現在一樣風平浪靜。如果在這個核時代,經濟學家們還能像以前那樣分析戰爭對經濟的影響,那該多好
㈧ 金融危機為什麼會引發戰爭
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使用戰爭分散主要的國內國際矛盾 比如著名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這么產生的.當然先階段如果金融危機繼續加劇,很有可能會演變成戰爭
在資本主義國家無力緩解國內矛盾,政客時常將國內問題推卸給外國或者其他較小種族,引起國內仇外情緒,達到內部團結目的,這是最便宜的政治方法.
㈨ 金融危機與戰爭有怎樣的關系(具體)
索羅斯是98亞洲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喬治�6�1索羅斯1930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畢業。1956年去美國,在美國通過他建立和管理的國際投資資金積累了大量財產。
索羅斯與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盪。
然而,布爾曼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
面對各國貨幣市場投機盛行,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對市值的變化率一直在猶豫不決,尤其擔心熱錢像流入國內一樣迅速流出,從而使匯率急劇波動。但是此時此刻,這只被重新打開的資金龍頭要擰上已很困難了。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已經走到了它們的最後關頭。
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出動了。
不過,此次索羅斯及其部下不但顯得小心、謹慎,而且還選准了從80年代未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印尼與菲律賓利率雖然比泰國高,但印尼匯率經常受到印尼官方人為操控,比較不易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匯市場有較多管制,同樣不便放開手腳來大戰一場,以決勝負。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了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匯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另一方面,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泰銖市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索羅斯之所以拿泰抹開刀,這在於看中了上述有利條件,這就叫「擒賊先擒王」,打破泰銑堡壘之後,就能夠徹底掃盪東南亞了。就這樣,索羅斯吩咐手下,將資金暗中向東南亞轉移,以便最後時機一俟成熟,便可大舉登陸東南亞,將這些尚在美夢之中的人群殺個措手不及。
索羅斯終於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
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這是一場個人對抗國家的戰爭,從形式上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從結果來看,則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索羅斯暗中發誓,此次定要將東南亞各國搜刮一空,滅了這幫不識好歹之徒企圖取西方而代之的迷夢。
聞得索羅斯大軍興風作浪,騰雲駕霧不來,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傾全力進行了殊死抵抗。菲律賓拋售了25億美元,馬來西亞拋售了10億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但在索羅斯的強大攻勢面前卻難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貶值。同時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劇烈波動,一時間,東南亞貨幣市場風聲鶴吹,草木皆兵。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前兆,還是金融風暴的尾聲?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其秘密也許只有一個人知道,他就是索羅斯。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為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來支撐。……我們願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和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1998年8月之前,國際投機家利用這種手法取得的豐厚回報,無疑助長了他們的貪婪,使其甘冒風險,增大香港金融市場的不正常波動。當1998年8月中旬國際投機家再度兵臨香港,使用相同手法時,他們的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港府堅決入市抗擊國際投機家,這一「仗」驚心動魄,港府終於取得勝利,保衛了香港的財富,捍衛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