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有什麼區別
國際上通行的理論是按照金融工具約定的期限把金融市場劃分為貨幣市場內和資本市場容。貨幣市場是經營一年以內貨幣資金融通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是經營一年以上中長期資金借貸和證券業務的金融市場
而金融系統指的一行政事務
㈡ 2017年資金鏈斷裂企業,企業資金鏈斷裂的原因
在企業發展和擴張的道路上,他們不斷地融資、擴張。在2017年這個經濟下行、金融去杠桿並行的年份,他們的杠桿終於承擔不了擴張的野心,資金鏈斷了。金融危機、企業倒閉這是一個令人堪憂的情況。小編認為,當前普遍發生的資金鏈斷裂危機可以歸為營運資金不足、流動負債難以歸還導致的流動性枯竭是企業資金鏈斷裂的主要原因。
因此,小編認為企業的財務部門和資本運營部門要做好資金的來源和流向的管理,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出現。
㈢ 2017金融業有什麼大事件
即將過去的2017年,必然是載入中國金融業史冊的一年。趣店風波、「無現金時代」之爭、資管行業大一統、人工智慧崛起……金融亂象糾偏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日漸鮮明的監管信號。
金融開放路線圖:
外資持股比例提高
始於1978年底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商業銀行資產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營部門債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銀行、證券基金和期貨等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開的消息,引起外資金融機構高度關注,一些外資私募已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這不僅增添中國金融市場的活力、動力,也將有助於提升中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業對外開放對小型金融機構的影響將更為明顯,未來外資控股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有望誕生,外商獨資資產管理公司也將越來越多。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
強化調控監管防範風險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其設立強化了統籌協調監管,為對外開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設立將統籌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同時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
金融行業一向欣欣向榮!
㈣ 2018年金融市場資本會不會流向美國
始於2月2日的美股大調整,在隔了一個周末後未見消停,日反而愈演愈烈,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度大跌近1600點,至收盤仍大跌1175.21點,單日下跌點數創歷史新高。
2017年美國股市不斷創出新高,但為何2018年2月份開局如此不利?在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共同舉辦「全球經濟展望與經濟風險形勢分析」研討會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給出了他的回答。
他認為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增長靠量化寬松推動,但是現在各國央行逐漸地將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但是歐洲央行或者日本銀行退出量化寬松的速度和節奏可能要快於美聯儲。這種調整將帶來債券、價格、股票市場以及資本流動的新變化,資本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逐步向美國流動,這導致人們對美國股市的預期發生改變。
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增長靠量化寬松推動
我一直在考慮,這一輪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因素推動出來的。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的生產、投資、貿易開始周期性復甦。特別在2017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快的增長態勢,這個超出預期。究竟是什麼原因推動的?是周期性的復甦因素,還是這十年來科技的進步推動新產業新動能的出現?還是很多國家結構性改革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想這些因素可能都有。過去十年,包括中國在內,在結構改革方面,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基本的推動方式沒有變化。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超預期達到6.9%,這其中0.6個百分點來自商品和服務的拉動。去年全球經濟好轉以後帶動我們的進出口,進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增加了0.6個百分點。在2016年、2015年,中國經濟外需的拉動作用是負的,去年是正的。國內需求去年只有6.3個百分點。6.3個百分點里很大一塊又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2017年1月-8月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增長了19.8%。所以,如果今年我們進一步地去杠桿整頓地方債務的話,這塊由政策主導的基礎設施減下來,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受影響。
過去十年經濟結構有很大變化,各國針對危機的一些因素進行了很多調整,政策也有調整,但從根本來講,最主要的還是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刺激的結果。實際上也意味著金融危機以後企業部門、居民部門的高杠桿,它的不良資產其實都是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轉移到央行,央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日本央行大規模的購債,現在已經沒有國債可買了。還有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其實是把私人企業部門的不良資產通過這種方式轉移到央行,使得企業部門逐步修復資產負債表,經濟出現了一個回升。
問題來了,這輪增長上來以後,央行就要考慮逐漸地縮減資產負債表,逐漸地將貨幣政策回歸常規,為下一輪的危機做准備,也就意味著2018年或者2019年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跟2017年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步伐。今年、明年的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回歸常態的步驟和節奏。如果它的縮表提高利率速度過快,經濟增長速度會很快回落;如果節奏把握得好,可能當前經濟復甦比較快的增長勢頭可以延續下去。我認為,世界經濟這一輪的復甦是周期性的,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動的。
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情況可能還會得到提升
全球經濟好轉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持續的復甦,歐洲和日本好於預期,新興經濟體同樣也是好於預期。這裡面除了印度相對確定以外,最主要的是俄羅斯和巴西這兩個大的經濟體前兩年是衰退的,但去年都是恢復增長的。這樣一來全球經濟整個態勢就比較好。
從今明兩年的情況看,如果美元重新進入貶值通道,全球經濟在復甦,需求變得增強,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還會穩步上揚,這樣一來,新興經濟體的收入情況可能還會得到提升。所以,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可能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態勢。但是2017年、2018年可能會是個高點,2019年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總的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以後的世界經濟出現了一個難得的大家比較喜悅的態勢。一個就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金融危機這幾年是最高的,另一個表現,全球的貿易量增長速度開始重新快於世界經濟的增長。當然,另外一個問題,2017年全球直接投資比出現了下降,這個值得注意。總之,世界經濟確實處在危機以來的最好的時期,但同時財政金融風險方面可能會影響當前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方面。
中國要有自己的好。
㈤ 2017年被金融業稱為「史上最嚴」監管年嗎
面對風險隱患的不斷暴露,2016年下半年以來,防範金融風險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2017年更被金融業稱為「史上最嚴」監管年,監管政策步步收緊,大額罰單頻頻開出。
金融監管全面升級的背後,是監管層對風險的清醒認識和「鐵腕」治亂的決心。專家認為,2018年金融業將繼續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放在首位,監管機構的牙齒將更「鋒利」,日常監管將更加嚴格,標准更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也將加大。
據了解,目前銀行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分別比年初減少3.4萬億元和1.4萬億元,理財產品增速降到4.7%,同比下降26.5個百分點。
㈥ 2017金融業發生哪些大事
即將過去的2017年,必然是載入中國金融業史冊的一年。趣店風波、「無現金時代」之爭、資管行業大一統、人工智慧崛起……金融亂象糾偏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日漸鮮明的監管信號。
㈦ 注入金融市場的資金都去哪了
呵呵,這個問題很好,舉個中國的例子,股市跌倒現在大家損失慘重,可是誰賺了專呢?就是05-07年牛屬市中賺了錢之後退出股市,把錢存起來或者投資其他渠道的人賺了。
資金融通可以促進經濟的效率,肯定是有好處的。比如你現在有個好點子能賺錢,如果融不到資,這個計劃不就不行么,那就不能對社會有幫助。金融就是做這個的。
㈧ 2017年銀行資金面緊張
核心觀點:隨著經濟L型探底,通脹預期升溫,10月、12月政治局會議預內示政策重心從容穩增長轉向防範風險和深化改革,央行鎖短放長去杠桿,與房地產調控、萬能險監管、加強資本賬戶管制等一系列措施均是為了防範風險。同時,當前經濟企穩和通脹抬頭,央行目前或許可以繼續容忍高一些的SHIBOR利率。從量上看,近期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相比並未減少,除了部分季節性需求上升,主要還是受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資金外流及鎖短放長的政策影響;從價上看,從短期到長期利率不斷上行,非銀金融機構流動性壓力上升。這種量不少但價高的局面到年末可能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央行近期的操作相當於隱性加息,倒逼市場去杠桿,但央行試圖給市場一定壓力但不會人為製造錢荒,如果去杠桿升級成踩踏債災,央行可能會投放流動性緩釋風險。需要警惕央行面臨穩匯率、控房價、防通脹等約束,貨幣政策難松,全球流動性拐點出現。債市短期受資金面擾動影響,中期貨幣政策約束,長期看經濟面,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在於通脹預期和房地產下滑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