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災難發生後,日本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出售海外資產,將資金轉移到國內進行災後重建,日元急劇升值
一個是橫向比較的結果,一個是縱向比較的結果,二者都只是從某一個方面的分析,都不全面。
『貳』 中國金融市場與日本的區別
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一國國內經濟,經濟的波動,或稱為經濟周期總是無可避免的。經濟周
期的特點是往往伴隨著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
與地
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
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等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如果蔓延到全球,則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實質是虛擬經濟問題,其對實體經濟將或多或少產生影響,如果對實體經濟影響較
大,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實體經濟增長在一定時期內放緩,則會產生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
越呈現出混合形式的危機。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初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2007年8
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一
次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但這次危機最為嚴重,而且與其他金融危機有著本質區別,當前的危機
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以美元為全球儲備基礎之上的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以往其它周期性危機則
一般是規模較大經濟周期的組成部分,而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持續了60多年超級繁榮周期的
頂峰。此次金融危機,是美國一貫的金融霸權惹的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
組織等都是由美國主導並按照美國的意願組織或建立起來的,有關國際金融或國際經濟規則的制
定也是由美國主導的,體現了美國的意志。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中心地位,變相剝削其他國家,
無限地推動本國金融泡沫發展和超前消費,最終導致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必然削弱美國的
金融霸權,導致國際金融或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構。對我國而言,尤其是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危
機,從中尋求新的機遇,化危為機,值得高度重視。
一、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此次危機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響深度也在一步步擴大,並且在向實體經濟延伸,中國經
濟也無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和沖擊。但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所受的影響相
對較小,主要影響在於可能導致出口的負增長、投資增長的放緩以及外匯資產的貶值或損失。由
於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高,已經高達60%,我國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動的,因此,在金融危
機陰影的籠罩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將受到最大沖擊,但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受
到沖擊的程度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
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
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進口721.8
億美元,下降21.3%。根據我國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外貿總額達256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7.8%。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億美元,增長18.5%。貿易順差2954.7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凈增加328.3億美元。從全年統計數字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出口名義增長率較高,實際增長率大幅回落。從名義利率來看,2008年出口增長17.2%
,但2008年人民幣升值程度達到了近7%,同時通貨膨脹也較高,扣除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出口實
際增長率不到10%。
第二,一般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快於加工貿易增長速度。2008年我國一般貿易出口6625.8億美
元,增長22.9%;同期,加工貿易出口6751.8億美元,增長9.3%。
第三,高新技術型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影響較大。從出口統計數據
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與「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於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中國紡
織、房產、玩具、鋼鐵行業以及傢具、衛浴、五金、電子等產品的出口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在出
口商品中,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
3420.2億美元,增長13.9%;機械及設備出口2686.3億美元,增長17.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4156.1億美元,增長13.1%。同期,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97.9億美元,增長4.1%;紡織紗線
、織物及製品出口653.7億美元,增長16.6%,加快1.6個百分點;鞋類出口296.6億美元,增長
17.2%,加快1.2個百分點;傢具出口269.1億美元,增長21.5%;塑料製品出口158.3億美元,增長
9.4%,小幅提高0.6個百分點。
第四,向美、日、歐出口明顯減少。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受金融危機
影響,2008年向三個市場的出口明顯回落。在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中,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
夥伴。2008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為4255.8億美元,增長19.5%,分別高於同期中美、中日雙邊貿易
增速9個和6.5個百分點。同期,美國繼續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3337.4億
美元,增長10.5%。日本仍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2008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2667.8億美元,增
長13%。
第四,出口依賴型地區出口明顯回落。據海關統計,廣東、江蘇、上海繼續位列各省市對外
貿易進出口總值前三名。2008年,廣東省進出口總值6832.6億美元,增長7.7%,進出口規模位列
全國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蘇、上海進出口總值分別為3922.7億美元和3221億美元,分別增長
12.2%和13.9%。扣除物價因素以及人民幣升值因素,廣東的實際增長為負增長,江蘇和上海的實
際增長幅度也很小。但新疆、廣西、四川、重慶、寧夏增長速度一般超過40%,最高的是新疆,增
長83%。
二、2009年:我國出口面臨的困境和風險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根據近幾
年的統計,美、日、歐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美、日、歐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滑坡
,需求必然減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回落1.5個百分
點,美國經濟2009年將下降0.7%,歐元區2009年經濟將下降0.5%,日本將下降0.2%,新興和發展
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比2008年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據IMF初步預測,2009年世界貿易
將增長2.1%,比上年的4.6%回落2.5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均出現大幅回落,進口將比
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將達到1.2%,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新
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將增長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出口將增長5.3%,增速比
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極大影響。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猖獗,貿易摩擦將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
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2008年,受
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遇了大量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以貿易救濟調查為例,2008年,美
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後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
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反補貼合並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
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另外,美國還對中國的定尺碳素鋼板發起1起反
規避調查。2008年,歐盟先後對華冷軋不銹鋼板、蠟燭、鋼絞線、盤條、無縫鋼管、鋁箔發起6起
反傾銷調查。此外,歐盟還對華鋼鐵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頁環發起4起反傾銷日落復審。
另外我國還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因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
年損失至少幾百億美元,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
俄羅斯,主要貿易夥伴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准要
求、產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環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和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六個方面;
影響農產品(000061,股吧)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葯殘留要求、細菌等衛生
指標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加工廠和倉庫注冊要求以及食品標簽要求等五個方面。
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橡塑皮革、農食產品、紡織鞋
帽和化礦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
、上海市、河南省。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受貿易摩擦將更加嚴重,增加出口的困
難。
最後,我國的出口還將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
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上述影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同時出口
企業遭遇的困境也與企業或行業自身的問題有關,如缺乏行業自律,企業間惡性競爭;缺少研發
、技術、設備的投入,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誠信、不注重企業自身的形象。這些因素
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產品出口。
三、出口企業的出路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企業面臨著上述困境,它使出口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降低,甚
至虧損,開工率下降,停產或倒閉,工人失業。同時,出口企業也面臨著貨款回收風險。由於進
口國經濟衰退,企業和個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現支付困難,產品出口到貨後不能及時
收回貨款,或根本無法收回貨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出口困境,政府、企業
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採取多項措施,增加國內需求。目前,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只有增加國內需求,國
內過剩的生產能力才會被消化,從而也消除了製造巨額外貿順差的根源。擴大內需的關鍵在於推
進金融、教育、交通、環境等現代服務業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即通過增加有效供給來擴大內需。
第二,繼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力度。推進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
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
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
制。
第三,開拓新市場。我國出口企業一方面應該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的出口市
場,開發多元市場,走市場多元化戰略,如企業應當努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注重開發高技術、環保產品
,推動自主品牌產品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以及優勢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小
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扶持力度。
第五,大力發展外向型服務貿易。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支持軟體、文化和中醫葯等重點
領域服務出口。在航空、運輸、金融、旅遊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
,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務貿易品牌。
第六,為了防範出口貨款回收風險,企業應該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採集和評估,重視出口信
用保險,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
第七,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當注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防範匯率風險。在全球金融危
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中,各國所受影響不盡相同,匯率變動不可避免。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所收
外匯貶值,會造成出口商的實際損失。通過金融人才的引進,企業才能避免因匯率變動造成的不
必要損失。
『叄』 美國評級機構如何搞殘日本金融
美國的這幾大信用評級機構在日經營發展的第一階段,頻頻利用其評級權威,粗暴武斷地打壓日本證券、保險等金融各行業企業,為美國企業低價並購或買入日本金融企業優質資產提供便利;而到了第二階段,為配合美國頂級投行推進資產證券化並向全世界金融企業、主權基金、投資者銷售次級債等金融產品,加速日本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進程,三大評級機構又一改之前打壓作風,變得毫無原則,在日本金融企業繳納委託評級費後,輕率給出與相關企業經營狀況背離的好評。小說結尾的地方講到,美國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重創日本金融諸行業企業,三大評級機構的聲譽因此遭到了徹底懷疑,但後者並沒有付出實際上的代價,而是僅僅更換了駐日機構的領導層。 小說中深刻地揭露了美國三大評級結構得以在日實現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的利益最大化經營的原因。首先,無論是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學術研究機構,還是金融諸行業企業,甚至包括信用評級機構的重點客戶,都缺乏對信用評級概念、測算方法和影響的認知了解,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信用評級機構的話語權。小說中多處都提到,日本金融企業在突然遭到信用評級機構低評打壓時,都毫無心理准備。而後者在面臨客戶的詰問時,往往可以用專業復雜的詞彙輕易搪塞過去。其次,日本金融行業對華爾街、美式評級機構存有不切實際的迷信,不僅熱衷照搬華爾街發明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從事經營,斥巨資購買美國投行發售的垃圾債等「創新產品」,而且一直瞧不起日本本土的信用評級機構。書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即長期無原則低評或高評日本金融行業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金融危機後仍得以發展延續,但日本本土一家從不向客戶收取評級費用、單以金融企業披露數據而相對客觀提供評級意見的小型公司,卻喪失了賴以生存的訂單,不得不倒閉。第三,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因政治等方面的考慮,長期沒有對日本市場上各類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必要的監管體系,使之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就造成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屢屢犯錯時得不到應有懲罰。實際上,上述三點,也恰恰是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過度開放的寫照和主因。
『肆』 東京金融市場的東京金融市場詳細介紹
進入20世紀,日本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金融業走上了集中的道路。東京金融市場的規模隨著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而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金融資本高度集中,完全置於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之下,資金首先滿足侵略軍軍需產業的需要,使東京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外匯市場的活動幾乎完全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經過整頓,到50年代初期,東京金融市場恢復正常活動。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金融市場也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金融機構 大體可分為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政府金融機構和外國金融機構。①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是日本金融機構的核心(見日本銀行)。②民間金融機構。有13家城市銀行(包括1家外匯專業銀行)、64家地方銀行、3家長期信貸銀行、7家信託銀行、69家相互銀行以及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商工組合中央金庫、農( 林、漁 )業協同組合、農林中央金庫等等。此外還有21家人壽保險公司、22家財產保險公司和短期資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費信貸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機構的主體。③政府金融機構。有進行貸款業務的日本開發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和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等10家公庫。此外,還有吸收民間資金的郵局、資金運用部簡易保健年金等。政府金融機構的作用是從政策方面補充民間金融機構活動之不足。④外國銀行。在東京設立營業機構的有70多家。
特點 主要是:①間接金融佔主導地位。日本企業的外部資金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向資金供應者(個人和企業)籌措的,即個人和企業將多餘資金存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它集中起來提供給企業,因此通常稱為間接金融。間接金融在金融市場上約佔60%。直接金融指個人和企業通過在證券市場購入證券(主要是股票),直接向企業投資,它在金融市場上所佔的比重還不到5%。
②企業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大。
③民間大銀行經常發生超貸現象。民間銀行特別是承擔對大企業提供資金的城市銀行,對企業的貸款經常超過自己籌集的資金。
④金融機構之間資金籌集和運用不均。城市銀行用於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超過所吸收的存款和以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而其他地區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則少於籌集的資金。城市銀行的資金不足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過剩通過短期拆放、金融機構貸款和票據買賣市場進行調節。
東京短期資本市場 有短期拆放市場和票據買賣市場,這兩個市場是金融機構之間對每天營業活動中發生的臨時性資金不足和資金過剩進行調節的市場。還有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和附帶條件的債券買賣市場。政府的短期證券國庫券在市場上雖有買賣,但尚未形成單獨的市場。
①短期拆放市場。創始於1945年,是日本歷史最長的短期資金市場。在市場上,城市銀行是經常的拆進者,其他金融機構是經常的放出者。交易種類有當天借進、當天償還,第一天借進、第二天償還(如果拆進者不主動償還,放出者也不催收,可無條件延期)以及7天期的交易等3種。交易時由短期資金公司充當經紀人。
②票據買賣市場。1971年創設。具體做法是由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開出票據,通過短期資金公司在金融機構之間買賣。交易期限為1~4個月。日本銀行也參加短期拆放和票據買賣市場,通過本身參加交易調節市場資金的過剩或不足。
③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創設於1979年,是企業和各種非金融機構都可以參加的市場。創設目的在於適應企業和各種團體運用大額剩餘資金的特點,促進利率自由化,擴大短期金融市場調節金融的機能。定期存單每筆金額在 5 億日元以上,期限3~6個月。
東京長期資本市場 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日本發行和流通的證券有股票和公債(包括國債、公社公團債、地方政府債)、公司債(包括事業債、金融債)。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又都是由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構成的。東京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統稱證券市場)是規模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市場。
①股票市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公司約1400家。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證券公司為83家。
②債券市場。由於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均不十分發達,新發行的債券在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機構認購,個人通過證券公司認購的比重較小。因此,本來應該反映長期資金供求的債券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金融機構資金頭寸變化的影響,很難形成適當的價格。
東京外匯市場 廣義包括外匯指定銀行與一般顧客間進行的外匯交易。通常僅指銀行同業間的交易市場。東京外匯銀行間交易市場的成員為外匯指定銀行、外匯經紀人和日本銀行。日本銀行作為大藏大臣(財政部長)的代理人參加市場,以政府外匯資金特別會計為後盾。視需要來干預市場交易,發揮調節作用,以防止匯價發生異常的大幅度波動,維持市場秩序。
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 1972年4月成立。在此之前,日本的外匯指定銀行間調節短期美元資金的過剩和不足,均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辦理,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成立以後,基本上可以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美元短期拆放市場的成員和外匯市場相同。資金的流向是:城市銀行將從歐洲市場上籌集的美元資金和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多餘美元資金在市場上放出,由為籌集外貿交易需要美元資金的中小銀行拆進。1980年末,交易余額為117億美元。 隨著日本經濟國際化的急速發展,金融市場的規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伍』 請問日本現在是什麼樣的 經濟體制
2002年5月,大企業團體經團連與中小企業團體日經連合並,組建了新的經團連。會員總數1,623社、團體。其中,日本的主要企業1,306社、行業協會(如日本鋼鐵聯盟,日本自動車會等)性質的全國團體129個,地方性質的經濟團體47個。會長是豐田自動車的會長奧田碩,副會長則是新日鐵、三菱重工、住友商事、東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會長。 以上介紹的是日本戰後的應對措施,但在戰爭帶來的沖擊過去以後,這些政策並沒有作為臨時措施受到取締。而是成為了日本的一貫國策。主要的表現就是日本財閥集團的重建。日本戰前,幾個財閥家族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壟斷了大部分行業,戰後,財閥家族不再擁有股權,也被強制排除在管理階層之外,並禁止出任公職。但這種變革並不導向一個產權清晰,自由競爭的市場化經濟體系,相反,產權集中程度比戰前更甚,財閥壟斷轉向了政府壟斷。改革手段也不是採取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預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強行從資本家手中徵收了相當於GNP10%的財產稅,並通過金融緊急措施、農地改革等,在戰後猛烈的通貨膨脹中用紙幣贖買各種資產,到1947年,日本的財閥及非財閥系的主要企業,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持株會社整理委員會、閉鎖機關整理委員會、大藏大臣等政府機關的手中。等到重組結束,日本的大企業有國家股,個人股,各企業間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糾纏不清,同集團的經營者結成社長會,如金耀會(三菱)、五日會(三井)、白水會(住友),進行情報交換和協調行動,統一及調整集團意志,佔有全部的經營權力。在這種體制下,根本不能指望個人通過買賣股權或參與股東會議來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 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的財閥家族被趕走了,但由於這些家族下屬的企業之間分工配合緊密,股權又多半被收歸政府,在短時間內,與原來的財閥企業相對應的大企業集團又紛紛出現,日本的經濟又重新被大企業集團所控制,與戰前相比,壟斷程度變本加厲,而企業股權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業相互持有,經濟體系距離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遠。50年代中期出現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業集團,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團。日本的大銀行也歸屬各個企業集團,並且一一對應--三菱銀行、三井銀行、住友銀行、富士銀行、第一銀行和三和銀行。近年由於銀行不良債權問題進行了合並重組,剩下4大銀行,分別是三菱銀行、住友三井銀行、瑞惠(富士、第一)銀行和UFJ(三和)銀行。這些大型集團的成立,並非各個組成企業各自的獨立選擇,而是日本經濟部門統一的規劃所致。 大企業集團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資產,還能夠干預大量集團外企業的活動,進而掌握了整個日本經濟的脈搏。它們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兩種: 1.利用金融進行投資控制和利用技術優勢進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業集團所控制的銀行為外部企業提供資金,戰前各個財閥銀行主要給本集團的企業融資,如今各個大集團銀行大約只有20%的貸款是提供給下屬企業的(傘下企業),這使大量的中小企業聽命於大集團,增強了大集團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長期,日本企業的平均自我資本只有17%,據1993年的統計,企業的總資本中,私人股份僅佔23%,個人大股東已經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機關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對金融機關實行"護送船團"的保護,並進行"窗口規制"和"窗口指導",以統一計劃引導貸款的投向。近年由於銀行大量的呆壞帳,政府大量購買銀行股份或向銀行大量注入公的資金,事實上國有化。大企業的會長和社長,基本不擁有股份,而是由從業員逐步提拔上來的管理者,所有權和經營權徹底分離。 2.技術優勢控制是指以大企業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廠、合作工廠等中小企業群。大企業不斷挑選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控制,通過持股、金融援助、人員派遣等進行經營指導,特別進行質量管理等技術指導,還把它們編入自己的經營計劃。特別培養,比較典型的有日產的寶會,豐田的協豐會,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請協同組合等。 當然,鑒於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結合之緊密,兩種控制方式並沒有被嚴格區分,例如大集團的下屬銀行採取一種被稱為"系列One set支配"的獨特投資政策,對新興產業進行成龍配套的投資,便於系統地利用外國技術,中小企業只是在名義上才享有經營上的獨立性。 日本即是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又兩者都不象,可以稱為會社主義或企業主義(引自《日本經濟史[2002年版]》)。日本整是一個會社(企業),叫"日本株式會社"。下面的圖引自《日本經濟入門[2004年版]》,這本書從1985年開始,一年一版,是日本大學經濟專業的參考書。此書直接稱呼"日本型社會主義",圖是原圖,只是為了理解方便,把片假名詞彙用英語原詞替換了。
『陸』 日本經濟停滯到什麼時候才會復甦
12月21日,日本央行在經過兩天的政策會議討論後,宣布維持當前基準利率不變,同時下調國內經濟評估,並警告稱,日本經濟復甦活動已出現暫停。
經濟預期更悲觀
日本央行表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及日元升值是造成日本復甦暫停的主要原因。貨幣政策會議之後,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也指出,日本經濟回暖的步伐暫停,企業信心進一步惡化,大地震之後的嚴峻形勢依舊存在。同時,他還表示,歐債危機的惡化將進一步加大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
根據日本財務省12月21日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受歐債危機、泰國洪水以及日元升值影響,日本11月出現貿易逆差6847億日元(約88億美元),這是日本連續兩個月出現貿易逆差。
「內憂外患」之下,日本各界對來年該國經濟悲觀情緒凸顯。據相關報道,日本民間經濟智庫大和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經濟預測報告中認為,2012財年(始於2012年4月),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8%,相對11月份的預測下調0.8%。熊谷亮丸認為,明年日本經濟存在三大風險因素:第一,核電站全部停運將導致電費上漲15%至20%,對實際GDP的影響超過1%;第二,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導致日本經濟下行;第三,日元匯率持續堅挺將壓迫日企利潤和出口增長。
不放棄貨幣寬松
盡管對歐債危機和日元升值感到擔憂,日本央行政策委員會當天仍一致投票決定,暫不採取進一步寬松政策。有觀點認為,鑒於歐債危機不會馬上結束,日本央行必須為市場持續長期震盪做准備,因此,該央行很可能希望保留政策彈葯,用以防備歐債危機蔓延或經濟形勢惡化。
鑒於日元持續升值,出口商一直呼籲政府再次對貨幣市場進行干預。今年,日本政府三度出手在公開市場出售日元,日本央行也於今年以來屢次擴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規模,充分利用其主要政策工具,擴大金融資產規模,並數次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12月20日本財務省宣布,將把匯市干預資金規模擴大至195萬億日元,以便在必要時採取決定性干預日元匯率,但效果均不明顯。
目前,盡管日本央行採取保守態度,但並不排除此後採取進一步寬松措施。白川方明曾表示,歐債危機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威脅,而日本央行將繼續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因此有許多分析師預計,由於海外經濟體、特別是歐洲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日本央行未來數月將採取擴大資產購買計劃等進一步放鬆政策的舉措。
『柒』 有誰清楚日本金融體系,謝謝
2008年9月以來,源自華爾街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日本經濟以重創。在很短時間內,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迅速出現戰後少有的急劇下滑,2008年財年GDP增長率下降3.5%,出現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但經過大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從2009年5月起,日本經濟的主要指標逐漸回暖,6月政府正式宣布「觸底」。日本經濟何時復甦?後金融危機走向如何?對世界經濟以及中日經貿關系將產生很大影響。
一、日本未發生金融危機,而是發生了經濟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機構的直接打擊有限,但對實體經濟打擊沉重。2008年第4季度實際GDP增長率驟降14.4%,創下戰後以來的新低。2009年第1季度又降為14.2%。不僅如此,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開始出現雪崩式下滑。美歐市場的萎縮導致日本出口迅速下降,2008年度出口同比減少16.4%,貿易順差下降了90%。2009年第1季度,出口下降26%。此前日本之所以從長達10幾年的長期蕭條中掙脫出來,主要是由出口擴大帶動的。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整個出口企業沉重一擊,而汽車企業首當其沖,受害最重。出口產業受挫,引起工礦業生產迅速下降、設備投資下滑、企業經營惡化,而生產的減少以及企業效益的下降又引起就業形勢的惡化,經濟危機的特徵十分明顯。這說明在日本並未發生金融危機,而是發生了經濟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經濟急劇下滑,且比震源地的美國以及其他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更嚴重,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經濟是在舊傷尚未痊癒的情況下,進入新一輪的周期性衰退,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因此表現出比美國和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更嚴重的症狀。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後採取了「緊急綜合對策」、「生活對策」和「緊急經濟對策」措施,被稱為「三級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財政資金12.4萬億日元,相當GDP的1.9%,預計將帶動75萬億規模的事業投資。
三次經濟對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額消費補貼金(2萬億日元)、下調高速公路收費、改善就業政策、住宅減稅、實施醫療、看護、社會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時,為了加強金融系統的穩定,出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對策(擔保規模擴大到30萬億日元)、增加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公共注資(12萬億日元)、成立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股票回購機構等。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本銀行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場大量供給資金,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兩次下調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誘導目標,2008年10月從0.5%下調至0.3%,12月從0.3%下調至0.1%。2008年12月,又實施購入長期國債、購買一般企業商業票據(CP)等特別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銀行一直維持0.1%的低利率不變,繼續增加貨幣的流動性。
鑒於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經濟惡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於2009年4月決定出台新的「追加經濟對策」,追加額高達15.4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3%,這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財政投資,預計帶動56萬億日元的事業規模。據預測,此舉將推升2009財年GDP增長率2個百分點。
上述一系列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已初見成效。2009年5月份以來,日本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開始出現若干回暖跡象,節能汽車減稅及綠色補貼、定額消費補貼金等對策已產生效果。據預測,如果不實施經濟對策,2009年度實際GDP將為超過-5%的負增長,而實施經濟對策後,將維持在-3%左右。
二、後金融危機時期日本經濟走勢
盡管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但對其金融體系和社會結構並未造成太大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家實力並未出現實質性變化。正因為如此,日本的經濟危機呈現出「來得快,走得也快」的特徵。2009年5-7月份,日本銀行與政府與雙雙連續三個月對經濟運行做出上行判斷。日本銀行在6月份「金融經濟月報」中指出:日本經濟持續改善。7月的「月報」進一步指出;經濟逐漸好轉。內閣府在6月份「月例經濟報告」中時隔7個月首次取消了「惡化」二字,認為經濟已出現部分改善,雖然不能說復甦,但也已觸底。7月份的「月例經濟報告」又進一步認為,盡管形勢依然嚴峻,但經濟已全面改善。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第一個宣布「觸底」。這意味著日本經濟已從危機階段進入後金融危機的療傷階段。為了判斷未來經濟走勢,還應分析一下日本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日本經濟實力雄厚,特別是國內金融系統仍然穩定,不良債權早已處理完畢,經濟基本層面尚好。另外,日本對金融創新和發展金融衍生工具一直持慎重態度,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遠比美國嚴格,這也是日本金融系統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免遭重大直接損失的主要原因。再者,日本剛剛經歷長期蕭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事實上,目前美國所採取的擴大公共投資、零利率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也都借鑒了日本的經驗。
(2)周期性衰退接近尾聲。從戰後日本出現的13次景氣循環來看,衰退期平均為17個月。第14次景氣循環從2007年11月開始進入衰退期,到2009年7月達20個月,經過長期調整,新一輪經濟周期即將來臨,加之前兩個季度跌幅較大,第二季度止跌反彈情在理中。
(3)庫貨減少,生產可望回暖。自去年秋季以來,出口銳減,企業減產,大量積壓的庫貨開始減少,到2009年3月庫貨已接近正常水平。加之美國市場出現回暖兆頭,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經濟保持相對高速增長,3-5月份,出口連續保持降幅縮小態勢,工礦業生產指數也分別出現1.6%、2.3%和5.7%,連續3個月正增長,企業信心指數得到提振。
(4)政府的緊急對策將逐漸顯露效果。如前所述,面對國際市場惡化和日元升值,日本政府自2008年秋季以來先後出台了四次緊急經濟對策,累計財政支出規模超過GDP的5%。發放到每位居民手中的定額消費補貼金和2008年財年補充預算以及提前執行的2009年度公共投資等均在第二季度產生效果,支撐經濟回暖。央行及時下調利率,向短期金融市場提供大量資金,還採取回購長期國債、回購民間企業發行的CP等非傳統金融手段,企業融資環境已明顯趨好。
(5)國際經濟環境的若干有利變化。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國際社會頻頻出手,採取協調行動,這些對策可能在2011年上半年顯露效果,全球經濟可望逐漸回暖。另外,國際油價、糧價的大幅度降價對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利好,會使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交易條件改善,但前一時期這種利好為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波所淹沒,經濟觸底後,這一利好就會逐漸顯現。
2.不利因素
(1)設備投資短時期內難以恢復。據內閣府的最新調查,反映半年後設備投資增長的機械設備(除船舶、電力外)訂貨金額出現連續四個季度大幅度下滑,這意味著半年乃至一年後的設備投資仍將持續下跌。據內閣府預測,2009年度設備投資將為-15.9%的大幅度下降。設備投資約占日本GDP的15%,設備投資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設備投資大幅下降,首先將嚴重影響內需的擴大。
(2)失業狀況繼續惡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到2009年3月底已有10幾萬「派遣臨時工」失去工作崗位,正式員工也岌岌可危。從失業率來看,2008年1月僅為3.8%,2009年1月上升為4.1%,5月又攀升至5.2%。同月有效求人倍率(有效求人數/有效求職數)下降至0.44,為戰後最低點,失業人口總數高達347萬人。估計未來一段時間,失業率還將上升。嚴重的失業問題已開始演變為社會問題。
(3)個人消費增長困難。個人消費占日本GDP的56%,對自律性經濟復甦影響巨大。消費疲軟是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的重要特徵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個人消費基本處於停滯或負增長狀態。2002年3月以來的69個長期景氣過程中,由於收入未能增加,個人消費也基本處於微升和停滯狀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僅收入沒有增加,反而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壓迫社會總收入上升,其結果導致個人消費更加疲軟。
(4)財政狀況日趨惡化。如前所述,到2008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長期債務余額達860多萬億日元,與GDP之比接近180%。前一個時期,由於政府嚴格控制國債發行額,財政狀況曾出現過好轉跡象,但突遭金融危機襲擊,不得不再次採取凱恩斯主義手法,擴大發行國債,使財政再陷深淵。倘若危機長久持續,能否籌措到「第五次經濟對策」資金似乎都很困難。
(5)政局將持續動盪。日本最晚將在2009年8月30日舉行眾院選舉。據媒體預測,在野的民主黨獲勝可能性較大,但即便民主黨掌握掌權,也難以保證政局的長期穩定。政局的動盪難以保證經濟政策的連續性,不利於緊急經濟對策的推行。
3.近期走勢
由於外日本需依存度較高,只要美國經濟不復甦,世界經濟不復甦,日本率先實現明顯的V字型復甦很難想像,但出現U型復甦的可能性較大。日本這次經濟衰退,出口下降、生產減少、設備投資驟減、就業形勢惡化以及個人消費減少等蕭條特徵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同時出現。來勢兇猛,觸底也很快,但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並繼續走向復甦,尚需時日,由於美國經濟、世界經濟尚未恢復以及經濟下滑慣性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度日本經濟仍將是-3.3%左右的衰退。
最近世界經濟出現若干復甦的端倪,在強有力的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刺激下,估計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度有可能出現正增長,在繼續持續一段正增長後,到2011年第二季度前後,隨著經濟對策效果的減弱或消失,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等民需又難以跟進,因此可能再次出短期波動,亦即出現雙底的W型變化。倘若2011年下半年以後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出現復甦,日本經濟也將隨之復甦,2011年度可能轉為1%左右的正增長。
4.中期走勢
這里的中期是指未來5年左右的期間,亦即後金融危機時期。這一階段是對金融危機後遺症進行處理、療傷的階段。由於設備投資低迷、失業壓力還在增大、個人消費持續疲軟、財政困難以及外需環境不穩定等不利條件的存在,日本經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很難出現較高增長。
日本財政咨詢會議把近中期經濟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危急階段」,大體在2009年。這一階段的對策是:為了切斷金融危機和實體經濟惡化的連鎖,要強化內需的支撐作用,提前實施公共投資計劃項目,擴大就業。目前這一階段的目標已基本實現。第二階段為「觸底階段」,大約在2011年前後。在這一階段為了使景氣不再下跌,應當加強空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第三階段為「恢復和增長階段」,大約在2011年以後。
雖然日本經濟在2008年出現了大衰退,但由於日元升值,按美元計算的實際GDP反而比上年出現大幅度上升(從4.3萬億美元上升至4.9萬億美元),繼續保持世界第二位的經濟規模,而且世界金融大國、債券大國的地位也未發生變化。盡管面臨各種挑戰,但日本經濟實力猶在,資金雄厚、企業創新能力旺盛,具備經濟再生的基礎條件。因此陷入類似90年代的長期蕭條的可能性不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望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綠色經濟、節能環保領域,日本具有壓倒優勢,占據著制高點,加之支持力度又在加大,今後有望進一步成長。財政困難、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少子老齡化問題屬於長期和超長期結構性問題,對近中期日本經濟的影響有限。
綜合各種不利與有利因素,筆者對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日本經濟走勢持謹慎樂觀預測,2011年以後,日本將會逐步告別凱恩斯主義政策,而重新走向財政結構改革之路,做好後危機收口工作。目前日本有關方面明確表示,2011年度的財政預算規模將小於上年度,國債發行額度也將會相應縮小。倘若經濟能夠順利復甦,日本將在2011年以後逐漸提高消費稅,並擇機再次解除零利率,使金融政策回歸常態。在美國經濟、世界經濟回暖的大前提下,後金融危機時期,日本可望保持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應的1%-1.5%左右的穩定增長。
希望採納
『捌』 20年前,日本金融危機,日元貶值了多少
20年前也就是1990年左右,日本經濟陷入了「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蕭條。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87——1989年是泡沫經濟的極盛時期。先聲明一下,既然你問的是失去的十年這段時間,這次經濟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以及蕭條的發展和之後的經濟復甦我就不啰嗦了。
概況:進入90年代後,日本經濟問題開始顯露。股票、房地產市值下滑不止,幾年後均跌下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以上,國民資產大幅縮水。
所謂的貶值與增值,匯率的變化:日元匯率10年內狂跌(最大達到146日元兌1美元)+ 暴漲(最大達到79.75日元兌1美元)各種飄忽不定。
股市:日經(是由日本經濟新聞社編制井公布的反映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變動的股票價格平均措數。該指數的前身為1950年9月開始編制的「東證修正平均股價」。)指數跌到了1萬點以下,失業率增加到5.3%,每年都有上萬家企業倒閉。1997年,在金融風暴沖擊下,一些老牌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相繼倒閉。這種情況愈發加劇了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擔心,錢包越攥越緊,企業更不敢投資。
房價:例如,到了1997年,住宅用地價格比最高價時下降了52%,商業用地下降了74%。金融機構放出的貸款有去無回,呆賬、壞賬成為天文數字。
總結:舉國上下的這種心理致使日本個人消費、設備和住宅投資水平大大降低,從而嚴重地制約了日本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