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超跑28萬跳樓甩!員工討薪睡大廳,誰還能救這家車企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去年我曾帶著大家一次性吃了四家傳統車企將破產的瓜,如今吉利託管獵豹、華泰面臨訴訟,這次,社長帶來了一家新能源車企的噩耗。立志走國產邁凱倫高端電動跑車路線的前途,這次陷入巨大危機,前途渺茫。
不但連續三次推遲復工,還被討薪的員工追上營業大廳打地鋪。
躺在前途大廳討薪的員工
@微博 Jack-阿智
董事長陸群,也在4月8日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
創始人兼董事長陸群
陸群被限制高消費令
3月份起訴的兩家公司,其中一家還是負責慶典的公司。
這是什麼迷幻操作?
事實上,早在2月,前途和母公司北京長城華冠就已經被兩家上游公司狀告,分別凍結了賬上89萬余元和30萬的資金。
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發不出工資的企業千千萬,騙員工以個人名義為公司貸款的,可就前途一個。
01.被前途欠薪的10.5個月
時間撥回到19年6月,前途的資金流開始出現問題。
了解前途這家公司的人,都覺得意料之中。
因為造車從來都是一件極度燒錢的事,蔚來李斌甚至說過:「沒有200億,別想造車!」
所以,各大造車新勢力都有著自己的「金主爸爸」,不是向社會募集資金,就是抱了傳統車企大腿,而前途的「爸爸」卻是它自己——長城華冠。
一家創立於2003年的汽車設計公司,且與行業大佬長城汽車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同一法人代表、同一董事長的陸群在一家賓館里創立了長城華冠,時過七年,聲名鵲起,市值高達50多億。
作為清華汽車專業的高材生,陸群眼光獨到,早在2010年就啟動了電動車項目,也就是前途汽車的前身,從此走上了圓造車夢之路。
2015年2月,已經拿到造車資質的前途正式成立,華冠,也在新三板掛牌登陸。
所以說,這些年前途燒掉的所有錢,基本上都來自於長城華冠,拖累得母公司連年虧損。
財報顯示2015-2018年前途虧損分別為
2175萬元、9844萬元、2.26億元和6.06億元
即便如此,華冠還是堅持為前途輸血,還在去年6月25日增加了4600餘萬的注冊資本。
一切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嚴峻。
但緊跟著,公司最高級別的三檔員工,A、B、C級的大佬們就沒能收到7月份的工資。
據小道消息稱,B級大佬年薪約在60萬上下,為了延緩公司危機,想必也不會為了一個月的工資和公司翻臉。
可餘下的四級職工不是這么想的。
D、E、F、G級別的底層員工8、9月沒能收到工資時,就開始陸續離職。
為了穩定軍心,不知是哪位大佬靈機一動,使出了一套騷操作:
員工貸款:9月份,以C級以上員工個人名義貸款,稱用於發工資;
發放工資:10月、11月,用貸來的錢給F、G級別的基層員工發錢,大佬們?對不住,還是沒有;
內部鼓勁:宣揚「新一輪融資」已募集成功,11月將陸續到賬,到時第一時間補齊工資
華冠副總裁、財務總監姚華的回復
我還特意詢問了銀行的朋友,以年薪60萬的企業高管來說,只要信譽良好,基本上貸個幾十萬是沒問題的。
可面對偌大一個公司,2000多張嘴,這些不過杯水車薪。
果然,去年11月,員工們等來的不是工資入賬的簡訊,而是公積金斷繳的噩耗。
12月份,食堂、工廠大巴的承包商們也因欠款拒絕提供服務,工廠幾乎癱瘓。
人心一下就散了。
偏偏又雪上加霜地撞上疫情停工,各大車廠各種融資自救,本就泥足深陷的前途頓時無人問津。
面對討要血汗錢的員工們,華冠使出一版「教科書式」騷操作:
限額離職:200個離職名額、先到先得;
公司內部群發,「搶購」離職名額
自願離職:協議「自願」離職的,2月底結清工資,無補償。
時在職員工在網上曝出協議條款
咨詢律師後得知:內容不合法
結局想必你們猜得到,2月一過,簽了協議的人還是一分錢沒拿到。
不僅如此,2月20日,長城華冠還在新三板申請終止掛牌,這意味著向外界承認,他們的經營或資金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
並且眼看著拖不住,華冠又使出一招:
霸王條款:還是一份離職協議,裝模作樣給了員工三條路選。
簡單概括就是:
第一,放棄賠償,5月結清工資;
第二,要賠償N+1的,8月結清;
第三,留下來的,發薪時間待定;
用當事人小A(匿名)的話說:「拿不到錢,三條路都一樣是個死。」
而去年7月入職的那批大學畢業生,更是只拿到過8月份一個月的工資。正因如此,才有了開篇「打地鋪」那一幕。
討薪的戰斗也從華冠,打到諸如華特瑞思等下轄子公司。
70多萬的前途K50,也成了微信上四折跳樓價大甩賣的「批發貨」,為數不多的市場上的車,現在已經出現8000公里里程新車,28萬跳樓甩賣現象。
寫到這兒,可能很多人心裡都覺得華冠垃圾得一塌糊塗,前途已毀。
但我還想幫它說句話:
他們這不叫「皮革廠倒閉了,老闆帶著小姨子捲款跑了」,他們這是真的沒錢了。
我敢這么說,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股權交易為證,陸群和王克堅兩人手中所有股份都已質押出去。
第二,是陸群這個人,他有一個造車夢。
當然,拖薪欠款沒得洗,就是該罵該罰,但華冠原本拿的卻不是這個劇本。
02.前途到底毀在哪兒了?
和李斌、何小鵬他們不一樣,陸群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汽車人。
1990年取得了清華汽車工程學士學位後,他成為北京吉普汽車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還參與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外國投資、國人設計的越野車項目——「挑戰者」越野車。
雖然後來項目夭折,但他這輩子都在圍著車轉。
而一直困擾各大造車新勢力的技術產權問題,在他面前幾乎不是問題。
因為他成立的長城華冠,本就有著國內一流的汽車內外飾設計團隊,更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實現整車開發的團隊。研發實力得到DNV(挪威船級社)的ISO9001認證。
子公司華特瑞思,也能夠提供完整的三電控制系統服務。
而「全球第二條、全國第一條批量碳纖維生產線系統」,則為輕便車身設計添磚加瓦。
看起來,前途似乎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難怪在李斌覺得「200億」是造車的門檻時,僅僅募資到20億的陸群就敢下水,還放言:「錢這件事情上,我們從來就沒操過心。」
沒錯,早在2014年,前途的原型車就已經發布!
那個時候,李斌還在躊躇募資,何小鵬才堪堪組到隊友!
直到2015年蔚來、小鵬相繼步入正軌,前途才開始快布局上線:
2015年,完成蘇州工廠及華特電池包工廠;
2016年10月,獲得發改委頒發的新能源造車資質;
2018年4月,又取得了工信部造車資質,成為繼北汽、上汽後第六個獲得雙資質的車企。
按說K50這待遇,也算是前所未有了。
就連電動車行業標桿特斯拉,當年也沒實現自帶電池工廠的配置啊。
但世上的事,總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諸多利好大約是迷了陸群的眼,讓他決定不和那群「小孩子」玩,而是要自己玩一把大的!
拉著一大家子,賭在了高端跑車的賽道,於是,就有了K50。
猶記得18年K50正式下線,陸群沒有李斌的哽咽,只是發了一條朋友圈:「進取者之歌!」
在他心裡,這是在圓一場「國民超跑夢」,是所有人的狂歡。
以至於他連賣車都不那麼「積極」。
曾有幸參加18年前途試駕活動的朋友說
這是一場K50的「個人秀」
沒錯,這輛匠心之作真的沒有經受住市場的考驗,18年銷量僅有59台,迄今為止,也只售出了200餘台,在北汽、特斯拉動輒千台的銷量面前,真的是不夠看。
縱然K50不是一個走量的產品,但這樣的結果,無疑為前途雪上加霜。
不少朋友惋惜,但都覺得,K50輸得不冤。
首先,是產品定位。
補貼後售價高達68.68萬的新能源電動車,明晃晃對標特斯拉,卻沒做到特斯拉極致的電動駕駛體驗。
高端超跑?
對不起,玩超跑的老闆們不差錢,認牌不認臉,70萬的售價真的是在侮辱人家花他兩百萬的小目標。
即便是打著電動車的噱頭,K50又到底能提供什麼獨特之處呢?
鋁合金框架+碳纖維?
不好意思,輕的那些重量,一個電池包就壓下了,甚至連特斯拉Model 3,也要比它輕上一些。
比性能?
後驅四驅切換是傳統車企玩剩下很多年的東西,Brembo對向四活塞剎車也早在20多萬的比亞迪唐身上顯露蹤跡。
峰值扭矩680N/M,百米加速4.6s?
對不起,電動車公認的大塊頭蔚來ES8,還比你強一丟丟。
它既沒能成為蔚來EP9那樣,做到1000萬的極致高端,一炮打響品牌名氣。
也沒能像小鵬、特斯拉一樣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
於是,K50恍恍惚惚間成了一款「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車型,除了極少數用戶,大多數人都是「覺得不錯,但並不打算掏錢」的態度。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前途的錯失良機。
2017年,是各大造車新勢力瘋狂搶奪市場的天賜良機,蔚來、小鵬都在瘋狂預售,攬收訂單。
可明明15年就有車型出展,將所有對手拋在背後的前途卻並沒有抓住機會。
反而不斷讓自己的用戶冷靜,以期用自己的「產品魅力」打動用戶。
此舉不可謂不良心,但也造成了今天無力回天的困局。
所以說,陸群或許是個好工程師、設計師,但他卻沒有一個敏銳的互聯網經濟嗅覺。
而且,陸群對待智能化的消極態度,也讓前途失去先機。
或許以他專業的工程師角度,認為在大數據、基建鋪設不成熟的今天,單車智能化只是一個笑話,所以K50並沒有搭載太多新能源汽車引以為傲的各類智能系統。
而今天的特斯拉、蔚來、小鵬都以市場的考驗告訴我們——單車智能化,正是促進汽車智能化的最佳推手。
即便如此,這個有著跑車夢的男人仍不死心,並且雙管齊下,試圖救場:
K50上線歐美市場,以期獲得生機
推出走量的K20,以高性價比搶占市場
那麼,前途的前途,究竟如何呢?
03 .自救之路,總有微光
據社長不可透露來源的內部消息:
華冠去年,的確在南方某銀行融到了一筆10億資金。
但不知是受疫情影響,還是因為華冠連年虧損的名頭,這筆款項遲遲沒能到賬。
陸群即便再厲害,這賬上沒錢,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今可走的,其實只有兩條路。
第一,壯士斷腕,賣掉子公司華特瑞思換取一筆「活命錢」。目前有知情人士稱,這條路華冠已經在走,並且成交金額不會低於6個億。
勉強算是解了近渴。
第二,就是接受外界注資,或是其他車企、或是哪方爸爸,不過這條路可能是很多創始人心中的逆鱗,所以社長對此持觀望態度。
當然,還有最樂觀的結果,那就是那家銀行把錢打了過來,完美解決一切。
討薪者得到了血汗錢。
創業者保住了心血家。
雖然前途的未來仍然問題重重,但又有誰會希望它今天倒在這里呢?
我們一直在致力於做一家良心且客觀公正的新能源汽車媒體,也在盡力寫出對大家有用的新聞和評論內容,如果覺得我們的東西有點意思,記得關注我們~
前段時間,我們根據銷量和熱度榜
剛做了10款熱門車的真實續航測試
當我們把這11款車的電全部跑光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如今這10款車的
冬季續航和夏季續航都已經出爐
涵蓋北汽、廣汽、比亞迪、特斯拉
蔚來、吉利、威馬、小鵬
等8個品牌、10款車型
關注電動車公社微信公眾號
回復「續航」,就可以看到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造車新勢力賽麟、博郡、拜騰都說拜拜了,2020年「還有誰」
據今年造車新勢力數據顯示,前5個月上牌量達3.32萬輛,同比增長54.5%,一直處於政策支持力度下滑的新能源市場中,新勢力車企銷量回升表面下。目前現有新勢力車企中,蔚來、理想、威馬和小鵬的上牌量佔到了七成以上,從這些可以看出其他新能源車企面臨著兩種問題,第一是造不出車,第二是賣不出去。
7月3日上午,50餘名被拖欠了4個月工資的拜騰員工,現身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大門口,希望相關部門能幫助要回被拖欠的工資。此時的南京拜騰汽車總部,偌大的辦公樓僅剩極少員工留守。離總部不遠處的拜騰汽車工廠,四個車間大門緊閉。
此次造車新勢力的風波從以上三家江蘇企業來看,是行業危機起點還是江蘇汽車製造業下滑還需要時間來證明,PPT造車不能說是一條不歸路,但也不是所有人可以走的通的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領跑行業率先斬獲C融資,神策數據都做對了哪些事
能夠領跑行業率先斬獲C融資
主要有以下幾點:
神策數據抓准真是需求——這是進入市場必要條件
摸清競爭環境
壟斷更高利益
——恩美路演
❹ 王曉麟:一個愛車律師的「非稀缺」超跑夢
如果有一天,你擁有了10億美元,你會做什麼?
面對這個人生誘惑,王曉麟的回答是去造車。
那一年是2006年,湖南人王曉麟不到40歲,經過多年白手起家的奮斗,他已經是華爾街一位年入千萬的華人律師。
後來,很多人問過王曉麟為何這么想不開,偏要放棄華爾街律師這一高薪職業轉而投身汽車製造,王曉麟在回答這一問題的時候仍顯得非常真誠與坦率,「在不到40歲的時候成為律所亞洲事務部主席後,我覺得自己在這一職業上已經到頂了,這意味著接下來到我60歲退休,還有21年,每天都是做一些很熟悉的事情。但我時常在想我到底創造了什麼呢?所以我當時的想法是,人生要干點更有意義的事情。」
首先是發動機技術,王曉麟認為中國的發動機能夠達到的最高升功率大概是85千瓦,賽麟的發動機升功率達到150千瓦,而且達到最為嚴苛的加州排放標准,完全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其次是熱管理技術,通過豐富的賽道經驗,賽麟研發出擁有專利的全球獨一無二的翅片式「水-空」中冷技術。
第三項是賽麟的賽道級底盤技術,要保證車輛達到時速480公里,對於底盤的要求極高,包括散熱,傳導性,制動性,都是以極限性條件下來設計的,因此運用到民用車的時候,賽麟無疑就是降維打擊。
最後也是賽麟最引以為傲的輕量化技術,「這是賽麟30年試錯試出來的技術訣竅。我們在輕量化材料運用上面,也是全世界頂尖的那幾個廠家之一。」王曉麟表示。
「我們的邁邁,當你停到地庫拔掉鑰匙之後,系統發現電池包的熱量達到臨界點後,冷卻系統還會自動啟動。」對於這款前期充滿爭議的產品,王曉麟也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應:「邁邁這個產品,按國際標准來生產的。比如用的ESP是博世9.3,是最高等級的。蔚來ES8也用的博世9.3。邁邁是帶有跑車性能的,絕對不是一個低配置的小代步車。」去年在西安舉行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賽佐證了王曉麟的說法,在22個車型中,邁邁與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別克等競賽,獲得了綜合性能第二名的成績。
「談到造車,大家都說過去這一年難,未來會更難,的確是。」王曉麟坦言造車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我一點都不後悔。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造車就是我想做的事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❺ 為什麼前途汽車會被資本看好
6月30日,前途汽車下線其首款轎跑車型前途K50,對於這款離我的生活較遠的新車下線,如果不是汽車行業媒體,或許都不會特意關注。恰巧,近日與關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幾位機構投資人聊起前途,「一開始就看好前途」其中一位直截了當說起,個人對前途挺有好感,同時對「獨角獸」遍地的造車新勢力而言,這句話讓人產生自信。
前途汽車的發展
前途汽車的前身是長城華冠的電動車事業部,北京長城華冠作為國內最早的汽車設計公司,以為國內眾多車企承擔設計、研發工作為主營業務,是新三板上市企業。早在2015年的北京車展上,前途汽車就展出了其K50的量產版本。
前途汽車是繼北汽新能源、雲度汽車、江鈴汽車、知豆汽車、長江汽車後的第6家獲得發改委和工信部雙份「准生證」的企業,一直採用的是穩健方式打造產品。
對於前途汽車的管理團隊,個人接觸較多的是其董事長陸群,在新浪時,曾以《破·立 2016造車新勢力調查白皮書》專題,針對十餘家新造車企業進行了系統采訪,其中陸群區別於其他企業,做事低調,觀點冷靜,其給人印象是內斂。
關於前途的發展,陸群曾在朋友圈發出「守正、出奇」的評論。「守正,就是不走歪門邪道、不走捷徑,實干,穩扎穩打。出奇,就是不因循守舊、不慣性思維。洞察本質,勇於創新。」可見其為人與做事風格穩健。
就這樣踏實的企業負責人,和有良好起步基礎的企業,為什麼在個別幾位投資人士眼中,被「一開始」認定呢?
市場機會與產品性能匹配
在與新能源汽車研究專家交流過程中,他直擊要害提到新勢力汽車整車製造企業立足的關鍵點「市場機會」、「產品性能匹配」。
從市場機會方面,先看看前途汽車定位:「純電動轎跑」市場,目標用戶群為「時代進取者」,官方解釋時代進取者,是那些通過個人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成功的人。
保時捷打造的首款純電動四門轎跑——Mission E已經路試,2019年上市;
阿斯頓·馬丁2015年發布一款純電動豪華4門轎跑車——RapidE,2019年上市;
蘭博基尼純電動超跑車型——Vitola;上市時間未定。
國內相關企業
零跑科技首款純電動轎跑量產車型——零跑S01,2019年3月上市
綠馳汽車純電動超級轎跑——Venere,預計2019年定製化生產。
從純電動轎跑市場而言,一些老牌轎跑企業也開始入局,相信這個市場還是有機會的。不過,可以看到相對國內市場而言,蘭博基尼、 阿斯頓·馬丁、保時捷等世界級品牌的價值和轎跑製造水平與經驗,無疑讓其他參與者望塵莫及。
產品方面,前途以「駕趣」作為核心定位,先期產品價格預計60-80萬元區間。
對於純電動轎跑車型,行業共識是即便是最好的電池也不適合用於超跑之上,因為電池太過於笨重。除非將整個車身變成一個超級電池,且電池足夠薄才能跟上目前用戶對轎跑的需求和理解。當然,通過跑車打響PR宣傳牌就另當別論。
一位從事轎跑改裝的資深人士直言,純電動轎跑的問題除了動力提供的因素局限外,更在於跑車的發動機動力和操控帶來的駕駛體驗空虛,缺乏真正的跑車操控和動力感回饋的轎跑最多算電動玩具。
在用戶對於純電動轎跑需求方面,除對轎跑的外觀需求滿足,前途定義的「駕趣」體現在哪裡?另外,對於80萬這樣級別的車型售價,如何讓「通過個人努力成功的人」接受,確實要多思考場景及路徑。
不看好前途 源於資本的逐利本性
對於眾多造車新勢力而言,基本思路是先通過立足大的消費市場,吸引產業資本支持,以圖通過汽車技術累積和產品合作發展,獲得長期生存發展機會,為後續高質量產品打下基礎。選擇產業資本合作,當然也只有產業資本能忍耐長期巨額的投入。
而從資本的角度而言,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帶來變革,給因鋼鐵、煤炭、房地產等產業下坡後,巨量資金尋找到的又一個好方向。事實上,從2014年顯現,國內累積的大量社會資本成為不確定因素,回歸產業資本,為這樣的資本下一個十年尋找的出路。
從前途汽車的資本來源看,主要是長城華冠本身15年的整車研發生產技術及項目開發等業務積累的資金,另一方面,通過質押融資、定向增發等募資。
相對於其他造車新勢力,背後有在汽車行業知名車企資深技術、營銷、設計從業經驗光環的團隊,且動不動就拿出自家知名投資機構顯擺,身邊站著自帶光環的投資人站台的企業而言,前途受「設計」光顧次數確實多,甚至連相關的設計消息都很特別。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僅憑借造車體系和造車工藝就能取勝,相對的傳統整車企業們,對自己企業的未來該多麼充滿希望。
望採納 謝謝
❻ 如何評價蔚來汽車品牌和電動超跑的發布會
至於國內互聯網造車,蔚來是我個人最喜歡也是覺得最有希望的一個,可能覺得蔚來資金充裕,投資陣容相當強大,以及蔚來踏實做事的風格,所以我相信蔚來給了互聯網造車一個希望,給了我們汽車愛好者一個希望。與一些動輒1年量產的互聯網車企相比,蔚來汽車也是在踏踏實實造車的一個互聯網車企,他們在踏踏實實的挖人…在建立自己的團隊,正在進行著一個車企應有的原始的技術與人才積累。這樣才是造車人應該有的樣子!也讓當初一票叫囂著要靠互聯網顛覆傳統車企的人閉上了嘴巴,讓他們明白了作為一個存在上百年的成熟工業也有著她深厚的底蘊與文化,同樣也希望能引發總是想靠著互聯網燒熱錢,賺快錢的那一批人能自己好好地反思。最後,蔚來以來!EP9的發布可以說是蔚來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效果可以用時間來檢驗,至於接下來要邁出的第二步——量產車,才是蔚來至關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說關系著生死存亡。然後是李斌和Blondy的現場互動,李斌的眼睛好像一直在瞅著報幕板,一直沒看主持人,說著我們無比親切的Chinglish,很貼心。但是可能與國內那些動不動就發布會的演講老手相比,李斌的演講技巧還顯得比較青澀,畢竟這樣很好,我總覺得做產品還是產品本身最有說服力,這才是最好的營銷,這也與蔚來之前低調的風格很搭。終於我們看到了NIOEP9的實車,實車的外觀也蠻好看的,但是現場的燈光也太不專業了吧,整個車本來顏色偏寶藍,但現場的燈光硬是把它照成了慘白加淺藍,然後李斌開始進入車內介紹整車設計,鏡頭又開始切到國內,李想和李斌遠程互動,鏡頭又切了回來,那個展廳裡面的吃瓜群眾和Blondy全都消失了,總覺得哪裡不對,有點怪怪的,這么短時間,全都消失了,可能蔚來也是想參考當下流行的直播的形式吧,做的很像個主播遠程車評。但李斌的話筒沒有聚聲,聽起來並不是很清晰,這可能又是一個細節上的不足吧,總體來說這場發布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想做的特別聲張,還是相當低調的,不過你一輛車都120萬美元了,宣傳的費用再多出點也沒關系的啊,不過我也覺得蔚來自己也認為關注並看完整場發布會的人應該也不會多…這倒真挺務實的。
❼ 斑馬快跑融資情況是怎樣的
2015年7月,斑馬快跑完成了3500萬元的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華登國際
2016年8月,其又版獲得來自多氟多集團博嘉創權投的1.5億元的B輪融資
2017年3月,其完成了聯新資本、元禾控股、北汽產業投資基金、海競集團聯合投資的過億元融資。
2017年4月,斑馬快跑宣布完成新一輪6.5億融資,海競集團、海瀾集團領投、上輪投資方多氟多集團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跟投。本輪融資後,斑馬快跑估值達到50億。
❽ 賽麟汽車耗盡59億融資 CEO跑路卻堅稱自己被誣陷
賽麟汽車原由美國工程師史蒂夫·賽麟於1983年創立,當時主要業務是為主機廠改裝跑車。2000年,美國賽麟推出首款自主研發的超跑賽麟S7,後因經營不善被王曉麟憑借旗下公司收購。
不過日前,賽麟CEO王曉麟在華盛頓對外回應稱國資股東南通嘉禾對自己的指控是誣告陷害,並暗示這些行為實質上是為了奪取公司資產和控制權。並且表示目前他和團隊已經聘請了中美律師團隊,為此做好了准備。
但是無論真相是怎樣,賽麟耗盡了59億仍然沒有造出一輛量產車,這背後的邏輯引人深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❾ 斑馬快跑融資情況是怎樣的
2015年7月,斑馬快跑復完成了3500萬元的制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華登國際
2016年8月,其又獲得來自多氟多集團博嘉創投的1.5億元的B輪融資
2017年3月,其完成了聯新資本、元禾控股、北汽產業投資基金、海競集團聯合投資的過億元融資。
2017年4月,斑馬快跑宣布完成新一輪6.5億融資,海競集團、海瀾集團領投、上輪投資方多氟多集團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跟投。本輪融資後,斑馬快跑估值達到5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