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原油價格下跌都造成哪些影響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國際油價近期大幅下挫。分析人士認為,對全球經濟而言,油價下跌恐將是一把雙刃劍。油價下挫有助於原油消費國降低成本,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但對於原油輸出國而言,油價下跌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和財政面臨巨大風險。
油價緣何下挫
國際油價近期大幅下挫,市場普遍觀點是由全球原油供過於求導致。一方面,全球主要產油國加緊生產;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壓制原油需求。
供應方面,受益於頁岩油氣技術的發展,美國原油產量持續上升。美國能源信息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的一周內,美國日均生產原油高達888萬桶,為1986年以來最高水平。
石油輸出國組織發布的月度原油市場報告指出,9月份歐佩克原油日產量達到3047萬桶,比前一個月上升40.2萬桶,為2013年8月以來最高水平。目前,歐佩克原油產量約佔全球石油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需求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預期打壓了原油市場需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報告,下調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警告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報告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調低至3.3%,將2015年全球增長預測小幅下調至3.8%。
此外,分析人士認為,伊拉克、伊朗、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均有所增加,也推動國際油價下跌。同時,全球經濟尚未完全走出2008年經濟危機陰影,美國和歐盟在經濟發展領域面臨一系列困難,限制了國際油價走高。
利好還是利空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油價下跌恐怕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低油價有助於原油消費國降低成本,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是一種利好。以美國為例,消費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推動力之一,汽油價格下降有利於美國家庭增加在其他商品方面的消費支出,刺激經濟增長。
對於中國而言,國際油價下跌將減少原油進口支出,有利於減輕通脹壓力,相關製造業也將受惠於成本的降低。
過去,石油價格高企令不少產油國受益,並積累了巨額財富。但這些國家的經濟與油價息息相關。油價大跌後,原油輸出國的經濟和財政恐面臨較大風險。
對於俄羅斯而言,由於其財政預算按照原有油價制定,油價持續下跌可能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另外,油價下跌還會導致股票市場混亂,引發資本外逃。其結果可能是國內通貨膨脹率上升,物價上漲,居民消費需求受到遏制。
近期看,在油價下跌和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羅斯經濟運行風險增加,而這也是多家國際金融機構下調俄羅斯經濟增長預期的主要原因。也有包括俄羅斯專家在內的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推動油價下跌意在拖垮俄羅斯經濟,引發俄羅斯政治社會動盪。
原油輸出國何以應對
為應對油價下跌,俄羅斯採取的重要手段是使盧布貶值。今年,俄羅斯盧布貶值幅度基本與油價下降幅度持平。
由於國際石油交易採用美元結算,因而保證了俄羅斯出口石油所得的盧布收益基本不變。不過,盧布大幅貶值也可能導致俄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和大量資本外逃。
此外,俄羅斯政府認識到,必須採取措施加強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護力度。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指出,油氣工業是俄羅斯經濟的基礎,當前應尤其注意在勘探和開發油氣資源中採用新技術,保證俄羅斯油氣工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俄羅斯有大約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每年財政預算都預留出儲備基金,應對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此外,俄羅斯也認識到過度依賴能源出口不可靠,改變經濟增長結構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作為中東產油大國之一,沙烏地阿拉伯不希望油價進一步下滑,但也不願意單方面減產,希望與歐佩克其他成員國一道減產。分析人士認為,沙特想通過低價手段,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減產以達到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尤其是低價可以抑制美國等其他產油國通過頁岩油氣技術等手段增加產量的進程。
Ⅱ 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是不是要減少了原油價格要下跌美圓還會貶值嗎
我認為國際原油價格應該不是很容易的下降的。
美國的經濟衰退還不是那麼明顯,只是我們從
宏觀角度上分析,美國的經濟將走上衰退的道路
但這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得出來的。美元的貶值其
實是美國自身的宏觀調控,從而加強美國商品在
國際上的競爭力。
國際原油需求不會降低,反而隨著發展中國家的
崛起,原油的需求應該會越來越多。美國花了這
么大的代價出兵伊拉克,就是為了應對日趨緊張
的石油問題。所以石油價格從長期角度上說是不
會下跌的,當然,短線的波動可能出現。
中國在美國的壓力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還是
有可能上升的
Ⅲ 能源價格大幅下跌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本輪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因素較多:整體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導致國際機構紛紛下調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是主因;主要產油國石油產量持續增加,石油供大於需是直接原因;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持續走強,打壓原油期貨價格,以及交易商持續做空原油期貨,也加劇石油價格的跌勢。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影響總體偏向積極。中國年石油凈進口規模超過3億噸,如果全年平均進口油價每桶下跌10美元,就將節約210億美元。如果考慮世界能源價格聯動性,中國煤炭、天然氣進口價格也有可能向低,將進一步帶動中國能源進口成本下降,有利於降低企業燃料和運輸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對居民而言,油價降低可以減少出行成本,擴大其他領域消費,對經濟增長起到正向推動作用。對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而言,油價下跌為增加原油戰略儲備提供有利的機會,能夠提高中國石油安全水平。
特別是,當前中國正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石油價格下跌有利於推進能源結構調整。近兩年,煤炭價格持續走低,而石油天然氣價格保持相對高位,不同能源品種之間價格差異進一步擴大,比價愈發不合理,影響企業利用油氣等優質化石能源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能源結構優化的步伐。目前,油價保持低位,會帶動與其掛鉤的國際天然氣價格走低,有助中國擴大天然氣進口規模,提升天然氣替代煤炭的經濟性。
油價走低也為推進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帶來契機。中國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但受經濟承受能力、產品競爭力和民眾支付意願限制,能源價格改革過程比較緩慢。油價下跌既能帶動能源價格整體走低,也有利於維持物價穩定,為國內能源資源產品市朝改革提供了契機。此外,低油價還有利於中國石油合作「走出去」。一般而言,在低油價時期,資源國更易傾向放下身段,可以增加中國開展國際能源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對中國經濟運行也將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必須引起警惕!
首當其沖的是影響國內邊際成本較高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中國東部老油田已進入中後期開發階段,開發成本逐步提高,油價的持續下降會直接影響國內老油田生產與經營。而且,油價下跌壓縮了石油企業利潤空間。原油價格下滑,雖使石油企業煉油板塊成本隨之下降,不過由於原油勘探開發板塊的利潤受到壓縮,終端油品需求疲弱,國內「兩桶油」交出的三季報並不耀眼。而且,油價連跌讓成品油批發市場陷入困局,民營加油站零售利潤大幅縮水,市場看跌氣氛濃重,業者縮短操作周期,快進快出以降低操作風險。
Ⅳ 國際 原油價格下跌的話,會造成哪些影響啊
伴隨全球原油價格走低,世界將可能發生如下一些變化:
一、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將放慢,前期在新能源領域投入較多的國家將面臨產能過剩。投資虧損的窘境。近兩年全球新能源投資連續下降就是例證。
二、一些發展中國家將不可避免的陷入到輸入性通縮狀態,大宗商品價格將持續低迷,礦產、能源受沖擊加大,收入下降,經濟下沉,一些國家甚至會出現動亂。
三、對中國而言,短期經濟下降的風險在加大,由於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投資意願將進一步降低,社會總需求下降,不利於經濟增長。隨著基礎性資源價格的下降,包括鋼鐵在內的部分行業短期會得到踹息機會,企業效益或適度回升,應要防範投資盲目回升的風險。從長期看,如果能源價格能較長時間的處於低位,將對消費起到促進作用,進而能推動經濟向消費拉動型轉變。
四、對美國經濟而言,利好顯而易見,汽油每降低1美分,美國人1年的能源支出將節省10億美金,消費能力進一步提升。能源價格下降,將成為繼貨幣政策之後的又一個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或將採用接力的方式,一次採取貨幣政策、能源、科技創新等手段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五、對全球經濟而言,隨著油價走低,短期經濟走弱的概率較大,但長期看,全球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周期可能將到來,低油價有利於全球經濟長期增長。
Ⅳ 世界能源市場新變化
隨著油氣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新型能源資源被開發的可能性不斷擴大,新型的能源品種不斷增多,致使世界能源市場產生了許多的變革。
1.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出現了「蝴蝶效應」
在美國的「油氣獨立」、「自給自足,擺脫依賴,擺脫石油的桎梏」宗旨指導下,美國的煤電、氣電裝機容量規劃富餘量大,致使能源供應一直處於低價位形式:同時構建了一個有效的價格互補系統。即氣價下降時,大力使用天然氣發電,使得氣電價下降;氣價上升時,使用煤發電,煤電價提高來彌補下降時的利潤空缺。同時,為了甩掉能源進口的包袱,早在19世紀20年代(1821年)就已經研發、開采頁岩氣,直到今天其開采和實用技術不斷成熟。因此才有了今天的革命的實現,出現今天為國家安全、利益起到保護貢獻這個局面。
2005年至2010年間,美國頁岩氣的生產量以年均約47.7%的速度遞增。2007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例為12%。E I A預測,到2030年,美國的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將占天然氣總產量的55%。2012年美國的油氣年產量達到200×104桶,實現了頁岩氣、頁岩油產量占其五分之一的量。其中,頁岩氣的產量約為2320×108m3的生產量,約佔美國全年天然氣產量的34%,推動了美國油氣能源自給自足的進程。預計,2013年可能會達到50%以上。由此使得美國的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降到了53%,成本降低了約80%,價格優勢尤其明顯,這使得美國的製造業等成本下降。也導致了全球能源格局供給向西轉移,需求向東轉移的局面。
出現這個結果和局面,有人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能源獨立的指導思想推動了美國頁岩氣開發技術的發展;二是國家稅收制度的傾斜;三是依據法律體系保護發展壯大市場,包括技術開發體系、投資體系。這些作用實現了國家戰略通道的貫通。
2.美國的「頁岩氣革命」使得油氣能源產品競爭格局發生改變
由於環境保護的需求,阻止全球氣溫的上升,尤其是近年的目標之一,把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那麼必須實現碳排放的減少,因此天然氣將會成為許多國家的動力能源首選的產品。這可能會動搖持續了近100年的石油時代的地位。這個結果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頁岩氣的技術革命,給世界帶來了一種豐富、廉價的天然氣產品。
BP公司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報告認為,到2035年,歐盟的石油消費量將降至196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天然氣將超過石油而成為經合組織國家的主要能源,進口依賴度由目前的66%升至84%。這將使歐洲更加依賴從俄羅斯的進口,通過輸氣管道進入歐洲的天然氣比例將從目前的37%升至51%。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相對便宜的頁岩氣生產過剩引發的。那時頁岩氣將佔全球天然氣產量的23%,頁岩氣產量的持續飆升使得天然氣消費增加的預期成為可能[46]。
3.油氣資源生產供應主要國家的國際戰略取向在發生新的變化
由於近年來世界圍繞資源的獲取而使得許多國家內外部摩擦不斷出現,資源的供給安全問題越發顯得重要。因此,無論是油氣輸出國,還是油氣輸入國都更加關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除了長期受此困擾的歐佩克成員國以外,俄羅斯、哈薩克、加拿大等國也因此更加關注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問題。
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目前仍居世界前列,油氣開采已居世界第一。而且在它的經濟組成中,石油經濟佔了較大部分,在人民生活中的比例也很大。俄羅斯的油氣品種多樣化,並積極參與世界油氣市場活動規則的制定等。
俄羅斯政府認為,對油氣行業影響較大的因素是諸多的。例如虛擬經濟、新能源的開發等對油氣經濟的沖擊比較大。但是虛擬經濟的發展,無論如何是無法完全擺脫油氣資源的。從長遠看,新能源開發會對傳統的油氣行業產生很大的沖擊,但目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還處於初級階段。例如,太陽能的開發利用轉換率歐洲約為22%,這遠沒有達到尤其是油氣發電電站的轉換率。
新能源生產大國的出現將會對俄羅斯在世界油氣市場上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俄羅斯在世界的話語權。例如美國的「頁岩氣革命」,認為對此「不能高枕無憂」;加拿大在北美的天然氣開發與生產有著明顯的優勢特徵。這些都會對俄羅斯的天然氣在世界市場的地位造成挑戰。
因此,俄羅斯政府制定了國家層面的油氣市場發展戰略,包括近期發展、中長期發展和遠期發展。不僅關注國內油氣市場的良性發展,也在不斷地追求國際油氣市場的拓展。在俄羅斯國內,能源市場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市場價格調節機制,同時也注意供應商、購買者和政府間的協商聯動機制對其價格的穩定作用;同時注意對待國際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也在不斷完善。例如,利用包括油氣投資、油氣勘探和開采智能技術的使用、出口油氣勘探開采或冶煉成套設備等;並注重擴大油氣資源的加工業,利用稅收改革等刺激油氣工業和貿易等,以保證目前俄羅斯目前油氣出口發展趨勢。
加拿大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的天然氣供應國。其價格低廉的天然氣供應、滿足了美國的需求。目前亞洲經濟的崛起和快速發展,亞洲能源市場需求看漲,因此密切關注並對此產生了抓住市場機遇、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慾望,尤其是中國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矛盾問題,引起了加拿大油氣公司的看好。
土庫曼一直是將天然氣以約90美元/km3的價格賣給俄羅斯,俄羅斯再以250~300美元/km3價格賣給歐洲。所以貿易摩擦不斷。中國要想從土庫曼進口天然氣,就要以不高於俄羅斯的價格,而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也不想高於從土庫曼的價格。但是俄羅斯賣給歐洲的價格又很高,這就是價格問題十幾年來沒有解決的根源。
卡達是世界天然氣生產大國,由過去的年產量1000×104t發展到目前的7000×104t,並擁有22×104m3的運輸船,向美國出口減量,而向歐洲出口在增加。
4.國際能源市場的「去全球化」形勢初見端倪
在世界經濟穩步發展時期,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勢力抬頭,世界市場的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區域經濟聯盟活動更加自由,致使「去全球化」形勢初見端倪。拉美地區的油氣供應地位提高已經凸顯,打破了近20年前中東地區獨霸的局面。
有人預計,生產格局由「一超多強」向「兩超並立」方向發展。「一超」為中東地區,多強是指除中東國家以外還有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兩超」即為中東海灣和北美地區。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技術進一步對常規油氣市場產生影響。地緣政治由單極霸權向准多極時代轉變,向多級制衡發展。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因低碳經濟發展思潮,舊的能源市場受到嚴重沖擊。以低碳經濟發展為導向的戰略指導思想正在成為世界的主流,低碳經濟發展峰會影響面越加廣泛。2003年2月24日英國貿工部發布了《未來能源—創建低碳經濟》(即《能源白皮書》)指出,我們需要處理來自氣候變化的威脅。必須解決由於英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量減少所帶來的問題。今後的20年中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礎設施,將使英國由能源出口國變為能源凈進口國,到2020年總體基礎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三都將依賴進口能源。將在歐洲和全球范圍內領先開發出無損於環境的、可持續的、可靠的、具有競爭力的能源市場,這將有利於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
Ⅵ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 將對全球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除非國際油價跌穿90美元,否則不應倉促下調成品油價格;相反,應抓住機會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機制,降低中國製造對石油的依賴,因為油價下跌將減輕國內通脹壓力,也將緩解成品油價格市場化的壓力。一方面,在6月份成品油價格上調之後,國內外成品油價格仍有每噸1500-2000元的價差,也就是說,多數人補貼少數人的不公平現狀並未根本改變;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已逼近50%,且有進一步上升勢頭,從全球能源的供給能力來看,大規模的原油進口是難以持續的。因此,如果在有限的油價下跌通道內,不能完成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改變當前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當國際油價再次上漲時,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其次,順應時機,加快燃油稅改革。燃油稅之所以遲遲無法推出,一個屢試不爽的借口就是國際油價太高,而現在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無疑為燃油稅的推出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筆者衷心希望,這次機會不要再被白白錯過,否則燃油稅很有可能變得遙遙無期。
最後,戰略石油儲備應加緊進行。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中國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平均每天都要蒸發掉200-300億美元,與其坐等這些美元平白消失,不如買進石油作為戰略儲備。若能在30美元每桶的廉價油時代大量采購固然理想,然而,目前看已不大現實,能在油價回調的當下買入也不失為理性,如果一味要等最低點的話,恐怕風險太大。而加入作為主要石油消費國組織的國際能源署(IEA)則是中國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一步,這有助於增強中國與其他能源消費國之間進行政策協調的能力,並提升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信息搜集和管理水平。IEA近日已公開表示,歡迎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原油消費國成為該機構第一批發展中成員。
無論如何,油價下跌留給中國作出宏觀戰略調整的時機可能不會太長。如果不能抓住機遇及早作出決斷,將錯失良機。
在稍微懂得經濟學的人看來,油價上漲對股市構成利好。這種說法缺乏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發布此類言論的所謂專家學者,既不負責任,也很無知,更缺乏做人起碼的良知。眾所周知,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作為基礎能源,無論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價格高啟,只會增加整個商業社會的運轉成本,對絕大多數行業中的微觀實體經濟將構成實質性利空。因為生產成本上升,造成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實屬必然。所以說,油價上漲,對股市而言,將構成長期的實質性利空,
Ⅶ 能源價格成本下降對企業生產經營有什麼影響
能源價格成本復下降對於耗能企業制來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盈利水平,例如鋼鐵行業,有色行業,水泥行業,物流行業,紡織行業,化工行業,機械行業等。對於能源生產企業將會降低銷售收入,降低盈利水平,例如煤炭行業,石油行業,發電行業等。
Ⅷ 國際石油價格為什麼會持續走低
一.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石油資源探明的儲量一直在持續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約為12007億桶,20年間增加了4303億桶,增長了55.8%。雖然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已探明儲量的增長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儲量與產量之間的比例為40.6年,可以預見,至少在未來10年不會出現全球范圍內的石油供給短缺現象。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世界石油產量將在2015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國家。opec擁有世界上絕大部份探明石油儲量,其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而非opec國家主要是作為價格接受者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但2002年以來,受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opec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2002年的560萬桶/日急劇下降到2006年的140萬桶/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90%,通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迫使市場參與者通過構建商業庫存作為應對風險的緩沖,而庫存需求反過來又刺激油價上行。
美歐跨國石油公司在世紀之交通過資本運作發起的新一輪兼並聯合使得世界石化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隨著石化巨頭對全球石油資源、技術和市場的控制力的進一步增強,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和競爭以及石油價格的波動帶來了深刻影響。
此外,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二.影響石油價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全球石油消費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正相關。全球經濟增長或超預期增長都會牽動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出現上漲。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也使得對原油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震盪走高。其中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帶動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1/3。而反過來,異常高的油價勢必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又會影響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當石油價格高於替代能源成本時,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矛盾趨於緩和。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這勢必將對石油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三.影響石油價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響因素是通過對供求關系造成沖擊或短期內改變人們對供求關系的預期而對石油價格發揮作用的。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庫存變化
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oecd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並且商業庫存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要明顯強於常規庫存。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3. 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市場干預
opec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iea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他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iea的26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4. 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徵是期貨市場的影響顯著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由期貨市場向現貨市場傳導的價格形成機制。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但由於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機會缺乏,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國際油價,並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
5. 匯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弱相關關系。由於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6.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另外,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7. 利率變動
在標准不可再生資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高利率會減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8. 稅收政策
政府幹預會使得市場消耗曲線凸向現在或未來。跨時期石油開采模式的稅收效應依賴於稅收隨時間變化的現值。例如,稅收現值隨時間減少會改變開采順序的決策。和不征稅相比,稅收最終還是會減少任意時點上的凈收益,也就減少了相應時期開採的積極性。而且稅收會降低新發現儲量的投資回報。
Ⅸ 能源價格大幅下降會造成什麼不利影響
1.環境污染加劇。
2.資源利用率相應降低,導致生活生產成本增加。
3.由於是大宗商品貨物,會在短時間內引發國際金融市場變動。(不一定是壞變動,也不一定是好的。)
目前就想到這么多,歡迎繼續提問。
Ⅹ 能源價格為什麼大幅下降
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流通標准一般是以美元計價的,由於美元最近幾年的大幅升值,導致大宗商品的暴跌。大宗商品包括金銀為首的有色金屬;油,煤為首的能源礦產,都是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