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種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讓人眼花繚亂,滬金所上市的地方政府債是清晨的曙光嗎
據我所知,滬金所是專門承銷政府債券的平台。市場經濟發展飛速,現在已經是買方市場,大眾可以挑選各類式產品。像銀行的保守低年化收益的沒什麼沖勁,而像基金股票期貨之類的對於行業不了解,水多深誰也不知道。這么一來,高保障、收益也還不錯的政府債的確是一個折中的選擇。
2. 地方債有哪些優勢
地方債的優勢體現在:
1、與國債相比,地方債票面利率一般在同期國債利率上浮一定水平,收益率高於同期限的國債水平;
2、與儲蓄國債相比,大部分地方債的票面利率已經逐步高於儲蓄國債,且可在到期前通過交易所市場進行買賣,變現能力強;
3、與公司債等信用債相比,地方債信用高,違約風險低,亦有免稅優勢;
4、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違約風險低,收益率水平相當,可在交易所市場比照股票的方式隨時買賣,變現能力強。
3. 地方債如何影響銀行
地方
債對銀行沒有什麼影響,有的地方債在
銀行間市場
上市,銀行會取得銷售資格。如果在債券市場上市,
基本上
就跟銀行
沒關系
。地方債的
利率
比銀行的利率高。甚至比五年
存款
的利率都高,但是地方債的
利息
需要交納15%的個人所得。
風險
程度也比較低,一般銀行的理財都是購買
債券
,包括地方債。
4. 地方債的交易方式有哪些
地方債的交易方式可通過匿名競價方式交易,也可通過一對一的協議交易和做市商做市交易的方式完成。
5.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6. 個人或能購買地方債了嗎
日前,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以專下簡稱《意見》)。屬《意見》鼓勵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和個人,全面參與地方政府債券投資。
《意見》指出,各交易場所和市場服務機構應當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債券現券交易、回購、質押安排,促進地方政府債券流動性改善。地方財政部門應當鼓勵各類機構在回購交易中更多地接受地方政府債券作為質押品。來源:人民網
7. 地方政府債的債主是誰,你還敢買理財產品嗎
你好,債主通常是各信託計劃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風險評級底的相對好一點,投的債都是分散投入而且信用評級相對較高。
8. 地方債發行,中標利率都低於同期銀行定期利率,更別說相比其他理財產品,請問地方債的優勢在哪裡
現在投資不都是為了收益么?
不了解的東西盡量不要碰。
比較常見的投資股票,房地,基金,黃金
能把握好這些就不錯了。
9. 誰買了理財產品,誰就買了永遠無法償還的地方債
你想太多了,老百姓只要自己的錢不貶值就行了,其它的國家大事不關心。
10. 地方債卷是什麼地方債卷的風險
地方政府債券,又稱地方債、市政債券,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債務管理方式,它具有雙重創新特性:既是財政管理與債務管理制度的創新,也是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的創新。
優點
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無疑解決了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的問題。地方政府可以
地方政府債券
根據地方人大通過的發展規劃,更加靈活地籌集資金,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由於地方政府擁有了自籌資金、自主發展的能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將會更加成熟,地方人大在監督地方政府方面將會有更高的積極性,中國的 憲政體制將會得到進一步鞏固。
缺點和風險
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總額面臨著《預演算法》的制約。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將會產生一系列的法律問題,如果沒有嚴格的約束機制,一些地方政府過度舉債之後,將會出現破產問題。而我國目前尚未對政府機關破產作出明確的規定,一旦地方政府破產,中央政府將承擔怎樣的責任,地方人大將作出怎樣的安排,所有這一切都必須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