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情況如何
7月24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季末低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速提升。6月末,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86.20萬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上季末高0.4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5.19萬億元,同比多增7668億元。
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放緩。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季末高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2%,佔比比上季末高0.1個百分點。
住戶消費性貸款增長持續回落。6月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44.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8%,增速比上季末低1.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6萬億元,同比少增1721億元。其中,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34.47萬億元,同比增長21.1%,增速比上季末低2.3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94萬億元,同比少增4539億元。
❷ 央行報告:不斷豐富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工具箱
記者昨日獲悉,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該報告指出,要完善制度環境,以實質性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政策制定部門需要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更多創新性的激勵約束政策,不斷豐富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工具箱。例如,適當降低對綠色資產的風險權重,對綠色信貸等業務給予較低的經濟資本佔用,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工具箱等。
去年我國綠色金融實現快速發展。報告指出,2018 年中國共發行綠色債券超過2800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接近6000億元,位居全球前列。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新增1.13萬億元,占同期企業和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2018年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合計224.2億元。
與此同時,綠色金融標准、統計制度、信息披露、評估認證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持續推進,初步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經驗。
為推動國內綠色金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報告建議,加強理論研究,為科學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綠色金融的完備理論,對綠色金融促進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也不夠透徹。理論研究缺失既不利於政府科學出台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也不利於進一步凝聚和形成綠色金融共識。因此,需要將環境因素嵌入傳統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分析框架,研究和明確綠色金融的理論原理、定價機制、影響因素、環境社會效益及其對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制等內容。
報告還指出,構建標准體系,保障綠色金融市場規范健康發展。在前期積極創新和大膽探索的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對綠色金融統一標准和規范發展的訴求日益強烈;同時,豐富的市場實踐也為制定出台統一標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構建國內統一、與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是推動中國綠色金融規范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鼓勵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報告建議,支持市場主體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工具和業務模式,切實提升其綠色金融業務績效,是堅持市場化原則和商業可持續的生動體現。例如,鼓勵市場主體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針對不同客戶的環境風險進行差異化定價,探索發行真正意義的綠色市政債券,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交易,開發綠色債券保險或設立專業化的綠色融資擔保機構等。